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安倍終究棄小英而去 美日韓崩解 台灣還抓得住日本這塊浮木? 台美供應鏈不能沒有大陸台商撐持 小英錯在..
2017/06/07 12:27:21瀏覽205|回應0|推薦0

 

 

 

 

資深媒體人:劉屏》安倍終究棄小英而去

(圖:張鎧乙)

蔡政府團隊對日本有很高期待,大選之前如此,執政後更是把美、日當作最大靠山。但近來種種發展,先是美國的川普總統明白表示「親中」,現在日本的安倍首相也快速跟進。未來情勢如何發展,蔡政府必須警覺。

兩天前安倍在東京演說,稱如果條件成熟,願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不到1個月前,安倍在另一個場合說「待環境影響等疑問獲致解決後」,會積極研究加入亞投行(AIIB)。

這是安倍首次公開表示要參與一帶一路和亞投行。不論要加入一帶一路或亞投行,對日本來說都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日本有自己的「新絲路」計畫。安倍已走訪了中亞五國、東協成員、南亞國家,承諾在未來5年內投資2000億美元從事各項建設,其目的是要把日本的影響力延伸到非洲。這筆龐大的資金從何處來?日本扮演主力角色的亞洲開發銀行(ADB)是也。因此,日本對一帶一路或亞投行一直都裹足不前。

然而參與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畢竟不只具有經貿意涵,誠如日本媒體所說,安倍的說法意味著「要強化與中國的雙邊關係」。更要緊的是,美國可能正在考慮加入亞投行,一旦成真,日本只有跟進的份兒,畢竟7大工業國之中,只剩美、日尚未加入亞投行。日本與其到那時不得不參與,不如現在就表態,顯得漂亮些。

這讓人想起當年日相田中角榮的名言:「誤了巴士,趕搭飛機。」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以「破冰之旅」開啟國際局勢的新紀元,舉世震動。田中覺得被美國搶了先機,乾脆鉅額加碼,藉由9月間訪中之際,直接與中國建交。

聯合國大會的第2758號決議案排除了中華民國席位,時值1971年10月,票數是76比35。支持中華民國的35國之中,日本是其一。但僅僅10個多月之後,日本趕在中國的「十一」慶典之前與北京建交。不但趕搭飛機,而且趕搭的是超音速飛機。

就在去年底,日本的研究報告還在懷疑一帶一路,但不旋踵,一向立場強硬的安倍轉了向。這其實有跡可循:美國原本對一帶一路沒什麼興趣,但上個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美國決定派遣代表團與會,安倍隨即派遣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團與會。二階還帶了安倍的親筆信給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到了北京,二階告訴媒體,日本「應該盡快決定加入亞投行」。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最近在美國演說,稱「中國邀請美國一同走入廚房,共同把蛋糕做大。」日本聽到這個話,益發覺得不能落於美國之後,畢竟日本也是有實力「把蛋糕做大」的。尤其《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原本是美、日聯手推動,現在川普宣布退出,陸方開始推動區域自由貿易,頗有接手的意味,日本豈能坐視機會流失?

蔡政府既然如此親日,何不試著邀請安倍參與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或隨著安倍「親中」?

日本媒體近來對蔡政府沒有多少好話,例如《日經亞洲周刊》說「台灣人民真正憂心的,不是兩岸走向,不是台美關係,是下一代的未來。」《時事通訊社》則說,「台灣未來難免有更多麻煩」。安倍會助蔡一臂之力?或者像田中那樣棄台灣而去?

 

 

 

【重磅快評】美日韓崩解 台灣還抓得住日本這塊浮木?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2509058?from=udn_ch2cate6643sub11091_pulldownmenu

2017-06-07 11:56聯合報 主筆室

繼上星期發現美軍偷渡四座薩德發射台後,昨日文在寅政府又「發現」朴槿惠政府時期針對薩德用地的環評違法,而勒令重評。在文在寅的拖延政策下,薩德恐將無法如期在今年內部署完成,薩德議題將成為今後美韓爭執的引爆點。

一向親美的韓國,為何敢冒著大不諱來推辭美國的戰略部署呢?表面上,這是文在寅平衡外交的戰略考量,但實質上,川普上台後美國東亞戰略的轉向,似乎才是文在寅敢對美國說不的主因。

川普上台之後所實施的孤立主義,讓東亞傳統的盟國無所適從,而美國接連退出TPP及巴黎氣候協議,更讓東亞盟國感到心寒,紛紛棄船來尋找新的共主,連忠誠度最高的日本,最近都重新考量加入中國大陸所主導的一帶一路,歐巴馬時期所建構的美日韓軍事同盟,似乎逐漸開始崩解。

