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31 10:13:07瀏覽222|回應0|推薦0 | |
中時社論》開放金融貿易 大陸大膽倒逼改革2017/5/20 下午 09:21:54
圖為上海市陸家嘴金融街外資銀行。(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美達成新貿易協議,大陸金融領域開放相當大膽,同意在信用評等、跨境結算、電子支付、銀行業務及債券結算等五大面向,進行深入的合作與開放。大陸將允許美國為主的外資金融服務公司提供當地企業信用評等服務、允許VISA及MasterCard等美國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申請中國牌照、開放兩家美國合格金融機構承做大陸銀行間債券市場承銷與結算服務,美方也承諾同等對待中國銀行及其他外資銀行,雙方並達成跨境清算機構的監管合作與訊息交換。 不論對中國或美國而言,大膽開放的背後都寓含深層的戰略意義。以債券市場為例,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全球第三,僅次美國及日本,但外資參與程度不成正比。市場投資者結構不夠多元,將無法提升市場流通性,也不利人民幣國際化。根據中央結算公司《2016年債券市場統計分析報告》,2016年底中國債券餘額高達56兆人民幣,相較於5年前的26兆,整整成長超過1倍,境外機構持有總額卻僅1兆左右,比重只有1.8%。對比全球規模最大的美債市場,境外機構法人持有超過4成,可謂天壤之別。 主要原因是外資缺乏當地企業信用評等資料,無法正確評估企業風險,自然不敢貿然投資。即使人行去年2月及5月兩度開放銀行間債券交易,取消外資投資額度與幣種限制,同時簡化管理流程,但成效有限。對人行積極追求債券市場國際化、甚至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形成極大的壓力。 藉由開放外資信評機構參與當地企業信評服務,其實是要改善企業信評資訊不夠透明、當地信用評等機構良莠不齊的亂象,從而提高外資參與中國債券市場誘因。乍看下開放受益者似乎是美國三大信評公司(標準普爾、穆迪及惠譽),但真正得利的還是開放的中國,畢竟要談國際化,沒有外資參與根本緣木求魚。 開放VISA及MasterCard的邏輯大同小異,都是要健全電子支付環境,提供更多元的選擇,避免銀聯卡壟斷,造成商品與業務創新停滯不前。這一項開放看起來像是順水人情,中國國務院早於2015年4月即公布《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准入管理的決定》,並於2016年6月由人行會同銀監會共同發布《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開放國際信用卡組織、第三方支付機構及銀行等,得申請信用卡清算服務。只是到目前為止,未傳出任何一家國際信用卡組織取得執照。 2016年11月人行更邀集各大銀行及相關信用卡組織,召開「外幣單標卡及雙標卡的發行管理會議」,宣布在中國發行超過10年之久的雙標卡(擁有人民幣和外幣兩個幣種結算帳戶的信用卡)將不得再發行,基於接軌國際考量,取而代之的將是單一幣別的單標卡。這意味人行正加緊腳步開放中國支付清算市場,並希望藉由國際發卡組織的進入,全面帶動整體消費金融市場的暢旺。 這次中美貿易協議,就金融市場准入與開放而言,中國看似吃虧(中國開放3項而美國僅承諾1項)。但從長遠的國家戰略發展來看,其實是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的必要舉措,也是北京推動金融改革的既定方向,背後占便宜的意味更加濃厚。 尤有甚者,這可能只是前菜,主菜還未登場。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就表示,未來中美兩國還會簽署更多貿易協議,或許是500項,甚至超過500項內容都有可能。若此言不虛,未來擴散效應不會只落在金融產業,將遍及整個服務業。 2001年朱鎔基推動中國加入WTO夢想成真,中國被迫深化體制改革與開放市場,卻帶出中國製造業十幾年的好光景。這次若能藉由中美貿易協議啟動金融市場開放第一步,帶動經濟與產業結構的快速轉型,何嘗不會複製中國入世經驗,創造中國服務業發展盛世。 面對可能的龐大市場商機,以現在的兩岸互動關係來看,台灣注定得乾瞪眼。更不用說,當大陸成功轉型所帶來的磁吸效應,將進一步衝擊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到時我們真有本錢因應衝擊嗎?還是又只能讓企業自生自滅?值得領導人深思。
