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8 09:29:47瀏覽202|回應0|推薦0 | |
蔡南下宣傳前瞻》小英鐵了心 跟民意拚了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10000341-260118 「神隱」多日後,蔡總統拚前瞻,昨天終於跨出第一步。從蔡英文對這次提出的「前瞻計畫」內容,可說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調整機率不大,接下來,就看民眾買不買帳。 全台高溫籠罩,蔡英文開始啟動前瞻計畫推銷行動,首站視察白河水庫。縱然她與台南市長賴清德正處於黨內較勁尷尬期,但她宣傳重點,還是選擇民進黨大票倉台南,更專程帶台北記者南下,頂著烈日驕陽,蔡英文先是聽取簡報,隨後又視察工程,而賴清德更是要大家給總統「鼓鼓掌」,演出賣力,為的就是宣傳前瞻這齣大戲。 諷刺的是,會讓蔡英文為了推銷「前瞻計畫」走出辦公室,卻是因6月初這場豪大雨,所以讓蔡英文宣傳前瞻計畫的戲碼,不得不以視察「水環境」開場。 政府提出前瞻計畫後幾個月來,整個社會烽火不斷,對於內容,外界反對聲浪接踵而至,尤其軌道建設部分,但就算這次全台幾乎豪雨成災,蔡英文對前瞻計畫內容,面對外界壓力,幾乎不見態度鬆動。 蔡英文面對前瞻,關起門來,在自家人面前,內容可解釋的頭頭是道,但打開門來,她就不願站到第一線,總讓黨籍立委、部會首長去戰,更怪罪行政團隊對前瞻論述不足。 立法院臨時會即將登場,蔡英文也已下達最後通牒,《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一定要在臨時會通過,面對不僅藍營、甚至綠營及民間團體各界,對條例內容不以為然,紛紛要求修正,但蔡英文依舊不為所動。 蔡英文昨天對前瞻計畫宣傳,可說是千呼萬喚跨出第一步,但是走馬看花、喊喊口號、給她拍拍手,蔡英文用她「堅強意志」對抗民意,就只能靠未來去驗證了。 (中國時報)
【重磅快評】前瞻著火、兩岸溺水 蔡英文現領導危機 2017-06-09 17:19聯合報 主筆室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514537?from=udn_ch2cate6638sub6656_pulldownmenu 蔡英文推出前瞻基礎建設政策時,恐怕並不曾料想,整個社會的反彈聲浪竟如此之大,竟逼著她也得走出辦公室,下鄉去爭取支持。但前考試院銓敘部長朱武獻,卻選在她今天第一次下鄉,用公開信勸她暫緩軌道建設,盼她務必三思。 這已不是頭一遭了,上一次是曾替她寫十年政綱的陳博志,藉接受媒體專訪犯顏逆諫,認為軌道建設已是人類已然走過的歷史階段,無人車、電動車的時代就要降臨,四千多億的軌道建設一定要緩下來。 更早前的毛治國、江宜樺等兩位馬英九時期的前閣揆的勸戒,可以解讀為在野黨的惡意,意在出蔡英文的洋相,但陳博志與朱武獻同是綠營中人,兩人不揣冒昧地出言力諫,對民眾馬上產生強烈的警示作用,縱然他們未必能夠思辨前瞻軌道計畫究竟前不前瞻,但也大約能夠明白,這件事情顯然不能一意孤行下去。 然而,蔡英文目前對於軌道建設的態度,卻是由她親自領軍,出動政策說服列車,下鄉強勢推銷,並藉分批約見,向立院黨團拋下務必於臨時會中通過的軍令狀。 可以說,蔡英文已在前瞻基建這一回合的政策推動上,出現嚴重的領導危機。這回反對她的已不只是出自於社會,例如一例一休,或是出於對手陣營,例如轉型正義與年金改革;這次挑戰她的領導威信的,是在蕭牆之內,亦即,在她的政府跟她的政黨的後方,突然不斷有冷箭朝她射來。 這些冷箭可能純粹是因為不能同意她的政策,就像陳博志與朱武獻;但有的卻顯然是對她的路線提出質疑,例如呂秀蓮說「台灣會亡在你的手裡」,又例如,賴清德說他「親中愛台」,這兩者都是衝著她的兩岸經營而發。 最引人側目的是賴清德的「親中」主張,所謂「親中」論雖仍被藍營質疑是台獨或兩國論的變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親中」出自於民進黨下一個政治明星的口中,其意涵絕不能等閒視之。 不妨如此解讀,賴清德已看出蔡英文毫不妥協卻又束手無策的兩岸現狀,將讓台灣陷於進退維谷的困境中,因此大膽提出「親中」主張,但以「愛台」作為掩護,如果市場接受,或並未遭到獨派嚴重的抨擊,未來再在此「親中」的標題底下,寫出更為細膩完整的路線論述,並以此挑戰大位。 現在看來,蔡英文已不只在前瞻的政策上著火,更已在兩岸的路線上溺水,究竟如何在這場危機中脫困?考驗著蔡英文的智慧。
