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2 11:20:11瀏覽227|回應0|推薦0 | |
蔡若強行通過前瞻 結果很可怕
8年8800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贊不贊成?
民進黨準備在立法院臨時會處理《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台灣民意基金會昨天公布民調,5成民眾不贊成政府推動前瞻計畫,更有6成4的人認同4200多億軌道建設應該緩下來。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說,小英強行通過前瞻基礎建設,「將是壓垮她聲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前瞻條例與年改案並列為立法院這次臨時會的重頭戲,蔡英文總統已下令全黨非過不可,甚至喊出「前瞻計畫不能等」。因此,針對民意基金會的民調,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對此刻的台灣來說,政府的當務之要是從速、從實將各項重大改革推動完成,將一度慢下腳步的基礎建設更新到位,帶領國家跳脫多年來的停滯,這是全體國人高度期待,也是政府正全力以赴的目標。 根據民意基金會昨天公布民調,對於蔡政府大力推動的「8年8800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8.6%受訪者非常贊成,28.6%還算贊成,24.9%不太贊成,25.3%一點也不贊成,換言之,有3成7的人贊成前瞻計畫,有高達5成的人不贊成,另有12.5%沒意見。 在4200億的軌道建設部分,31.4%的受訪者「非常同意」應該要緩下來,不必急著通過,32.9%還算同意,13.9%不太同意,7.5%一點也不同意。亦即有6成4的人同意應該緩下來,只有約2成2的人不認同。 游盈隆表示,主流民意基本上不支持「前瞻計畫」倉促通過,社會更有強大的民意反對蔡政府現在就強行通過軌道建設,這對執意要火速通過的蔡英文是一嚴厲的挑戰,「蔡總統是否要貫徹權力意志,和6成4強大民意對撞呢?」 此外,同份民調也顯示,蔡英文聲望近1個月急遽下滑,創下上任以來最低記錄,僅33.1%的人贊同其領導國家的方式,49.6%不表贊同,蔡英文正面對民意支持度嚴重流失的挑戰。 游盈隆強調,站在民意的角度,若蔡英文執意強行通過前瞻建設,將會是壓垮她聲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後果是很可怕的」。 與會的前台南縣長蘇煥智認為,以現在民調來看,前瞻基礎建設還是緩一緩比較好;民眾基本上是支持建設,但應該有個法定程序,前瞻所推舉的大案是還沒有經過可行性、環境評估就通過,若未來再去做評估,會讓人覺得「先射箭,再畫靶」。 前立委簡錫(土皆)表示,全球評比裡,台灣軌道的便利性排名第10名,卻還要花這麼多錢,「那是張景森的意見,混蛋啊!」人民現在最具急迫性的是產業發展、薪資低的問題,而不是軌道建設。 此次調查是由民意基金會委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進行,訪問期間是6月19日及20日,有效樣本1080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8個百分點。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前瞻計畫可以聰明 有效 省預算
【重磅快評】要等人口低探1710萬人 方知前瞻太脫節? 2017-06-21 10:19聯合報 主筆室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2537036?from=udn_ch2cate6643sub11091_pulldownmenu 內政部上月中發佈「全國區域計畫」,規劃未來10年台灣的發展藍圖。因為少子化、氣候變遷、產業轉型…等變數,10年後台灣將有完全不同的面貌。遺憾的是,蔡政府強打的前瞻計畫,完全跟台灣的發展前景脫節。 隨便羅列幾個數字,就讓人驚詫不已。因為少子化,預估113年全台人口總數攀升到2374萬人後即逐年下滑,國發會的人口推估,2050年台灣最低將只有1710萬人口;老年人口遠超出幼兒數是大家已認知的事實,但家庭人口數104年底以降至每戶僅2.77人,換句話說,每戶不到1個子女。 