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治水預算千百億 我的稻子泡水裡 前瞻計畫能讓台灣不缺水、不淹水嗎?從分洪道看大政委張景森的幹譙人生
2017/06/05 10:36:18瀏覽267|回應0|推薦0

 

中時社論》前瞻計畫可以聰明 有效 省預算

 

【重磅快評】要等人口低探1710萬人 方知前瞻太脫節?

2017-06-21 10:19聯合報 主筆室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2537036?from=udn_ch2cate6643sub11091_pulldownmenu

內政部上月中發佈「全國區域計畫」,規劃未來10年台灣的發展藍圖。因為少子化、氣候變遷、產業轉型…等變數,10年後台灣將有完全不同的面貌。遺憾的是,蔡政府強打的前瞻計畫,完全跟台灣的發展前景脫節。

隨便羅列幾個數字,就讓人驚詫不已。因為少子化,預估113年全台人口總數攀升到2374萬人後即逐年下滑,國發會的人口推估,2050年台灣最低將只有1710萬人口;老年人口遠超出幼兒數是大家已認知的事實,但家庭人口數104年底以降至每戶僅2.77人,換句話說,每戶不到1個子女。

全台民眾享受的公共設施面積每人平均49平方公尺,台北市最差,只有27平方公尺;或許因為居住品質不佳,台北市將出現明顯人口外移,民國113年只剩下253萬人,足足移出去20萬人。

「全國區域計畫」是依《國土計畫法》明年5月1日頒行的全國國土計畫的過渡,是都市計畫、非都市土地利用的上位計畫,製作依據是國發會主持的國家發展推估,以及內政部的實測。糟糕的是,蔡政府並未依據這部發展藍圖,猛推的前瞻計畫更是率性為之。

台北市113年將減至253萬人,大趨勢的遞減已經出現幾年,不過對台北市都市機能改善有限,這是首都生活圈的宿命。其捷運、輕軌打造的「北北基桃一日生活圈」,更將增加北市日間公共設施量能不足的窘境。

不過,台灣的人口分布向都會集中趨勢並未改變,新北在113年更將增至403萬人,成為台灣最大一都;但這樣的人口變化趨勢有反映在前瞻嗎?西部農業縣人口遞減,前瞻照顧仍不符比例配置,又該怎麼說?

「全國區域計畫」另個讓人心驚的數字是住宅閒置全台達156萬戶,這數字是根據設籍狀況,及每月用電情形反覆勾稽,可信度無虞;住宅閒置最嚴重的是新北,達32.9萬戶。閒置戶數不思考再利用,浮洲國宅、林口A7公宅、美河市等基地加總超過1萬戶的住宅投入,全然不在乎供過於求,都市機能癱瘓?

投資基礎建設有其正當性,但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國發會、內政部的「全國區域計畫」不該只是官樣文書。

 

王健壯/最努力的總統就該到國會去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0259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6-04 01:22聯合報 王健壯

蔡英文總統是前瞻計畫的發動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前瞻計畫是民進黨政府的旗艦政策,但這項政策卻是違反民主政治「有權力即應被問責」這個基本原則的最具體範例。

前瞻計畫的發動者是蔡英文總統,統籌者是閣揆林全,策劃者是負責水資源的政務委員吳宏謀,負責綠能與數位建設的政委吳政忠,負責城鄉建設的政委張景森,以及負責軌道建設的交通部長賀陳旦。

政府任何重大政策的發動者、統籌者與策劃者,毫無疑問就是這項政策中有決策權力的人,未扮演這三種角色的人,當然也就是無決策權力的人。換句話說,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以及經濟部長李世光、科技部長陳良基與內政部長葉俊榮等人,在前瞻計畫中都是沒有決策權力的人。

而民主監督的基本常識是,有權力的人即應被問責,被國會問責,也被民意問責。但自前瞻計畫推出後的現實情況卻是,林全要到前瞻特別預算送交立法院審議後,才會到國會接受質詢;三位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依憲依法都不必到立院接受詢答,反而是在前瞻計畫中猶如局外人的陳添枝,三不五時就要列席立法院委員會,被立委砲轟,更被輿論罵到臭頭。至於蔡英文,則是國會與她何有哉,逍遙於憲法之外。