觀察站/推銷變客訴 前瞻會談險失焦 2017-06-10 00:36聯合報 本報記者丘采薇 https://udn.com/news/story/10756/2515286?from=udn_ch2cate6638sub10756_pulldownmenu 蔡總統下鄉宣傳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首站前往民進黨大票倉台南。公開場合上市長賴清德全程陪同,每站致詞都感謝蔡總統關心南台灣,展現民進黨中央與地方團結氣氛。但關起門來,中午便當會變成在地議員反應一例一休及內閣改組問題,蔡總統從「前瞻推銷員」變成「內閣客訴中心」,場面頗為尷尬。 台南眾多議員難得與蔡總統便當會,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而參與便當會的議員、立委更超過十多位;其實台南已獲前瞻計畫不少資源,對中央前瞻建設無特殊意見,反而話題多圍繞一例一休和內閣表現打轉,可說完全出乎意料。 最天外飛來一筆的,是突然有人提議由賴清德取代林全成為閣揆。雖然不少在場的人都認為這建議有些無厘頭,也有「護主」之意。但撇開這點不談,議員們仍對內閣的意見頗多,諸如交通部長賀陳旦一再想要取消端午連假夜間免收費,且一例一休難以執行,都是內閣曾被外界痛批的問題。面對自己的總統,議員們也算是說真話。 這樣的尷尬場面,讓前瞻的下鄉行程及特別安排的會談瞬間失焦,最後還是賴清德跳出來打圓場,希望大家討論內容以前瞻計畫為主。不過地方議員把握機會「一吐為快」,除了是因為平時能看到蔡總統的機會不多,更是對蔡政府「示警」。 示什麼警?蔡總統不只一次要求行政首長下鄉宣傳前瞻,如今蔡總統親上火線,重視度可見一斑。但這否能夠帶動行政團隊全體總動員還待觀察是其一; 議員們對前瞻了解不夠,顯示政府宣傳溝通問題還是很大是其二; 許多政策的疏失,連地方議員都看到了,中央卻視而不見是其三。若問題不解決,未來前瞻會談變成抱怨大會的場景,只怕會不斷上演。
經濟/全面檢討前瞻 錢要花刀口上 2017-06-10 01:5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15208?from=udn-relatednews_ch2 最近連續幾次天災帶來不少問題,包括蘇花公路坍方和多處豪雨成災,再加上社會上建議調整前瞻計畫的聲音愈來愈多,我們認為應該趁著立法院進行臨時會前夕,再檢視一下前瞻計畫,就可以調整的項目再重新檢討,讓立法委員在進行前瞻計畫審查時參考,避免藍綠硬碰硬而耽擱議程。無論如何,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在進行前瞻計畫這麼龐大的投資計畫時,一定要有更仔細的評估和討論,才能讓有限的資源帶給人民最大的福祉。 首先,在無人車科技和共享經濟愈來愈成熟的情況下,未來軌道需求勢必愈來愈小,因此前瞻計畫中占有4,200億支出的軌道建設應該全面重新調整。當然,這並不表示完全不需要軌道建設,而是必須先經過仔細評估,再決定那些軌道建設的必要性。重要的是,在評估過程中,一定要放棄先入為主及南北平衡等非經濟因素的考慮,而是把必要性及經濟效益當做最優先的考慮因素。 第二,在端午節假期出現蘇花公路坍方而導致大量旅客滯留花蓮與台東,突顯出蘇花公路的問題絕對不只是花東人的需求而已,而早就是全台灣人的交通需求與安全問題。因此,蘇花改後期工程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前瞻計畫應該優先考慮列入。 第三,前幾天北部地區出現極短期間的強降雨,立即造成各地嚴重積水,可知加強水環境建設的必要性也會遠高於軌道建設。在地球暖化日益嚴重,導致極端氣候不斷出現的情況下,未來再度出現短期強降雨及淹水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雖然這次前瞻計畫中也編列有2,500億關於水環境治理的支出,但是由於這次各地淹水嚴重,因此政府投入更多資源用在改善水環境與治理的經費上,相信國人應該都會同意這是具有前瞻性的作為。 第四,近年來企業界多次反應國內投資環境惡化,缺水、缺電、缺地、缺工與缺技術等「五缺」是問題所在,其中又以土地取得困難最為嚴重。因此,我們認為在前瞻計畫中應該投入一些經費用在土地取得、變更和都更等事務上面。土地取得和土地變更主要在處理如何將都市周邊土地,做更有效的利用,而都更則是在協助都市內的土地有做更有效率的應用。但是,這些土地的相關事務由民間來做都相當困難,如果政府一方面以公權力出面協助,另一方面,又能提供經費上的協助,應該能加速解決企業面臨土地欠缺的問題。 