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2 10:15:22瀏覽248|回應0|推薦0 | |
昨天五二○是蔡英文總統就職滿周年,各界原本期待聽到她的演說,對過去一年的種種作為作個總結與反思,並對未來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和戰略。未料,對這個重要的日子,蔡總統卻選擇沉默以對,不作任何公開演說,當然也沒有回顧與前瞻,也談不上國家戰略的轉進。這樣的沉默,是意味蔡英文決定「維持現狀」,或是她仍在思索應對之道? 「維持現狀」是蔡英文上台時對兩岸關係的詮釋,但現在這個詞卻變成了她的困境。事實上,當她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這個兩岸維持了八年的和平「現狀」,即已遭到破壞。日前蔡總統提出兩岸「新問卷」之主張,也意味她明白「現狀」已不復存在;問題在,她仍未想好要如何作答,甚至可能還不準備應答。 這個進退不得的處境,正是蔡英文民調重創的主因之一。一開始,她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主張維護台灣的尊嚴,並矯正經濟上對大陸的過度依賴;從呼應國內大選「新民意」的角度看,這些似乎言之成理。因此,她更把新世代形容為「天然獨」,認為自己擁有堅實的支持。 然而,她急急關上兩岸大門,重創了觀光產業,外交戰線也大受影響,RCEP、一帶一路和TPP之路皆受阻斷。與此同時,她極力倡導的「南向政策」卻不見進展,最近越南與北京發表聯合公報,更形同為南向設置了新路障。 簡言之,在兩岸關係上,她為台灣關上了一扇門;但在南向政策上,她卻遲遲無法打開一扇小窗,這讓台灣在經濟、外交上都備感窒悶。近年來,許多民眾都明白台灣經濟不能過度依賴大陸;因此,如果只是陸客及陸生減少,對觀光、教育產業造成一些衝擊,一般人仍覺得可以支持政府政策。但如果兩岸關係陷入無止境的對抗, 例如,從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到斐濟撤館,從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到世界衛生大會被拒門外,乃至大陸台商遭到查帳和李明哲之類被逮捕;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當然會懷疑這種不計代價的兩岸政策是否明智。 在蔡英文的思考天平上,在觀光、外交、國際參與上付出一些疼痛的代價,卻爭得台灣的尊嚴和發聲機會,或許覺得相當划算。如此,至少增加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但是,讓國家的對外關係時時處於緊繃的凶險,讓民眾不時迎接外交上的挫敗,讓觀光餐飲業者的生計難以為繼,讓兩岸人民的敵意不斷升高,能說這些都是人民「必要的犧牲」嗎? 蔡英文似乎相信,維持現狀就是很大的善意,北京執卷追問,反而不具善意。蔡英文也相信,台灣加入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便可以構築力抗中國的軟長城。蔡英文更相信,如果把兩岸關係放進區域發展的範疇,對台灣的安全將更有保障。這些想法,當然不是純屬虛構,卻絕非合乎現實。 尤其,如果放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中衡量,再對比兩岸政經實力近年的消長,不免顯得虛弱而自不量力。否則,為何「川蔡電」只是一次餘興演出?而台灣以健康人權要求參與世衛大會(WHA),各國的支持最後也僅剩口惠? 蔡英文認為,台灣可以繞過中國,進入世界;新南向政策便反映了這樣的思維。但是,要繞過中國,豈是那麼容易的事?早年的台灣,曾經在孤立的環境下,靠著勤奮的商人一步一腳印,打開了通往世界的貿易之路。 今天的台灣,政府卻以為只要大聲呼喊「南向」的口號,芝麻就會主動開門,只能說太過天真。更危險的是,南向至今看不出任何具體成效,但兩岸關係的變調,卻拘礙了台灣參與一帶一路以及TPP之路,得不償失。 關上一扇門,不過是舉手之勞;但要開啟一扇窗,卻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成事。對此,蔡英文應深有體會。
【重磅快評】都一年了 蔡總統不能老抱「想想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477179?from=udn_ch2cate6638sub6656_pulldownmenu總統蔡英文懷抱愛貓蔡想想。 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蔡英文總統就職一周年,沒有公開記者會說明政績或未來施政。愈來愈像是「宅女總統」的她這一年到底在幹什麼?府方沒有細說,倒是在就職周年前夕,有媒體宣稱還原了她一年來的生活樣貌。 這篇報導揭露了不少蔡總統的不公開行程及言行側記,府方既至今並未反駁更正,顯然不假;當然,也合理懷疑是府方刻意釋出,以形塑蔡總統辛勞勤政意象。殊不知細思此文,著實讓人民心驚: 根據報導,被幕僚形容「熱愛政策研究」的蔡總統,把官式接見訪賓或致詞行程大量轉給副總統陳建仁分擔,轉而鑽研一件件政策──難道蔡總統竟不知身為總統最重要的職責是決策,而非「想想、研究」?