從前瞻計畫的這種決策模式可以得知,目前台灣政治體制中的權力關係,乃是「大總統,小閣揆」以及「大政委,小部長」的混合式權力關係體制。「大總統,小閣揆」的權力關係之所以形成,雖然是因半調子的雙首長制使然,但更與蔡英文個人的強烈權力意志有關。至於「大政委,小部長」的權力關係,則是因閣揆與總統對閣員的信賴差異所形成。林全說「行政院覺得這些事太重要了,拿回來做」,以及「我認為行政院更能選出我們策略上需要的」,就是自曝他對閣員信賴差異的心證。

但即使不談經濟部與科技部在前瞻計畫中應有的權責角色,在內閣體系中,負有綜合規劃國家發展權責的國發會,豈能祇被掛名為主管機關,而實際上卻在決策過程中被晾在一邊無人聞問?甚至還讓無權有責的陳添枝當犧牲打,每天被國會與民意問責的無情砲火轟炸?

林全說「國發會已公務員化」、「現在的國發會很難做前瞻性政策」,這些話即使都是事實,但何以一年前他會發出要讓國發會變成「大國發會」與「行政院最大幕僚機構」這樣的豪語?事隔才短短一年,究竟是因物是人非而讓他有此巨大轉變,或者是因他識人認事本來就有重大錯誤才改口?但國發會既然已被他形容得如此不堪,這樣的機構與這樣的首長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嗎?林全必須有個交代。

林全另外也必須交代,何以經濟部長與科技部長等人,也非前瞻計畫的策劃者?難道他對這幾個部會的專業功能認知也與對國發會一樣,認為他們不堪承擔重要責任?讓不管部會的政委凌駕部會首長之上,是否將成為內閣治理的常態?攸關台灣未來卅年的前瞻計畫已經如此,何以攸關同性婚姻歷史變革的立法或修法,也交由行政院秘書長而非法務部長負責?

當然,更重要的是,蔡英文既是前瞻發動者,又自稱會是「政府裡面最努力的那一個」,就應該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到立法院接受問責,這才是她最該努力去做的事,而不是努力去當前瞻的推銷員。(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砸血汗錢又被淹 老百姓能找誰?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06292?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6-06 03:03聯合報 張健常/環教志工(台南市)
漫畫 季青漫畫 季青分享

電視上桃源勤合村幾間房屋捲入荖濃溪的鏡頭,讓人見識到大自然水火無情,天威難測的可畏。

全球暖化帶來氣候變遷已在進行,非旱即澇已成常態,而人類進化的腳步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始得以繼續生存。政府投入巨額經費治水,然後下一次水患再重來一次,百姓血汗錢就像投入河裏一樣消失不見,山川河流屢遭開膛破肚,城市堤防越築越高,卻沒人敢打包票保證下次不淹水。

與其花鉅資與洪水對抗,不如學習如何與水共存,特別是台灣地理環境特殊,山高水急蓄納有限,人口道路與建物密度居高不下,當大雨宣洩不及淹水是必然結果,上策是能趨吉避凶,避免與河爭地,下策是水患臨頭時還能載浮載沉,不至滅頂。

譬如荷蘭已發展十餘年的浮動住宅就是河岸建築一個思考方向,近來學者亦將彈性或稱韌性的概念作為城市發展的願景,國土規畫治理的目標即使遭逢天災巨變亦有吸收承載的基礎,並有調適回復的充分能量。「海綿城市」的概念就像一○一大樓頂端的阻尼器一般,可以吸收震盪,抵抗災變。

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即囊括二五○七億,倍於當年整治經費,如果有朝一日終能達成行政院文宣強調「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與親近水」的美好境界,相信國人都會樂觀其成;但如果屆時洪峰來臨又是一股腦兒沖刷殆盡,老百姓該找誰算帳,就只能無語問蒼天嗎?