第五,青年買不起房的問題。雖然政府計畫在八年內要提供總量達到20萬戶的青年住宅和社會住宅,但是以目前政府投入的資源來看,20萬戶的目標將是遙不可及。如果年輕人的居住問題無法解決,將影響年輕人的工作意願,也會影響年輕人的成家及育兒問題,進而使得人口問題更為惡化。因此,前瞻計畫中應該編列部分經費來興建青年和社會住宅,相信可以得到更多年輕人的支持。畢竟前瞻計畫的經費主要是以舉債方式取得,而這些債務必須由現在的年輕人償還,因此多用在年輕人身上也是相當合理的。 最後,我們要再次強調,無論最終選定的各項建設計畫為何,在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先進行詳細的可行性評估,以確保每一項建設計畫都是可行的,包括自償率和具有足夠的經濟效益等,而且要能符合環評要件。另外,由於前瞻計畫的總支出金額非常龐大,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提供總體經濟效益評估,包括各種情境下的可能經濟效益,以確保這些重大經建計畫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具有足夠效益的,唯有經過充分的評估與說明,才能夠說服所有國人一致支持。 直言集/一場雨 暴露蔡政府的左右為難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510822?from=udn-hotnews_ch2 2017-06-08 01:21聯合報 本報記者李光儀 一場夏日暴雨,讓蔡政府的前瞻建設馬上面臨嚴酷考驗;雨後回溫,用電量創下新高,讓核二廠一號機不得不重新啟動,核三廠二號機也跟著要申請啟動,再狠打「非核家園」的臉。若再加上農委會剛說要「抓不合理菜價」,被地方抗議後,又匆忙宣稱「沒有要抓菜蟲」。這暴雨凸顯的不只是台灣環境脆弱,更檢視著蔡政府政策的是否禁得起考驗。 不管是「前瞻」還是「非核」,口號都非常好聽。前瞻建設計畫裡水環境建設還沒上路,各地河川整治與都市排水問題,都直指政府治水準備不足,中央與地方除了要錢搶工程,都不知能拿出什麼「前瞻方案」,因應大自然的極端變化。 反核是民進黨的神主牌,靠著這個主張,民進黨站穩了綠色環保政黨的光譜;福島核災後,反核更宛如普世價值,也讓民進黨顯得高瞻遠矚。但再有理想的主張,總得經過現實的考驗。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核電做為基載電力,是眼下不缺電的保證,二○二五年轉眼就到,廢核後能以什麼取代?綠能趕不上,用火力取代核電或許是個出路,但顯然又和減碳環保承諾背道而馳,不管政府如何解釋,都難以擺脫政策矛盾,左右為難的事實。 民進黨向來在議題設定上,非其他政黨所能項背;前瞻打的是建設牌,非核打的是環保牌,抓菜蟲打的是正義牌。不會有人膽敢不要建設、不要環保、不要正義;但具體怎麼實現,卻是不斷中央打地方,地方怪中央,政策口號永遠比不上選票壓力真實,卻是民進黨一直以來無法堅持理念的軟肋,也一直逼著民進黨政府左支右絀,怎麼做都不對。
聯合筆記/前瞻要打造水中軌道? 2017-06-08 02:10聯合報 林修全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1077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雲林3日降大豪雨,台鐵斗南至大林間軌道淹水,雙線不通。圖/台鐵提供 中央社 想像一下,當大水淹上軌道時,軌道和治水,孰輕?孰重?除非前瞻建設要打造像是遊樂園裡可直衝入水的雲霄飛車。 軌道、治水,都是重要基礎建設,只是預算有限、資源相互排擠,必須有輕重緩急。軌道建設首要目標,其中一項是解決交通運輸問題,並且拉平城鄉發展差距;但再試著感受一下,少了軌道運輸的不便,相較於水淹家園,兩者的切身之痛,解決水患顯然更具急迫性。 翻閱前瞻基礎建設,目前規畫總預算規模為約八年八千八百億元,軌道建設大概四千二百億元,占了將近一半。 水環境建設預算是二千五百億元,又分成「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三大項。與防汛直接相關的是「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預算為七百廿億元,要改善全國兩百平方公里的淹水面積;間接相關的是「中央管河川、區域排水及一般性河堤整體改善計畫」,預算是四三一億元。 回顧過往,二○○六年立法院通過「水患特別條例」,編列八年一二六○億元。