全台民眾享受的公共設施面積每人平均49平方公尺,台北市最差,只有27平方公尺;或許因為居住品質不佳,台北市將出現明顯人口外移,民國113年只剩下253萬人,足足移出去20萬人。 「全國區域計畫」是依《國土計畫法》明年5月1日頒行的全國國土計畫的過渡,是都市計畫、非都市土地利用的上位計畫,製作依據是國發會主持的國家發展推估,以及內政部的實測。糟糕的是,蔡政府並未依據這部發展藍圖,猛推的前瞻計畫更是率性為之。 台北市113年將減至253萬人,大趨勢的遞減已經出現幾年,不過對台北市都市機能改善有限,這是首都生活圈的宿命。其捷運、輕軌打造的「北北基桃一日生活圈」,更將增加北市日間公共設施量能不足的窘境。 不過,台灣的人口分布向都會集中趨勢並未改變,新北在113年更將增至403萬人,成為台灣最大一都;但這樣的人口變化趨勢有反映在前瞻嗎?西部農業縣人口遞減,前瞻照顧仍不符比例配置,又該怎麼說? 「全國區域計畫」另個讓人心驚的數字是住宅閒置全台達156萬戶,這數字是根據設籍狀況,及每月用電情形反覆勾稽,可信度無虞;住宅閒置最嚴重的是新北,達32.9萬戶。閒置戶數不思考再利用,浮洲國宅、林口A7公宅、美河市等基地加總超過1萬戶的住宅投入,全然不在乎供過於求,都市機能癱瘓? 投資基礎建設有其正當性,但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國發會、內政部的「全國區域計畫」不該只是官樣文書。
【重磅快評】前瞻水環境計畫 禁不起再次水淹 2017-06-14 09:50聯合報 主筆室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2523078?from=udn_ch2cate6643sub11091_pulldownmenu 雨具準備了嗎?擋水閘門裝了沒?今天將進入梅雨季第2波強降雨,預估時間超過1週。氣象局發佈的雷達回波圖,累積雨量預測圖,台灣上空一片暗紅色,甚至亮紫紅,意謂這1波梅雨攻勢將不遜於月初那波。希望不要再成災,但恐怕難以避免。月初暴雨,水淹進屋內。本報系資料照片分享 行政院應是月初嚇到了,已完成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上波梅雨鋒面南北游移,到處成災,民怨把高舉「不淹水、不缺水」大旗的前瞻水環境建設計畫淹得搖搖欲墜,如果這次再到處成災,前瞻水環境即有滅頂之虞,不能不繃緊神經預作準備。 去年6月18日才入梅,但幾天暴雨狂下,摧毀了長期以來梅與降雨200毫米上下的紀錄,大陸華南到處水鄉澤國,因而創了「暴力梅」的形容詞。月初襲台的梅雨鋒面,受極端氣候影響更巨,暴力程度更升級。北海岸三芝半天降雨達640毫米,南台灣高雄桃源鄉3天降雨破1500毫米,都是短時間、連續重拳攻擊,淹水毫不意外。 台灣的都市防洪設計規格是5年1次暴雨頻率,大約是78毫米時雨量的排洪能力,遠不及月初梅雨鋒面暴雨猛灌排洪需求,淹水不意外;水環境前瞻開出「不淹水」支票被嗆聲可以理解;但另張支票「不缺水」,似乎兌現難度也很高。 因為今春一波苦旱,月初梅雨灌飽了見底的水庫,確實讓民眾直覺以為旱象已解、不缺水了,事實是台灣全年農、工、民生用水總量約180億噸左右,而前40大主要水庫裝滿了水才僅23億噸,換言之,每座水庫每年都得源源不絕的注滿5次庫容,其他水源也都到位,才能用水無虞;1次灌滿水庫,其實距「不缺水」遠得很。 月初大淹水後,掀起了「不淹水?不怕水淹」的觀念反省,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的討論,也讓民眾有異於以往束洪、圍堵、建堤治水之外的新思考,對迷信工程的前瞻水環境計畫形成壓力;隨著極端氣候日益加劇,即使月底出梅,災害的規模仍將不斷升高。
深綠也反前瞻 民間發起監督連署 2017-06-12 14:21台灣醒報 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0756/2519150?from=udn-relatednews_ch2 「我對前瞻計畫有6點質疑,包括國發會不涉計畫,卻要接受質詢明顯權責不清、3個月準備計劃過於倉促、前瞻偏重工程,無從解決國家根本問題、預防弊病機制不夠、預算計畫書編列草率與空洞、公民參與不足。」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12日在記者會上強調,社會質疑前瞻計畫者眾,全民必須透過連署督促政府披露資訊!