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亡國論」發酵 考生也恐慌 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2017/07/20 11:36:33瀏覽297|回應0|推薦0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8930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7-18 02:57聯合報 嚴震生

美國NBC老牌主播布羅考(Tom Brokaw)在一九九八年時著書向一九二○出生的世代致敬,指出他們在青少年時經歷過經濟大恐慌,然後在一九四○年代初期,參與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在歐洲擊敗了納粹德國,更在亞洲終結了日本軍國主義,並在戰後勇於承擔國際社會的領導角色,建立了世界新的經貿秩序,也成就了美國的霸權。基於此,布羅考稱之為「最偉大的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

中華民國或許也曾經有過最偉大的一代,或許這個世代仍未出現,但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這一代有機會成為台灣史上最幸福的一代(The Most Blessed Generation),但在年金改革之後,我已沒有這樣的把握。

我們是戰後出生的第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苦難,兒童時期台灣經濟仍然百廢待舉,還接受美國的援助,但因為少不更事,即使物資並不充裕,仍然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中學時代,台灣經濟逐漸改善,雖然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外交受挫,在國際社會遭到孤立,國家的存活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並非不知道這些,但身為威權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更專注升學問題,畢竟當時升學率奇低,有幸考取大學,不僅能取得未來就業的門票,也算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

當我們成為大學生時,台灣的經濟正在起飛,加工出口區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但更重要的是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外銷產品,為我國賺取了大量的外匯,更創造了所謂的「台灣奇蹟」。我的同學在大學畢業後紛紛投入職場,即使我們可能是台灣人數最多的戰後嬰兒潮,但似乎並沒有人浮於事的問題。許多同學在貿易公司任職,幾年後就自己創業,成為老闆。無論是在哪一個行業,薪資都是不斷地成長。當今薪資遲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情形,在當時絕對難以想像。

成家後,父母成為照顧幼兒最可靠的幫手,讓這一代能夠無後顧之憂地拚事業,購屋置產,我們也以孝親金及對他們晚年的照顧來表達感恩。或許因為兄弟姊妹眾多,因此個人分擔一些責任,並不感覺吃力或是喘不過氣。

我在大學畢業後選擇出國,並在讀完書後繼續工作近十年才回到台灣,錯過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但還是感受到民主化後的台灣,人民對未來充滿信心,認為「明天會更好」。我們辛勤工作,一轉眼就要進入將要退休的年紀。原本認為退休後,可以不需要靠孩子,自給自足地有尊嚴度過餘生,成為台灣史上最幸福的一代。

然而,最近台灣因為年金改革所引發的爭議及帶出的政治氛圍,卻讓我們不再有此確信。個人是沒有十八趴年資的國立大學教授,廿五年退休後的月退俸原本就未達目前薪資的一半,而不是許多汙名化公教人員所宣稱的八、九成,但即使這份不到五成、勉強可以養老的基本生活費用,還要成為執政黨掠取的對象,讓我們在退休後將逐漸淪為下流老人。

然而,執政黨所做的不僅是劫貧濟己,而是不斷製造世代間的矛盾與仇恨,讓年輕人忽略他們目前的困境是出自於政府的無能,反去怪罪於上一世代的「享受」,完全不清楚這是一個轉移焦點的手法。如果他們持續被誤導,未來我們還能享有具尊嚴的長照嗎?更可悲的是,他們該如何面對一個只曉得分化、卻不懂得治理的台灣社會?(作者為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中時短評》金雞母紛紛出走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6002425-262103

 

雖然低調不言,但鴻海集團正在遠離台灣。

鴻海集團旗下鴻騰精密上周在香港掛牌上市,首日就股價強漲,吸金百億,鴻海喜孜孜。鴻騰原先曾考慮在台灣上市,最後還是捨台灣、就海外。

其實,不僅鴻騰選擇海外上市,鴻海近年的上市布局逐漸有離開台灣的趨勢,包括已掛牌、申請中及規畫中,選擇地點有香港、大陸、日本、美國,反倒是原先規畫在台上市的子公司無預警宣布暫停計畫。

鴻海集團主要生產基地在大陸,旗下鵬鼎已規畫在深圳上市,集團新的大型投資計畫全部在海外,對台灣的投資環境及政府的「冷冰冰」已無話可說,郭台銘甚至說「沒事盡量不回台灣」。未來鴻海集團旗下的諸多小金雞母是否就此「捨台就陸」,值得注意。