根據監察院調查報告,將全國易淹水的一一五○平方公里,改善了五三八平方公里。於是,二○一四年立法院又通過「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六年又編了六六○億元。 依照水利署網站去年公布的資料,全台仍有六五○平方公里的易淹水地區有特改善,前瞻計畫目標僅治理兩百平方公里,另外的四五○平方公里,就算加上原本通過的六年六六○億元,截至目前為止,相關計畫預算為一三八○億元,對照水患特別條例的經驗,恐怕仍不足以解決全台淹水面積。 其次,包括「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在內的水環境建設補助,採取競爭機制評比,希望藉此提升計畫效益,但會不會因此導致部分淹水區域被排除在外,造成連治水都有二等公民的區分,相信並非各界所樂見。 縱觀藍綠執政,對水患都高度重視,均編列特別預算因應。這次梅雨成災,檢討聲浪四起,前瞻計畫內容正好可趁機好好檢視,政府部門更應扛起責任,調整預算內容,並主動協助地方政府治水,而非放手讓各縣市競爭預算。 若政府思維不改,難不成要等到車廂在水中軌道上行走?那真的是前瞻了。
嚴震生/政大九十,大政三十?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0853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6-07 03:12聯合報 嚴震生 政大校慶與中華民國總統就職或就職周年紀念同日,今年五月廿日,蔡總統就職一周年,政大則是慶祝建校九十周年。政治大學在台灣復校以來,始終是排名前段班的國立大學,教育英才無數,無論是在政府部門、企業界、高等教育、外交界、新聞界,政大畢業生對國家都做出重大的貢獻,不少擔任主管及首長,但更多則是社會的中堅。 今年適逢台灣解嚴、走向自由化及民主化的卅周年,儘管台灣的自由度屬於《自由之家》所評鑑的自由類別中之最高等級,且經歷過符合已故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杭廷頓民主鞏固指標的二次政黨輪替。但一般民眾即使早已有民主為一條不歸路的認知,還是無法對我國目前的民主政治品質感到滿意,也對未來朝更正向發展不具信心。 台灣民主化後的四位總統都出自台灣大學,其中三位是法律系的高材生,因此許多人將台灣政治表現不彰歸罪於台大法律系。政大因為最早有新聞系,通常被迫要承擔台灣媒體亂象的責任。 然而,除了陳水扁總統外,另外三位總統都曾在政治大學任教,他們在春風化雨、教育英才之際,可曾想過有朝一日學而優則仕成為國家領導人,有機會為國貢獻所學、施展抱負? 政治大學原名為中央政治學校,因此自立校開始,就和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脫不了關係。政大從右唸到左是大政,所謂大政,就是國家之政務。《漢書鮑軒傳》有言:「建立大政,以興太平之端」,可見若是國家政務處理得當,社稷百姓當可平安過好日子。 蔡總統雖然是法律專業,但在政大任教的單位是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因此不可能不知道台灣以貿易立國,而如果蔡政府與台灣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大陸關係持續陷入低潮,該如何振興經濟? 林全院長曾在政大財政系任教,也擔任過台北市的財政局長及中華民國的財政部長,當然瞭解國家財政健全的重要性,然而現在政府竟然要舉債來推動前瞻計畫,如果這項赤字預算能夠創造出新的歲收,在短時間內還清債務,可能還不會引發爭議,但顯然政府並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如果林院長過去擔任的是經濟部長,有如此思維還情有可原,但以他的財政公職背景,就令人費解。我們想問林院長,前瞻計畫和你過去在財政系課堂上所傳授的專業知識,是否有所衝突?如果有,你是如何說服自己?如果沒有,請你解釋清楚。 蔡政府的另一位重要官員是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身的吳釗燮秘書長,過去也曾在這個研究單位服務時,與國際和大陸的智庫與學界有密切的接觸。吳秘書長雖然已從國安會調到總統府服務,但蔡總統顯然會在兩岸與外交事務上,依然倚重這位核心幕僚。 請問吳秘書長,在兩岸對話中止、蔡政府不願意承認九二共識下,你有為台灣的國際空間找到出路嗎? 六月是大學畢業典禮的旺季,台大法律系的畢業生已擔任台灣領導人十七年了,但他們都是解嚴前的產物。