大陸承建 肯亞首條鐵路月底開通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476995?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 大陸為肯亞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奈洛比至蒙巴薩)將在五月底通車。 (新華社資料照)分享 中國大陸承建的肯亞獨立百年來首條鐵路:蒙巴薩—內羅畢鐵路(蒙內鐵路),預計五月底開通。鐵路全長約四百八十公里,未來將延伸至烏干達、盧安達等國,是規劃中東非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重要成果。 蒙內鐵路連接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和肯亞首都內羅畢(台譯奈洛比),是東非鐵路網的起始段。設計運力為兩千五百萬噸,是海外首條全線採用中國標準的標軌鐵路。 中新網報導,蒙內鐵路正線採用單軌運行,為內燃機系統,設計客運時速一百廿公里、貨運時速八十公里。據遠期規劃,該鐵路將連接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南蘇丹等東非六國,促進東非現代化鐵路網形成和地區經濟發展。 中國交通建設公司海外事業部執行經理、蒙內鐵路項目總經理孫立強說,蒙內鐵路的建設把中國的資金、技術、標準、裝備製造和管理經驗帶入非洲。 蒙內鐵路計畫始於二○一四年五月,大陸總理李克強與肯亞總統肯亞塔以及來自東非其他五國的總統或外長,共同見證蒙內鐵路相關合作協議的簽署,涉及金額卅八億美元。 蒙內鐵路沿線因旅遊資源豐富、人口流動頻繁,運營初期每日開行一對普通快速旅客列車,中期改為每日開行兩對普快旅客列車,遠期增至每日三對。 蒙內鐵路建設期間,為肯亞帶來近三萬個就業機會,年均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一點五。預計建成後,當地物流成本可降低四成。 鐵路開通在即,在中文諧音「我愛你」的五月廿日,一群蒙內鐵路的中國大陸建設者,在奈洛比火車南站舉行集體婚禮,見證四段因鐵路結緣的戀情。有共同參與鐵路建設結識的新人,也有相隔五小時時差的「跨洲戀」。
「對岸談大數據 我們在講滷肉飯」 洪雪珍:台注定被遺忘
對岸在舉行大數據博覽會時,台灣的經濟部卻正在籌備滷肉飯節,讓洪雪珍頗訝異。(左圖/中新社、右圖/中央社資料照)
你對中國大陸貴州的印象還停留在地理課本提的「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嗎?其實,現在的貴州已成了未來資料時代(DT)的矽谷,但台灣不少科技公司、甚至政府,似乎沒意識到外面世界的變化,還有些夜郎自大,這讓知名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洪雪珍忍不住感嘆,台灣注定要被時代遺忘。 洪雪珍今(30)日於臉書指出,貴州剛在25日至28日舉辦國際大數據博覽會與機器智慧高峰對談會,她有名在做兩岸交流的同學,積極拜訪台灣相關公會和企業,邀請他們到對岸參加上述活動,但通通被拒絕,甚至還遭訕笑表示,貴州除茅台酒外就沒其他產業,幹嘛要去? 但活動開始後,洪雪珍的同學在現場發現門庭若市,有媒體報導與會人數多達5萬人,包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到了,主辦單位更透露,從3個月前就不敢接電話,因為有太多人想去聽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騰訊執行長馬化騰的演講,希望能搭上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列車。 不過,或許還是很多人有疑惑,這麼一場科技盛事,為什麼會辦在貴州?洪雪珍說,馬雲在演講的一開頭,就對此做出解釋,他指貴州過往確實什麼都不行,但幾年前決定重新定義自己,跳脫與其他多數城市的競爭,轉往資料時代發展,並於去(2016)年收到成效,電商網購增速、網路銷售增速分別位列大陸第一、二名。 反觀台灣,洪雪珍直言,「看不到產業政策,看不到國家治理方向,只聞到昨天剩下壞掉的菜散發出一股敗壞的氣味。」她提及在貴州那場活動的前一天,看到台灣經濟部要辦「滷肉飯節」的新聞,覺得相當傻眼,有股想去撞牆的衝動。 「對岸在講大數據,我們在講滷肉飯。」洪雪珍認為,這樣的高度落差,用天差地別都不足以形容,再這樣下去,台灣不只被邊緣化,更會遭整個時代遺忘,在未來將無法占有一席之地。 (中時電子報)