其實,不僅是鴻海而已,聯發科旗下金雞母匯頂科技,去年在上海掛牌,這些企業把旗下有潛力的公司送到海外掛牌,顯然是對台灣的環境絕望,用腳投下不信任票。除了海外市場流動性大、本益比高、能見度強外,這些以大陸為生產基地、市場也多在大陸的公司,在台掛牌還要面臨官方更嚴的限制也是重要因素。

全球化的今日,其實要確認一家企業的「血統」,並不容易,但從產業界與市場的觀點看,公司在哪裡掛牌就是哪國公司。鴻海即使號稱全球擁有超過百萬的員工,其實大部分在大陸,但只要鴻海在台股掛牌,就是一家台灣企業。最怕的是「連根拔起」,下市改到他國掛牌。

國內龍頭企業紛紛把養大的小金雞母送到海外掛牌,對台灣而言是一個警訊,政府注意到了嗎?有對策嗎?

 

中時社論》產業、人才雙流失 經濟加速崩潰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7005622-262101

 

台灣地狹人稠,自然資源貧乏,雖盛產稻米,卻不足以讓2300萬人維持現在尚稱富裕的生活,經濟力是台灣存活與繁榮的根基,但蔡政府執政1年多來,不僅經濟未有轉折向上跡象,甚至在「只出不進」的政策和作為下,台灣經濟正加速崩潰。

馬政府執政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2.8%,居亞洲四小龍第3位,去年成長率降至1.5%,落至四小龍之末。經濟不振,導致去年實質總薪資和經常性薪資雙雙負成長,為4年來首見。

成長下挫之外,投資更見下滑。去年投資率(投資毛額占國民所得比重)僅20.17%,創歷史新低。馬政府執政期間,新設立公司資本額平均為538萬元;蔡英文執政最近1年,降到了357萬元,僅達前者的2/3;今年1~5月華僑及外國人來台投資負成長35%,在在說明台灣經濟持續在吃老本。

次就出口而言,去年6月至今年4月,台灣出口成長9.1%,其中IC成長22.7%,出口占比從25.5%升至28.7%,其他產品僅成長4.4%,占比則從74.5%降為71.3%,足見除IC產業外,台灣產業若不是出口競爭力正大幅衰退,就是在空洞化。目前大陸和香港占我IC出口高達55.4%,俟台積電等赴大陸的重大IC投資案陸續投產後,預期IC產業的出口亦將受到衝擊。

台灣經濟之所以面臨如此嚴峻的困境,主要原因是蔡政府當前各項政策和措施對經濟造成「只出不進」的效應,包括產業、人才、技術、財政等都在空洞化,經濟發展的根基正敗壞中。兩岸方面,不僅雙方僵局無法解決,甚且進一步管制大陸企業來台合作、投資、大陸人才來台等,促使台灣產業、技術和人才加速單向西進。例如IC產業方面,同意台積電在大陸設廠生產先進製程產品,卻完全阻絕大陸業者來台和IC設計業者合作,變相鼓勵想根留台灣的業者出走。

由於兩岸僵局未解,雙方間的ECFA相關協議自然中止,我方企圖和主要經貿夥伴洽簽經濟合作協定有如緣木求魚。反觀在新全球化趨勢下,保護主義興起,多邊組織等影響力趨弱,雙邊協定將強化其角色,日前歐盟與日本宣布《日歐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達成協議,證明區域整合的腳步不會停滯。在缺乏經濟合作協定享免關稅優惠之下,台商出口競爭力減弱,產業亦只好出走。

人才是附著在產業之上的,產業出走,人才跟著外流。2015年台灣赴海外工作人數72.4萬人,72.5%屬於白領階層,58%前往大陸地區。根據牛津經濟學公司(Oxford Economics)的報告,人才出走將導致台灣在2021年面臨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缺口;換言之,除了產業空洞化,台灣還將遭遇人才空洞化。

至於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經濟上其目的一為出口,一為投資。出口方面,於陳水扁執政時,新南向18國占台灣出口比重從14.7%升至17.6%,馬政府時代更增至21.1%,顯示隨著東南亞、南亞等各國經濟的發展,台灣企業自然會調整其布局與出口策略。至於投資,國內投資環境不思改善,卻大力推動往外投資,後果就是加速產業空洞化。

產業發展環境則是日形惡化,一例一休搞到各行各業哀鴻遍野,蔡政府仍不動如山;加上缺電、缺工、缺地、環保、行政效率不彰等老舊問題未能有效解決,更促使產業外移、新投資不來,惡化「只出不進」的病灶。

