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搶進2020年科技淘金大潮是台灣當務之急 行動支付的路障與解決之道 Apple Pay 鳩占鵲巢 數位時代的最愛:比特幣七歲了
2017/05/26 09:56:56瀏覽190|回應0|推薦0

 

 

社論-搶進2020年科技淘金大潮是台灣當務之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6000038-260202

2017年05月26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5月23日與25日,AlphaGo與世界圍棋王子柯潔顛峰對決,第一盤柯潔僅輸一目半但心服口服,第二盤一手失誤而投子認輸,人工智慧(AI)再創里程碑。AI將持續飛速優化,2020年AI將擴展到眾多應用領域,超越甚至取代人類,AI將「重新定義所有產業」,真正的科技淘金熱才將啟幕!

三年之後的2020年,我們可以預見科技創新全方位大躍進,全面普及到各領域各角落。2020年東京奧運與杜拜世博,將是全球發燒的頭條事件,引領翻天覆地科技革新的創世代。東京預期主打「8K等親民科技」,杜拜擁抱「飛行車等超炫科技」,歐美力推『AI等先進科技』,台灣能否快速跟進,奔向科技創世代,令人憂心。

2020年眾多科技創新同步引爆,例如交通領域的自駕車與飛行車;傳播領域的5G通訊與8K廣播;科技領域的AI、機器人、國際語言即時翻譯與軟性面板;醫療領域的基因醫學與健康長壽;金融領域的全面電子支付與區塊鏈。全方位科技革新範疇既廣又深,驅動全球科技產業強勁成長動能,台灣科技業能否順勢進化,掌握未來三年翻轉科技業的巨大商機,令人期待。

就目前所知,東京奧運預期主打「親民科技」,如5G行動通訊、自駕車、機器人、AR/VR/3D立體投影技術、8K電視、國際語言即時翻譯等等。以下簡單說明如下。

自駕車: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將大量啟用自駕車。同年,特斯拉宣示將推出最高級自駕車,比預期的2025年提早了五年。最近,日本已經進行了無人駕駛計程車的第一次試驗,計劃在選手村、競賽場、機場與捷運站間運營,並在高速公路等處設置自駕車專用車道。

機器人服務:身為機器人強國,日本所有行業全面擁抱機器人,希望通過機器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力,讓日本企業更有國際競爭力。日本希望在東京奧運會時,達到「機器人無微不至」的服務,奧運期間每天約有百萬外國人湧入,機器人可以進行引導或是叫車服務。

AR、VR、3D立體投影技術:這些技術可望引入東京奧運轉播。日本手遊《寶可夢》已讓世人感受AR增強實境帶來的驚喜,日本NTT正開發嶄新的3D立體投影轉播技術,通過3D投影投射出真人大小的虛擬立體影像,讓人身歷其境感受激烈的比賽現場。

8K電視:東京奧運會將採用8K視頻錄製,影像清晰纖毫畢露。日本NHK電視臺已經開始在BS衛星頻道試播8K節目,將在2018年正式開播8K電視,2020年東京奧運會實現普及。

國際語言即時翻譯:日本企業正積極開發各類多國語言即時翻譯產品。

至於在中東的杜拜,杜拜抓緊舉辦世界博覽會的契機,全面擁抱「超炫科技」,目標2020年政府機構全面採用區塊鏈,搶先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區塊鏈城市」。雄心萬丈的杜拜將充滿科技感,今年7月起,將成為全球第1個允許載客無人機營運的城市。杜拜於2016年提出「世界最智慧城市計畫」,目標是到2030年時25%在路上跑的汽車換成自動駕駛。

而Uber預定在2020年在達拉斯和杜拜,展現輕型電力驅動垂直起降的共享飛行車(Uber Air Taxi)。全球大規模開展飛行車服務可能還需要6到10年,已比我們預想中的要來得快得多。Uber飛行車在各國可能需要長年驗證和許可申請,但在杜拜更容易實現,因為杜拜非常開放靈活,無需層層申報就可以付諸行動。

我們以日本和杜拜為例,主要是因其一為先進國家,另一為新興國家,但都聚焦科技發展與擁抱科技應用,並在法令方面全力配合科技的發展,志在贏得先機。另外我們所以不厭其煩的述說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進展,也在自我檢討,其實有些科技並非什麼真正突破的超高科技,台灣許多科技業者認為我們也有能力做到,但其要發展至融入生活中,促進全國經濟發展和提高全民的生活品質,則必須有政策資源的投入和法令的配合,才能竟其功,絕非單獨只是科技的進展而已。

