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外醫療觀光go 中國人燒錢換健康 陸資一條龍搶觀光財?國台辦否認 重擊台灣形象…14家餿油食品 已外銷
2014/09/11 09:21:39瀏覽102|回應0|推薦0

 

 

海外醫療觀光go 中國人燒錢換健康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934864.shtml

中國醫療服務品質可議,促使越來越多中國人赴海外就醫,「醫療觀光客」的前景可期。
新華社

越來越多中國人赴海外就醫,治療大陸技術不足或療效不佳的疾病,預料這類「醫療觀光客」的數量未來可能持續增加。

過去十年來,中國中產階級常一窩蜂地去南韓整形、去香港和美國生小孩、去日本和新加坡健診。而根據美國醫院與海外就醫仲介服務機構提供的數據,越來越多患有生命危險疾病的中國病患,會遠赴海外尋求就醫。

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的梅約醫院就說,過去一年來自中國的求醫人數增加了一倍多。該診所現在還開設了一個中文網站,並招募了許多翻譯人員。

隨著財富增加,中國人願意為更好的醫療服務支付更多錢。去年,中國醫療衛生支出共計人民幣8,200億元(約1,330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逾13%,這相當於中國總體財政支出的5.8%。諮詢機構麥肯錫公司估計,到2020年時,中國醫療衛生支出將達到1兆美元。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自2008年以來中國人均醫療支出增加一倍以上。只不過,日益富裕的中國人雖然可以買到最昂貴的商品,高端的醫療服務卻不是那麼容易得到。

根據中國複雜的醫院評鑑級系統,有近1000家醫院被評為頂級的三甲醫院,但是頂級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卻不保證是頂級。

一位林姓商人說,他在醫院排隊等候了五小時,醫生卻只花五分鐘看診,而且建議的一項手術大概會花掉他們數十萬元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的醫院目前普遍面臨盈利困難的窘境。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經濟學教授蕭慶倫說,中國醫生待遇較低,必須靠門診服務賺取收入,開處方藥拿回扣的作法相當常見,對病患形同剝削。

過度依賴手術、藥品漲價以及複雜的檢驗,都導致病患的醫藥費不斷升高,造成醫患糾紛增多。許多病患遇到醫療糾紛時,並常常訴諸暴力。

這種種的原因都促成更多中國病患到海外就醫。然而,並不是人人都有能力選擇到海外就醫。上海諮詢公司「盛諾一家」與美家健康管理公司都提供為患者尋找海外醫療機構的服務,他們收取的費用在1萬美元左右,其中不包括任何醫療費用,也不包括機票或住宿費。

一位到美國治療肺癌的王姓女士透露,她今年7月前往麻州總醫院就醫。她在美國的治療包括放療和化療,到目前為止已經花費27萬美元。王女士和丈夫都在政府部門工作,他們已花光了積蓄,還賣掉了一套房子﹐目前正在四處借錢。

【2014/09/14 聯合晚報

 

 

 

陸資一條龍搶觀光財?國台辦否認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928378.shtml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天表示,大陸民眾赴台旅遊存在一些問題,是市場發展衍生的問題,不是市場主流。他強調,沒有證據顯示存在「陸資一條龍」的現象。

大陸民眾赴台旅遊市場出現一些怪現象,包括低價團、零團費,以及傳出有「陸資一條龍」搶占市場,台灣旅遊主管部門擬就此進行整頓與清查。

馬曉光在大陸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指出,自開放大陸民眾赴台旅遊以來已經六年,總體保持健康有序較快的發展態勢,得到兩岸業界和民眾的認可。他說,目前台灣旅遊業界主要代表人士均認為,沒有證據顯示存在「陸資一條龍」的現象。

他表示,妥善處理大陸民眾赴台旅遊存在的問題,防微杜漸,對於保障大陸遊客的合法權益,維護赴台旅遊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十分重要。希望兩岸有關方面繼續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規範赴台遊市場秩序,提升服務品質。