前瞻計畫尤其讓國家財政只出不進、債留子孫。該項特別預算根本不合乎急迫性、必要性等基本原則,過去3年政府稅收平均就超收1000億新台幣,何須舉債因應;其次該計畫以軌道建設作為主軸,卻未做具體可行性評估,勢必成為無底洞錢坑,真正需要大投資的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反只聊備一格。

蔡政府上台後,政策和施政作為造成經濟基礎的頹敗,已是罄竹難書,經濟崩潰如土石流,到了下游才發現已回天乏術。如今百廢待舉,蔡政府必須積極同時從幾個大方向對症下藥,一是順應全球情勢改善兩岸關係,尊重產業運行機制,恢復兩岸產業正常交流合作;其次是改善投資環境,推進自由化、國際化,建構數位時代產業發展新體制,融入全球經濟新產業鏈;三是尊重專業,扭轉政治凌駕經濟、誤導國家發展方向的亂象。

蔡政府以轉型正義為念,但轉型正義的目的在於使人民過更好的日子,蔡政府是否要繼續漠視台灣經濟崩潰的事實,就看此關鍵時刻其所作所為了。

 

 

聯合/競爭力流失的台灣高教 亟待鬆綁

2017-07-13 03:3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027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高教十字路」專題,針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進行調查,多數校長對台灣未來的高教競爭力感到悲觀。這樣的結果,其實不令人意外;但高達七成二的校長認為台灣高教只剩不到五年的競爭力,仍令人心驚。更嚴重的是,面對這樣的困境,蔡政府與大學校長的認知與解方完全南轅北轍,再加上政治拉鋸與社會角力的夾纏,台灣高教要擺脫五花大綁的命運只怕難上加難。

從廿多年前教改廣設大學開始,又對少子化浪潮視若無睹,全無因應,即已種下禍因。十餘年前,教育部以「頂尖大學」和「教學卓越」等計畫撒下重金,企圖引領高教發展;結果,除推升極少數大學排名外,各種評鑑措施反而把各大學打造成高同質性的「教育部大學」,更導致技職教育崩壞,產學斷鏈,乃至整體高教競爭力的嚴重流失。

蔡政府執政的蝴蝶效應,更加劇了高教困境。例如:兩岸關係急凍,導致陸生減半;對岸極力爭搶台生,讓台灣高教雪上加霜;年金改革讓大學教師人心浮動,大學攬才更形困難。此外,一例一休與兼任教師納保,也打擊教學士氣並影響學校財務,卻未能真正保障師生權益。

面對高教的困境,大學校長多半主張應朝「自由化」方向發展,要求鬆綁。但是,學費鬆綁或招生鬆綁,卻不符蔡總統擴大高教「公共化」的承諾。事實上,自由化與公共化並不必然扞格,大學應兼具自由化和公共化的精神,但政府對大學的干預越來越多,制式的評比和僵化的學費政策,都讓大學的經營備受掣肘。政府奢言公共化,除討好年輕人並讓大家吃大鍋飯外,台灣高教如何和國際比拚?

教育部近日宣布未來五年將投注八五○億元,辦理「高教深耕計畫」,誇稱經費比頂尖大學及教學卓越等計畫的總額多。但這顯然仍未脫「砸錢辦學」的迷思:如果砸大錢就有用,為何連續五年五百億的頂大計畫卻看不到成果?何況,政府撒了大錢,就愈發可以堂而皇之以計畫來制約大學發展,甚至以預算羈絆頂尖走向。事實上,北京清華大學一年的預算,已是台灣大學的五點七倍;大陸七十三所高校一年總預算達一.五兆新台幣,直逼我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兩兆,試問:區區八五○億又如何深耕高教?

九成校長主張學費自由化,但這在台灣已非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被選票和民粹所制約的政經、社會問題。尤其,經濟弱勢較多的私校學生,要負擔公立大學生兩倍的學費,卻僅能分配到三分之一的教育資源,當然更讓反對學費調漲的聲浪高漲。如此一來,也讓體質好的大學遭到五花大綁,有志難伸。

大學校長們感嘆「教育部管太多」,其實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管太多」。教育部該管的是大學註冊率、財務、經營的透明化,以免學生誤踩「地雷股」,其餘則應回歸《大學法》精神讓大學自主,讓沒有競爭力的學校被淘汰。至於如何確保弱勢學生也讀得起好大學,則應透過其他管道來達成。

政府自以為是在推動高教的「公共化」,其實它的手段只是促成「平均化」,不僅違背了大學的「民主化」,更導致它們的「平庸化」。高教競爭力流失,問題不只在錢;高教改革的途徑,也不只是學費和招生鬆綁。如果政府的心態是閉關自守,根本無視外在競爭,卻又要假充是全能政府,對於高教動輒插手干預,大學如何能走出活路?

