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9 11:46:02瀏覽261|回應0|推薦0 | |
經濟/不拚經濟 如何扭轉低薪?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0849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6-07 02:16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最近公布去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9萬元,總薪資平均近4.9萬元,都是歷年最高,聽起來好似低薪現象略有改善。 但是有人利用勞退的投保薪資推估,發現勞工的平均薪資有五縣市竟然不到3萬元;同一份資料再分析,更發現近一半的勞工月薪低於2.9萬,四分之三的年輕人(25至39歲)月薪低於3.6萬,即使多奮鬥十年的35歲族群,也有超過半數低於該水準。 持平而言,民間計算的薪資數字是比真實數字略低,因為投保薪資確實有低報的情形,但仍比政府的數據更貼近民眾的感受。事實上,行政院長林全最近說「短期內無法解決低薪問題」,不但打臉主計總處,直接承認低薪是不爭的事實,還宣告政府對於低薪問題束手無策。 於是,「鼓勵學生要追求興趣,而非名利」,「低薪,所以低物價;若要高薪,就要調高物價」的話也脫口而出。行政院發言人還以「台灣在全球購買力衡量所得在全球排名前十名左右」來辯護,順便幫前瞻建設來個「置入性行銷」,說「對破除低薪,加速各項建設、振興經濟,創造更高薪環境的目標,政府必會持續努力」。 當年馬政府為低薪辯護,就提到「台灣2014年人均名目所得為2.3萬美元,是美國的42%;但若採購買力所得,台灣人均為4.5萬美元,是美國的84%,不輸德國,還比英、日高出16%與23%」,被當時的民進黨冷嘲熱諷。蔡政府執政一年了,竟然還拿國民黨的盾來擋自己的矛,不是證明蔡政府只是辯才無礙,能力卻毫無過人之處? 再回頭看看蔡總統選前提出「扭轉低薪趨勢」的三項政策,訂定「最低工資法」,及提供青年有效聯結「職涯諮詢」與「訓用合一」的就業方案,請問推動了嗎?有成果嗎? 鼓勵青年高中職畢業即投入就業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要到今年8月才推行,且有賴政府每月提供1萬元補助,或許用類似失業救助金方式可能降低青少年失業,但未必提升青年技能並改善低薪問題。因為提供類似補貼的「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畫」,執行了三年最後淪落至薪資低、流動率高,而於去年底喊卡,可為前車之鑒。 蔡總統就職演說承諾「要解決年輕人低薪問題,新政府會立刻展開行動」,但一年來的重大政策,包括不承認九二共識、年金改革、黨產條例、同婚入法、司法改革、政府機關員額擴增等等,除了製造兩岸敵對和內部對立之外,哪一個是振興經濟、突破低薪的立即行動?勞工缺的不是休閒,而是收入不足,一例一休卻以減少勞工的總工時為主旨,反而減少加班收入,造成勞資雙輸的結果。突然冒出來的近兆元的前瞻建設,有哪一分錢是投入在提升青年或中高齡的教育訓練和就業技能? 主計總處指出,低薪主要是高薪的製造業外移所致,則新南向政策鼓勵廠商前去投資,豈不是讓低薪問題惡化?年金改革降低投資和消費意願,打擊內需,又如何能振興經濟,創造高薪的環境?積極制訂國外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有助於創造國內就業機會嗎?蔡總統日前說「方向不一,會導致船速減慢,甚至原地打轉」,不就是這些相互掣肘的政策最好的寫照? 由此可見,蔡政府從選前成立智庫到執政滿一年,不但沒有高明的突破低薪對策,還蹉跎了許多寶貴時間。我們建議政府少逞口舌之能,少點政治算計,重新盤點政策的優先順序,多費點心力拚經濟,尤其把浪費在硬體建設的錢轉移到人力資本和教育訓練方面,改善人力素質和技能,提升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吸引人才,唯有拿出改善經濟,突破低薪的具體政績,台灣才有前途,人民才有出路。