經濟/新南向政策突圍關鍵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92429?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30 02:5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落幕,共有130多個國家參加,其中包括了29位元首及1,500位會員代表。而且,連原本完全不支持一帶一路的美國和日本也都參加了;另外,北韓也有代表與會,形成南北韓代表同時與會的少見場合。 由於一帶一路完全是由中國一手推動,邀請有興趣的國家參與,因此大部分的規定和標準主要也是由中國大陸所設定。也就是說,大陸利用這一次機會,來制定參與國際合作的規則;因此,中國已經由國際規則的接受者變成了制定者,大大提升其國際地位。 2013年中國大陸推出一帶一路的大規模計畫,希望協助東南亞、中亞和非洲等開發中國家興建基礎建設,此一政策有幾個主要的目的: 第一,原本目的是為了消化大陸本身生產過剩的產能,如鋼鐵與水泥等; 其次,藉著與外國合作建設的機會,建立與這些國家良好的經貿關係,未來可以擴大大陸出口; 第三是政治上的理由,因為中國是為了對抗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圍堵,而選擇往西擴大在歐亞非等陸地上的影響力。 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中國舉辦的一帶一路論壇卻引起全球的關注與參與。分析其原因包括:一,一帶一路規模龐大,大陸投下去的資金和資源很多,讓許多開發中國家覺得有實質上的幫助。這其中包括絲路基金(400億美元)、亞投行(1,000億美元)、金磚五國新開發銀行(1,000億美元),加上大陸國家投資銀行及其他商業銀行的投資等,單單是大陸本身注入的資金就很可觀,再加上其他國家的融資及各個在地國本身的投入,總規模應該超過數千億美元。 其次,這些投入的建設將會以實際的基礎建設為主,包括高鐵、港口、能源建設,都可以帶動實體的需求,這與過去歐美國家採用擴大貨幣供給,來刺激消費的做法,完全不同。而由於基礎建設可以帶動被投資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廣受這些國家的歡迎。第三,與在地國一些重要的經濟開發政策相結合,也就是說,他們希望能夠引進中國利用基礎建設來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第四,大陸沒有如西方國家對這些開發中國家貸款時的諸多限制,包括計畫招標和使用資金的透明度,以減少可能出現的貪腐問題等;因為大陸在這一方面的要求較少,因此較容易得到歡迎。 最後,當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而成為國際經貿合作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時,台灣可能會受到何種影響?又該如何面對此一巨大轉變?例如,現在政府正努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在很多地方會遇到一帶一路,我們該與其保持合作的關係?或是競爭的關係?比方說,大陸在印尼取得從雅加達到萬隆高鐵的興建合約,其中可能有土建、機電與電腦等各方面的建設,而台灣的廠商是否有機會參與其中一部分工程?也就是說,如果新南向政策可以與一帶一路合作,就應該可以帶給台商一些商機,對於台灣是有利的。 反過來說,如果兩岸關係不佳,讓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成為彼此競爭的對手,那麼對於推動新南向政策和台商就會有不利的影響。比方說,據報載,在一帶一路論壇中,大陸和越南簽署合作協議時,明文要求越南支持「一中原則」,而這對於未來台灣要進軍越南一定是不利的。 再說,台灣現在要增加投資新南向國家,想要與這些國家簽署投資保障協議,甚至自由貿易協議,如果與大陸形成競爭的情況,一定會造成台灣和新南向國家簽署協議更大的困難。也就是說,當大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愈來愈大的時候,台灣的大陸政策是否也應該要更有彈性呢?值得政府部門深思。