我們擔心舉國上下都在為藍綠之爭吵鬧不休,立法院像不知為何而戰的戰場,漠視全球科技淘金大潮已在眼前,我們卻仍困在莫名其妙的爭議中,例如都更、勞動法令。

當然國內許多業者在他們的領域孜孜矻矻,努力創新研發和投資,例如鴻海集團不斷的踏入新領域,又如許多新創公司不斷的突破,但是這樣是不夠的,在業者努力的同時,公部門不能置之度外。我們期盼行政和立法部門能夠「把拚科技做為當務之急」,讓目前對於科技發展造成障礙的法律能夠貫徹改革,否則至2020年再來後悔,就只剩下遺憾了。

(工商時報)

 

社論-行動支付的路障與解決之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9000703-260202

 

3月29日Apple Pay在台上路,5月初Samsung Pay也接踵而至,6月1日Android Pay正式啟用,亦即到了6月初國際三大行動支付工具在台灣全員到齊。台灣行動支付不發達,再也不能抱怨是因為支付工具不夠,反倒要埋怨支付工具太多。因為除了三大國際支付工具,國內電子支付的專營、兼營業者多達31家,包含5家電子支付專營業者、4家電子票證業者,以及22家本國銀行兼營電子支付業者,一個小小的市場裡擠了34家業者,這還不包括街口支付、夠麻吉等未登記為電子支付機構的業者。

在另一方面,在台灣「行動支付」的「行動」卻十分遲緩,除了市場狹小競爭者眾之外,有些原因卻是非戰之罪。最主要是台灣因為治安良好,攜帶鉅款不怕搶;偽鈔少,閉著眼睛收鈔票;提款機多,領取現金很方便;超商取貨便利,線上線下連結佳;因此現金支付除了找零不便,沒有甚麼痛點。

行動支付業者同時因跨界配合不佳,無法展現其便利點。行動支付的兩大應用是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原本QR-Code掃碼支付很便利,也不限手機,但因電信業者「假數位」(科技部長陳良基批電信業者用語)聯網慢,甚至無法聯網使用。至於感應支付,國產手機廠不配合,某大廠去年新系列手機5款中只有一款支援NFC電子錢包功能;此外,各店家的POS機五花八門,甚至「老、中、青」各代都有,有的要感應兩、三次才會成功。

最近由於Apple Pay不到一個星期就綁了超過40萬張卡,不到兩個月就突破70萬張卡,而所謂「台灣Pay」的t-wallet+推了7個月只綁4萬張卡,使負責t-wallet+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飽受責難。網路上甚至流傳「財金資訊公司董事長(也是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董事長)趙揚清代表央行,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代表主委李瑞倉出席,趙董事長現場對所有金控業者說:『我沒說可以做的東西(行動支付、區塊鏈),你們不要輕舉妄動,我說可以了,你們再去做。』」,把台灣行動支付躊躇不前的責任,都怪罪在財金資訊公司及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董事長趙揚清身上。

事實上趙董事長身段柔軟,在財金界輩分極高,歷經幾次改朝換代仍被重用,為人處事圓融,不可能說出上述咄咄逼人的話;而且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無法自己推動「台灣Pay」t-wallet+,必須仰賴合作銀行,其合作銀行大多是公營或公股銀行,然而行動支付不是財政部考評公營及公股銀行的重點,這才是「台灣Pay」t-wallet+有氣無力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行動支付除了受限於現金支付沒有甚麼痛點,跨界(電信業界、手機製造業界等)配合不佳無法展現其便利點之外,真正的路障有兩處,若不掃除,再怎麼努力也難成大器。

台灣行動支付無法做大,在於無法落實應用在生活的每個層面。2011年財政部曾發布統計,全台約有120萬個登記有案的店家,其中月營業額在20萬元以下的有40多萬家,占登記有案店家數目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免開發票。事隔多年,隨著物價逐年上漲,這40多萬家小店,月營業額超過20萬元者日益增加,一旦接受行動支付,「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其中為數不少店家的月營業額勢將超過20萬元,從而失去免開發票資格,進而使其稅負增加;甚至擔心稅捐單位依據新資料推估追索其前幾年短漏繳的稅款,這些民眾生活最基層的往來店家,將是最難轉變接受行動支付的抗拒者。因此,須先解決基層店家問題,行動支付才能有落實發展的基礎。

另外一個路障是目前各個行動支付由於彼此不能互通,各自開發的特約商店只接受該業者的支付工具,只有像超商之類的「萬人迷」特店可以同時接受好幾種支付工具(也因此超商工讀生大概要熟悉13種左右的POS機),多數的特約商店只接受特定的一兩種行動支付工具,一般行動支付使用者通常也只是某一兩種行動支付業者的客戶;店家與使用者彼此剛好能對接的機率不大,消費者在經歷幾次挫折後,就乾脆回到保證到處被接受的現金支付。這是在技術面與市場面行動支付推不動的另一個根本原因。

