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5 11:50:58瀏覽167|回應0|推薦0 | |
經濟/再讀蔡總統就職演說 看見台灣矛盾 2017-06-19 02:0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3247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行政院推出花費將近兆元的「前瞻建設」,遭到各界種種質疑,包括浪費、不符需要、沒有效益、無助於經濟等批評不曾斷過,加上近日水災、蘇花公路中斷的考驗,檢討之聲更加強烈。蔡總統情急而下令行政院長及各部會首長統統下鄉宣傳,自己也展開視察行程,反而引來更多不分藍綠,甚至國際商會的批評聲浪。但她仍然執意要立法院的民進黨團一口氣開三次臨時會,優先處理前瞻條例和年金改革法案,又招致「平日不會、臨時才會」的揶揄。 面對排山倒海的負評,總統府還是以官樣文章回應,說前瞻建設是因應國家整體升級轉型,攸關國民生活品質提升,為當前發展急需;行政院發言人也說前瞻建設去年就開始草擬,沒有急就章或時間太短的情況。 那就回頭看看去年520的蔡總統就職演說吧!整篇講稿6,000字裡,她提到要做五件大事:經濟結構轉型、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安全網、區域和平穩定及兩岸關係,其中並無「前瞻建設」這些字眼,證明前瞻建設根本就是去年底的急就章,是為了拉拔民調才冒出來的計畫。 再檢視演說內容,更見蔡政府的言行之間矛盾百出。一邊說「我們國家的財政並不樂觀」,一邊卻打算舉債數千億元興建可能淪為蚊子設施的建設,更重要的長照2.0卻依賴遺產贈與稅和菸稅等不穩定的機會稅;才講「我們的年金制度,如果不改就會破產」,大聲地把改革的名義掛在嘴上,卻不敢處理會最早破產的勞保,只對選票較少的軍公教開刀;又說「僵化的教育制度逐漸與社會脈動脫節」,卻花費巨資於硬體建設,捨不得花錢投入提升人力素質和生產力,讓產學繼續脫節;既說「能源與資源十分有限,經濟缺乏動能,亟需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前瞻建設全非解決產業缺水、缺電、缺地、缺人、缺工等投資環境惡化的問題,減法式的年金改革更是戕害經濟動能。 蔡總統說人口急速老化,長照體系卻未健全;出生率持續低落,完善的托育制度遙遙無期,卻把人民的血汗錢放在和長照無關的建設上,也沒有對應八年之後更嚴重的少子老化的人口情境,哪有「前瞻」可言?年金改革不就是增加長照負擔,衝擊出生率,反噬年金財務?急著讓同婚法案上路,可以提高人口出生率嗎?既說環境汙染嚴重,食安問題困擾家庭,貧富差距嚴重,社會安全網很多破洞,卻沒有看到政府把資源放在解決食安、社會救助上面;只因為非核又怕缺電,反而多用火力發電製造更多空氣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請問如何提升她念茲在茲的國民生活品質? 蔡總統還強調「年輕人處於低薪,人生動彈不得,對未來充滿無奈與茫然」,我們不禁想請教,前瞻建設有哪一分文是有助於年輕人擺脫低薪的困境?產業外移既然是低薪的肇因之一,則南向政策豈不是讓低薪更低?前瞻建設大肆舉債,不是淪為浪費,就是債留子孫,又如何許以青年不會無奈與茫然的未來?難怪年輕人不支持前瞻建設,幾次民調也反映年輕人對蔡政府拚經濟能力和決心的失望。 因此,我們懇切地呼籲完全執政的蔡政府,請再回頭仔細閱讀去年的就職演說,咀嚼反思自己許下的政治承諾和選舉支票,再對照目前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本末倒置,緩急失序?最急著上路的年金改革是否缺乏「前瞻」?前瞻建設是否陷入「沾錢才是拚經濟」的落後思維?何不把人民的血汗錢用在更有效益、真正前瞻的方面,改善投資環境、提升人力素質、優化生活品質、提高國民所得等民生經濟上呢?
中時社論》台灣經濟到底好不好?
