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1 17:18:34瀏覽484|回應0|推薦0 | |
獨家/「亡國論」發文擦槍走火 楊翠:我驚呆了!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591748?tab= 2017-07-19 09:54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擔任今年指考國文閱卷人,她日前發文憂心非選題談「國際人才流動」,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為反面材料,沒舉出論證依據,就大談「亡國論」。對此,楊翠受訪時表示,她的文章完全沒有要討論跟考題、考生和閱卷有關的事情,她強調,自己的文章是在討論觀點,只是她舉了個例子,造成大家「畫錯重點」,完全沒想到會「擦槍走火」,「我簡直都驚呆了!」國內各大學教授為指考國、英文考科非選擇題閱卷評分。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侯永全攝影分享 楊翠在文章提到,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作為反面論述材料、沒舉出實際論據就大談「亡國論」。對此,楊翠說,她只要想要去討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麼高比例的考生都會這麼想,「我不是在譴責考生」,她只是想要說,學生是受到主流社會既有的觀點所影響。 楊翠說,國家有很多問題和困難,「可是一直咒罵自己的國家,就能得到改變嗎?」批判是需要有建設性的,要具體提出有哪些地方、哪些問題,以及有什麼方法解決等等。 楊翠說,台灣的處境確實很辛苦,「但一直說自己很慘,也不可能解決問題」,但她說,也不是要說自己有多好,她認為,台灣社會的思維模式太二元思考,似乎當中沒有任何繁複的灰色地帶,乃至於辯證過程,所有都是二元對立、非黑即白。 楊翠說,她沒有意料到自己的發文會影響到大考中心,她沒有那麼高的警覺心。閱卷只是她的現象觀察,讓大考中心受到很多困擾,很不好意思。 至於有不少考生擔心,人才問題寫負面,分數會被打很低,楊翠表示,「完全不會」,每次要閱卷前都會先開試閱會,通過試閱題之後,才可以正式閱卷。這題題幹所提出的3個材料,包括正面、反面和亦正亦反,所以考生無論提什麼觀點,都不會扣分,評分重點不是觀點。就像今年作文題目「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如果考生沒有「找到自己」,也不會扣分,評分重點是看文字和結構。
中時社論》以軍公教加薪紓緩年改壓力2017/7/11 下午 07:24:30
主筆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1005845-262101 近年大學師資人才流失問題嚴重,許多知名教授轉赴香港、新加坡或大陸高校任教。年改通過後,網路更出現大量大學教師薪資減少的討論,不安的氣氛在大學校園流動。行政院長林全指示成立專案小組,研議調整教師薪資待遇,或建立彈性化薪給制度,以免人才過度流失影響國家競爭力。其實不只大學教師薪資需要提高,全體軍公教都應調薪。 蔡政府針對公務員與教育人員推動年金改革,除少數月退俸在「地板金額」以下者外,都要延後退休年齡,所得替代率也要降低。雖說年改是為退休基金財務穩健不得不的選擇,但年改後大學教授必須延至65歲才能支領退休金,且平均每月退休金將減少3到4萬元,不少大專教授投書或抱怨對大學高等教育師資士氣打擊不小。 大專院校教師待遇偏低,造成人才流失的現象,至少己超過10年;林全說國內大專院校教師「薪資水準不如部分先進國家,確有檢討調整空間」,這是太過「含蓄」的「遮羞」說法。國內大學教師薪資豈止不如「部分先進國家」?包括大陸及東南亞等平均所得低於台灣的國家,大學教授薪資早已超越台灣。近年大陸大學來台招募教師,開出的薪資動輒是國內的倍數計,相較之下,國內大學的薪資原本就缺乏競爭力,現在又降低退休年金,大學教師的職業吸引力更加退色。 林全能注意到此問題,要成立專案小組研議教師薪資待遇制度調整,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教師待遇再不作調整,台灣高教人才將加速流失,最後國內高教師資品質必然下滑,這也代表高等教育及整體社會品質的下降。 