蔡政府正在強推前瞻建設計畫,卻忘了教育才是真正重要的國家前瞻工程。政府對該重視的不重視,對不需要的建設卻猛砸錢,根本是本末倒置。難道非要等到那些備受質疑的軌道、停車場蓋好了,才發現高教已失去競爭力,人才流失殆盡,國家競爭力一蹶不振?

 

【即時短評】靠愛國心沒用! 年改恐引發高教逃難潮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2577811?from=udn-hotnews_ch2

2017-07-11 22:11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2014年,星、港、大陸等地名校,一口氣高薪挖走台大12名新任及現任教授,某中東大學財大氣粗,甚至祭出5倍薪資搶人,更別說該校每年預算是台大30倍。

台大只靠每月多3萬元的彈性薪資,當時台大校長楊泮池不禁大嘆,光靠「愛國心」動之以情,根本留不住人。

3年過去了,國內大學教授薪資依舊凍漲,香港、新加坡動輒以台灣3-5倍薪資大舉來台挖角,連中研院的優秀研究員也跳槽。大陸北大、北京清大等國際排名領先台大的名校,如今也出得起台灣兩三倍的價碼;身為高教龍頭的台大,每年預算卻只等同大陸的蘭州大學,在全球化搶人大戰中,毫無競爭力。

如今在「均貧主義」氛圍下,政府大砍教授年金,但配套的高教深耕計畫,只求不比過去少,頂尖大學研究經費甚至可能還比以前少;行政院說要幫教授調薪,仍只限少數人的彈性薪資,毫無新意。

年金改革後,國內大學彌漫悲觀氣氛,但教育部只能抱歉、抱歉、再抱歉,說「我們無法比照國際標準」,殊不知教授出走的「逃難潮」才正要開始。

有意深造的學生看不到將來願景,加上到國外念博士的成本越來越高,美國許多大學年年漲學費,讀完博士有的要花五、六百萬元。反觀台灣「彈性調漲學費」遙不可及,大學經費不增、又砍年金,投資報酬率那麼低,將來誰還要出國念博士?念完了又有幾個想回來教書?

等到當年留學歸國的教授逐漸退休,卻又後繼無人,人才加速「空洞化」,連帶影響產業研發能力,台灣的長遠競爭力將岌岌可危。難怪最近不斷有教授投書媒體,指4年4千多億元的前瞻計畫規格,其實應該用在高教深耕,而非連電車都無法自製的軌道建設。教育部次長姚立德(中)今天宣布,行政院已核定教育部5年800億元的高教深耕計畫。記者吳佩旻/攝影

 

 

指考生暢談「亡國論」 閱卷師批:毫無論述根基

2017-07-16 18:20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586776?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106年大學指考已結束,負責閱卷的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日前在臉書上發文,指出今年「國際人才流動」的論述題,有高達9成學生都以台灣為負面材料,談到台灣人才外流、鎖國,甚至有人說「亡國危機就在眼前」。楊翠表示看完將近700篇的「亡國論」,只見考生毫無論述根基,卻說得「台灣島上一片烏雲」,彷彿是島民不證自明的共識,此文一出,馬上引起網路一陣熱烈討論。指考國文論述題請考生談「國際人才流動」,有閱卷老師認為大多數考生缺乏論述根基,圖為考生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分享

楊翠指出,她參與指考國文科閱卷將近750份,閱完走出闈場,感到精神疲憊,原因就在於其中一題關於「國際人才流動」的論述題,雖然題幹並沒要求談台灣,卻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為反面材料,包含台灣鎖國、故步自封、不願開放自己、不知引進國際人才,導致競爭力降至最低點,從而誘使國內人才大量外流,人才不願留在沒希望的台灣,甚至有人說,亡國危機就在眼前。

「沒有任何一位考生提出任何一個數據,證明國際人才進不來,國內人才流光光。」她認為,考生並未提出任何有效論證,卻說得台灣島上一片烏雲。好像這是一種常識,是定律,是不證自明的島民共識。她表示這種論調連看三天,被洗腦700次,走出闈場,像她向來正面思考的人,都覺得台灣真的快亡國了,沒救了。

