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刑法第一百條復辟?七七之殤 為民國叫屈 看見英國多元包容的價值觀 遏止仇恨言論 娜布拉.哈珊南
2017/07/08 13:27:22瀏覽234|回應0|推薦0

 

去梯言╱刑法第一百條復辟?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7795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7-12 02:50聯合報 公孫策

無論蔡英文口中的「改革」如何定義,限制退將赴大陸參加政治性活動,絕對不是「改革」,甚至是開倒車,而且倒車還開很大。

整整卅年前(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兩岸探親,之後兩岸不再劍拔弩張,這是改革;整整廿五年前(一九九二年),立法院修正刑法第一百條,只要不是以行動竊據國土或顛覆政府,基本上都屬言論自由範疇,這也是改革。

我的新聞工作經歷超過四十年,前述二件重大民主改革都能恭逢其盛。而有些事情只有老記者才記得,例如「廢除刑法第一百條」是當年(一九九一)野百合學運四大訴求之一「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下的具體項目之一。野百合學運直接促成了國會改革,同時促進了開放言論自由,而限制退將赴陸參加「政治性活動」的解釋空間可以無窮大,正是當年要改革的標的,所以這是「開修正刑法第一百條的倒車」。

由野百合聯想到三年前太陽花,太陽花學運事實上成就了民進黨現在的完全執政。今年五二○那天,一個問題在我腦中出現:那兩年跟著高唱「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知識青年,這一年下來,感覺台灣有變好了嗎?還是懊惱將政權交給了民進黨?

周厲王「暴虐侈傲,國人謗之」,大夫進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厲王反而加強管制言論,還沾沾自喜「不敢再講我壞話了吧」,最後國人驅逐厲王。《詩經.大雅.桑柔》就是述說大夫芮伯諷諫厲王的故事,其中四句:朋友已譖,不胥以穀;人亦有言,進退維谷。意思是:限制言論會讓朋友相互陷害檢舉,人們不再以善道相勉,我現在的處境,正如俗話說的進退維谷啊!

芮伯為什麼進退維谷?因為一邊是國君,一邊是人民。如此情境或許正是前述知識青年的心情吧?一邊是他們投票支持的民進黨,另一邊是此刻承受劣政的人民—進退維谷。

甚至我不敢想像,如果當年領導抗爭,要求廢止刑法第一百條的已故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鎮源教授死而復生,他會不會再度領導大家起而反對「刑法第一百條復辟」?還是會進退維谷?

退將赴大陸,縱使上了天安門閱兵台,他們將來以何面目見老校長(蔣中正),是他們進退維谷。可是民進黨今天開民主倒車,將來又要以何面目見李鎮源教授?

 

 

 

國際觀察:楊艾俐》七七之殤 為民國叫屈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06005774-262104

燃起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今年80周年,按照往例,這個中華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紀念日,又靜悄悄地過去了,少有儀式,大部分人都忘記了。

抗日戰爭值得紀念,中華民國軍民死亡就是2000萬人,幾乎等於台灣的人口,擊退500年來皆想侵略中國的日本,換來中華民族的尊嚴,廢除不平等條約,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讓中國人可驕傲地站起來。

這場戰爭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應該不斷有人研究,史實也可以有創新觀點,但在大陸,只能講打敗日本人的是中共軍隊,這樣的論點只要稍微有歷史知識的人都不會同意,因此在前年抗戰勝利70周年時,微信裡傳播中華民國對抗戰的貢獻,北京當局得關閉某些微信群組發布這類訊息。

台灣呢?因為迅速去中國化,也特意不紀念這段歷史。台灣有如失憶人,對中華民國過往選擇性地或自動失憶,甚為可悲。美國雖然只有240年歷史,但對每個歷史點滴都研究透徹,用各種書籍節目演繹歷史,例如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這是美國投入世界大戰的關鍵戰役,歷來美國官方及學術機構、媒體詳細研究,文獻無數,而且每年都要在珍珠港舉行默哀儀式。

去中國化,連帶把中華民國歷史一併抹煞。近年來有多人將機構或國家擬人化,寫成傳記,如我來寫《中華民國傳》,真要為這位傳主喊冤。這位傳主出生可不容易,開國先烈推翻了纏固中國5000年的超穩定結構──帝制,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裡躺著的年輕孤魂,是為中華民國建立而戰,為共和民主而戰。