不過,台灣不只應該調整高教師資薪資,而應該考慮為全體公務員調整薪資,甚至政府對外支付的各種費用都應該調整。一來化解年改後遺症,二來紓緩台灣的低薪困境。 不論推動年改有多大的正當性與必要性,不能否認的是,對「被改革者」而言,要延後退休年齡、減少領取年金,無疑是「令人不愉快」甚至是難以接受的改革。短期而言,對公教人員士氣有影響,長期而言則可能影響政府召募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適當調高公教薪資,雖然未必能全然化解情緒反彈,但至少能減輕後遺症的傷害。此外,在年改後,已領取年金的退休者收入減少,尚在工作者預期退休後所得減少,都會讓當事人勒緊褲帶、減少消費,將造成民間消費減少,經濟動能降低的間接後果,適當調薪亦可減少年改對經濟的影響。 台灣陷低薪困境已17年,雖然勞動市場中軍公教與民間企業的替代性不高,但整體勞動市場仍具有替代效果,軍公教加薪有助於吸引人才,民間企業如果要與政府爭才,必然要提出更高的薪資,如能產生比價效應,低薪困境就可化解。如不能帶動民間企業薪資水準,至少有助於提高民間消費,有利經濟動能的提升。 央行總裁彭淮南曾對解決低薪問題開出三帖藥方,包括: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及提振總需求(或促進投資)。這些方法確是對症下藥,但實務上非短期可作到,提高公教薪資以拉動民間薪資,反而是可能短期見效的途徑。 台灣這些年來經濟成長趨緩,政府稅收及企業獲利增幅趨緩後,社會充斥降低成本思維,低薪、低成本的結果就是整體社會受困,優質、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難以發展,專業與知識越來越不值錢更不受尊重,政府在其中其實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 例如政府有各種外聘學者專家委員會,不論是環保署的環評委員、營建署設置的區委會、都委會、食藥署的健康食品審議會等,受聘為委員的學者專家,數十年如一支領2000、3000元的出席費;政府單位邀請專業者演講授課,費用也是區區3000元。 按理能受邀擔任各種委員者,必然是學有專精、在各專業領域有其分量者,但政府只願支付如此低廉的費用,輕慢專業表露無疑,政府也該考量大幅調高這些外聘委員的費用。 年改後,蔡總統出席各種場合,幾乎都要碰到如影隨形的反年改抗議者,肯定不好受;但年改又是不得不為的改革。如果政府能適當調高公教薪資,應可降低年改在社會與經濟上的後遺症,同時亦有助改善低薪困境。
聯合/競爭力流失的台灣高教 亟待鬆綁 2017-07-13 03:3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027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高教十字路」專題,針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進行調查,多數校長對台灣未來的高教競爭力感到悲觀。這樣的結果,其實不令人意外;但高達七成二的校長認為台灣高教只剩不到五年的競爭力,仍令人心驚。更嚴重的是,面對這樣的困境,蔡政府與大學校長的認知與解方完全南轅北轍,再加上政治拉鋸與社會角力的夾纏,台灣高教要擺脫五花大綁的命運只怕難上加難。 從廿多年前教改廣設大學開始,又對少子化浪潮視若無睹,全無因應,即已種下禍因。十餘年前,教育部以「頂尖大學」和「教學卓越」等計畫撒下重金,企圖引領高教發展;結果,除推升極少數大學排名外,各種評鑑措施反而把各大學打造成高同質性的「教育部大學」,更導致技職教育崩壞,產學斷鏈,乃至整體高教競爭力的嚴重流失。 蔡政府執政的蝴蝶效應,更加劇了高教困境。例如:兩岸關係急凍,導致陸生減半;對岸極力爭搶台生,讓台灣高教雪上加霜;年金改革讓大學教師人心浮動,大學攬才更形困難。此外,一例一休與兼任教師納保,也打擊教學士氣並影響學校財務,卻未能真正保障師生權益。 面對高教的困境,大學校長多半主張應朝「自由化」方向發展,要求鬆綁。但是,學費鬆綁或招生鬆綁,卻不符蔡總統擴大高教「公共化」的承諾。