馬曉光還發布今年一至七月兩岸人員往來的統計數字,今年一至七月陸客赴台自由行人次達六十一點五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一百四十七。

在大陸居民赴台中,赴台灣旅遊為一百八十七點九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五;團隊遊一百二十六點四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二十一。

【2014/09/11 聯合報

 

 

 

政府不該幫襯「大鯨魚」剝削「小蝦米」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928426.shtml

餿水油事件繼續擴大,且由於食藥署的處置令人不滿又不解,隱然可能引發政治效應。雙北市長特意高調表態,朱立倫建議對不肖廠商應重罰到倒閉,郝龍斌甚至主張判死刑都不為過。但這些說法是否「只剩一張嘴」而已?現在民眾根本不敢奢望政府如何立威,但求盡到基本的監管職責。但老實說,從屏東縣府被輿論指責為「放水主義」,到衛福部的檢驗報告被專家認為「簡直是在幫業者脫罪」,無一不讓民眾氣憤到極點。

面對無良奸商,消費者或可選擇拒買、退貨、索賠、貨比三家。

但面對這個政府,除了讓民眾疑惑「政府到底做了什麼」,還看見公務員不但職務怠惰,甚至有縱容包庇不法之嫌。屏東縣府雖公開道歉,但官員仍為稽查不力找理由,強調先前「因為沒有司法權介入」才無法深入調查,但公權力起碼應有的行政處理,做了嗎?及格了嗎?

中央層級的表現亦荒腔走板。近年食安風暴不斷,但行政和法制面的改進龜速,食品藥物主管官員對究責左顧右盼,甚至色厲內荏,以致業者一再心存僥倖。如今專家怒責政府立法落後,食品檢驗亦搞錯重點;並以歐盟做法為例,要求政府積極跟進國際處理準則。而事發後,已證明GMP機制根本是「玩假的」,行政院長江宜樺卻仍以要求油品業者「自主檢驗」為對策。網友馬上留言,說老百姓對行政院也是讓它「自主管理,十足信任」,但結果政府說話算話嗎?這何嘗不是多數民眾的心聲!

政府官員的表現不專業,是能力問題;但更嚴重的,還有心態問題。政府不只是「應作為而不作為」,在相當程度上,某些主管機關被質疑是否在「幫業者脫罪」,這是何等嚴重的指控,但此說並非無風起浪。審視去年的劣質混油事件,衛福部明明手持新修法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但對業者重罰、乃至追討不法所得,仍是慢吞吞。

塑化劑風波中,衛福部公布的衛教手冊強調塑化劑對人體不致造成立即危害,竟成為法院判定「未舉證損害與塑化劑有關」而對廠商輕判的理由。

本土米混合廉價進口米事件中,立委指責農委會是不肖糧商的「門神」,主委陳保基因此動怒拂袖而去,但仍有媒體追蹤後指稱,「國內最大的不肖糧商就是農糧署」,可見各種指責均非無的放矢。

政府的表現一再令民眾失去信心,政策上似有「欺弱怕強」的作風,傾向於護航企業廠商等「大鯨魚」的利益,棄守保護普羅大眾等「小蝦米」權益的職責。一連串食安風暴已一再證明結果如此。這次煉製餿水油的地下業者郭某「該死」是一回事,但更可惡是大廠如強冠、味全,和去年混油事件的大統詐欺如出一轍,混米事件中的山水米亦是自毀商譽,但政府處置較其犯行之輕重比例,何曾令業者動搖根本?受害的消費者只能「三聲無奈」。

此情此景,在其他領域亦一再上演。例如政府強調租稅正義,但最近經濟部又對好不容易才實施的員工分紅配股課稅,提議緩課,理由是「為科技業留住人才」;但科技業留人,理應透過企業加薪做起,為何要用緩課稅的方法讓政府損失稅收來挹注企業?這不是明明白白地護廠商利益,而輕投資人及守法納稅人嗎?