中華民國出生後,是個思想啟蒙,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大師層出的年代,不管文學、美學、哲學、科學、考古學都是,例如胡適、徐志摩、馮友蘭。我在台灣還訪問過國學大師錢穆、安陽文化的發現人李濟,更有著親炙大師的體悟,民國的開創真可說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1926年至1936年是中國的黃金十年,1928年6、7月間,國民政府宣布與各國本平等互惠原則重訂新約,此後1年間,與各國所改訂之新約以通商條約和關稅自主條約為主。汽車、工業、公路、鐵路每年都增長10%以上,這也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拿破崙的名言:「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

另一個為中華民國叫屈的理由是,大多數人都覺得國民時代是貪汙、腐敗、貧富不均充斥,的確這都是實情,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批判意識高漲,如魯迅、郁達夫,中國作者正在享受前所未有的言論自由及社會關懷。又如大陸80年代導演張藝謀的電影裡,民國的官員皆顢頇無理,民間即暴力封建,其實是因為大陸文化、娛樂、新聞管制嚴格,不能講當局的壞話,從民國年代講起,最不會有問題。再如5年前馮小剛導演的《1942》雖然講的是1942年發生的大饑荒,其實是講大陸在1958年發生的大饑荒,民國又成為指桑罵槐的工具。凡此種種,讓中華民國背上黑鍋,似乎誰都可以踹他一腳。

冀盼台灣能從紀念抗日戰爭開始,承認中華民國是值得尊敬的國家,有著光輝的史實。

 

 

中時專欄:胡海鷗》看見英國多元包容的價值觀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06005716-262104

有幸帶隊去劍橋、牛津交流,一路有很多的感慨,這種感慨未必能立馬解決現實的各種複雜問題,但是它卻能在更寬廣和更深刻的層次上發酵,促使理念和價值觀的轉換和更新。

英國社會對多元價值觀的寬厚包容表現在路邊街景中,正是這樣的文化保持了這個社會的穩定延續,而不會有過若干年再來一次的癲狂和傾覆。在倫敦國會廣場綠地的周邊有很多雕塑,有3座為人所共知。首先是邱吉爾,他一手拿著禮帽,一手提著手杖,傾斜著身子,好像還在堅韌地抵抗希特勒的倫敦大轟炸。

邱吉爾的政治遠見和堅定意志在二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最了不起的是在他面對戰後的意外落選和史達林的嘲笑,他從容地說,忘恩負義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我的浴血奮戰就是捍衛英國人民把我選下來的權力。如果中國的歷史人物有他這樣的襟懷,中國一定會進入另一條現代化軌道。可悲的是我們上演了太多的擁兵自重、舉兵勤王,把百姓玩弄於股掌之上。

在這群雕塑的最後是聖雄甘地和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以中國人對待領土完整的眼光看,他們兩個可是分裂大英帝國領地的人物,怎麼可以與保衛大英帝國的邱吉爾放在一起?

顯然,英國人不是站在領地完整的角度認可這兩個人的貢獻。特別是甘地的貢獻與其說在於他的努力,不如說在於英國紳士的包容。如果他對希特勒、史達林或什麼其他人堅持非暴力不合作,他的信徒,不管多少人都會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哪還會有非暴力不合作的流傳。只有英國紳士才會終止對不抵抗人群的鎮壓,然後成就了甘地非暴力不抵抗的歷史名頭。

曼德拉原本要以武裝鬥爭來爭取南非的獨立,後來就是在西敏寺看到一塊西元1100年立下的某位英國聖公會主教的墓碑「只有改變自己,才能使世界更好。」他才幡然悔悟,放棄武裝鬥爭,參加議會競爭。

邱吉爾捍衛了英國國土主權的完整,而甘地和曼德拉則分裂了英國的領地,但卻讓英國的文化價值觀為世界認可和接受。在更長的時空中,他們兩人的貢獻甚至更大,所以把他們與邱吉爾放在一起,不僅沒有辱沒邱吉爾,更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兩種表現形式。