事實上,自由化與公共化並不必然扞格,大學應兼具自由化和公共化的精神,但政府對大學的干預越來越多,制式的評比和僵化的學費政策,都讓大學的經營備受掣肘。政府奢言公共化,除討好年輕人並讓大家吃大鍋飯外,台灣高教如何和國際比拚? 教育部近日宣布未來五年將投注八五○億元,辦理「高教深耕計畫」,誇稱經費比頂尖大學及教學卓越等計畫的總額多。但這顯然仍未脫「砸錢辦學」的迷思:如果砸大錢就有用,為何連續五年五百億的頂大計畫卻看不到成果?何況,政府撒了大錢,就愈發可以堂而皇之以計畫來制約大學發展,甚至以預算羈絆頂尖走向。事實上,北京清華大學一年的預算,已是台灣大學的五點七倍;大陸七十三所高校一年總預算達一.五兆新台幣,直逼我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兩兆,試問:區區八五○億又如何深耕高教? 九成校長主張學費自由化,但這在台灣已非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被選票和民粹所制約的政經、社會問題。尤其,經濟弱勢較多的私校學生,要負擔公立大學生兩倍的學費,卻僅能分配到三分之一的教育資源,當然更讓反對學費調漲的聲浪高漲。如此一來,也讓體質好的大學遭到五花大綁,有志難伸。 大學校長們感嘆「教育部管太多」,其實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管太多」。教育部該管的是大學註冊率、財務、經營的透明化,以免學生誤踩「地雷股」,其餘則應回歸《大學法》精神讓大學自主,讓沒有競爭力的學校被淘汰。至於如何確保弱勢學生也讀得起好大學,則應透過其他管道來達成。 政府自以為是在推動高教的「公共化」,其實它的手段只是促成「平均化」,不僅違背了大學的「民主化」,更導致它們的「平庸化」。高教競爭力流失,問題不只在錢;高教改革的途徑,也不只是學費和招生鬆綁。如果政府的心態是閉關自守,根本無視外在競爭,卻又要假充是全能政府,對於高教動輒插手干預,大學如何能走出活路? 蔡政府正在強推前瞻建設計畫,卻忘了教育才是真正重要的國家前瞻工程。政府對該重視的不重視,對不需要的建設卻猛砸錢,根本是本末倒置。難道非要等到那些備受質疑的軌道、停車場蓋好了,才發現高教已失去競爭力,人才流失殆盡,國家競爭力一蹶不振?
【即時短評】靠愛國心沒用! 年改恐引發高教逃難潮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2577811?from=udn-hotnews_ch2 2017-07-11 22:11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2014年,星、港、大陸等地名校,一口氣高薪挖走台大12名新任及現任教授,某中東大學財大氣粗,甚至祭出5倍薪資搶人,更別說該校每年預算是台大30倍。 台大只靠每月多3萬元的彈性薪資,當時台大校長楊泮池不禁大嘆,光靠「愛國心」動之以情,根本留不住人。 3年過去了,國內大學教授薪資依舊凍漲,香港、新加坡動輒以台灣3-5倍薪資大舉來台挖角,連中研院的優秀研究員也跳槽。大陸北大、北京清大等國際排名領先台大的名校,如今也出得起台灣兩三倍的價碼;身為高教龍頭的台大,每年預算卻只等同大陸的蘭州大學,在全球化搶人大戰中,毫無競爭力。 如今在「均貧主義」氛圍下,政府大砍教授年金,但配套的高教深耕計畫,只求不比過去少,頂尖大學研究經費甚至可能還比以前少;行政院說要幫教授調薪,仍只限少數人的彈性薪資,毫無新意。 年金改革後,國內大學彌漫悲觀氣氛,但教育部只能抱歉、抱歉、再抱歉,說「我們無法比照國際標準」,殊不知教授出走的「逃難潮」才正要開始。 有意深造的學生看不到將來願景,加上到國外念博士的成本越來越高,美國許多大學年年漲學費,讀完博士有的要花五、六百萬元。反觀台灣「彈性調漲學費」遙不可及,大學經費不增、又砍年金,投資報酬率那麼低,將來誰還要出國念博士?念完了又有幾個想回來教書? 等到當年留學歸國的教授逐漸退休,卻又後繼無人,人才加速「空洞化」,連帶影響產業研發能力,台灣的長遠競爭力將岌岌可危。難怪最近不斷有教授投書媒體,指4年4千多億元的前瞻計畫規格,其實應該用在高教深耕,而非連電車都無法自製的軌道建設。教育部次長姚立德(中)今天宣布,行政院已核定教育部5年800億元的高教深耕計畫。記者吳佩旻/攝影
