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都著了川普的道 川普一意孤行.. 回應安倍 陸外交部:一帶一路可成試驗田 印度不挺一帶一路 共軍艦隊訪印碰壁
2017/06/05 10:53:51瀏覽218|回應0|推薦0

 

文化台獨 兩岸衝突變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05000354-260108

針對民進黨上台後,大陸反對文化台獨,兩岸學者認為,當務之急應該是將「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作為兩岸認同的最大公約數。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大陸對「文化台獨」的憂慮上升,甚至開始與「反分裂法」連接,文化台獨已經成為引發未來兩岸激烈衝突的變數。

以「文化視野下的台灣發展與兩岸關係」為主題的第二屆京台學者共研會昨在登場。

 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李保明指出,台灣文化因沒有受文革衝擊,相對而言繼承的中華文化比較好。台灣有許多文化根在大陸。目前大陸基層民眾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有很大需求,兩岸合作弘揚中華文化有很大的市場前景,應舉辦更多活動弘揚中華文化。

他並以在大陸發展的台商舉例指出,兩岸許多民間信仰都一樣,很難搞文化台獨。他就知道許多台商在大陸支持炎帝神農大帝,拜媽祖等,和大陸民眾的文化認同融合在一起。

台大國發所教授張志銘表示,在兩岸關係的認知上,是一個同時「解在地化」與「再在地化」的歷程。兩岸的交流其實已經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兩種現象,一是兩岸人民有了更多的了解,二是兩岸在這交流的過程中同步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疆域。落實多元文化的基本現實,要形塑兩岸人民間共同的「中國人」認同因此具有很大的開放可能性。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則指出,當前兩岸關係,已經有陷入負面因素不斷累積,對立氣氛上升的可能。大陸不排除將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於反分裂國家法所定義的分裂國家興亡連動,因此即使民進黨不推動法理台獨,文化台獨也會成為兩岸關係中的一個爆炸性因素。不過,他認為大陸官方應該對台灣當前逐步探索自我,採取一種包容的態度,這是台灣在面對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重新再脈絡化中華文化的表現。

(中國時報)

 

 

 

聯合筆記/兩岸都著了川普的道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0427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6-05 02:26聯合報 郭崇倫

駐美代表高碩泰回台在立法院專案報告,十七頁的報告中,川蔡通話僅占三行篇幅,這本來是應該大書特書的外交成就,但是回過頭看,也許成了遭人利用的笑話。

從十二月二日到現在的半年當中,台灣赫然發現,川普是在用「一中」作為交易籌碼,台灣不過是他用來釣北京的餌,如今情勢大變,美中關係空前熱絡,台美關係反倒停滯。

對習近平來說,十九大前,川普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這是外交上空前的挫敗,肯定會引發黨內批評,影響所及,甚至衝擊到習能否坐穩大位,所以傾全國之力危機處理,川普要什麼都答應他。

北京急著安排的中美高峰會,在川普就任後兩個半月就舉行,比起歷屆總統,提早了八個月以上,海湖莊園會晤中,北京主動端出百日貿易行動計畫,但川普只關心北韓,為了讓他及早承諾與堅守「一個中國」,北京同意施壓。

中朝關係本來就有矛盾,但並沒有到了撕破臉的地步,非要北京嚴格遵守安理會決議,斷了朝鮮生路,但是習近平被川普押著,非動手不可,難怪勞動黨的同志要翻臉。

川普外交、內政搞得一團糟,他真的有這麼聰明,把兩岸玩弄在股掌間嗎?我們真不知道,只能從結果推斷,兩岸不僅都著了川普的道,而且賠進去的還有兩岸關係。

對台灣而言,兩岸和解機會瞬間即失,川蔡通話前一天,中共中央才剛藉周志懷的口,再度遞出橄欖枝,表示兩岸可以「建立創造性的替代性共識」,要授權代表的智庫坐下來談,但知道川蔡通話後,天崩地裂,不到廿四小時,全國上下對此新提議,噤若寒蟬,沒人再提。

北京不敢對美國發火,卻遷怒台灣,聖多美斷交首當其衝,餘怒未消,直到WHA都不鬆手,北京認定通話是台灣主動,舉出台灣媒體報導的杜爾、佛訥等關係,但通話實際上是由川普主動,台灣被動,有苦說不出。

如果兩岸關係之失,能夠在台美關係上有所得,也算划得來,小英政府希望台美與中美關係平行,不要牽扯,但是在WHA的參與上,我們沒有看到美國更積極的作為,連蔡總統在「必要的情況」下願意與川普再通話,都立即被打臉,這些背後都有北京的影響,但是最重要的是美國對台軍售的變化。