 

 

 

治水預算千百億 我的稻子泡水裡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0628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6-06 00:24聯合報 林萬來/農(雲縣崙背)

這幾天,暴雨橫掃全台,雲林是重災區,部分地區已成水鄉澤國。住家的水溝水淹過路面,田間的大小排水都宣洩不及,水淹過產業道路,部分溝渠更是塞滿各式各樣的垃圾。看到我的水稻田已浸泡在水裡兩天了,心都涼了,還好只淹一半。沿路看到的莊稼,有的水稻倒伏,有的被水淹到只看到穗尾,番茄園、胡瓜園東倒西歪,還有的種青椒只露出個頭,越往西邊較低窪的田,水依然尚未退去,心血泡湯,真是雲林的大災難。

這幾年,看到政府治水防災預算,動輒數百億、千億在編,花錢如流水,結果呢,水溝卻還不通,依然淹沒田園和家園,大家只知噴口水,對於治水則流於紙上作業,有現場勘查嗎?有聽聽在地人的心聲和需求嗎?

防洪治水當然重要,但把水溝護堤做了之後呢?就不顧了?護堤毀損十多年依然未見修護,至少我家那塊田前的幾十公尺的水泥溝破損後是這樣的,其他的地區更不必說。因為做了也沒人看到,結果呢,老天發威,大家才看到水淹得如此慘重,不禁懷疑主政者的思考和視野在哪裡?

不論居家或田間大小水圳溝,都沒有定期疏濬,至少一到三個月要做一次吧!雖然,我曾看到田間水圳有將近半年疏濬一次,但卻不是每條圳溝都疏通,而居家恐怕近十年未清理了,因為未編列經費。

十幾年前,我住家的水溝未加蓋,大家都可以動手清理,如今水溝加蓋了,路加寬,但水溝卻難以自行清理,需靠專業的水溝清理車才能清理汙泥,可惜未見政府採取行動,結果住家塞了,水排不出去,當然愈往下游的水稻和莊稼田就遭殃了。

針對全台來做,每年只須編個幾十或百億,把溝渠的護堤做好,定期維修,加上時常的疏濬,相信災情不會如此嚴重;減少住家和莊稼的損失補助,不就是照顧普羅大眾嗎?我相信我們都不想領災損補助,浪費心神帶證件排隊填單申請,又與勘查的單位認知不同,經費撥下又緩不濟急,寧願不要,只希望平日政府相關單位就把工作做好,就是百姓的福氣了。

另外,夏日來臨,蚊蟲特多,需要時常定期消毒,至少二到三周消毒一次。又每次水患之後,未見相關單位消毒,這些花費都不多,都未見編列預算施作。希望鄉村小地方小人物的建言,大政府能聽見,聽見了要替小老百姓做一做,花小錢能治大病,希望有智慧的政府能明察力行。

 

 

水環境改造:高源流》少些勘災秀 多些救災能量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4003462-262105

台灣豪雨成災的消息,這幾天占據了媒體的版面,如果不特別去注意時間,這樣的淹水消息、影像和畫面,和去年、前年,甚至10幾、20年前,台灣哪個豪雨、颱風當中,水漫城鄉的影像有什麼不同?沒有!

10幾年前的豪大雨造成水鄉澤國,現在還是澤國水鄉。10幾年前淹大水時破口大罵政府治水無能的居民,現在還是照罵。10幾年前講如何治水、如何國土規畫的專家學者,現在還是照講。政府每次遇災就只知道要撥款救災、撥治水經費,就算是政黨都輪替了,應付災害的那一套,並沒有輪替。

台灣人還真的是蕃薯仔命,長條形,東西窄,中央山脈突起在中間的地形,造成河川短促的天生缺憾。然後我們後天又失調,放任民眾在高山濫墾濫伐,讓土石遇雨則崩,增加了淹大水、土石流的風險。這些禍根亂源,民意代表和政府視而不見,只知張口要錢治水,但這只是治標。

台灣四面環海,海水漲退潮、大小潮,都影響沿海地區的排水。而且好幾個縣市放任魚塭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遇雨必淹。縣市長、民意代表為了選票,不敢怪漁民抽地下水,就把淹水責任往政府身上推。