聯合筆記/沒了願景的台灣高教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7571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7-11 02:51聯合報 許俊偉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高教十字路」專題,調查發現逾七成大學校長憂心,若高教政策無法鬆綁,台灣高教將只剩不到五年的競爭力。 這些年來,政府高教政策給太少、管太多,確實成了高教發展瓶頸。但不論是教育部還是各大學,早已喪失對未來高教願景的想像,恐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台灣高教發展近一世紀,原本穩定菁英的高等教育,在一九九○年代開始變革,內有一連串教育體制改革和少子化浪潮襲來,外有日趨白熱化的全球化競爭。 卅年前,台灣高中生不到兩成可進入大學就讀,一九九○年代教改喊出「廣設大學」,願景是要讓台灣能有半數以上學生可進大學,進而有助產業和國家轉型,擺脫低階廉價代工廠的形象。 「廣設大學」政策到了第一線,政府無力新設大學,於是鼓勵五專變大學、技術學院變大學,人人都成了大學生,畢業後卻仍是領有大學畢業證書的作業員。從結果論回顧,當時教改顯然失敗了。 隨後面對全球化時代,如何培養頂尖大學成為高教政策主流。台灣喊出「拔尖」,推動五年五百億元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但資源分配不均成了亂象之一,有的大學錢多到可蓋大樓、翻修老建物、鋪草坪,有的大學卻連專任教師都聘不起。 五年五百億元確實推升大學排名,但就在頂大計畫退場之際,高教面臨少子化危機,中後段大學的註冊率讓人怵目驚心,包括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和永達技術學院已先後退場。大學校長出身的教育部前部長吳思華甚至曾預言,未來恐有五十所退場。 如今大學高喊要自由化、反對公共化,但大學數量太多、素質良莠不齊,政府一旦全然放手,迎來的恐是無上限的學費和無下限的教學研究品質,每年拿走納稅錢補貼的大專校院,真能完全不顧公共性? 實況是許多學生背負著學貸壓力,出社會後面臨低薪環境;而學校聘用大批低薪無勞動保障的兼任教師維繫教學能量。若大專院校完全無視公共性,一味想節省成本追求最大利益,恐怕會成了利用弱勢師生成就高教光環。 過去幾次高教改革,不論是廣設大學或頂大拔尖,儘管結局不算成功,但推動之初至少擘劃出未來藍圖,或多或少帶領台灣向前一小步。 但現今高教政策,不論是馬政府後期的「新世代高教藍圖與發展方案」,或蔡政府上任後推動中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若只剩下想著如何讓大學活下去,政府和大學不再對高教方向和出路存有願景和想像,才是最大高教危機。
周行一/手腦並用 技職與高教應無不同 2017-07-10 02:49聯合報 周行一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7370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一個人要活的好,必須所有的器官都能協調運作,如果只動腦不動手,什麼事情都做不到。要吃飯,就必須動手把食物送到口裡,這個簡單的道理,在我們的教育裡卻被忽略了。大家強調動腦比動手重要,在中小學教育裡,背誦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動手只是為了加強背誦的效果,導致連數學都是以手寫練習解題方法為學習重點。 我們學英文也是動腦而已,老師教文法給學生背起來,學生背單字應付考試,甚至用記憶來學習發音,變成大多數學生不會聽說讀寫。用耳朵聽而且用嘴與人對話是學習講話最好的方式,用手寫才能學會寫作,用眼睛讀很多書才真正會閱讀,可是我們的教育強調「懂」,天真的以為「知道」就足夠了,學生能把老師的教學成果以考試的方式呈現就證明學生「會」了。 在台灣,大家的印象是強調動「手」的歸類成技職體系,強調動「腦」的是一般高等教育,甚至誤以為動手的價值比較低,動腦的工作比較高尚,但是,我們做哪一件事情不需要手腦並用?重點是工作的附加價值是否比較夠高,而非動手與動腦的相對程度。