難道竟不知總統接見及致詞,實兼具尊重訪賓、政策宣示、讓人民知悉總統近況等多重意義? 報導指她上任之初對軍事最隔閡,因此花了不少時間約見軍方人士,還請國防大學教官來講授軍制學,甚至國民黨副主席陳鎮湘也曾被請去諮詢──不是說準備好了、立即上手?難道未當選總統前竟只知拚選戰,就連總統職掌最重要的國防一項都沒有做足功課?因此得先了解、想想再說? 蔡總統邀業者前來府內座談,一場會議開下來經常長達4、5個小時,列席的包括林全等,從此可以看出蔡總統的決策樣貌──動輒開會長達4、5個小時,放在那個民間企業都知道效率奇差無比,不是會議規畫就是會議主持出了大問題,除了大家一起想想,還能期待得出什麼重要結論? 為了解政策,蔡總統會跨越行政院與閣揆,直接要求各部會提出研究報告…,甚至曾因指令不同,讓林全不爽而抗議——請問最高行政首長究竟是總統或閣揆?難道竟不知已然有踩憲法紅線之虞?林全動輒被架空、被打臉,還有何理由不請辭? 報導最後說,有人建議蔡總統不妨學習美國總統,每隔一段時間強迫休假,蔡英文笑笑沒有說什麼,她「只能抱抱蔡想想,與三隻拉布拉多在院子裡散散步嘍!」如今國事何其蜩螗,想想蔡總統如今還懷抱「想想」在想想,不能充分授權、胸有定見、及時做出決策,試問,人民又豈樂見這種總統累個半死、國家卻依舊停滯的尷尬情況?
聯合/總統畫錯重點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7392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20 04:09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出席歐洲商會晚宴,談到自己的民調下滑,她解釋說:是因為民眾期盼政府動作更快。蔡英文的解釋,畫錯了重點;她對於比民調還低迷的外交,也畫錯重點。 最近連串的失望性民調出爐,顯示民眾對施政高度不滿。主要原因,並不是嫌政府不夠快,而是認為政策手段不合理,或過程太草率,傷及人民的權益。對於民怨四起,蔡英文卻顧左右而言他,似不願正視現實。 蔡英文在歐商晚宴上文青式地引述「羅馬宣言」的開頭語「一個和平、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的共同體」說,從價值的角度,台灣和歐洲是一體的。她去年五二○也說過類似的話,稱要以「價值同盟」為外交原則,與美、日、歐盟合作。這次,她則感謝歐盟會員國將價值化為行動,支持台灣參與WHA。 但是,歐盟的態度和價值和蔡英文想的不一樣。歐盟說,只要符合「歐盟的一中政策」,希各方務實解決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陳時中最後沒等到WHA的邀請函,是誰沒分享誰的價值?在國際現實中,「價值」的塑造,需要透過長期而務實的溝通來建立,而非文青的一句浮詞所能召喚。 去年蔡英文矢言在外交與全球性議題上做出貢獻,讓台灣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走進台灣。如今,眼看「一帶一路」讓中國走向世界,也把世界帶進中國;而台灣卻走不出去,世界也不走進來。 蔡英文畫錯重點,文青腔難救民調,更救不了外交。
大陸承建 肯亞首條鐵路月底開通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476995?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 中國大陸承建的肯亞獨立百年來首條鐵路:蒙巴薩—內羅畢鐵路(蒙內鐵路),預計五月底開通。鐵路全長約四百八十公里,未來將延伸至烏干達、盧安達等國,是規劃中東非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重要成果。 蒙內鐵路連接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和肯亞首都內羅畢(台譯奈洛比),是東非鐵路網的起始段。設計運力為兩千五百萬噸,是海外首條全線採用中國標準的標軌鐵路。 中新網報導,蒙內鐵路正線採用單軌運行,為內燃機系統,設計客運時速一百廿公里、貨運時速八十公里。據遠期規劃,該鐵路將連接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南蘇丹等東非六國,促進東非現代化鐵路網形成和地區經濟發展。 中國交通建設公司海外事業部執行經理、蒙內鐵路項目總經理孫立強說,蒙內鐵路的建設把中國的資金、技術、標準、裝備製造和管理經驗帶入非洲。 蒙內鐵路計畫始於二○一四年五月,大陸總理李克強與肯亞總統肯亞塔以及來自東非其他五國的總統或外長,共同見證蒙內鐵路相關合作協議的簽署,涉及金額卅八億美元。 蒙內鐵路沿線因旅遊資源豐富、人口流動頻繁,運營初期每日開行一對普通快速旅客列車,中期改為每日開行兩對普快旅客列車,遠期增至每日三對。 蒙內鐵路建設期間,為肯亞帶來近三萬個就業機會,年均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一點五。預計建成後,當地物流成本可降低四成。 鐵路開通在即,在中文諧音「我愛你」的五月廿日,一群蒙內鐵路的中國大陸建設者,在奈洛比火車南站舉行集體婚禮,見證四段因鐵路結緣的戀情。有共同參與鐵路建設結識的新人,也有相隔五小時時差的「跨洲戀」。