【重磅快評】前瞻若能大補 林錫耀何來難色 https://udn.com/news/story/10756/2497306?from=udn_ch2cate6638sub10756_pulldownmenu 2017-06-01 15:14聯合報 主筆室 「前瞻不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嗎?」蔡英文要求各部會與地方政府站出來辯護,還要首長下鄉說明。但只要看看嘉義縣長張花冠一臉茫然,再看看行政院副院長林錫耀面有難色,就知道前瞻的前景。 林錫耀才說過,沒想到前瞻阻力這麼大。但如果把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對前瞻的批評,只視為藍營前朝官員來亂的;如果把總統府資政陳博志對前瞻的批評,也只看作綠營白頭宮女愛話當年;那麼,何不把外國和尚唸的經拿來參照一下?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剛公布2017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全球第14,表現與去年持平。但細究評比項目,上升的經濟表現受惠於國際大環境,企業效能也非政府之功;反而倒退的政府效能及基礎建設,蔡政府不能諉責。 那麼,前瞻基礎建設,能讓台灣的競爭力服下一帖大補丸嗎?兩者有沒有對焦,恐怕還要想想。 李鴻源說,前瞻計畫沒有針對當前的迫切問題,不能解決未來發展的問題,8800億有一半都投注到軌道工程,台灣消化不了,也達不到活絡內需的要求。 陳博志更說,官員緬懷一百多年前歐日大量鋪軌道,卻忽略未來無人車的趨勢;前瞻花功夫改善生活品質,卻忽略改善投資環境與提升產業競爭力。 至於IMD報告顯示台灣排名倒退的基礎建設項目,包括基礎建設、科技建設及醫療與環境等,相當部分涵蓋在蔡政府的「五加二」政策裡;而陳博志也說,提升競爭力,最優先的應是「五加二」。 蔡政府的前瞻計畫,可以改善生活品質,照顧民眾的小確幸,卻忽略提升產業的生產力、競爭力以及改善投資環境;也許能提振短期的景氣,卻漠視長期的競爭力。 至於前瞻計畫看綠不看藍,諸侯搶破頭,IMD報告提醒台灣應促進社會凝聚力與包容的建議,聽起來也像耳邊風了。 難怪,蔡英文要首長和諸侯站出來說清楚前瞻計畫的意義時,林錫耀面有難色,張花冠一臉茫然。
中時社論》文青小英退位 治國總統上場2017/5/30 下午 08:33:04
主筆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530002953-262101 前副總統呂秀蓮日前向蔡英文總統喊話「再不努力,台灣會亡在妳手裡。」無獨有偶,林濁水感慨指出:「蔡英文是謎樣總統嗎?」林濁水依據民調指出,蔡英文在民眾印象裡,獨斷獨行、溫和理性、優柔寡斷3種完全相悖的人格特質比例竟然相近,顯示蔡英文領導風格的混亂,已造成民眾認知的錯亂。 林濁水指出了重點,蔡總統領導角色失焦、方向失準,正是蔡英文這1年執政跌跌撞撞引起各方強烈不滿的重要原因。尤其言語與行動脫鉤更快速瓦解蔡英文的高人氣,變成台灣有史以來執政周年民調跌最凶的總統。 這樣的困境主要還是蔡英文在國家治理的「定向」出了問題。在選舉時,蔡總統語言的特點在於「重程序輕實質」,以「文青語彙包裝美麗願景」,不表態、不承諾、不讓任一立場有聚焦質疑的空間,連最尖銳、高度對抗性的兩岸問題也以模糊的「維持現狀」帶過,固然縮小了打擊面,但在執政時延續這樣的風格,也縮小了建設面,模糊了國家發展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風行而草偃,當國家領導人沒有中心思想以及一致性的時候,整個團隊就會掉進「後知後覺」、「前後反覆」的虛耗中。就以能源議題而言,面對今夏限電危機,不得不準備重啟核二廠,立刻打了「我是人,我反核」的耳光。核能降載,不得不升高燃煤發電比例因應,因此而產生的空汙問題,則衍生成「北部用電,中部廢氣」的對立。綠營過去不斷指責台電說謊,高喊「非核不會缺電」,現在面對頃刻即至的缺電危機,後語難對前言,才會推出「去賣場吹冷氣可抽獎」的無厘頭政策。 勞工議題方面,民進黨在「砍七天假」、「一例一休」的反覆,更證明了在經濟的體質好轉之前就要強推一例一休,不但造成企業調度不便,讓更多以增加收入為首要考量的勞工想加班而不可得,形成了產業、勞工、社會三輸的局面。甚至,民怒高漲讓民進黨立委何欣純在選區跑攤時,因「一例一休」被拒絕上台致詞,才知事態嚴重,決心違抗黨意提案修法。 