動手的人如果也動腦,結果一定比較好,外科醫師是這樣,汽車修理技師也是一樣;動腦的人如果也動手效果才會好,學術大師腦裡的理論必須經過很多次手寫修訂後,才可能成為巨著。只理解不實作的知識價值低,因為無法轉換成有用的結果;只動手不理解的技能價值也低,因為工作的改善可能性低。 真正決定所得高低的是工作的被需求度、難易程度以及稀少性,應該要與是否接受「技職」或「非技職」教育無關。我的汽車修理技師非常能幹,他手腦並用,培養兩個女兒到美國深造毫無困難;我在美國教書時,系主任告誡我,要避免很會評論別人的論文,卻不動手寫出自己的論文。這個世界裡懂得手腦並用的人可以一直順應潮流,改善自己的能力,我們的教育目標就應該是訓練手腦並用的人才。 世界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的英文名字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跟台灣很多科技大學的英文名稱很接近,很少人會認為MIT是一個技職體系的大學,其實它只是一個重視工程與科技理論與應用的大學,畢業生的待遇很高,因為在職場裡能夠手腦並用,表現得非常好。美國並沒有把大學硬性區分成技職或高教大學,每個大學都強調手腦並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強調動手做調研、寫報告,工程與科技領域強調運用工具在實驗室裡動手創作,學生畢業後按志趣與能力就業,大學不為學生區分將來的職業性質,而在提供適性發展的環境。在同一個大學裡有比較像我們技職體系的科系與學院,也有像高教體系內的領域,例如普渡大學就是這樣。 為了避免大學畢業生「不好用」,台灣社會已經體認「手腦並用」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把高教與技職的區別先消除,讓每個大學都強調手腦並用,幫助學生適性發展,重點在於畢業生是否有能力愈做愈好,而非以大學分類導引學生的就業管道。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聖約翰科大打造學生實戰力 接軌職場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532763 2017-06-19 10:15文 聖約翰科大 提供 聖約翰科技大學前身為知名的「新埔工專」,在台建校50年來,培育出6萬多名校友遍佈於各行各業,至少有30多位是上市櫃公司的執行長或是創業者。設有工程、商管及民生與設計學院,各系均對應產業發展需要,且接軌國際。 艾和昌校長表示,為提供給學生更優質的學習環境及改善校園生活機能,學校投注大量經費積極建設,同時結合董事會及校友會的優勢資源,並與亞翔工程、諾霸精密、鴻海集團樺漢科技、振躍精密、健格科技、聯發科、撼訊科技、凱擘大寬頻、群光電能、元大投顧、弘瀚實業、巨勳科技、兆豐投信、品佳股份、西門子醫療、淡水一信…等多家公司及111家校友企業積極合作,學生在修業期間即刻進入產業界實習。「校友企業,保證就業」、「選擇聖約大,明日進百大」,這是以「校友建校」為特色的聖約翰科大所獨有的優勢與資源。 聖約翰科大連續12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補助,累計金額近4億元,是北北基私立科大第3名;2016年獲《時報周刊》評選為北北基企業最愛科大前8名;2016年《Cheers最佳大學指南》報導,聖約翰科大畢業生全職工作比率全國私立技職第3名;106 年2 月《Cheers 雜誌》針對105 學年度68 所科技校院的「生師比」、「學院個數」及「經費比」等三大指標進行評比,聖約翰科大生師比19.6,在北北基私立科大排名第2名、經費比15.9 萬,在北北基私立科大排名第2名。這些數據與指標,在在證明聖約翰科大提供學生最好的教學品質與經費資源,辦學績優、深獲各界肯定。 為幫助學生輕鬆就學,每年提供新生高達4,000萬元獎學金;為拓展學生國際視野,近5年補助1,230萬元鼓勵優秀學生出國圓夢;甚至為了提供更好的住宿品質,不惜斥資上億元整修學生宿舍,提供新穎舒適家具及生活機能,讓學生宿舍媲美高級民宿。針對106學年度入學之新生更全面提供住宿獎助、獎助學金最高100萬元。 