楊翠認為,台灣真的沒那麼差。2017年的台灣,也絕非歷史低點,問題應是出在媒體總是傳遞負面消息,同時她也認為題目出得不好,考生與閱卷者都是無辜的。文章一出,湧進大量網友在下方留言,有人為考生緩頰,認為指考當下不能翻閱資料與文獻,該如何分析政策背景、提出數據佐證?也有人認為與其怪媒體,不如怪考試政策有問題。

對於論述的內容,有人認為外國條件比台灣優渥、中國以數倍條件聘請台灣優秀人才都是事實;有人則自認運氣很好能生在台灣,因為台灣的治安好、人民友善;也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觀點,即使不認同,也必須尊重別人的想法。

對此,台大代理校長張慶瑞表示,最近幾年,的確常有教師聘了沒報到,或是因人生規劃提早離開,或多或少能感覺到人才外流。他認為關鍵在於台灣的產業缺乏完整性,而薪資低迷也是原因之一。

他回想,早期1970年代,台灣的發展還沒起飛時,人才外流得最嚴重,但是到後來台灣經濟繁榮之後,許多人才都回國了,所以關鍵還是在於大環境能不能與其他國家相較,他認為,人才流失是短期的現象,要看的是長遠的發展,若人才有流出與流進,最後能學程經驗歸國,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認為,台灣目前的半導體與生醫產業都還有發展的空間,建議科技部與教育部要共同研議,找到年輕人的未來定位,才能讓人才走出適合的路。張慶瑞說,對於目前師資外流的情況,目前已請各學院統計,預計再2至3周可有初步結果。

 

 

「亡國論」發酵 考生也恐慌

2017-07-20 04:17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教務主任(台中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93694?from=udn-hotnews_ch2

指考國文閱卷教授批閱「人才流動」試題,日前在臉書發文批判學生負面思考文化,引發風波。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楊萬雲/攝影 分享

指考寄發成績單,筆者昨日到校後,接連兩位學生來電詢問作文成績。閱卷委員在臉書發表感想,批判學生負面思考文化,引發考生恐慌。

作文閱卷教授批閱「人才流動」試題,發現七五○份試卷中,高達七百名學生以台灣為負面教材,甚至還暢談「亡國論」,認為考生缺乏論證,台灣其實沒那麼差。未料發文擦槍走火,引來網路熱議,更造成家長恐慌,質疑閱卷不公,淪為思想審查,影響孩子成績,因而透過臉書串聯,去電大考中心抗議。

大考中心雖急滅火,強調閱卷周延縝密,僅就論述條理評分,不問個人價值立場,然閱卷者的主觀印象,左右成績高低甚鉅,仍讓考生忐忑不安。

作文閱卷是否客觀,評分標準能否一致,向為考生關注焦點;大考中心訂定嚴密閱卷規則,且要求閱卷者保密,不得洩漏閱卷情形,以確保考生權益。而今閱卷者違反規定,引發各界撻伐聲浪,大考中心監督不周,實須負連帶責任。

對於各界質疑,該師受訪時又表示,台灣社會思維模式,幾乎都是二元思考,沒有任何灰色地帶;國家處境雖然辛苦,但批判需有建設性,要能具體指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然筆者不解的是,眼前台灣社會氛圍,凡事幾為二元對立,考生依生活經驗,表達自己切身感受,不知有何可議之處?國家大政經緯萬端,主政者都難以解決,還望學生提出方案,豈非強人所難?閱卷老師先入為主,以其思維框限考生,否定學生所寫內容,難怪引發學生與家長恐慌。

明年學測,寫作測驗獨立施測,影響更大。寫作命題向無標準,素材領域南轅北轍,閱卷委員若持立場,考試公平更受質疑,大考中心能不慎乎!

 

【重磅快評】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587697?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7-17 10:52聯合報 主筆室

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擔任今年指考閱卷人,她發文憂心作文考試談「國際人才流動」,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作為反面論述材料、沒舉出實際論據就大談「亡國論」。不過審視其相關論述,卻也不免讓人憂心,會否一個長期不服從當權者的家族的不服從之路,竟然就此轉為服從了?楊翠是作家楊逵最鍾愛的孫女。本報資料照片/記者許正宏攝影分享

楊翠是作家楊逵最鍾愛的孫女。楊逵早在赴日求學期間即參加勞工運動、政冶運動,1927年返台又參加農民及社會運動,並因此被日本殖民政府逮捕,出入牢獄達十次之多。

二戰後楊逵又因二二八事件被國民政府逮捕並判死刑,槍決前一天因「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撿回一命;爾後又因扛起同儕起草「和平宣言」相關罪責,被軍法判刑入獄。