解嚴後的大學世代,目前年齡在五十上下,許多已在政府擔任重要職務,但尚未成為國家領導人。倒是解嚴後曾在政大擔任教學研究的三位學者,則是目前政府最具影響力者。政大慶祝建校九十周年,是否曾思考過在台灣民主化卅年後的今天,有否為台灣的大政找到正確的方向? 三位學而優則仕的國家領導人,以你們曾在政大服務的專業,是否該思考如何建立大政,以興太平之端?(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經濟/產業轉型 要跟上社會脈動 2017-06-08 02:4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1075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行政院長林全最近用「公務員化」來說明現行國發會已難承擔如過去經合會、經建會規劃台灣中長期國家發展規劃的「智庫」角色。林揆此語的確打擊許多第一線的年輕公務員士氣,也讓他們紛紛投書或在社群網站表達不滿。 然而,「文官只管手邊的事,而策略性的長遠規劃能力不夠」的公務員化現象,究竟問題出在公務員本身或是組織制度?或許日本的文官培育計畫可給台灣一些啟示。 日前,日本經濟產業政策的主管機關經濟產業省(經產省),在「產業構造審議會」中公布了一份由經產省年輕公務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所提出,以《不安的個人、動彈不得的國家—沒有模式的時代該如何生存下去》為題的研究報告。 這一份命題與內容都一改經濟產業省風格的報告公布後,立刻引發日本政治觀察家與網路年輕族群的討論,因長達65頁的內容完全未對日本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劣、區位發展加以分析,只是單純提出日本應該「正視社會趨勢的變化,並以此翻轉制度設計」的基本思維,呼籲社會齊心打造一個讓日本國民自由活下去的社會制度與支持體系,是一份沒有經濟、產業,卻很「社會」的報告。 首先,報告以年初甫過世的波蘭裔社會學大師齊格蒙.鮑曼提出的「液態化」社會為題,點出現代年輕人在網路建構的個人、社會、國家與世界的聯結關係中的不安與不滿。有趣的是,這些年輕公務員對自己身處的政策制定機構,在一開始就拋出了「政府有辦法支持人民決定自己的人生嗎?」的疑問。 他們更直言80後出生的年輕人中,把「結婚、生育、夫婦相互扶持一生」作為人生目標者,比率已不到六成,這與他們父母輩的思考完全不同。對他們而言,上班族與專業主婦構築的家庭、終生僱用到年金生活的「昭和時期標準人生」,已不是多數年輕人心中的未來預想圖。 面對真實的社會趨勢,他們認為不應拘泥於守護戰後快速經濟崛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所建構的日本榮光「固態社會」與傳統價值,而應建構一個符合未來社會結構所需求的支援系統與政策體制,讓各種不同價值觀的人可以自由自在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 這份經產省年輕公務員所提出的報告,沒有具體的經濟成長目標、沒有幾大新興產業、沒有談及TPP破局的衝擊,而是以「社會結構變遷」的角度切入,從個人價值定位的自由化與轉換、高齡化人口結構的現實,以及資訊化社會所帶來的不安與焦慮,對現行運作的整體制度與政策規劃思維提出質疑。 這群年輕公務員所關心的,不是出口、GDP或人工智慧、機器人可帶來多少產值,而是面對「液態化」的現在社會,身為政府經濟產業政策制定的一員,試圖翻轉傳統制度,為未來壽命可能高達百歲的國民打造一個能夠讓人民擁有多階段職涯發展,不會因為單親、非典型僱用而造成貧困世代的傳遞,讓年輕人得以充分發揮所長、自由選擇的就業環境,作為政策設計前的問題意識。 雖然這份報告仍僅具概念性、方向性,但也立即引發網路熱烈轉載與評論,成功地讓每年定期召開的產業構造審議會獲得了網路族群的關注。這就該計畫原始設定的擴大社會政策討論與認知的目標而言,可說相當成功,同時也成功地向年輕人宣誓,政府行政組織自身要打破年功序列的舊體制,是真心想借助年輕人的力量來打造更好的社會。 林揆脫口而出的「公務員化」點出了台灣現行的公務員文官制度許多現實執行的問題與困境。從前朝到新政府的重大經濟政策都難獲得掌聲,或許背後真正的原因,不在於「公務員化」,而是由政策本身的起心動念開始,都離民心與年輕人太遠了!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