類似這些淹大水的禍根不治,就是把前瞻計畫8800億全部投進治水,明年、後年,10幾年後,豪雨照下,大水照淹,台灣的城鄉肯定還是水鄉澤國。

在政府能治水之前,台灣民眾得先有自知之明,然後才能遇水則安,和水共存。平常要注意清水溝,不要亂丟垃圾堵住水道,但這些只能應付小雨。像這兩天台灣下的豪大雨,住家前面就算開個小河,還是只能眼看著大水淹進家裡。

在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之下,民眾必須懂得自救。家裡平常儲些沒水沒電之下,還能吃喝、盥洗的東西,而且至少存個2、3天的量。免得一淹水,就急著打電話要外頭送吃送喝的,讓政治人物抓住作秀的機會,本來該去急救人命的救災人員反而得去挨家挨戶送便當。

國內不少民眾只要家裡一進水,不思自我先行救災,就只知道猛打119電話求救。119沒派人來,就一再猛扣狠批。如果整個地區淹大水了,這種猛打119電話的做法最是無益,也妨害救災。

再說了,每次淹大水,就有民眾大罵總統都不來關心,行政院長不聞不問。但是,總統來了,院長去了,民眾又開罵,就只會作秀。台灣民眾被政治人物寵壞至此,該怪政治人物自己喜歡作救災秀。秀作多了,民眾只要一次沒看到,當然要罵。

像黃國昌立委被批作救災秀,絕對沒有冤枉他。正在淹大水時,就算他拿了雨傘、穿了防水衣去勘災,除了指指點點,上鏡頭之外,他能讓水退去嗎?居民能免於水患嗎?除非他是海龍王。

大淹水時,除了請民眾自求多福,也拜託政治人物,別再拿水患當背景作秀了。讓政府的救災能量和救災人員能有效率地發揮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中時快評》暴雨沖垮口號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4002728-262103

當遠在大洋那端的美國總統川普,因為不承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而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時,這端的台灣正受極端氣候之害,連續2天暴雨為全台各地帶來嚴重的水患。全球及台灣是該努力減碳,但台灣似乎離此路越來越遠。

這場「六二暴雨」並非台灣首次碰到,未來也將層出不窮。過去10年,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各地,幾乎都飽受極端氣候之害,乾旱、暴雨,甚至水災、酷暑與大寒幾乎交替而來,不必學者的研究告知,民眾對此極端氣候的變化就已感受深且身受其害。

根據統計,上世紀1950年到1960年,全球極端氣候出現了13次,但到1990年到1998年之間出現72次,進入21世紀後頻率又更高,聯合國統計過去10年間,全球就發生300多宗氣候相關的災難,較上世紀倍數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的專家就警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現象將更頻繁,且強度更大;過去百年才出現1次的熱浪,將變為20年就出現1次。專家都警告,接下來的幾十年,「氣候相關災難將出現上升趨勢」。

因此,台灣該努力減碳,理由不是唱「我們是地球一分子」的高調,而是為了台灣的未來;政府的防災思維亦應該更全面,不能再僅從工程的觀點看治水;前瞻計畫中有關水資源的項目,其實仍以工程思維行事,這部分有必要檢討,重新思考。

倒是台灣減碳的前景讓人擔心,雖然政府喊出提高綠電,但同時也大手筆增加火力發電,未來幾年排碳量恐不減反增,蔡政府對此問題該有因應方案吧?

 

 

聯合/前瞻計畫能讓台灣不缺水、不淹水嗎?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02682?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6-04 01:3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二日梅雨狂炸北台灣,到處成災;接著鋒面南移,中南部和東部也要嚴防致災型暴雨。蔡總統要朝野支持前瞻計畫,推動水環境建設,「讓台灣不缺水、不淹水」。但前瞻花錢僅次於軌道建設的水環境項目,防得了極端氣候的苦旱?又能讓強降雨不致成災?