美國的遠離亞洲,讓東亞政治秩序開始重整,原本採取美中平衡政策的文在寅,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勢將會更倒向中國大陸;而堅持意識形態的安倍,則只能玩兩面手法,一方面以中日領袖高峰會來向中國釋出善意,一方面則積極結合越南、印度及澳洲組成新抗中聯盟。

民進黨上台之後,改變過去親美國、和中、友日政策,而改採聯美日抗中的戰略,然而這項戰略卻是建立在美日與中國大陸衝突大於合作的假設下,如今隨著國際大環境的改變,美國在北韓問題上需要中國大陸的協助,而讓美中關係出現改善的契機。

而失去美國這個後盾的日本,則惶惶不可終日,它希望促成中日領袖會談來緩和兩國的緊張關係,日本這塊浮木,似乎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美國孤立主義所引發東亞大國權力秩序的重整,似乎又讓台灣面臨兩難的選擇,台灣究竟要選擇韓國的和解路線,亦或是走向日本的對抗路線,在後川普時代,似乎已經成為蔡英文的最大戰略課題。南韓總統文在寅宣布重啟薩德系統用地環評,將引爆美韓爭執。美聯社資料照片

 

何思慎》安倍靠攏「帶路」 小英豈能故步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6005486-262105

日相安倍晉三在「一帶一路」及「亞投行」(AIIB)一改過去的抵制態度。6月5日在「亞洲的未來」國際交流會議上,表態願意思考與中國大陸共建連結東亞與歐洲間的經濟帶,使日本不缺席歐亞大陸的政經秩序重構,避免自身遭邊緣化。

冷戰結束後,日本曾想像國際秩序由美、蘇兩極對立蛻變為美、日、歐三極共管,但伴隨著「全球化」,日本經濟失去冷戰時期的活力,至今仍難脫結構性的衰退。其間,大陸的崛起,致使日本無法擺脫「美日同盟」,展開「自立外交」,在安全上須依賴美國的日本,在外交上對美國保持亦步亦趨。

為與歐巴馬總統的「再平衡」戰略相向而行,安倍首相對「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抱持觀望,甚至藉「積極和平主義」與「俯瞰地球儀外交」的開展構築「對中包圍網」,試圖遲滯習近平「一帶一路」的拼接。

然而,隨著川普總統上台,「再平衡」時過境遷。以創造美國就業,再現強大美國的川普政府不再一味與中國大陸對抗。美國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博明現身「一帶一路峰會」,可證川普對中政策的務實態度。

美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可為美、中創造雙贏,亦使日本投入「一帶一路」及「亞投行」不再受到美國的牽制。其實,「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須借東風,以外力打通日本經濟結構改革的任督二脈。

惟川普執意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打亂安倍推動經濟結構改革的布局,轉向「日中韓FTA」、《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日本、歐盟《經濟夥伴協定》(EPA)乃不得不然的替代選項,亦尋求加入「亞投行」、參與「一帶一路」之可能。

此外,美中關係在「朝核危機」中找到接點,未受大選時共和黨對中強硬論調之左右,出現川普「推特」所言之「化學變化」,促使安倍的對中外交亦須轉向,在「一帶一路」上轉趨積極,向習近平發出改善日中關係的訊號。

因此,日、中雖存在難解的歷史認識問題及東亞的海域爭端,但「政經分離」的日中關係不必然因政治上的歧見阻卻雙方經濟上的互利合作。安倍深諳在歐美企業相繼投入「一帶一路」的現實下,一味抵制不僅徒損日本經濟利益,更恐招至日本企業在「全球化」布局中,先機盡失,淪為邊緣。

安倍對中外交上的務實應對,將為2018年《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時,實現雙方領袖互訪,營造空氣,延續該條約締結20周年及30周年時,皆見「首腦外交」登場的傳統。

美、中接近挪移著安倍首相趨向「一帶一路」的腳步,親美、日立場鮮明的蔡總統怎可無動於衷,在兩岸關係上故步自封。

(作者為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副國際教育長暨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陸:一帶一路 與日合作試驗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曾在東京首相官邸接待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左)。(美聯社資料照)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5日首次在正式場合表明,關於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經濟帶構想,如果條件成熟日方願進行合作。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6日回應說,「一帶一路」對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利,歡迎日方與中方探討在其建設框架內展開合作。

安倍原本對「一帶一路」構想保持距離。但他5日在東京一場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時表示,期待「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在充分納入國際社會共識的基礎上,與環太平洋地區自由、公平的經濟圈相互融合,為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