資深媒體人:江靜玲》一帶一路 歐美憂心2017/5/17 下午 06:51:28
北京當局的「一帶一路」宏大戰略。(圖/本報系資料)
發生在本周的3件事,反映世局在21世紀初瀕臨巨變關鍵:法國新總統馬克洪入主愛麗舍宮;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峰會盛大舉行;美國川普將展開上任後第一次外國訪問,前往中東和歐洲。 在歐洲,馬克洪排除傳統左右政黨在法國大選中勝出,除為繼英國選擇脫歐後的歐盟注入一股新希望外,也讓興起中的極右民粹主義受挫,馬克洪當選法國總統,象徵自由主義終於得以再次吹起勝利號角。然而,馬克洪面對的挑戰也無比巨大,若他無法團結分裂的法國社會,若他不能與德國達成改革和深化歐盟共識,歐盟前景依然堪慮,極右和民粹主義仍可能死灰復燃。 在亞洲,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峰會盛大召開,無疑吸引了全球目光。此情此景與習近平在2013年9月訪問哈薩克時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當時幾乎未引起任何國際媒體注意,可謂天壤之別。 中國在不到4年時間,有計畫地逐步推動一帶一路。鮮少人留意習近平在1年多後,於2015年重返哈薩克參加總統就職典禮時,中哈兩國已簽署總額超過230億美元的投資項目,中國成為在哈薩克外商直接投資最高國家,習近平短短一天訪問行程,確立了中國取代俄羅斯成為這個中亞國家最主要的經濟參與力量。 陸路絲綢之路,結合從南中國海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逐漸成型,成為習近平外交政策和國際經濟戰略核心。這項經中亞、中東、俄羅斯直達歐洲大門,並把南海與印度洋、東非和地中海結合起來,連接65國44億人口的計畫,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牽引出不可預測的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企圖打造自己的金融體系,與金磚國家新興經濟體創立了新開發銀行,同時創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文化上,中國在海外積極推動孔子學院,中國外交部並在歐洲成立文化中心,提供語言和文化教學,巴黎、柏林、馬德里、哥本哈根和馬德里等歐洲主要城市目前都有中國外交部的文化中心。這種作法,類似英國在海外著力甚多的文化協會。 當一個國家的大戰略中包括了文化性的默化功能思考在內時,就必須留意了。這也正是儘管歐洲許多主要國家對中國一帶一路仍抱持質疑和觀望,怕失去登先機的機會之餘,不敢輕忽之處。歐洲觀察家則憂心,歐洲對中國在21世紀逐步形成的政經文化影響,根本未做好防範。 在美洲,即將在本周五進行上任後首度出國訪問的川普總統,選擇了中東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以及歐洲梵蒂岡、布魯塞爾和義大利。美國輿論認為,此一安排,顯示川普政府有意與歐巴馬政府時期以亞太區域為主軸的政策進行切割,把目標轉移到中東和平與歐洲穩定。 若是如此,從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開始,到上任後第一次出訪,川普的策略確已變遷,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已是昨日黃花。然而面對興起的中國,華府不能沒有足以抗衡的亞太策略,只是到目前為止,川普政府的亞洲政策依然混淆不明。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有謀略的推動一帶一路,川普統率的美國迄今連一個完整的亞太政策都推不出來,難怪愈來愈多華府建制派人士在無奈與疲憊中日感不安。
社論-務實應對一帶一路與新南向政策的競合2017年05月20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0001643-260202 由中國大陸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15日在北京落幕,與會的30個國家簽署「聯合公報」,同意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加強基礎設施聯通、規制銜接和人員往來,推廣電子商貿及數字經濟,並歡迎有興趣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同時也宣佈2019年中國將舉行第二屆高峰論壇。 在此之前,蔡英文總統在接受東南亞及印度等六國媒體聯訪時,對於外界認為「一帶一路」已限縮台灣在本區域的發展空間,強調新南向政策與中國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完全不同。不是與中國競爭,而是以自身優勢促進互惠互利發展。 但是,由於東協十國和南亞六國也是中國大陸推進「一帶一路」的重點區域,而印尼、寮國、菲律賓、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也都簽署高峰論壇「聯合公報」,未來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戰略的競合關係,以及我方應有的戰略思維,確實是政府不能輕忽的課題。 