而連署人中,也包括獨派大老林濁水。 民團發起連署監督「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自從提出後,國民黨團傾盡全力杯葛,並質疑該計畫暴露諸多爭議,包括藍綠資源分配不均、中南部縣市養不起蚊子軌道等,但卻遭民進黨多數席次否決、逕行宣讀「前瞻計畫特別條例」通過。而立法院即將進入臨時會審查前瞻計畫,民間團體見數個月來的社論訴求得不到民進黨回應,決發動連署要求政府講清楚、說明白前瞻計畫。 「我們本來希望與政府平靜對話,但看來民進黨是不願回應,只好在3天前臨時起意,發起民間聲音,盼政府重視。」郝明義12日在「全面檢視前瞻連署聲明」記者會上嘆道,前瞻計畫引起社會許多的爭論與質疑,這樣的聲浪非常的大,但民進黨似乎不願意停下來聽取社會上更多的建議,當立法院對行政院的前瞻計畫草率通過、未盡監督之責時,民眾必須透過國發會的連署平台,要求政府給予正面回應。 前瞻計畫涉體制混亂郝明義指出,前瞻計畫最嚴重的問題是造成行政、立法體制的混亂,8800億元的重大計畫,國發會並非擬定計畫的單位,卻要接受立法院質詢,試問立委能質詢出需要監督的重點嗎?而計劃僅由「行政院」提出,而非「行政院會」核定,他問過林濁水的意見,林認為有違憲之虞(違反憲法第58條規定)。 參與社造超過20年的社區大學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則說,過去政府執行治水有民國95年的「8年800億元易淹水區治理計畫」,及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推動的「6年600億元流域綜合治理計畫」,施做10多年下來,該做的治水工程已做得差不多,要再用水資源計畫用工程治水,急迫性令人存疑,且就算要繼續仰賴工程治水,也須政府說清楚這些工程效益為何。 楊志彬指出,水資源計畫是依據去年的全國水環境會議而來,但當初專家學者在討論時,並不知道這是針對前瞻計畫,若專家學者們知道,就會討論出不同的水資源建設優先次序,行政院移花接木、混為一談,讓人無法苟同。 籲全民站出監督「民進黨的態度顯明在立法院的3次臨時會後,就必須讓前瞻計畫有結果,民眾必須站出來監督!」負責直播監督國會的媒體「沃草」執行長林祖儀呼籲,根據主計處推估106年的稅入為1.8兆元,前瞻計畫要花8800億元等於民眾納稅有一半被拿去建設前瞻,人民負擔的比例非常重,且台灣即將進入人口萎縮的年代,政府必須向民眾好好交代清楚、闡明疑慮。 此份「全面檢視前瞻」連署書起草人,包括郝名義、林濁水、楊志彬、林祖儀、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Awoo創辦人林思吾、台灣閒置公共設吃踏查計畫發起人姚瑞中、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太陽花運動參與者魏揚等人。
連署檢視前瞻 郝明義:大聲讓政府聽見 https://udn.com/news/story/10756/2519153?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2017-06-12 14:23中央社 台北12日電 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前立委林濁水等人認為前瞻計畫制訂草率,共同發起連署活動,希望政府正視前瞻計畫引發的疑慮,郝明義也盼大眾連署,「大聲讓政府聽見人民不同的聲音」。 全面檢視前瞻計畫連署聲明行動展開,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台師大美術系副教授姚瑞中、政大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沃草執行長林祖儀、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聖洋科技執行長邱繼弘等共同發起人今天召開記者會,邀請各界參與連署。 郝明義等共同發起人指出,前瞻計畫有政府的決策權責不清、準備時間倉促、前瞻視野不夠且偏重工程、預防公共工程的弊病不夠深切、預算編列草率等5大問題。 郝明義等共同發起人提到,希望政府正視前瞻計畫在社會引起的諸多爭論,也期許立法委員善盡職守全面檢討前瞻計畫的內容,更盼大眾關注前瞻計畫並參與連署讓政府針對前瞻計畫做出說明。 