拚經濟如何讓百業興盛,讓民眾有感,而非只是表面經濟數據好看。中央社記者董俊志攝 106年6月13日
台灣經濟到底好不好,似乎成為一個沒有交集的議題,政府不斷公布統計數據,顯示出口持續升溫、GDP成長高於預期、外人直接投資金額創近期新高、台股站上萬點等,但民間感受卻大不同,抱怨薪資沒有調高,物價卻不斷上漲,實質收入減少。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蔡政府執政1周年民調,近7成民眾不滿意政府經濟表現,不滿意度創新高。 民眾與政府對經濟的感受為何天差地別?主要在於政府不懂人民的心,政府拚的不是人民想要的。在位者重視可以彰顯政績的數據,如進出口統計、經濟成長率或外人直接投資額等,人民在乎的卻是切身相關的數字,如物價、薪資與所得。經濟成長率從保1到保2,看似成長1倍,主要因素是去年經濟太差,基期過低及國際景氣復甦所致,而不是政府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更重要的是,成長1倍的經濟成長率對社會大眾沒有實質意義,民眾當然無感。 對超過1100萬的受薪階級來說,每天拚死拚活,換來的只是微薄的薪資,看不見生活改善的機會,GDP成長換來的只是所得分配的惡化,如何期待民眾對成長有感。1995年以前,受雇人員報酬比重在GDP要素所得組成中,幾乎都在5成以上,近年來只剩下4成左右。政府不思考解決方案,只自滿於保2的經濟成長率,何其可悲。 林全院長接受彭博專訪時表示,薪資上漲將會帶動物價上揚,政府不該輕易調漲薪資,顯然是一種不在乎民眾感受、自恃專業的知識傲慢。這種專業知識只存在於學術理論的象牙塔,而不符合真實世界情況。薪資上漲會帶動物價上揚,前提是實質薪資已充分反映勞動生產力的成長率,因此當薪資上漲帶動人力成本提升時,企業在無多餘利潤下只能提高產品售價,進而拉升物價上揚。 問題是,過去15年來,台灣的整體產業平均勞動生產力大幅提高5成以上,同期間各業受雇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卻僅成長不到兩成,兩者差距至少在3成以上。這意味著企業老闆沒有讓薪資充分反映勞動生產力,因此調漲薪資不會造成物價上揚,除非調漲幅度超過3成以上。 新政府執政1年來,在意表面的經濟數據,卻不重視民眾的真實感受,對過去一直宣稱跟人民站在一起的民進黨而言,不啻是更大的諷刺。 台北市東區店面的蕭條與冷清,正是當前經濟困境的縮影。從忠孝東路上的SOGO百貨一路向東延伸,到光復南路口的國父紀念館,過去是時尚潮流與精品百貨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全台北出租店面的指標地區。 即使店面租金一漲再漲,仍然一位難求。如今頻頻爆出關店出走潮。從去年年底的知名日本化妝品牌DHC、蘋果經銷商優仕,到今年5月的大型鐘錶店亨得利,先後關店。根據戴德梁行調查統計,近年東區一線店面空置率飆破1成,平均10間就有1間等著出租,遠比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高出1倍以上。整個東區黃金地段,走沒幾步就可看見鐵捲門深鎖、降價租售看板高掛,沒有人會同意經濟好轉的說法。 睽違已久站上萬點的股市,這次也撩不起民眾的激情。過去每站上萬點,號子就大開香檳慶祝,這次卻門口羅雀,外界戲稱「無感萬點」。緣由就在於歷經證所稅與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減半等爭議後,散戶與中實戶紛紛退出市場,形成外資控盤的架構。失衡的市場結構下,只有外資高持股的權值股與高價股帶動大盤衝關萬點,散戶鮮少參與,萬點當然無感。但對於好大喜功的執政者而言,這可是有感的政績。特別是面對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基礎建設等爭議事件衝擊,新政府希望大加宣導,能夠轉移焦點。但這對民眾生活的改善有幫助嗎? 其實,對於重新執政的民進黨,人民是高度期待的。不過,期待愈高,失望也就愈高。各家民調持續下滑的施政滿意度,已清楚揭露這個事實。拚經濟絕非只是口頭說說,更需實際端出牛肉。重要的是,這盤牛肉絕不能只獨厚於特定產業或特定人士,而是必須盡可能地滿足所有人民,尤其是為數眾多的受薪階級。拚經濟如何讓百業興盛,讓民眾有感,而非只是表面經濟數據好看,或許是蔡英文民調起死回生的關鍵。
我在台北搭捷運 在高雄寧願騎車… 2017-06-15 03:40聯合報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25117 高雄捷運紅橘兩線興建之前的可行性評估,預估去年日均運量可達59萬人次,實際只約18萬人次,差很大。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曾經有一陣子,我在台北當一個通勤族。工作地點在台北車站附近,公司配的宿舍在德行東路中山北路口,當初也以高雄視角,將摩托車運到台北。想說可騎車上下班,好不逍遙。 結果不到兩個禮拜,我就乖乖地在脖子上掛著悠遊卡,每天走路十分鐘到芝山站搭車。原因很簡單,台北車站附近,開始收停車費,每次廿元;這還不打緊,沒位置停車,大家摩托車都擠得滿滿的,要移動十台車才能喬出半台摩托車的位置。更不敢想像,在大太陽下或是雨中做這些動作。 