觀察楊逵的一生,可說始終站在勞動、農民弱勢一方反抗統治者威權壓迫的制高點,說他是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未免也層次太低。

楊翠承繼其祖父志業致力台灣文學創作,並於三年多前太陽花運動時聲援率眾闖入行政院的兒子魏揚;母子倆後來參加相關演說,主辦單位的廣告詞是:一個與台灣民主發展緊密連結的家族…,「不信春光關得住,毅耘台灣一世情」…一個家族的不服從之路,讀之令人動容。

然則,看著楊翠批評學生認為台灣鎖國卻未提出有效論證,並指這種概念式的負面語言、唱衰,絕不是「批判精神」的貼文,卻不禁讓人質疑,難道這個家族的精神已產生了質變?

且看這一段文字:中國對言論的控管,對人權的踐踏,那是世界知名的,而中國對台灣,更從不曾停止吞併的威嚇。中國對「兩岸服貿」的心機,與他長期以來對台灣主權的抹消,是一致的,如果真的開放出版通路,那中國也不必武戰了,只要輕鬆文統,就把台灣一口口吞食乾淨。

類似這種概念式的負面語言、唱衰,動不動就說台灣要被併吞的言論,不知凡幾,而這段引自「楊翠:開花放火──『太陽花革命』的幾個觀察」一文中的話語還算是溫和的哩;豈不見前副總統呂秀蓮上個月於巴拿馬與我斷交時才說: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都跟台灣說再見,國家有亡國的危機?難道這又竟是我這麼說可以、別人不行的雙重標準又一鮮例?

何況,作文畢竟不是研究論文、是幾十分鐘的驟死賽,台灣鎖國、故步自封等,不正是多數人的「共識」?更且,楊翠的貼文也沒有提出憑據說明考生的論點那裡錯了,而她可是有充分的時間去尋找證據的閱卷者!

楊逵家族反抗當權者的精神是崇高的,選擇性的反抗或髮夾彎式的文風轉變,才是讓人不齒的。台灣究竟是否走向鎖國、或會否因鎖國而亡國,本就是嚴肅話題,此刻拿來當指考作文題目也實在太容易淪為意識形態篩選決定論的祭品,而楊翠,恰恰正是祭司的代表呀。

 
 

 

獨家/「亡國論」發文擦槍走火 楊翠:我驚呆了!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591748?tab=

2017-07-19 09:54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擔任今年指考國文閱卷人,她日前發文憂心非選題談「國際人才流動」,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為反面材料,沒舉出論證依據,就大談「亡國論」。對此,楊翠受訪時表示,她的文章完全沒有要討論跟考題、考生和閱卷有關的事情,她強調,自己的文章是在討論觀點,只是她舉了個例子,造成大家「畫錯重點」,完全沒想到會「擦槍走火」,「我簡直都驚呆了!」國內各大學教授為指考國、英文考科非選擇題閱卷評分。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侯永全攝影分享

楊翠在文章提到,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作為反面論述材料、沒舉出實際論據就大談「亡國論」。對此,楊翠說,她只要想要去討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麼高比例的考生都會這麼想,「我不是在譴責考生」,她只是想要說,學生是受到主流社會既有的觀點所影響。

楊翠說,國家有很多問題和困難,「可是一直咒罵自己的國家,就能得到改變嗎?」批判是需要有建設性的,要具體提出有哪些地方、哪些問題,以及有什麼方法解決等等。

楊翠說,台灣的處境確實很辛苦,「但一直說自己很慘,也不可能解決問題」,但她說,也不是要說自己有多好,她認為,台灣社會的思維模式太二元思考,似乎當中沒有任何繁複的灰色地帶,乃至於辯證過程,所有都是二元對立、非黑即白。

楊翠說,她沒有意料到自己的發文會影響到大考中心,她沒有那麼高的警覺心。閱卷只是她的現象觀察,讓大考中心受到很多困擾,很不好意思。

至於有不少考生擔心,人才問題寫負面,分數會被打很低,楊翠表示,「完全不會」,每次要閱卷前都會先開試閱會,通過試閱題之後,才可以正式閱卷。這題題幹所提出的3個材料,包括正面、反面和亦正亦反,所以考生無論提什麼觀點,都不會扣分,評分重點不是觀點。就像今年作文題目「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如果考生沒有「找到自己」,也不會扣分,評分重點是看文字和結構。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79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