所謂的國際共識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實行透明公平的採購,建成後向各方開放等。日方願從上述幾點出發,與中方圍繞「一帶一路」展開合作。

據新華社報導,華春瑩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此表示,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方始終致力於與沿線國家一道,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中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為中日兩國實現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平台和「試驗田」,歡迎日方與中方探討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內展開合作。 

日本共同社指出,「一帶一路」構想乃由中國主導的經濟合作框架,被視為有意與歐美和日本形成的二戰後國際秩序相抗衡,安倍政府對此抱持戒心,所以迄今並未積極參與。共同社又分析說,如今安倍希望借助7月在德國召開廿國集團(G20)峰會之機實現日中首腦會談,他5日對「一帶一路」的表態,應是意在引導中方擺出融和姿態,為日中峰會探路布局。

另外,美國川普政府為了解決北韓加緊發展飛彈及核武問題,優先考慮與對平壤有影響力的中國進行合作,甚至派代表團出席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首次國際會議,當時日方也派出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與會,開始與美國的戰略步伐保持一致。據分析,這次安倍對「一帶一路」的表態,目的是避免日本在亞太地區國際關係中掉隊。

(中國時報)

 

 

 

資深媒體人:王尚智》挖走台灣製造業的是…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4003311-262104

如果你知道「美國在台協會」(AIT)是台灣這波製造業赴美投資最關鍵的「媒合者」,於是蔡英文政府對這一切彷彿「噤若寒蟬」,那就不言可喻了。找機會繼續巴結川普都來不及,怎麼敢阻擋美國官方的私下動作。

知情者無不驚駭於這波台灣製造業「拔寨起營」的規模空前,應該是30年來台灣經濟基礎產業,首次遭遇被「連根拔起」的最嚴峻事實!甚至當年赴中國大陸投資的浪潮,也完全無法與此次相比。

目前包括鴻海、台塑、燁聯等浮上檯面且已經「百分百確定」赴美投資設廠的大型集團,金額已經超過上千億美元。這還不包括謹言低調的台積電、其他中型規模的半導體、光電、材料產業,以及上述各領域製造業相關的上下游廠商。

過去赴美投資,由於牽涉不同州政府在政策、土地、稅負上的差異懸殊,只能透過當地商業情報仲介、在地華僑或特殊人脈牽線,進行漫長的溝通探索。然而,外界難以想像,台灣這次大多數決定赴美投資的項目,幾乎都是在這「1年內」完成並敲定!

去年中旬海峽兩岸瞬間封鎖,AIT主動聯繫洽訪了台灣多家製造業上市集團,詢問赴美投資的意願。隨後由AIT牽線並在川普勝選之後,進一步高效率整合出「華府川普團隊、聯邦政府部會官員、各州政府代表」等超高層級,提供空前的「一條龍面對面」專責窗口與談判流程對口。

這1年來舉辦多次「量身訂製」的赴美考察時,甚至可以在2天內預先集中安排了多位「州長、副州長」前來向業者主動「簡報、爭取」!

業者形容:各州政府都已經事前「做好功課」,對於產業所需的土地交通、水力電力、減稅補貼,乃至相關汙染標準都早已清晰明確;甚至有的還能由州政府出面擔保、提供銀行聯保融資。而每一州所要求的唯一條件,幾乎都是:「必須保證為當地帶來一定人口數量的工作與職務」。

都說美國這波對於全球製造業是「磁吸效應」,但外界難以想像,美國政府從來不是「隨口說說」而已。過去多數人以為AIT在台灣只是負責「赴美簽證、情報蒐集、政情監督」,完全難以想像如今也成為赴美投資的「任意門」!

對比美國聯邦,地方體制理應更為複雜,卻能如此超效率、無瑕疵地「以客為尊」;這也正是台塑王文淵多次公開呼籲蔡英文政府卻沒有任何回應,最終只能「唉聲嘆氣」的原因。

在歷經多次的景氣動盪與金融風暴之後,全球各國無不努力爭搶產業資源,其中「基層就業」尤其被視為是產業經濟、政治動向的一切核心指標。這也意味著,無論政治、外交的任何手段都是以「產業、民生」的經濟發展提升為最後依歸。

蔡英文政府1年多來毫無任何「經濟政策、產業轉型」的措施與警覺,幾乎可說到讓人驚悚的程度!尤其8800億的「前瞻計畫」當中,竟然壓根不是以「振興產業」為核心?