先說這兩天大家最期盼的「不淹水」。二○○六年以特別預算一一六○億治水,錢花光了水沒治好;二○一三再編六百億。兩筆鉅資,效益如何?如今七百二十億新增款項再丟進水裡,就能確保不淹水?

台灣的環境條件,想要不淹水,兩前提須先完備:一、先治山、後防洪:台灣山高陡峭,河川上、中游急速陡降,然上游治山不力,到處是裸露地,降雨時巨量土石沖刷,造成下游河床墊高,疏洪量大減;若遇到漲大潮,海水湧浪與河川出海口垂直,上游排洪巨量湧到,回淤淹水殆屬必然。

其二、區域治理:上游支流逐漸匯至幹流,至下游河道排出,治理必須是全區域、全水系著眼。例如,只針對高屏溪上游、荖濃溪支流隘寮溪河床抬升斥鉅資整治,對下游出海口橋斷、淹水幾乎毫無意義。水環境治理僅在下游平原加高堤防護岸著墨,有治本作用嗎?

治水基本概念,無非讓水有路可走,有空間滯留;該給河川行水的所在,不要占用高灘地耕作,不可隨意截彎取直,壓縮行水空間。然而,有要錢本事的百里侯,只知花大錢築堤束洪,一旦發生超過預期洪水頻率的大水溢潰堤而出,結果將不只以鄰為壑,甚至損及人民生命財產。

再看這兩天大家都忘了的「不缺水」。這次北台灣的超大豪雨,一天雨量占台灣全年總雨量四分之一;全台全年三分之一的總雨量,也可能在三天內傾盆而下。處處淹水,讓人很容易忘記今春空前的苦旱。

事實上,台灣今年遭逢了七十年來降雨第二少的冬雨期。元旦迄五月底,各地降水量,沒有農、工用水的北台灣五百多毫米勉強維持平盤,南部各縣市都不到一五○毫米,經常半個月滴雨不下。五月初即渴盼梅雨滋潤,盼到六月初才來;經過這波集中在山區的降雨後,水情才見緩和。

但極端氣候不可恃,這場雨畢竟刷新了新北市廿一年來及基隆四十一年來的紀錄。過去更多的經驗是,鋒面強降雨,往往幾個小時幾百毫米的巨量,遠超過各城鎮的下水道宣洩能力,積水、淹水全然不意外;但短時間的巨量降水很快自地表逕流入海,而局部地區降雨,加以儲水系統不起作用,不要說對水庫挹注有限,連枯乾大地也滋潤有限。

水不夠,前瞻計畫遂憑直覺連上水資源開發,大手筆舉債一千五百億開發新水源;但為什麼水資源開發計畫到處遭到抗爭,在地民眾守護家園誓死抗拒,選區立委揚言辭職力阻?台中烏溪鳥嘴潭人工湖計畫、天花湖離槽水庫、雙溪生態水庫……,每項計畫的公聽會都遭到在地民眾吐槽。沒有溝通就納入前瞻,太過草率。

不缺水、不淹水的目標之外,水環境前瞻最大爭議是所謂親水的環境改造。全台選出四十三條河川,打造「親水遊憩景觀河岸」,每縣市一至二個亮點的河岸遊憩區……。但不具生態認知的百里侯及地方政客們只知搶預算,卻不管名為「生態」的景觀營造往往是反生態;試想,河岸、河床都灌了漿,成了「三面光」的水泥排水槽,徹底阻絕河川與溪流的呼吸、自淨與自癒功能,怎麼健康得起來?