在民眾參與的部分,林祖儀喊出「1個觀點、1個呼籲、2個行動」的口號,他首先提出前瞻計畫對台灣人民生活和台灣國家資源配置有長遠影響,但公共參與卻完全不足的觀點,接著呼籲公民必須參與並監督前瞻計畫,最後希望民眾參與檢視立委是否針對前瞻計畫為民眾把關,並呼籲民眾參與連署,要求政府對前瞻計畫做說明。 徐世榮表示,前瞻計畫實質的內容和形成的程序都出現嚴重問題,因此計畫品質十分低劣,他進一步說,前瞻計畫相關內容都以100多個字帶過,就想要求投入幾百億的預算,真的可以說是十分草率;另外,花費如此高額的計畫,政府以不超過3個月的時間,找幾個顧問公司或智庫諮詢,就擬出了所謂的前瞻計畫,讓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聯合/眾聲咻咻,蔡總統能一槌定音護航前瞻? 2017-06-11 01:3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16834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16834 蔡英文總統最近似乎很焦慮,除下令前瞻預算要全數通過,又一再要求行政官員、黨籍立委到民間為前瞻計畫辯護,還御駕親征下鄉宣傳。表面上是蔡總統要傾聽民意,解決問題,實際上是要為前瞻計畫開路護航,深恐「建設年」的偉大藍圖還沒啟動,就先葬送在台北政壇的巨大反對聲浪裡。 前瞻計畫惹得各界非議,連總統府資政陳博志都看不下去。蔡總統說,前瞻計畫是民進黨智庫準備多年的政策實現;做為十年政綱起草人的陳博志說,前瞻計畫和十年政綱沒有多大關連,還強調不夠前瞻的軌道計畫一定要緩下來。前國策顧問郝明義也先是面訪行政院長林全,質疑計畫規畫不周,後又投書向小英喊話,直陳年輕人不挺前瞻,因為這是看不到未來的計畫。 前瞻計畫禁不起自己人檢驗,連老天爺也不賞臉。一場豪雨,處處成災,怨聲四起。治水也是前瞻計畫重點,但七百多億的規模遠比不上軌道建設四千多億的投資。再加上地方無力配合,治水缺乏整體規畫與整頓決心,空有錢打水漂,就是沒有執行力,這才是民眾對八千八百億前瞻計畫缺乏信心的主因。 更麻煩的是,雖然前瞻計畫林全親自上菜,各部會首長幾番記者會宣傳,更讓國營事業配合在電視上打廣告,但就是沒人說得清楚「前瞻」在那裡。立委向總統告狀,認為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要「加強政策說明力」,其實計畫根本繞過國發會,陳添枝如何擦脂抹粉也難把這草率成章的計畫妝扮成宏偉鉅構。在台北都難以說服輿論,又怎能期待這些政務官下鄉,就能奏起魔笛,讓老嫗能解,為前瞻叫好? 其實對前瞻計畫最有感的就是蔡總統。她描繪基隆輕軌要打開台灣下世代門戶,東部雙軌要打通行動瓶頸;改變城市行動力才能活化經濟力;數位經濟要拉近城鄉、教育距離,翻轉教育給下一代機會;改變能源結構與水環境,迎接氣候變遷挑戰;強化基礎建設以補強城鄉建設;更要以這些投資帶動產業發展,就如同以軌道建設帶動車廂產業與地方發展動能。這些計畫串連起來思考,它就是一個翻轉台灣的「百年建設」。 問題在,百年建設,即興規畫。這些文青式圖像塞進計畫架構裡,缺乏政策高度與創意,就變成一項項支離政策與一場場預算爭奪。有的是前朝舊計畫再補強,有的是以競爭性預算為名,用地方分潤的「肉桶計畫」,讓中央得以掐住諸侯動向,政治圖謀遠甚理性規畫。也讓藍營縣市大表不滿,綠營爭奪雜音不斷,「為下一代台灣衝刺」的目標全然模糊。 民進黨完全執政,前瞻計畫在國會強行過關不是問題,但民心向背又是另一回事。蔡總統下鄉,如果只是要逃離台北,到綠營縣市取暖,那就只是精神勝利法的自我安慰。地方有糖吃,沒有人不會叫好,在地立委也不敢白目去擋;至於會不會成蚊子館、幽靈車,成為子孫負債,矇得了一時,終究幾年內就會見真章。 蔡總統還是務實些,多聽聽真正的聲音,多想想有效的治國之道,前瞻計畫要調整還來得及。台北的眾聲喧譁固然未必是解答,但至少還有人努力想講真話,就怕蔡總統聽不進去。當年鄧小平南巡,打破北京寧左勿右的政治情勢,改革一槌定音。小英總統也從台南啟動,護航前瞻。但大陸改革方向明確,台灣前瞻了半天,就是不能讓民眾明白該往那個方向望去?沒有方向的前瞻,再怎麼看也是前途茫茫。 眾聲咻咻,政務官們底氣不足,再多場政策說明會也解不了民眾的大惑。現在小英總統自己來,但要打破文青式口號,實在誠懇地向民眾說明,「翻轉台灣的硬道理」到底在那裡。更重要的是,下鄉歸來,該緩的還是要緩,該調整的還是要調整,否則,民眾拍桌,輿論吶喊,蔡政府有聽沒有到,還講什麼改革空話?