據傳川普首批軍售即將宣布,台灣認為美國必須從台海軍事平衡以及台灣的安全需求做評估,但是現在卻傳來,川普故技重施,想用軍售為餌,交換中國對朝鮮更嚴厲的制裁。

川普是一個買空賣空的商人,兩岸搞不清楚,著了他的道,但可一不可二,他還要想得逞,下次怕就難了。

 

中時社論》蔡政府還應繼續擁抱美國嗎?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3004896-262101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立即遭致多國領袖撻伐,美國境內也出現反對聲浪。台灣不是協定締約國,但碳排放問題嚴重,遭歐洲先進國家十目所視,減碳應是台灣的大事。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宣稱「我們的減碳努力不會因美國退出而有任何改變」,全然不痛不癢。蔡政府務必洞察時勢,除應繼續推動綠能、綠色浪潮發展,重新檢討非核政策,認真減碳外,更應掌握美消陸長的國際局勢變化,確認台灣對外關係的整體應對方針。

川普從競選之初就否認有地球暖化問題,「暖化論是中國製造的騙局,目的是打擊美國經濟」,揚言將重新擁抱煤經濟、倚重化石能源。川普在商人唯利是尊的本性指引下終於退出《巴黎協定》,認為可省下「綠色氣候基金」分攤費用,歐巴馬時代已支付10億美元,2020年後基金每年將籌募1000億美元,將是美國沉重的負擔,節省支出符合他「美國優先」主張。

川普的宣布不致影響《巴黎協定》的生效與執行,迄今已有195國簽署協定,依據協定,美國退出至少要4年後才能生效。美國碳排放量占全球15%,基於自身健康、環境及掌握綠能產業利益等因素,未來碳排放不致於不減反增。但美國的退出勢必引起漣漪效應,一些倚賴化石能源的開發中國家極可能跟進,至少對減碳推動轉趨消極。

川普宣布退出協定的第一時間,已拱手讓出歐巴馬取得的《巴黎協定》領導地位,中國雖不主動爭取協定領導權,但掌握主導地位的趨勢早已開始。過去幾年中國在減碳、綠色科技發展等領域成果,已居協定簽署國領頭羊地位,由排碳量世界第一轉身減碳量世界第一的奮鬥過程,中國毫無疑問將在《巴黎協定》取得更重要領導地位。

黃重諺表達蔡政府的基本應對方向,「在國家整體政策上,五加二創新產業在內的經濟結構轉型,到推動綠能發展等基礎建設更新,確保發展環境永續為最重要原則,善盡對國際責任……」如果應對主軸就僅這些,並不足夠,至多是戰術面,必須在戰略面再做思考。

首先,蔡政府要揚棄「唯美國是尊」的戰略思維,不要再企盼另一次「英川通話」。川普不僅退出《巴黎協定》,還揚言砍掉聯合國經常費的分攤,不惜與世界對立,一個自我放棄領袖地位與責任的國家,豈能繼續維持世界唯一超強的地位,可預見美國影響力及領導地位將快速流失。蔡英文緊抱美國、擁抱川普,就像前瞻計畫的軌道建設是上世紀思維,不但毫不前瞻,甚且損傷台灣利益。

講白些,中國主導世局的趨勢已愈發明確,全球影響力上升的速度讓人瞠目,蔡政府還能繼續「仇中恨中」嗎?基於台灣利益,難道不該做些調整嗎?這一年陸客巨量減少,國際民航組織(ICAO)年會遭封殺,WHA被拒於門外,對岸的外交「窒息」戰術已重創台灣,若《巴黎協定》會議也封殺台灣,或對台灣減碳不力做出制裁決定,真是情何以堪。

應對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另一戰略,是加速迎向全球綠色科技、綠色智慧大浪潮,千萬不要以為川普開採煤礦表示不推進綠色智慧。去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貢獻大增9%,前100大美國跨國企業中的80家,承諾未來100%使用綠電,因為預期綠電電價將比傳統能源低;新能源產業擴張比率超過50%,電動車、無人自駕車、高效能蓄電池、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產業迅速主導未來產值及獲利,綠色大浪潮正狂襲世界。