不客氣的講,除了水質改善、再生水營造,水環境建設其實並不前瞻,反而比較像臨渴掘井、以鄰為壑、反生態的河川工程大集合。尤其,冠上「生態」之名的包裝,行徑卻是反生態的一意孤行,這對環境更是難有助益。

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水環境的健康至關緊要,朝野務必要以真誠的態度、前瞻的視野重新審視。

 

 

中時快評》用幹話治國

張景森
來行政院政委張景森(左)、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右)。(圖為合成圖,皆取自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講「幹話」竟成了政壇新寵,堪稱是左一句幹話、右一句幹話,從政壇開始,到媒體、再到網路,簡直是幹話滿天飛。可是,你可知道這個流行新語彙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網一查,幹話的解釋包括:「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上有講等於沒講」、「浮誇」、「屁話」、「廢話」、「唬爛」等等,而這些網友們的高見,肯定也只能抓到幹話神髓之一角而已。唯一能確定的是,過去形容政壇鬼扯淡時最常用的嗆聲、口水等用語,如今已經升級為「幹話」;更絕的是,若是網路酸民打打嘴炮,一點也不奇怪,但如果為政者也以講幹話為尚、為攻防邏輯,那可就奇哉、悲哉了!

幹話一詞之流行,先出於綠委蔡易餘之口。他說老爸施壓,若不把攸關特赦阿扁的《赦免法》排入議程,就要斷絕父子關係;蔡易餘回應媒體則表示「我爸爸是講幹話之王」。此後幹話一詞乃廣為流傳,互相傳頌,於今尤烈。

政務委員張景森慣以臉書不定期放炮轟人、發抒各種爭議性的「個人意見」,早就前科累累;最近他又針對李鴻源批評的治水看法,立刻在臉書連續痛擊李是在「講幹話」,渾然忘了誰是應該接受監督的為政者,甚至自己才是最有名的幹話之王。

其實,從蔡總統對是否應勘災卻前後矛盾的說法、不斷辯駁有無「神隱」的爭議,到賀陳旦面對各種質疑,卻不先反省檢討,只會立刻跳腳反擊、狡辯等種種倨傲行徑,只能說,講「幹話」儼然成了如今政府面對外界批判時的直覺反應。然而,網路酸民可以用幹話發洩情緒,主政者若想以幹話治國,將是全民的鬧劇乃至悲劇!

 

 

 

【重磅快評】從分洪道看大政委張景森的幹譙人生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2504597?from=udn_ch2cate6643sub11091_pulldownmenu

2017-06-05 10:49聯合報 主筆室

梅雨鋒面強降雨南北到處淹水,引發該工程治水或與水共存的討論。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砸錢迷信工程,治水不會成功」談話,張景森覺得刺耳,舉員山子分洪道例子,認為李之前說「分洪如可行,20年前就做了」是幹話,想在分洪道入口「刻上這句幹話」。

張景森爆粗口、臉書上酸別人的事件太多了。政務委員還沒就職,臉書上酸文林苑事件是「史上最Kuso的一場社會運動」引發眾議,立刻成為內閣名氣最大的一員,其後的發文也引起不少爭議,但多少還止於「酸」,這回槓李鴻源竟然連出「幹」字,未免尺度急速上升。

張在林內閣裡是大政委,不把小部長看在眼裡早就人盡皆知,當然更不把前朝部長擺在眼裡;不過這無所謂,是個人修養問題,只是位居重臣居然滿嘴「幹」,不禁讓人擔心對社會有不良影響,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談問題。

重視「幹」話題,因為爭議標的是治水的嚴肅大事。張景森舉員山子分洪道的例子,顯示他是工程主義,奉行帝堯時派鯀治水的圍堵、束洪思維;對照組是李鴻源代表大禹治水的疏導法。

過去幾十年台灣治水一向是築堤束洪,如今極端氣候強降雨愈發嚴峻,十幾年來斥資近2千億治水還是到處淹,是該仔細思考應否做些調整。若因為爆粗口的用詞移轉焦點,影響就大了。

扁政府完成員山子分洪道工程確實改善汐止過去每雨必淹的不堪,是否即代表工程治水一定萬無一失?可能未必。扁執政前員山子分洪道20年無法定案,原因是該工程基地遍佈廢礦坑,多到無法逐一預為防範;亦即,萬一哪天分洪,水的壓力超過工程容受度,沒人知道可怕的後果。

百分之百奉行工程主義若能奏功,就不會發生強降雨路崩、橋斷的災情,正因為工程施做前對大自然條件未能完全掌握,一旦超過設計強度,引發災害並不意外。

話題很嚴肅,不必嘴上幹聲連連,而是面對問題好好幹。

 