解決店家配合意願,需要財政部給予店家提高免開發票的月營業額門檻(2011年曾有提高至50萬元之議),若採此議其配套要求應是支付方式改為非現金支付或行動支付,如此,在稅捐稽徵上長遠而言可以涓滴不漏,對財政部反倒是以小搏大;或者是以租稅特赦方式,對因採行動支付而稅負受衝擊店家一定年限內稅額不增,且不追討前面各年之短漏稅款。

解決各個行動支付系統彼此不能互通,建議由央行及金管會責成財金資訊公司建立跨支付系統清算平台,不同支付業者之特約商店接受其他業者客戶消費,透過連線到清算平台可收到錢,就會歡迎消費者使用任何業者之支付工具,如此,任督二脈就打通了。

(工商時報)

 

 

 

財經觀點/Apple Pay 鳩占鵲巢 是誰助長外商?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485841?from=udn_ch2cate6644sub7238_pulldownmenu

2017-05-26 01:03聯合報 記者陳昱翔記錄整理

橘子董事長

劉柏園

蘋果Apple Pay自今年三月底上路以來,在台灣掀起一陣「綁卡」旋風,許多消費者從原本貨幣支付,改變為行動支付,長期的確有助推廣行動支付市場,短期則對既有國內第三方支付業者是一大打擊。

相較於Apple Pay,國內第三方支付不僅早一年在台灣上路,且具有在地化優勢,甚至不必持有信用卡,僅需在虛擬電子錢包儲值,即可在智慧手機上進行行動支付,種種優勢一點都不輸給Apple Pay,然而第三方支付的使用頻率仍略遜Apple Pay一籌。

主因在於Apple Pay擁有iPhone這個硬體平台,加上指紋辨識功能、品牌效益加持,致使消費者躍躍欲試;反觀,國內第三方支付業者「先天上還是有所不足,只能靠後天努力追上」。

撇開商場競爭不談,金融體制對國家發展極為重要,但現今政府不但沒有給予國內業者一定優勢,反而助長外商,Apple Pay就是最顯著的例子,主要原因在於Apple Pay必須搭配特定感應器,這些硬體裝置卻沒有一家台廠嚐到甜頭,全部都握在蘋果手中。

由於Apple Pay使用信用卡綁定方式實現行動支付,無助國內第三方支付業者擴大市場,政府若想積極推動國內第三方支付產業,就應強迫蘋果和台灣業者合作,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但很遺憾的是,政府未聽進業者心聲。

此外,太快開放Apple Pay也是不智的行為,舉例而言,大陸的支付寶在當地深耕許久,大眾早已習慣第三方支付帶來的優勢,若此刻Apple Pay想揮軍中國大陸,勢必要和支付寶合作;反觀,台灣市場都尚未推廣完成,Apple Pay就強勢介入,台灣業者並無籌碼能和蘋果談判。

Apple Pay開放木已成舟,但仍盼政府正視國內第三方支付產業發展,給予本土業者生存空間,對台灣經濟、年輕人就業才有正面挹注,而商場的競爭,台系業者也不會示弱,會正面迎戰,積極搶攻支付商機。(本文由劉柏園口述)

 

酷經濟/數位時代的最愛:比特幣七歲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8598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5-26 02:33聯合報 林建甫

五月廿三日為比特幣(Bitcoin)七周年紀念日,單日大漲一百卅美元,漲幅達六.一%,報價來到二千二百廿九美元/枚。七年來,比特幣狂漲如飛,累計升值七千五百倍!短線漲太多,也具備大跌的條件。

日前「WannaCry」勒索軟體橫掃全球,駭客也要求以比特幣作為贖金。不少人會問為什麼駭客要的不是美元、歐元、人民幣,而是比特幣?簡單來說,比特幣是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打造出的P2P網路虛擬貨幣,每個比特幣對應著一個根據複雜算法生成的方程式特解,就像每張鈔票上的「唯一序列號」,序列號能透過「挖礦」取得,有了序列號就等於擁有該比特幣。

比特幣具備諸多優點。包括:「總量恆定」,預計公元二一四○年達二千一百萬個的上限;「去中心化、無法偽造、被消滅」,因為比特幣每個參與維護節點,都複製一份完整資料,駭客不太可能同一時間修改所有節點的資料;「保存容易」,可以在線保管,也可以離線儲存。比特幣繞開了國家政府、外匯管制;沒有鑄幣稅,交易簡便而成本極低。

另外,最重要的是「匿名交易」,雖然比特幣交易記錄完整,但很難知道現實中是誰取得這個比特幣。這種高度的匿名性,為許多非法交易,如洗錢、販毒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於是不少學者專家、特別是政府機關對於比特幣抱持反對立場。但比特幣上述優點在跨國匯兌、支付、安全性、去中心化等優勢也十分巨大。有人將比特幣稱之為「電子黃金」。