至於同婚議題,要「專法」或「民法」,民進黨內莫衷一是,坐視社會兩極對抗升高,蔡總統仍舉棋不定。拚經濟非常重要,夏普決定投資美國8000億日圓,社長戴正吳解釋,中美日招商態度積極,唯獨台灣冷冰冰。戴正吳語重心長表示,台灣是他熱愛的故鄉,但社會瀰漫反商情緒,上自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都不關心夏普的新投資,中美日3國卻熱情款待,有如天壤之別。台塑也決定大舉投資美國。失去大投資案,台灣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能改善嗎? 台灣的經濟與大陸緊密連動,當兩岸關係呈現一潭死水時,投資者為避免傷害,自然傾向暫緩投資、減少消費。但太監急死,皇帝卻不急,兩岸關係持續滑坡,經濟受害,民眾吃苦,蔡政府仍如陌路人,一副事不關己。 只有到了衝突爭議發生時,例如李明哲案以及無法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民進黨才生龍活虎起來,開一場又一場記者會,但除了斥責、怒批、嚴正表示等類似字眼翻來覆去,結論仍是「沒步」,至於動員友邦支持,也只能換到口惠,距離WHA會場卻愈來愈遠。徒勞無功等於默認自己「無能為力」,再多的新聞稿也只是卸責的推卸之詞。 要打破這些糾結的困境,蔡英文得先自我「改造人格」,國政不能打啞謎,治國更不能躲在隱形斗篷後,面對國家的萬千困難,人民需要的是一個「看得見」的總統;看得見,指的不只是總統的軀體,更重要的是總統的意志與決心。 於能源、於一例一休,過去主張錯則錯矣,蔡英文不需怕犯錯,更不能怕認錯,要讓民眾看到總統知錯能改的勇氣,才能為台灣重新定向出最好的政策;於同婚,蔡英文應果決表態,莫讓社會繼續升高對立;於經濟,蔡英文必須擔當國家火車頭,為國家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於兩岸,要有勇氣向走不通的台獨路說不,要能認清兩岸融一是台灣眾結的核心解,交不出兩岸成績的總統,執政必定失敗,釀成兩岸衝突,更會成為台灣的罪人。 蔡總統民調滿意度雖低,支持度仍能維持平盤以上,呂秀蓮的讖語會不會成為預言,要看蔡總統面對左右為難困局,是不是能蛻變為有智慮、有擔當,不怕火紋、願上火線帶領國家的燃燒鳳凰。文青不能治國,國家需要蔡總統領導。
蛇籠陣中聽音樂 民主情何以堪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9091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5-29 00:11聯合報 黃映溓/自由作家(屏東市) 漫畫 波波何其諷刺?屏東女兒蔡英文上任以來首度返鄉舉辦「總統府音樂會」,廿八日下午由重重警力和層層拒馬戒護,在屏東演藝廳隆重登場。場外軍公教抗議團體喧囂擾攘,和場內藝術殿堂優美旋律形成強烈對比,原本希望讓音樂會走出總統府的美意早已變質走樣,令人遺憾! 號稱最會溝通的小英政府,就任前曾說「政府聽不見的時候可以大聲一點,甚至可以拍桌。」執政一年卻改口「自己聽見後,就可以不用這麼大聲。」人民究竟要如何表達不滿?總統真的聽見了嗎? 西洋有句諺語:「不要向井裡吐痰,也許你還會來喝井裡的水。」民進黨過去八年在野,一再為反對而反對,全盤否決國民黨政策。但過去一年來,台灣政局幾乎可以用「內憂外患,官逼民反」八個字來形容。此期間,兩岸冰封,外交困頓,國防事故頻傳,內政多事之秋,社會動盪,政府疲於應付,一籌莫展。 民進黨重返執政態度逆轉,面對各界抗議,昔日力挺群眾抗爭的改革正義,今天竟視為違法脫序。從首都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南路、青島東路,永和寓所,一路到小英故鄉屏東演藝廳,帶剌拒馬、刀片蛇籠層層疊疊,嚴陣以待。民進黨昨是今非,小英總統竟然要台灣人民「沒事不要經常上街頭!」思維邏輯矛盾錯亂。 二○一二年五月,民進黨發動「嗆馬圍城」行動,要讓馬英九在總統連任就職前後「無縫接軌」面對抗議。歷史始終是如此諷刺與弔詭,如今,主客異位,民進黨英全政府執政一年來,各行各業陸續走上街頭抗爭,警民對峙,社會對立氛圍益趨熾烈,人民訐譙怒嗆更甚於前朝馬政府。 小英政府正落入扁朝時代「搞意識形態勝過拚經濟」的窠臼。蔡總統任期之內,所到之處,蛇籠拒馬恐將如影隨形,小英總統,情何以堪?