英國人的紳士做派還表現在蘋果公司的專賣店中,有個人拿著喇叭在大聲抗議,保安人員和警察只是客客氣氣地請這位抗議者離開,一點沒有執法者常見的凶巴巴。過了一會兒,這位抗議者居然放下喇叭與保安和警察閒聊了起來。

短期認知與長期判斷的根本不同更表現在大英博物館中,那天我們來不及去看這個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了。看過的人告訴我們,那裡不僅有木乃伊,還有許多其他從世界各地搶去的財寶。其中有座古希臘神廟,在它的母國已經開始坍塌了,英國探險家把它拆下來,整體搬遷到英國,並保存到現在。

如果只是著眼於短期和民族,控訴帝國主義強盜對土著居民的掠奪和犯罪一點也不過分,但是,如果著眼於長期和人類,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他們對世界的貢獻。因為這些東西如果沒有被搬到大英博物館,它們早就灰飛煙滅了。不信,請看看IS、塔里班,還有紅衛兵毀滅文化的「豐功偉績」吧。

在鄰近議會大廈的廣場上擺放著很多鮮花,這是民眾自發擺放的,他們為紀念幾天前在恐怖活動中的犧牲者。許多鮮花上都插著紙條和照片,上面寫著對逝者的哀悼和懷念等,但是,我沒有看到對凶手的仇恨,卻有很多「忘掉仇恨,回歸和平的生活」的呼籲,這與「階級仇,民族恨」的教育有根本的不同。

我們習慣了把制度的荒謬看成是個人的惡劣,透過報仇雪恨來消滅惡人,但卻保持高度集權的郡縣制不變,結果好人上台也變壞,殺死惡龍的勇士也長出了麟甲。而英國人在分權制衡的條件下,呼籲愛的回歸與寬恕,這未必能解決所有極端行為,但一定有利於人類從整體上走出歷史的輪迴。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我見我思:葉家興》遏止仇恨言論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06005738-262104

德國通過一項網路監管法律,規定用戶在200萬以上的社群媒體,必須對明顯違法、種族歧視、仇恨言論等發言負責把關,在24小時之內刪除這些文章或評論字句。如果逾時言論還在,最高可被處以5000萬歐元的罰鍰。

在歐美民粹當道的年代,以謊言、假新聞和懶人包撕裂社會的言論在社群媒體中屢見不鮮。德國這項新法律希望力阻英、美劣質民粹於國界之外。然而,以巨額罰金要求社群媒體作為仇恨言論的守門人,卻不免有遭過分使用而侵害民眾言論自言的疑慮。

問題是,言論自由應該保護仇恨言論嗎?

在美國著名法官波斯納看來,他認為「言論市場」促進了意識型態的競爭、政治參與以及思想傳播,因此容許各種觀點的自由表達,包括不受歡迎的、甚至令人不悅的言論,有助於言論市場的開放與效率,因此,寬容的正面效益大於負面成本。並且,相較過去的社會而言,目前富裕及穩定的社會應該可以容忍更多的仇恨言論。

然而,廣義芝加哥學派的波斯納可能忽略了社群媒體的影響效果。在新世紀的社群媒體裡,有更多非專業、欠缺自律的參與者湧入,多元言論的邊際效益彷彿遞減,而其負面成本似乎遞增。以攫取私利而非發現真理為目標的政客,更好地利用了這個新時代的工具,去年美國大選、英國公投似乎都是民粹戰果的例證。

海峽兩岸走過幾十年前以匪、幫互稱的軍事對峙,逐漸走到今日以合作、交流為主的互動局面。雖然差異的化解仍需時日,但只要不走惡言相向的回頭路,互助互利的前景仍可期待。

不過,部分政客及媒體尋民粹之道,以挑釁衝突攫取政治資本,因此在彼等所支持的網軍中,不乏出現各種辱罵的情緒性字眼,使得兩岸微妙關係中不免多添變數。然而因此就對所有仇恨言論封殺,或學德國處以最高十幾億台幣的罰款,卻也有失比例原則。如果要在多元言論的成本與效益之間取捨,就必須對仇恨言論有更嚴格的界定。