此外,由於比特幣發展本質上就是向「無現金社會」目標前進,因此愈來愈多政府開始思考如何將其合法化使用。今年四月一日,日本新版支付服務法(Payment Services Law)全面施行,正式承認虛擬貨幣合法支付地位,同時日本業者也隨即跟進推出比特幣行動支付系統,以免稅、等同現金消費的口號來吸引消費者使用。

平實而論,由於比特幣先天數量上的的限制,未來應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現有美元、歐元等法定貨幣的地位。但不可諱言,在數位經濟時代,與比特幣一樣能的虛擬貨幣勢必愈來愈盛行。我們都要有心理準備。

 

經濟/金融市場當真自欺自滿?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8604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26 02:2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呈現齊步式復甦,金融市場理應被持續看好。但近期每逢股市上漲,各種專家提示風險的言論即充斥媒體;尤其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 Shiller)公布經景氣循環調整後的美股本益比(CAPE)持續攀高,今年4月已升至29.2,遠高於2007年5月金融海嘯前夕的27.6,以及1881年以來的長期平均16.2;素有恐慌指數之稱的VIX則持續下滑,遠低於長期平均的20,兩指標似乎都指向金融市場缺乏風險意識。國際清算銀行(BIS)更直指,當前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即在於「自欺」(self-delusion)與「自滿」(complacency)。

金融市場當真如此昏昧?既無視全球經濟存在許多短期風險,如全球利率上揚恐令新興市場深陷債務危機、地緣政治風險頻傳、不具預測性的川普政權;又忽略全球人口老化、所得分配不均、結構改革牛步化等結構性問題?那倒未必!仔細深究可發現,金融市場既不自欺,也不自滿,目前看似鎮定的舉措,純屬「不得已」。

首先,若就席勒研究團隊編制的股票價值指數(Valuation Index)及跌深買進指數(Buy-On-Dips Index)看來,機構法人與個人投資人都認為,目前股票偏貴程度已是網路泡沫以來之最,且4月機構法人與個人的跌深買進指數為55.95及56.1,遠低於1989年以來的61.5及62,代表投資人已有風險意識,不再將股票大跌視為拉回買進的機會。同時,5月美國銀行發布的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亦指出,有37%的大型基金經理人認為,當前國際股市偏貴程度創下17年來新高。由此可知,市場投資人並未自欺地認為金融市場表現符合基本面。

再者,市場投資人也沒有如同2000年、2007年泡沫破滅前般自滿,反而無所不憂。例如擔心川普稅改案未過、聯準會升息將引發動盪、法國新總統馬克宏在國會改選後跛腳、梅克爾恐難連任、英國脫歐歹戲拖棚、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足見目前市場投資人絕非沒有風險意識。

既然如此,為何市場投資人沒有轉進公債與黃金等避險資產,美國銀行的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甚至指出,有57%的投資人認為此時應「低配」(underweight)具有避險特性的債券,有45%認為應「超配」(overweight)股票投資,擺明說一套,做一套?

其實,投資人只是「別無選擇」。畢竟,在2007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美國公債殖利率仍可提供高達4.8%的豐厚利息,投資人將資產從股票轉往債券,既能避險,又可「保值」。但如今,已展開升息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僅在2%左右,與通膨率相當,而歐洲、日本等國的債券殖利率甚至在0%上下,扣除通膨後的實質利率更淪為負值,保值功能大不如前。若要求市場投資人大舉轉進避險資產,未免強人所難。更何況,除了獲利外,金融資產投資的目的尚有保持購買力。於是,投資人只好一邊故作鎮靜地持有較高收益的風險性資產,一邊不安地祈禱著主要央行能在各種風險發生之際,即時出手救市。

此外,目前並無任何學理論證結果指出美股本益比一定要回到1881年以來的長期平均,且在2008~2009年經濟狀態疲弱時期,本益比也不過跌落長期平均數月,而若將時間拉近到過去30年,平均值則將上升至24.5,顯見當前偏高的本益比,未必隱含行情是否馬上要反轉的訊號。

要言之,當前的市場「榮景」並非投資人過度自滿與自欺,也不是對經濟投下信任票,僅是金融海嘯後的長期低利率,所造成的市場扭曲新常態。更令人擔心是,這種與長期低利率相伴隨的市場低波動,雖可緩解投資人短期內面臨市場崩解的過度憂心,卻會使金融市場調節資源的功能喪失,減弱經濟的活力與效率,甚至陷入殭屍狀態,後患之大絕不下於金融市場崩跌,不可小覷。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331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