最會溝通的政府? 陳芳明:突然失去溝通能力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491332?from=udn_ch2cate6638sub6656_pulldownmenu 2017-05-29 11:45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駐守凱道的「原轉小教室」昨天天下午舉行「凱道‧船來一首詩」活動,眾人於會中讀詩,吟唱原民幾十年的遭遇。對此,作家陳芳明在臉書表示,總統府到凱道的距離是那麼接近,但是政府權力與人民權利之間的距離卻那麼遙遠。到底在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最會溝通的政府卻突然失去溝通的能力。 原民歌手巴奈(左一)和眾人牽手圍圈跳舞。記者吳佩旻/攝影陳芳明昨出席活動,他今天在臉書表示,總統府到凱道的距離是那麼接近,但是政府權力與人民權利之間的距離卻那麼遙遠。到底在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最會溝通的政府卻突然失去溝通的能力。記者吳佩旻/攝影分享 陳芳明表示,巴奈在凱道上,帶領在場朋友一起跳舞。巴奈要眾人齊唱「嗨呀吼嗨呀」,她自己則在前面以主調唱出她低沈的聲音。巴奈在抗議之際,未曾偏離她的文化主體。在隊伍中,他也與大家手牽手呼應著巴奈。巴奈已經露宿3個月,她的精神未嘗稍減。沒有惡聲,沒有詛咒,她還是維持她的本色。她說的很清楚::「沒有人是局外人」。 陳芳明表示,到今天還未獲得總統或民進黨的恰當回應。土地的問題,已經使整個社會陷入無窮盡的惡夢裡。不僅在平原發生土地衝突,在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情況更嚴重。去年8月1日,蔡總統正式向16族原住民舉行公開道歉儀式。還不滿1年,巴奈就已經出來抗議原住民傳統土地遭到併吞。 「總統府到凱道的距離是那麼接近,但是政府權力與人民權利之間的距離卻那麼遙遠。到底在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最會溝通的政府卻突然失去溝通的能力」,陳芳明說,道歉儀式舉行過後,應付諸行動的時候才對。現在夏天又要到來。在凱道,巴奈依然挺著她不屈的身體。
聯合/國發會不管國家發展,誰管?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9101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29 02:4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瞻計畫引發爭議,國發會的角色模糊化也引起關注。行政院長林全說,今天國發會不像過去具有那種智庫的角色,現在都公務員化,很難做長遠計畫、前瞻性政策。國發會前主委管中閔抱不平;他說林全「目睭花花,瓠仔看做菜瓜」,又說國發會「勇勇馬縛佇將軍柱」,形容貼切。但林全一席重話,還反映其用人疑人的領導格局,更凸顯蔡政府紊亂體制、貶抑文官的問題根源。 不過一年前,林全請陳添枝出馬時,宣示國發會將在陳領軍下,成為「大國發會」,做為行政院最有力的幕僚機構,並具有權威決定權力;還指馬政府八年的國發會,都是「小國發會」。結果現在國發會非但大不起來,無法成為重要的決策單位,既不如年改執行長林萬億,也比不上大政委張景森,還倒退成為過去的「研考會」,淪為管考機構,陳添枝怎能不委屈。 以前瞻建設為例,整個計畫就是過去民進黨智庫的政策擬議,蔡英文總統立意交辦,林全執行統管,交由吳宏謀、賀陳旦、吳政忠、張景森等人分管;被繞過去的國發會,幾乎只是匯整與名義上負責部會。正因為政策規畫都是「大行政院」直接指揮,國發會等因奉此的文書作業,怎樣也不像是八千八百億預算規模的大政策思維,更沒有政策辯護能力,陳添枝角色再三受到質疑,國發會百口莫辯。 但林全說得明白,「行政院覺得這些事太重要了,拿回來做」;而且,「行政院更能選出我們策略上需要的」。