平心而論,中國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能獲得29國元首出席、130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參與,反映的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格局的轉變,亞太地區在全球經濟影響力持續上升和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新興市場成長與發展機會巨大。 特別是根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10至2020年間,亞洲國家至少需要8兆美元的資金用於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另外需要2,900億美元投入於地區間道路交通建設。同時,國際能源局(IEA)則預測今後20年東南亞需要對能源與基礎設施投資的金額高達2.5兆美元,這些龐大的商機,自然吸引各國的積極參與。 更值得重視的是,此次「高峰論壇」除了確定推動基礎建設的「設施聯通」之外,也強調數位經濟、新興產業、貿易、工業園區、跨境經濟園區等「貿易暢通」領域的合作,以及加強創新投融資模式和平臺,加強與多邊開發機構合作等「資金融通」。同時,宣示將加強人文交流和民間紐帶,深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智庫、媒體和旅遊等以「人心相通」為目標的合作。 上述範圍廣泛的合作項目,未來將透過與相關國家共同研擬「行動計畫」的方式,建立各領域「長效型」的合作機制,特別是將透過對接合作計畫,強化數位經濟、人工智慧、奈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領域合作,連接 21 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其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對台灣而言,一帶一路所推動的「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人心相通」等政策方向,與新南向政策所推動「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用」與「區域鏈結」四大面向相比較,有許多雷同之處,也可能產生競合關係。 特別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議定書已經於2016年7月正式生效,雙方貿易額從1991年的79.6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4,721.6億美元,增加58倍,中國大陸連續7年成為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特別是透過領導人互訪、高層經濟對話或雙邊經貿磋商機制,促成了與東協國家的戰略對接,如「一帶一路」倡議已和越南的「兩廊一圈」構想、柬埔寨的「四角」戰略和印尼的「全球海洋支點」構想實現對接。 同時,中寮鐵路、印尼雅萬高鐵和中泰鐵路項目均已啟動;也推動了中馬「兩國雙園」,中泰、中柬、中越、中老、中印尼等多個產業園區合作。展望未來,大陸藉由自貿協定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與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共建「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將是一帶一路的重中之重,對台灣與東協經貿往來,難免產生影響。 特別是由於「新南向政策」目標國與台灣均無正式邦交,在與台灣交往時,不免依據自身對國家利益的考量,其決策也將受將中國大陸的態度和立場的影響。對此,台灣唯有運用軟實力,在具有優勢的醫療、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技術創新、農業、防災等專業領域,爭取和新南向國家洽簽雙邊協定,以建立制度化的運作機制之外,支持民間企業和產業公協會與新南向國家的企業或公協會,建立供應鏈合作、技術合作或是進行服務系統的合作,將是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的。 此外,對於一帶一路與新南向政策的競合關係,政府除了「不是與中國競爭」之外,台灣在與美日進行策略聯盟之餘,更應務實的思考「兩岸合作南向」的可能。特別是兩岸產業已經建立了密切的供應鏈關係,假如兩岸能夠支持業者針對一帶一路的建設、產能與經貿項目進行合作,則不僅有利於新南向的推動,對於增進雙方互信,應該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工商時報)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