天堂不撤守:陳長文》今日小英如何擺脫昨日小英糾纏
總統蔡英文。(本報系資料照片)
其實,很同情蔡英文,執政1年,情況卻好像是馬英九執政的最後1年。百怨沸騰、動輒得咎,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都會招來滔天之罵。在台美國商會2017的白皮書,對蔡英文總統首年的政績,表示「令人失望」也是近例。 這當然有一部分不完全是蔡英文的問題,台灣民主政治發展一直有個隱憂,那就是「總統」這個職位愈來愈不受尊敬。原本總統的角色就像是引導國家巨龍前進的龍珠,現在在台灣當總統,卻好像只剩下一個功能,就是民怨的出氣桶。這情形馬英九曾經經歷,現在換蔡英文體會。 然而,蔡英文自己也有更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她的風格占了問題的極大比例。 首先,是在野時所種的惡因,現在執政了,就一一開出了惡果。以蘇花公路坍方與全台遭豪雨重創為例,蔡英文未上前線,遭到多方的責備。嚴格來說,總統勘不勘災確實各有利弊,難謂全對全錯。但蔡英文在馬政府遇到天災時,曾經說「氣到想砸電視」、「要讓馬英九斷臂」等,蔡英文當時把話說絕說狠的結果,這一把檢驗的迴旋鏢就回頭鎖了蔡英文自己的喉。 這使得行政院面對質疑時回應的「不必什麼事情就說部長、院長、總統沒有出來講話」那句話,變得蒼白無力外,更是諷刺。因為,過去事事要馬英九「踹共」的,就是蔡英文和民進黨。這種種惡因、收惡果的情況,在蔡英文執政這1年可說比比皆是。讓蔡政府的回答顯得左右都不是,沒辦法,是過去的蔡英文封了今天蔡英文的口。 其次,蔡英文的領導風格,也加大了政府「群龍無首化」的病症。當代的民主政府,已經深受制度性失能之苦,蔡英文的個性與領導能力,更加重了這樣的失能。那就是被許多人批評的「想想」性格,與「神隱」習慣。國不能一日無君,這並不是八股之論。蔡英文不願上火線、遇事不決斷、遇難就迴避的個性,讓執政團隊失去方向。總統是政府裡最重要的指南針,總統不定方向,團隊、幕僚就要嘛摸瞎猜方向,要嘛就只能呆若木雞。 第三,卻又是和第二點相矛盾的問題。那就是,蔡英文也不是事事優柔,神隱不決。在於激化衝突、收攏資源的一些高度爭議性政策,蔡英文卻又如獨夫一樣獨斷獨行,遠的如無厘頭廢止《紅十字會法》、制定《不當黨產條例》等先不論,一例一休以及最近的前瞻計畫,蔡英文完全不理會各方苦諫,展現「雖千萬人罵吾往矣」的強悍。尤其前瞻計畫,不只是藍營罵,事實上,連為蔡英文擬「十年政綱」的陳博志教授也對計畫中的軌道建設高聲質疑。但蔡英文仍不為所動。 但事實是如此清楚,軌道建設居大半的前瞻預算,不但注定不會成功,更嚴重違反「政府治理」,並將造成財政的夢魘。這些從恆春機場、高雄輕軌等無數蚊子建設的事例,都可以看得清楚,但蔡英文就是蒙起眼睛,非做不可。凡此種種,都讓蔡英文成了「眾怨之的」,不但藍營對她不滿,綠營內部也異音四起,蔡英文的民調如何不崩? 第四,就是兩岸。兩岸今天的狀況,漸漸走向不可逆的失控,局面雖暫不至於到兵戎相見,但由於兩岸的僵局,台灣正在加速窒息,特別是經濟發展。 那麼蔡英文如何突圍呢?1年前曾經公開祝福她執政成功的筆者也沒有多麼高明的大智深謀,但筆者覺得,至少「和解」是最好的起手式,而這起手式的第一步,就是和馬英九的執政政策和解(如果蔡總統不能當面向馬「誠懇認錯」,致個意)。 甚至可以這麼說,這樣的和解與其說是和馬英九的執政政策和解,不如說是今天的蔡英文和過去的蔡英文和解。因為,這並不是為了什麼還馬英九公道,而是唯有如此,今天的蔡英文才能不再被過去的蔡英文糾纏。 最後,我們看到了,民進黨現在從賴清德市長起頭,把「親中」與「愛台」連結,這是好的開始(雖然效果難以樂觀,因為民進黨台獨的立場),也證明了過去馬政府促進兩岸交流、關係正常化的努力,才是真實的「愛台」。 民進黨不誠懇面對昨日之非,如何彰顯今日之是?只有走出昨日蔡英文的陰影,今天的蔡英文才能沒有包袱地帶領台灣走向明天。 (作者為法學教授、律師)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