【即時短評】一場雨現出原形 先做好基礎再談前瞻吧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2500289?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6-02 19:47聯合報 記者何祥裕╱即時報導

一場豪大雨,讓北台灣幾成汪洋澤國,路坍、橋斷、淹水等災害景象,不是在偏鄉,而是發生在新北市與基隆市,若雨下在山區,後果將比現在嚴重,這場雨讓薄弱、不堪一擊的基礎建設,現出原形,也暴露出目前政府力推的前瞻基礎建設的盲點。

雨還繼續的下,已經造成難以估計的人命、財產損害,為死傷者禱告之外,我們不禁要問,這不是颱風,只是一場超乎預期的梅雨,為何會造成這麼嚴重的損害?

台灣動輒遭逢地震、颱風等天災,或許自己覺得已經百毒不侵、千錘百鍊,關於排水、防坍等道路橋梁或水利等基礎建設,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不出曾全盤性地去檢討陡壁邊坡施工方法要不要調整、河川堤防的防洪標準要不要提高、橋梁道路建設強度是否要拉高。

一旦來一場超乎預期的雨造成災害,政府機關只要把責任推給老天,趕緊修修補補就當沒事,接著全民就只能默默等待下次老天爺的試煉,這種反覆循環的夢靨不是不能改變,就看執政者有沒有決心。

曾有名縣市長,把轄內的排水防洪及下水道建設的很好,但還是無法連任,因為他做的,多數人看不到,因此當官的學聰明了,要建設,一定要讓大家看得到,不然做了也白搭。

今天淹水之際,蔡英文總統正參加水利節力推前瞻基礎建設,或許這場雨可以讓蔡政府想想,華而不實的施政藍圖,真的能幫助老百姓嗎?或許人民只是想在家不會淹水、不會有土石流灌進來,出門車子不會因水拋錨,等公車時不用爬上公車亭等待救援,開計程車不想最後變成開船。

8800億的前瞻基礎建設,不能說不對,畢竟裡面還是有水環境建設,只是五大建設的比重,應該針對人民所需重新調整,沒輕軌頂多通勤多花幾十分鐘,但一淹水可是會死人的,政府推前瞻時最好考慮清楚,前瞻基礎建設是奠基在基礎建設上,基礎沒打穩,講前瞻何用?

 

 

 

 

前瞻治水 應該要有生態願景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04200?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6-05 02:33聯合報 楊永年/成功大學政治系暨生命科學系合聘教授(台南市)

這次強降雨,為台灣帶來嚴重災情,也讓國人意識到治水的重要。

問題是,這次嚴重災情的原因是什麼?是雨量太大(天災),還是治水工程沒有做或沒做好?作者認為都有可能,政府應作詳細的調查報告。但筆者進一步認為,這可能也和長期以來,治水忽略生態思維有關。

重點是,前瞻計畫已規畫治水專案,並預計投入一千五百億治水。為讓治水更為永續,建議前瞻治水應有生態願景。

一、生態是治水的源頭問題:約四年前齊柏林拍攝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就明顯呈現生態遭受無情的摧殘,以致水資源同時遭到破壞。而這不能窄化到只是「水土保持」的議題。水土保持只是生態系的一部分,而以目前倉促的政策形成時程看來,前瞻治水方案的跨部會議題整合並不明顯。例如,從行政院官網公告的專案報告可知,前瞻治水計畫已有初步的願景,包括安全宜居、穩定供水、恢復河川生命力、韌性調適等。顯然,這些願景都是從「水資源」而非生態(源頭)的角度思考與規畫。在此前提下,不免讓民眾懷疑前瞻治水方案的多面向性與永續性。

二、長期以來治水偏重工程技術:治水偏重工程(技術思維),注重堤防與堤防整修、引水(如越域引水)、分流(員子山分洪)或將水留住(滯洪池),但似乎比較少從生態的觀點或以生態為主軸進行治水,可能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只要是水出問題,就會找經濟部(水利署)負責。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水資源問題的面向相當廣,除了和氣候變遷(環保署)有關,也和土地開發(內政部、農委會、環保署)、水土保持與造林(農委會)有關。工程只是技術的一環,工程變成「政策」,必須有完整的配套或生態思維,才會是一套比較完整的治水方案。