製造業帶來的工作與稅負,是每個國家最初與最後一塊乳酪。單單鋼鐵業上下游,就牽動著台灣200萬人的工作、家庭。今後大批製造業陸續被挖走流出,顢頇無能的蔡英文政府可知:未來3年內台灣將會有多少工作「永遠的流失」?

 

社論-台美供應鏈不能沒有大陸台商撐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07000015-260202

為了響應川普「美國製造」政策,蔡政府已派國策顧問何美玥率團,將於本月中赴美參加「選擇美國」峰會,以引導我方企業擴大投資美國,並藉此強化「台美供應鏈」。事實上,當前台美貿易,已有相當大比例是通過大陸台商運作,因而台美供應鏈未來無論如何強化,都不能沒有大陸台商的撐持。蔡政府宜加強聯結大陸台商,以攜手促進台美經貿。

美國商務部主辦今年度「選擇美國」投資峰會,預定本月18日至20日在華府舉行。蔡政府已組成歷來規模最大的「2017企業領袖訪美團」,將由何美玥率領,前往參加。該團成員來自石化、鋼鐵、電子資通訊、智慧機械等行業,人數超過百人。

蔡政府希望藉此次活動,引導我方企業擴大投資美國,另方面也要增加採購美國產品,及爭取更多與美企技術合作機會。蔡政府認為,這樣的作法,可以把台美供應鏈從「單向」強化為「雙向」;也就是說,現有台美供應鏈主要是台灣單向對美供應,希望將來美國也擴大對台灣供應,如此的雙向供應鏈,將使台美經貿關係緊密化。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又是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最重要盟友,因而蔡政府大力強化台美經貿關係的動機和目的,人們很容易理解。但蔡政府在推動這件事時,眼睛裡不能只有美台,也必須注目西邊的大陸台商;因為後者在台美供應鏈裡的角色地位,實在太重要了。

長期以來,「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外銷美國」,一直是台美貿易的重要運作模式。很多台商在大陸主攻美國市場,或為美國品牌廠商代工,是大陸對美出口貿易領域的要角。

而大陸台商為了生產對美出口產品,自台灣採購了大量物料機件,使台灣每年都享有豐厚的對陸貿易順差,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助力。換言之,大陸台商是台美貿易的紐帶,地位不容忽視。

因此,大陸台商和美國關係密切程度,比起台灣在地廠商,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大陸台商有不少是拿美國護照,以美資企業名義在大陸投資;另有人不但對美出口產品,而且在美投資設立行銷通路;亦有經營布局「兩頭在美」者,即原料來自美國,加工製造後,成品仍回銷美國。種種情況,不一而足。

更重要的是,大陸台商所形成的對美供應鏈,產業門類齊全,規模亦龐大,很難搬移。將來在川普「美國製造」政策下,即便有些「總裝廠」從大陸搬到美國,但為數眾多的配套零組件、材料廠,大部分會留在大陸,屆時通過對美出口方式,繼續向移美的總裝廠供貨。畢竟,美國的環境,是很難複製出如此龐大的配套產業體系。

總的看來,大陸台商實是我方發展對美經貿的重要籌碼,值得蔡政府積極加以運用。應知將來台美的雙向供應鏈,台灣對美供應的部分,仍需由大陸台商當要角;而美國對台供應的部分,美方廠商亦很可能委由大陸台商製造、出貨。

可是,蔡政府上任以來,又是如何對待大陸台商呢?很顯然地,蔡政府把對外經貿重心放到新南向及對美,相對上淡化了對陸經貿的重要性,因而台商在陸事業發展,並未得到蔡政府「關愛的眼神」。

在近一年來大陸台商幾次年節回台聚會上,蔡政府首長的致詞重點,都是訴求台商回台投資或轉投資新南向市場,而未有協助台商在陸深化發展的意思表示。另據了解,陸委會、海基會已加強輔導大陸台商「退場」,讓有意出走的台商能從大陸「全身而退」。

這些對陸消極的言行,並不符合台商大陸投資數額仍在穩定增加、大陸仍穩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的事實,也忽視了大陸台商在台美貿易中的關鍵地位。

為了將來能順利強化台美供應鏈,蔡政府有必要改變其對大陸台商態度,即轉為關心及協助台商大陸事業發展,尤須就台美經貿發展計畫,妥善安排大陸台商和台灣在地廠商對美貿易層面的產業分工,使台方對美經貿利益最大化。這件事可以委託民間工商團體及智庫,出面執行。

另外,在大陸台商下次年節(中秋節)回台聚會時,蔡政府不妨提出如何加強台美經貿課題,來和台商作深入討論,以求取共識,並據此形成共同行動綱領,一起促進對美經貿。如有大陸台商積極撐持,台美經貿發展就能事半功倍。