非洲、中南美 處處鎩羽而歸 如是政治投資 可以休矣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31000372-260110
美總統川普喊出「製造業回美國」,蔡政府今年派重量級經貿團訪美,盼進一步拉近台美關係。我們樂見政府積極作為,但還是要提醒,凡由政府強勢主導的海外投資,終不敵市場力量,註定是災難。如投資美國也是政治投資,可以休矣! 「Select USA 投資高峰會」始於2011年美前總統歐巴馬任內,歐巴馬曾臨會致詞,並會晤各國商業領袖。馬政府便曾踴躍參與,並由前副總統蕭萬長領軍,今年則因台美皆是新政府,蔡政府擴大組團,以展現「投資美國」誠意。 然台美關係不會只因「史上最大規模」而有明顯進展,如沒有合適投資條件,企業不可能斷然前往。過去,從李登輝開始,歷經扁、馬,都鼓勵台商前往友邦最多的非洲、中南美投資,外交部並訂低利融資獎勵,但20多年來,成功站穩的投資案不多見,因低利融資是一時,政策資助經費用完後,廠商後續資金、市場 才是重點;更何況,還有邦交穩定與否風險。要說政治性投資,台灣「誠意」恐也無法和習近平外訪動輒千億美元的大投資相較吧! 民間企業對商機嗅覺永遠比政府靈敏,真有商機早就主動出擊,何須等政府召喚。以鴻海為例, 總裁郭台銘4月底搶先赴白宮會見川普,明確表達在美設廠計畫;台塑更在川普就任前,就決定加碼千億擴建德州廠。鴻海與台塑不但走在政府前,必也是從商業角度評估與考量。 赴美組投資團不是壞事,但看到美政府大幅調降公司稅,簡化行政流程,地方政府一聽有投資團蜂湧而上,競相接待,拿出絕美土地,歡迎台灣進駐,這些過去在大陸才有的事,如今美國地方政府也做得到。反觀台灣,台塑、台積電等重大投資案常卡在環評動彈不得,缺地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拖那麼久,依舊是問題。蔡政府,這才是更急迫解決的問題。 (中國時報)
史上最大規模參訪團赴美 何美玥領軍 參加Select USA投資峰會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31000369-260110 國策顧問何美玥6月14日將率菁英企業訪團出席「選擇美國」(Select USA)投資峰會,企業家數81家、人數逾130人,規模創下史上最大,包括石化、鋼鐵、電子資通訊、智慧機械等企業將隨行。駐美代表高碩泰說,期盼台美可以形成升級版夥伴關係。 81菁英企業出席 立院外交委員會今邀高碩泰列席報告「台美關係現況、檢討及展望,及Select USA籌備情形與預期成果」,書面報告也透露今年第4屆峰會我方參與情況。投資峰會將在6月18~20日在華府舉行,目的是響應川普總統所提「製造業回美國」政策。 這次小英指定何美玥任團長,何美玥14日出發,先率20多家廠商包括台塑化、中油、燁聯等企業,赴休士頓及舊金山矽谷等地,考察投資環境,據知將參訪休士頓台塑美國廠。 蔡政府全力響應2017年「 Select USA」峰會,不少企業老闆親自與會,特別在石化、鋼鐵、紡織及電子產業。 近期赴美投資上兆 根據政院經貿辦公室統計,台商對美近期投資估達341億美元,鴻海夏普日前宣布投資面板8000億日圓、約70多億美元;台塑化在德州投約50億美元,將規畫增資42億美元,另在路易斯安那州規畫至2026年分2期投資92億美元,目前仍於購地及環評階段,面積2000公畝;中油也傳6月有意赴美考察。 含台塑、中油、鴻海 另燁聯評估赴美東南部投資建廠可行性,若經評估順利完成,將是台鋼鐵業到美設煉鋼廠首例;台灣航電在德州(Kansas city)及俄亥俄州投資導航、穿戴式裝置及航太電子等產業,評估在德州增資2億美元,預期增加逾千人工作機會。 何美玥表示,赴美投資要有比較利益,一定要和全球布局及上下游供應鏈搭配有關,美國市場就是可以選擇的考量,台商赴美投資屬互補性,對台灣經濟衝擊並不大。 根據統計,至今年5月,逾1300家台灣企業在美投資,總金額近260億美元並持續成長,加上帶動雙邊貿易效果,至少為美國創造33萬工作機會。 (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