面對前述質疑,政府相關單位可能會說,目前的前瞻計畫已納入水土保持、滯洪池、親水公園的考量。然而,這和以生態為主軸的思維有所不同,因為從生態復育或考量生態治水的角度,會和純從水資源治水的方向有所不同。

當然,這不代表兩者不能整合,重點在於,如果政策形成之初,就有許多跨部會的討論或辯論,生態與水資源可以互為主角或配角,就可避免只從「治水工程」的角度形成治水政策。應該說,如果治水不能從更廣的面向思考,所謂的前瞻治水就不夠前瞻。

 

 

整治落石比輕軌更前瞻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04199?from=udn-hotnews_ch2

2017-06-05 02:33聯合報 周南山/台大土木系兼任教授(新北市 )
漫畫 波波漫畫 波波分享

蘇花公路的落石造成東部交通大亂,加上這幾天全省豪大雨成災,凸顯了政府未把防災列為前瞻計畫重點項目之疏失。

筆者曾赴奧地利和瑞士考察落石,看到歐洲滿山滿谷的落石防護裝置,對比之下,台灣對落石防治太過輕忽了。幾年前滿載陸客的遊覽車在蘇花公路翻落太平洋;太魯閣風景區更是大小落石不斷,傷亡事件層出不窮。但我們似乎一直沒有學到教訓。

在歐洲落石防治常用張網工法,將落石以具緩衝消能的鋼網攔截。由此次落石的影片,我們看到現場是以簡易低矮、不能吸收能量且易生銹的圍籬企圖攔截百餘公尺高的落石,當然能量不足。目前公路總局提出的整治工法,則以兩層貨櫃堆疊做為落石防護之用。貨櫃填土工法,較適用於下邊坡,做為坡腳壓陣之用,效果不錯。但作為上邊坡防落石牆,一方面佔據一車道,另一方面效果可疑。若大量落石掉下可能造成貨櫃傾倒,對車輛危險更大,故只能做為臨時性擋牆之用。一般永久的落石防護工法包括前述可吸收衝擊能量的張網工法;或從上到下以岩釘鎖住鋼網的貼地工法。惟本案之上邊坡破壞區高近二百公尺,工人在施工中之安全也是亟需要考慮的因素。

可能比較有效的是施做半邊擋土、半邊透空的明隧道,可扺抗較大規模的落石動能,施工也較簡單。明隧道完工後亦可做為車輛在突遇豪雨時之暫避緩衝區。

此外梅雨造成大淹水,也凸顯了傳統河川排水的有限性。大禹治水採用疏導法,其父鯀則採用圈圍法,傳統上認為疏導法優於圈圍法。但由台灣的經驗,單靠疏導(排水)有其限制,還必需搭配圈圍(滯洪池)才能相輔相成。大陸近年來大力推展海綿城市和透水鋪面,每個大城巿都花費數百億的預算建置海綿城市,以蓄洪替代排水,可為台灣借鏡。此外,筆者也建議可將既有公園改為下凹式公園,甚至人跡稀少的人行地下道也改為滯洪池,並廣設透水鋪面和水撲滿,以減少都市淹水事故。

前瞻計畫把軌道(尤其是輕軌)列入重點項目,而忽略了落石、邊坡防治、土石流、耐震、防災型都更等防災項目。高雄巿輕軌與小客車碰撞事件,顯示了軌道需有專用路權才具實效。但台灣地窄車多,不太可能設輕軌專用道,加上方便的機車可輕易進行戶至戶的運輸,誰會搭每半小時才一班的輕軌呢?

前瞻計畫實有必要重新檢討。何不改撥部分經費,把防災列入。防災是安全,軌道只是方便,安全應比方便更重要吧!何況防災能制敵於機先、防患於未然,才是真正的前瞻呢。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390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