(工商時報)

 

 

中時專欄:潘華生》小英錯在大國經濟思維

前瞻建設救不了台灣
國車國造與廣建輕軌捷運的後果,只會是未來少子化世代國民的沉重負債。(本報資料照片)

蔡總統競選時「十年政綱」的起草人陳博志日前受訪時,對前瞻計畫軌道建設提出了批評:「現在政府一再緬懷100多年前的歐洲、日本大量鋪軌道的方法及技術,真的是不夠前瞻。」更表示人工智慧的無人車、電動車等新技術一直在進步,未來會比軌道更有競爭力及效率。「這個4200億元的軌道建設一定要緩下來」。

陳作為經濟學者的眼光是正確的。因為台灣資源匱乏,市場胃納量小,應該優先為目前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再改善投資環境,以及集中資源發展具未來潛力的特定產業,而不應再繼續投資過時、邊際效益遞減的項目。這就是典型的小國經濟思維。

大國由於資源豐富,市場廣大,因此大國經濟往往多而全,且不需要依附他國維生。但小國囿於資源稟賦的限制與市場規模的狹小,往往只能專注發展某些特定具有「比較利益」優勢的支柱產業,並走上全球化分工的道路。這就是大國經濟思維與小國經濟思維的根本差異。

台灣曾在2002年提出迄今餘悸猶存的「兩兆雙星」計畫,以舉國之力投入明日之星的「半導體DRAM」產業及「面板LCD」產業。但15年過去了,當初耗費全民膏血的「兩兆雙星」產業,後來多成為血淋淋的慘業。可見政府在直接選擇、引導產業發展上究竟是扮演正面還是負面的角色,目前還真的難以定論。不過,從「產競天擇」的角度,可以明白看見台灣的優勢產業與項目究竟在哪裡。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製造業更是中國製造實力巔峰的體現。但2016年的出口廠商排名前10家中,除了第4名的華為、第6名的三星、第10名的中石油之外,其餘全數是台灣廠商。包括占中國出口總額約4%的鴻海,以及廣達、和碩、仁寶、英業達等台資企業。

台灣企業與外部價值鏈整合,利用了大陸資源進行專業分工。目前,整體台灣上市公司利潤更有4成來自大陸的營運匯回,維繫了眼前台灣的繁榮,也拓展了台灣的實際經濟版圖。

然而,蔡政府卻以與台灣自身實力不相稱的「大國思維」方式,看不起台商製造業,卻明顯地反其道而行,大力進行軌道及國防產業發展。軌道運輸產業具有固定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營運上也必須有大量而密集的載運量才有機會可以損益兩平。以軌道產業興盛的國家為例,包括英、法、德、美、日、中,幾乎全是大中型國家。

台車董事長蔡煌瑯說台車公司的任務就是完成「國車國造」,「從螺絲、引擎、設計、維修等一體化」,這顯然是與台灣自身經濟規模不相稱的期望。

最終,國車國造與廣建輕軌捷運的後果,只會是未來少子化世代國民的沉重負債。

中國目前軌道運輸行業興盛,還發展出完整的產業體系與群聚,就是國內內需市場與規模效益的加乘效果。目前大陸軌道載具、工程的出口遍及歐洲、拉丁美洲、亞洲、非洲各洲,更與日本在印度、印尼、越南展開激烈的競爭。

雖然,台車公司也宣稱「未來會到東南亞去搶捷運的標單」,但軌道工業與政治公權力息息相關,以目前台灣在東南亞孱弱的政治實力,如何與中、日兩強及其他歐洲強權競爭?

類似的大國思維,還體現在國防工業上的國機國造與國艦國造。雖說國防是不能以經濟效益考量投入,但以目前新一代機艦的開發費用,都已經不是英、法、德等國所能單獨承受的,更非台灣自身實力所能承受。若勉力為之與大陸進行長期的軍備競賽,無非步上軍備拖垮經濟的蘇聯後塵而已。

因此,小國經濟思維不是如很多人想像的那樣放棄製造業,走上小確幸、自我隔絕的道路,反而是更需要開放經濟,依賴海外大市場,走上全球分工的道路,務實合作才能突破小國困境。過去較為成功的小型經濟體幾乎莫不如此。

因此,其實台灣作為小型經濟體最應該揚棄的就是不切實際的大國思維。認清自己沒有資源閉關鎖國,唯有利他自利,接受共榮共存,努力營造雙贏的局面。大可不必總感到滿是小國的屈辱,這才是正確的小國思維。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404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