聖約翰科大學生在各領域表現優異,例如:創意設計系學生從2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作品入圍「設計界奧斯卡」美譽的德國iF設計獎;電機工程系學生參加「2017年全國實務專題創新創意競賽」勇奪冠軍;企業管理系同學自行創業,成立COM FORT襪子品牌;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系同學成為我國參加亞洲盃的壁球國手;電機工程科同學勇奪攝影比賽首獎;時尚系學生策劃「淡水好時尚」活動,創下動員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時尚秀紀錄…。 聖約翰科大以「綠能、智慧、健康」作為發展特色,結合工程、商管及民生與設計學院各系所的專業優勢,投資建設全台科大首創「扭力技術研發中心」、銀髮智慧照顧老人服務事業系系館、全台校園第一座旗艦型「3D列印設計中心」、實習觀光會館、航空機艙空服地勤實境教室…等亮點特色。搭配校友企業的資源與加值,培養學生具備順利接軌職場的實戰力,無論是學涯、職涯與生涯,聖約翰科大已建立完整的輔導機制,許學生一個璀璨美好的未來。 聖約翰科大斥資上億元整建學生宿舍,優質住宿環境媲美高級民宿 圖/聖約翰科大 提供分享 聖約翰科大打造航空機艙空服地勤實境教室,讓學生獲得務實的空服地勤服務技能,順利銜接至航空公司的實習與就業 圖/聖約翰科大 提供分享 聖約翰科大設立全國科大惟一時尚經營管理系所,培育品牌經理人,由學生企劃執行的時尚秀總是令人驚艷 圖/聖約翰科大 提供分享 聖約翰科大電機工程系學生參加「2017年全國實務專題創新創意競賽」勇奪冠軍 圖/聖約翰科大 提供
政院拚科研 為1000博士生找出路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05000293-260114 行政院今(5)日起一連2天召開「下世代科研人才創新生態環境建構」專家諮詢會議,將提出4年發展方案,打造創新科技生態系,扶植人工智慧(AI)或機器人應用等前瞻科技為導向的研發服務公司(RSC),成為博士生畢業出路及發展舞台。 政院預計4年內培育100家以上RSC公司,若每家10位博士生進駐,估可為千位以上博士生創造新舞台。 行政院計畫7月底、8月初提出「下世代科研人才創新生態環境建構方案」。這次會議邀請聯發科、研華科技、華碩雲端、日月光半導體、科達製藥、友嘉集團、協易機械、凌陽科技、華擎科技等民間企業、研發法人、15位大專院校校長共同參與。 科技顧問辦公室今將提出兩大發展策略,1是扶植發展技術RSC公司,2是鼓勵前瞻人才,以因應人工智慧、AR/VR、大數據、物聯網、5G等跨領域技術整合創新趨勢。 所謂RSC公司就是擁有前瞻技術,以科技為導向提供解決方案或提供技術的服務公司(Research Service Company)。 政委吳政忠表示,傳產要注入智慧科技元素升級,但傳統產業找不到人才,博士生找不到出路,因此有必要建立創新生態系,第一年先提撥科專及產學合作等預算資源約10%,扶植小型風險性高的RSC新創公司,幫忙博士生與產業界合作,以產業創新為博士畢業生尋找就業出海口。 政院科技顧問辦公室執祕郭耀煌表示,培養以高科技為導向的RSC公司,主要是以博碩士為主,初期規模較小,政府會全力支持成立公司,但最終要回歸市場機制生存,RSC發展得好規模達上千人,可朝國際化發展,甚至變成「獨角獸」新創企業,成為鴻海、台積電、谷哥、蘋果等國內外企業併購對象。 (中國時報)
科技博士生萎縮 7年減25%
大學校院博士班在學學生數
由於少子化,加上產業界吸納博士比例很低,行政院發現,連續7年博士生招生皆下滑,預估至109學年度,博士生僅剩2.3萬人,科技領域博士生僅1.4萬人,成為「科技立國」的一大警訊。 教育部今將提出緊急補救策略,提出產學合作培育菁英計畫,以碩博士5年一貫及博士4年研發模式,針對博士生採多元培育機制,博士論文題目向產業尋找,畢業後前往產業界服務或成立RSC公司。 政院官員表示,少子化的結果,大學快撐不下去,而博士生的出路狹隘,加以學界過度重視以學術發表作畢業條件,導致研用與學用落差太大,因此博士生就讀意願低落,降幅十分迅速。以105年為例,博士級研究生僅20%在產業、66%在高教體系,16%在工研院等法人體系。 