於是,前瞻規畫,大政委凌駕小國發會;項目選擇,綠營智囊出身當然更懂何謂「我們策略上需要的」;資源分配,政治考量也壓倒專業政策評估。國發會晾在一邊,文官尊嚴橫遭貶抑。 過去全民健保、國民年金都出自經建會,亞太營運中心、金融危機消費券也是經建會一手擘畫,陳添枝還是由經建會回鍋領軍國發會,識途老馬卻不受蔡政府倚重。年金改革總統府自攬,前瞻建設蔡總統掛帥,也只有蔡英文才說得清楚她對前瞻規畫的「新台灣未來」整體想像。這些思維既無法化為主管部會的政策目標,更無法融入公務體系的政務推動,因此民進黨官員不滿舊官僚體系,卻無法解決政策目標不明,各部會自行其事,政策相互矛盾的現象,以致蔡政府施政左支右絀,聲望越來越低。 當國發會智庫角色形同虛設,政策協調彷彿具文,行政院施政就失去章法。舉例而言,行政院二月才通過國家發展四年計畫,內政部五月中也剛公布修正全國區域計畫。在這些計畫裡,可以看到國土危脆,少子化衝擊公共設施,都市計畫供過於求,非法工廠、農舍讓農地破碎化,土地應避免徵收;但政府實際作為卻是農地非法工廠合法化,前瞻軌道建設大興,徵收土地只多不少。更可以相信,這一本本厚厚的計畫就只是計畫,是各級政府案牘勞形的作文,而不是施政的目標,也不會是前瞻計畫參酌的藍本。當建設發展向右走,國土維護向左走,就是弄不清楚,行政院到底想往那走? 問題不僅是閣揆對內閣智庫無法信賴,還包括對部會「公務員化」的不信任。事實上,民進黨政府不信任文官系統非自今日始,當政策作為施展不開時,民進黨第一個砲火都會指向官僚系統扯後腿,然後千方百計要修改政務人員任用條例,為首長廣開政務大門,也讓民進黨政府和文官體系關係更緊張。閣揆既不要內閣智庫,也不信文官體系,試問,這「大行政院」要如何有效運作? 行政院施政無法受人信賴,就在於看得到總統的指示,看不見內閣整體與部會首長的思維與擔當。整個政府亂了套,前瞻計畫那能看到未來?連國發會都不管國家發展,政府的大腦就靠蔡英文的英明睿智來維持,也真是太難為蔡總統了。
《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霸王硬上弓 只會痛失民心
「前瞻基礎建設 特別條例草案」初審闖關,引爆藍綠立委激烈推擠衝突。 (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即將休會,面對爭議龐大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府院黨不去思考如何在休會期間廣徵意見,讓計畫更周延,反而撂下重話,要在臨時會「霸王硬上弓」,讓特別預算案過關,更難撇清這不是為了選舉的政治考量。 儘管府院黨一再宣稱,前瞻基礎建設是為了國家總體發展的需要,但究竟這個計畫是如何「蹦出來」,民進黨對外的說法卻是一變再變。 由於獲得經費的大多是綠色執政縣市,遭藍營痛批「為縣市長選舉綁椿」,只有綠色執政縣市長事先知道要提計畫,其他縣市根本不知情,為了證明「沒有偷跑」,民進黨在前瞻計畫推出時統一口徑,宣稱民進黨縣市長「事前也都不知情」。 但隨著「計畫太過匆促、草率」的批評聲浪愈來愈大,前瞻計畫的撰寫時間也愈說愈早,最新說法是早在蔡英文還在競選前,就已在內部進行縝密討論。 前瞻計畫所以遭到各界強烈批評,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政治考量凌駕專業考量,為了拉抬地方選情,各項計畫大多是跟著執政首長開出的支票在規劃。 雖然被視為經濟大補丸,但行政院長林全日前接受出版人郝明義專訪時,就坦言這部計畫並非由負責總體經濟規劃的國發會負責,而是分別由政委吳宏謀負責水資源和工程;賀陳旦負責軌道建設;張景森掌城鄉建設,並強調「這個部份要考慮政治現實」。 儘管行政院一再否認有獨厚綠色執政縣市,但在部分非綠色執政縣市尚未來得及提出計畫、也未和地方政府深入討論下,就宣布「得獎名單」,很難自清這樣的計畫「不草率」,也難怪連學者專家都看不下去,紛紛跳出來反對。 蔡政府執政剛滿周年,滿意度只剩18趴,當年曾經痛罵國民黨「鴨霸」的民進黨,更該引以為鑑,「完全執政,完全鴨霸」,這樣的前瞻建設不可能為執政加分,只會痛失民心。 (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