再例如在葉世文和趙藤雄被收押後,馬上又爆出黃景泰涉嫌圖利建商的案子,我們在社論中指責官員和建商太「麻吉」,已非個案貪汙,而是從政策上變成結構性幫凶。可為此說佐證的,就是行政院前院長陳冲一再提醒,允許建商「用錢買容積率」的政策,形同協助建商獲取暴利,卻造成房價上漲的社會成本;近日民間團體以巨幅廣告批評「容積銀行」政策,亦是例證。這不也是護建商而輕老百姓嗎?

馬政府對「正義」二字喊得何其大聲,但揭開其口號背後,除了軟弱而無決心的執行力,還不時可見「抓小放大」的投機心態,甚至浮現不當利益連結的政商關係。

如今食安問題如此難堪地連環爆,小蝦米消費者已經夠悲慘了,政府總不好意思再為大鯨魚廠商撐腰吧?希望拿出夠力的作為,擦亮一下「正義」的招牌。

【2014/09/11 聯合報

 

 

 

 

 

重擊台灣形象…14家餿油食品 已外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8928421.shtml

聯合報╱記者黃詩凱、楊湘鈞/台北報導

餿水油食安風暴連環爆,重創台灣形象。行政院長江宜樺昨晚主持跨部會處理餿油事件專案會議。據了解,郭烈成餿油賣給強冠公司、下游共有二三六家業者製成食品,其中十四家已出口至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多國;我政府為示負責,已主動請國貿局及陸委會向這些國家地區提供相關資料、讓對方了解事件始末。

江揆表示,此事件不僅重創民眾對於國內食品安全的信心,「更嚴重斲傷我國際形象,影響甚鉅」,為重拾民眾信心,要求各部會毋枉毋縱、查辦到底。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江揆昨晚召集跨部會議,要求加緊查辦。行政院會今天也安排衛福部及經濟部專案報告「因應劣質豬油事件落實食品安全管理」簡報。

針對涉及餿油食品流向,經清查強冠下游二三六家廠商中,有十四家廠商出口至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多國紀錄,為維護我國際商譽,江揆責請經濟部國貿局與陸委會,主動提供資料給相關國家與地區,說明本案的清查狀況。

另外,還有十五家資料與強冠提供的資料對不攏,江揆已請法務部及檢調調查。

飼料部分,經農委會清查,共有十四家廠商使用進威生產的非法飼料油脂,再拌入原物料製成飼料,也屬非法產品;因這部分產品全都供國內餵食禽畜用、不涉食品,已查扣相關存貨。

政院表示,經查郭烈成將餿油賣給進威,經農委會比對與勾稽,確認進威已出貨給十四家飼料製造商,因進威的臨時工廠登記不能生產飼料用油脂,因此其所銷售的所有油脂皆為不法產品。農委會說,十四家飼料製造商中,還有五家有進威油品的庫存,農委會已全部封存。

由於此事件嚴重打擊人民對GMP的信任,會中也決議將委託民間單位進行調查民眾對GMP的信任與信心,作為檢討GMP制度的基礎。

【2014/09/11 聯合報

 

 

問題外銷產品 二國要求清單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E5%95%8F%E9%A1%8C%E5%A4%96%E9%8A%B7%E7%94%A2%E5%93%81%20%E4%BA%8C%E5%9C%8B%E8%A6%81%E6%B1%82%E6%B8%85%E5%96%AE-8928417.shtml

 

 

強冠劣質豬油波及下游廠商九七一家、問題產品一三六項。

經濟部國貿局表示,經查其中有十四家曾外銷,但出口產品是否為餿水油製品還需查證;目前有兩國要求我方提供問題產品清單比對。

經濟部高層指出,由於牽涉廠商個別營運,暫不點名這十四家業者,但會提供國外進口商或外國政府相關資料。

經濟部表示,我國食品產業以內銷為大宗、達八成,外銷產品是否有問題,還需比對出口稅號和商品名稱。

【2014/09/11 聯合報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712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