根據教育部統計,以99學年度為例,有3.4萬名博士生,科技領域的研究生2.3萬餘人(約占68%),但博士生及科技領域博士生逐年下滑,到105學年度,博士生剩2.8萬餘人,科技領域博士生僅1.7萬多人,7年少了25%,不利科技發展方向。 政院人士指出,現行高教體系容不下那麼多博士生,政府法人體系也容納有限,唯有從產業結構調整,才能為博士生找出路。 半導體產業不斷哀嚎飽受大陸挖角威脅,人才流失嚴重,尤其半導體博士生降幅很快,令半導體產業十分憂心。 教育部今天在行政院舉辦的專家會議,將拋出博士多元培育機制策略,引導博士培育與產業接軌,促使企業及早參與人才培育過程。 教育部將提出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碩博士5年一貫及博士4年研發模式,也就是碩士期間僅1年,確定逕修就讀博士班,前2年在校修課,後2年赴企業從事研發工作,而博士生的學位論文題目須向產業尋找,畢業條件以專利或研發成果為主,完成畢業條件才授予博士學位,以利企業獲取高階研發人才,博士生亦可投入就業。
願景回響/6政策打擊 大學動盪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75713?from=udn-hotnews_ch2 2017-07-11 02:51聯合報 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台中市)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高教十字路」專題報導探討許多為時已久的困境,本文針對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政策的影響稍加補充。這些政策使今年暑假各大學校園比往年動盪,老師的心及學校的主管特別不平靜。以下三點傷害高等教育的決策,都使大學財源更加困窘: 一、因為兩岸政策,陸生銳減。陸生是境外生的主要來源,七月四日陸聯招放榜,錄取九百多人,去年是一千六百多人,前年超過兩千人。學位生加上短期研修生,四萬多人每學期的學費廿多億,適時彌補本地生減少的困境。但兩岸關係急凍在研修生方面,眾多有意來台的陸生打退堂鼓,家長的反對也是主因,九月至少會減少兩萬多陸生。 二、因為一例一休,學校支出增而捐款減。各項加班費因為一例一休而增加,原本來自企業的捐款減少,因企業自己的人事開銷大,結餘少因而無力捐助。企業原本支持主管進修的各項班別,衝擊最大。 三、因為頂尖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典範科大在年底結束,各校過去可以爭取的經費少了。教育部沒有明說的,是要預留眾多經費當作大學退場的善後費用。各私立學校最在乎的教學卓越計畫今年僅廿二億多,明年教育部卻編了廿五億成立「大學轉型及退場基金」。 稍微打算盤,各校校長都睡不著覺。陸生學費約占學校年收入的百分之三,頂大教卓等補助也占百分之三,捐款約占百分之二。如今這三項百分之八的部分勢必銳減,又要增加一例一休、兼任教師納保等開銷,怎麼辦? 在老師的穩定度部分更糟,蔡政府的政策一波又一波打擊師資,使校園動盪。再舉三點: 一、因為年金改革,五十所國立大學專任教師不穩。這些學經歷俱佳的人才在相對於周圍國家偏低的待遇中服務,有部分原因為了舊制的年金保障,也因為有頂尖大學的研究經費,如今希望破滅。出國任教、轉任業界、創業謀出路、提早退休都是選項,吃虧的是學生。 二、因為年金改革,一百零三所私立大學專任教師不穩。私立大學裡昔日擔任軍公教的兩千四百位老師,明年起須依法停領月退金,萌生去意。 三、因為兼任教師納保,各校不得不停聘原有老師、避免新聘兼任教師。師資減少,課程改大班授課,實驗實習課改由研究生負責等措施,都傷害學生受教權。 老師從事專業,專業與眾多職業不同之處是特別依賴經驗。長期任教的好老師是大學裡最珍貴的資產,更是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人才。面對素質愈來愈參差、背景愈來愈多元的學生,經年累月服務的老師是大學裡最重要的安定力量。不好好珍惜這些老師,迫使老師心灰意冷,必然造成學生、大學乃至社會的損失。 在動盪的時代,學校終究是最安定的地方,老師應該是安定的職業。很可惜,蔡政府不珍惜這些人才,大學已不安定,老師被傷害打擊,校園會更動盪。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