即使不搭捷運,中山北路口就有公車可以直達台北車站,還有公車專用道可以看著塞車的人呼嘯而過,誰還想塞在車陣裡? 我的家鄉有了兩條地下鐵和一條輕軌,為什麼搭乘率還是別人的笑話?原因很簡單,就在便利和代價。路網及地上交通沒有完全布設前,當然沒有便利這一回事;而代價是什麼呢? 在高雄,開車不塞車,騎車也方便到不行,隨便都有位置停。更值得拍手的是,騎樓隨便停車,路邊停車位免費。所以,我寧願從一個地方騎到另一個地方,也不要走一大段路,等最多八分鐘,搭二到三站的捷運,再走一大段路到我的目的地。更不要忘記,高雄的大太陽和不曾整平過的騎樓。 提高市民的搭乘意願,可以給胡蘿蔔或給皮鞭,給的胡蘿蔔再怎麼漂亮,也是來自我們的納稅錢。同時皮鞭也要打得夠痛。主事者如果都只想當剪綵的哪一個人,不去當壞人,再怎樣的前瞻都沒有用。
晚間7點多的高雄捷運空蕩蕩 岑永康po照說好毛! 2017-06-15 09:53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525324 知名主播夫妻檔岑永康和張珮珊昨天晚間(14日)在高雄捷運美麗島站拍下三張超驚人的照片,岑永康並po文寫說「我嚇到了」,他表示現在才19點56分,而且是平常日,周間都這樣?怎麼營運啊? 照片中明顯可看見偌大的高雄美麗島捷運車站完全空蕩蕩,幾乎沒有人,頂多零星有一、二位拖著行李的旅客,甚至就連候車月台,也都沒有半個人在等車,月台時刻表寫著「下班車往西子灣站,3分鐘」,時間顯示為晚間的19點56分。岑永康說,有一整大段路他走了好久,只有他一人,愈走愈毛,讓他不禁納悶說,這場景究竟是淨空拍片,還是在鬧鬼嗎? 有網友同意他的觀察表示「沒錯,我之前去高雄三天,每次走在捷運站裡我都心裡發毛…」,也有人看到照片難以置信說「這感覺像是收班時間」;還有人開玩笑說「有很多人啊,只是都沒有腳的」、「曾經搭晚上七點的坐到最後一站,整個車廂只剩我一人,很像在拍鬼片。」 有人分析說,「這就是高雄和台北最大的不同,高捷真的是假日才會有人」、「放心好了,除了上下班(課)時間外,這是很平常的狀況!」、「天氣熱誰愛走路,機車才是高雄人的最愛」、「很正常啊,誰會真的坐捷運上下班?」、「唉呀,以這個時間來說,高雄人早就到家共享天倫了,好嗎?」「那個時間已經不是尖峰時間啦…高雄的尖峰時間是17點至19點間。」 其也人則反諷說,「這就叫做前瞻,懂嗎?」、「就是因為高捷使用率不高,所以才要蓋輕軌啊」、「輕軌非假日,車廂也是常常空無一人喔!」、「那輕軌豈不是成為裝飾品?」、「機車比較方便,高劫當然劫數難逃囉!」、「歡迎來到鬼城高雄。」 岑永康後來也在下面回應網友說,「到了目的地,依舊空空如也,然後現在各縣市要蓋捷運輕軌…」,有人回他說,為了蓋而蓋呀,又不是因為交通使用率而設計的。甚至有人疑惑問說,都沒人搭了,高雄捷運現在為何又要多蓋條黃線?有人直言說,「政府不事先民調,一廂情願地建,難怪建好,沒人搭乘。」
前瞻建設 需未來眼光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2495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6-15 03:40聯合報 陳淑敏/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新北市) 前瞻基建計畫廣受批評是「錢沾」或落伍的計畫;前瞻建設是為了怎樣的未來國家意象而行也不清楚。其實未來眼光才應該是前瞻建設的起點。 倫敦市的「二○五○」,旨在遵從「永續發展」的指導原則,面對成長的挑戰。其推動策略包括: 一、成為一個既走在創新與研究尖端,又能珍惜並善用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 二、讓市民有歸屬感;要提供居民、工作者、遊客及學生機會去實現潛力; 三、成為一個讓人們能得到愉悅感官經驗的城市; 四、對付氣候變遷,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五、擁有有效運作且高效率的大眾運輸系統,鼓勵更多人步行、騎自行車、善用泰晤士河水路運輸。 再者,跨國媒體ZenithOptimedia也曾以「二○三八」為時間標的,指出未來方向包括: 一、數位科技匯集,實體店面提供個性化和獨特的經驗; 二、新興市場將晉升為世界主要的經濟體,掌握全球五十%消費; 三、「集體有責的消費主義」成為主流; 四、企業必須和消費者整合和合作,找出雙方利益; 五、網際網路特別是物聯網無所不在; 六、每個人與媒體企業肩並肩,成為創造內容的主體,人人是攝影家、作家、記者。 可以預見未來,鼓勵人們步行、自行車,甚至水路,並重視資源效率;而科技滲透下無論公領域或私領域相互交錯,致力於追求更妥切的公共生活,是不可逆的趨勢。 反觀我們的前瞻計畫,當中約莫一半的經費用於軌道建設,有關低碳、環境、協作、集體責任與公眾生活形態變遷的論述和掌握,仍然混沌不明,在這種情況下舉債,難以說服民眾。 最後,值得說的是,當向別人表達意見或看法時,我們期待對方能挪出一點心理或想像空間,來傾聽與了解我們的觀點和想法。萬一我們遇到的對手,是把自己視為全能的知者,無法開放理解彼此的異同時,溝通將變成狗吠火車,前瞻建設萬萬不要走向閉門造車的狹隘。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