牛津大學學者Caleb Yong曾在《共和》期刊中發表論文〈言論自由包含仇恨言論嗎?〉,在文中他認為有必要將仇恨言論區分為4類,以不同的法律原則處理之。其中,以個人或小群體的身分背景進行侮辱和心理傷害為目的、具政治意圖的針對性汙衊,根本與言論自由原則無關。

兩岸關係中,雙方互信的穩定增長需要呵護,放任社群媒體的仇恨言論氾濫,很容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德國的新法是反民粹立法的關鍵一步,值得珍惜和諧、尊重差異的台灣各界借鏡參考。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娜布拉.哈珊南

方祖涵/激化的對立 消逝的靈魂

2017-07-05 00:38聯合報 方祖涵(運動文學作家)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6434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位於華盛頓西郊的亞當斯中心,是美國首府十幾萬穆斯林信徒最常去的清真寺。從五月底開始的齋戒月,信徒藉著白天禁食與戒除慾望,按照古蘭經祈禱,晚上再到寺裡膜拜。這個月裡,穆斯林不但與真主親近,跟家人和有共同信仰朋友的距離,也一起變近了。

像十七歲的娜布拉——朋友都說個性很好,好到全世界都不會有敵人的高中二年級女生,就是一位虔誠奉行齋戒月的穆斯林。娜布拉跟家人住在費爾法克斯郡,這裡是全美平均收入最高郡縣之一,也是北維吉尼亞州最傾向自由派的區域。

儘管外面世界彷彿正在醞釀一場宗教戰爭、極端主義持續挑起恐怖活動,甫上任的總統還不斷針對穆斯林做出言語跟政策攻擊,她的信仰與快樂顯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六月十八日清晨,娜布拉結束跨夜長禱,跟朋友離開亞當斯中心,到步行距離十五分鐘的麥當勞吃早餐。對仍在發育期的孩子來說,在不能進食的白晝來臨前,好好享用一頓不完全符合戒律的高熱量食物,應該算是心靈的短暫假期吧。其實清真寺裡有幫大家準備好的東西,可是在凌晨四點鐘,那怎麼比得上跟一群朋友一起去的速食店呢。

「如果知道她沒有留下來吃早餐,我一定會阻止,因為那太危險了。」她的母親說。

在距離亞當斯中心不遠的地方,穿著伊斯蘭傳統長袍的娜布拉與同行友人遇到來自薩爾瓦多(八成五人口是基督徒的中美洲國家),廿二歲的達爾文.托勒斯。雙方在路上發生言語衝突,達爾文從車上拿出球棒,而被長袍絆倒的娜布拉來不及逃走,遭到他重重揮擊。朋友只能眼看兇手將她拖上車,然後揚長而去。

就這樣,十七歲女生失去了青春洋溢的生命。今年的齋戒月,對美國跟全世界來說,都是近幾年最血腥的一段。英國發生數起來自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恐怖攻擊,全球同時爆發針對穆斯林的報復活動,不論孰先孰後,傷害都只會持續累積。

儘管警方目前找不到族群仇恨的犯罪證據,將案件認定為一般的交通衝突,很多人仍然相信在美國社會被挑動的反穆斯林情緒是這起暴力犯罪的原因。就算如此,在柯林頓.希拉蕊囊括六成五選票的費爾法克斯郡,人們還是沒有辦法一味指責川普政府造成此樁悲劇:達爾文.托勒斯是非法移民,也就是川普政權希望遣返的對象,如果沒有歐巴馬過去八年的寬鬆政策,他不一定能在美國當建築工討生活。

伊斯蘭極端主義來自連綿戰火,戰火跟石油利益脫不了關係;美國為主的國際勢力以人權為名扶持地方勢力反抗獨裁政權,投入的資源卻演變成日後針對自己的槍桿。我們生活的世界,悲劇不斷發生,理由卻越來越模糊。

不管怎樣,在父親節清晨消逝的年輕生命,怎樣都無法挽回。在中東、在非洲、在世界許多的角落,無止境的暴力日以繼夜奪走無數寶貴的靈魂。

娜布拉.哈珊南,無辜的十七歲維吉尼亞南湖高中女生,是我女兒的同學。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03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