回頭看看台灣,進步一定有,但不夠。去年太陽能、風力發電貢獻才略高於1%,想達到2025年占總發電量20%,顯然不足以達標;再看綠能產業、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未來的綠色浪潮,台灣都才剛起步,這些才是前瞻計畫該列入的重點。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並不會減緩全球減碳大趨勢,不僅基於健康及環境需要,更因為綠色科技、綠色浪潮主宰今後的全球競爭。蔡政府的應對政策應更加把勁,除了迎接綠色浪潮的全面轉型,更應思考台灣在國際新局中的特殊處境,再怎麼親近美國、日本,都沒辦法改變台灣的特殊境遇,命運應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應安倍 陸外交部:一帶一路可成試驗田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07587?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

2017-06-06 16:40聯合報 記者林庭瑤╱即時報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5日表示,願同中方圍繞「一帶一路」合作。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6日在例行記者會回應,「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為中日兩國實現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平台和「試驗田」。

安倍5日在東京舉行的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說,期待「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在充分納入國際社會共識的基礎上,與環太平洋地區自由、公平的經濟圈相互融合,為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有關國際共識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實行透明公平的採購,建成後向各方開放等。安倍表示,日方願從上述幾點出發,同中方圍繞「一帶一路」開展合作。有分析認為,安倍的表態可能是在努力改善對中關係。

華春瑩表示,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方始終致力於同沿線國家一道,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她說,也正是本著這一精神,中國同很多國家達成了「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協定,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規劃和具體專案。

華春瑩說,「一帶一路」是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是開放包容的發展平台,對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是有利的,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華春瑩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為中日兩國實現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平台和「試驗田」,歡迎日方同中方探討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內開展合作。也希望日方能夠把改善兩國關係的意願真正落實到行動上。

 

 

安倍首度表態 願加入「一帶一路」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06879?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

2017-06-06 14:46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中心/北京6日電
圖為習近平(右)與日本首相安倍(左)2016年在杭州舉行兩國雙邊會議。(美聯社) UCD匯入分享

中日關係出現好轉跡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針對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經濟帶構想,表示如果條件成熟將進行合作;安倍5日在東京都舉行的國際會議演講時,首次在正式場合表明合作意願。稍早安倍亦對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表達積極意向。

共同社分析,安倍此舉或旨在引導中方擺出融和姿態,進行探路布局從而跟上接近中國的美國步伐,亦為在7月在德國召開G20峰會時,實現日中首腦會談。

安倍演講公開提出,一帶一路是「具有把東洋、西洋以及在其中的多樣性地區聯繫起來的潛能的構想……為了能讓萬人使用而開放,通過透明及公平的採購進行建設一事很重要」。

上月中旬,日本派出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峰會,之後安倍先就參加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表達積極意向,接著又表態願加入一帶一路。

二階俊博在北京期間曾向習近平主席遞交安倍親筆信,日媒披露安倍親筆信內容重點包括:「在迎來日中邦交正常化45周年及《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希望兩國構築穩定的友好關係;希望保持對話,在合適的時機實現互訪;希望相互合作解決朝鮮問題;希望在一帶一路倡議上加深對話和合作。」

緊接著,上月底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出訪日本,他在拜會安倍時表示,中日關係改善發展,事關兩國人民福祉,也關係到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願同日方抓住今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和明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機遇,發展兩國關係。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則向楊潔箎表達希望在德國G20峰會實現日中首腦會談。

楊潔篪訪日期間指出,在歷史和台灣問題上,日方應該言而有信,按規矩辦事;雙方應共同維護東海和平穩定,並希望日方在南海問題上謹言慎行。時值中日關係出現改善曙光,楊潔明確列出了當前日敏感分歧議題,這顯示雙方還應努力增加互信,排除政治干擾,進而實現停擺多年的高層互訪。

 

旺報社評》川普一意孤行是北京歷史機遇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4002991-262102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美國將退出2015年12月中旬195國簽署、去年11月正式生效的《巴黎氣候協定》,並呼籲各國重啟談判,引發全球國家的抨擊: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批評川普「拒絕未來」、英國媒體遺憾「美國正在拋棄軟實力」、德國政府感嘆「德美互信已失」、北京官媒嘲諷「川普自私、正在削弱美國的全球領導力」,《紐約時報》認為川普已把「美國優先」帶向「美國孤立」。

巴黎協定強調各國經濟必須轉型為低碳排放,自會影響美國的經濟成長,損及美國企業資方與勞工的利益。對堅定反全球化的川普而言,實踐競選諾言推翻歐巴馬時期的環保政策,原本即意料之中。問題在於,全球國家因應氣候變化的危機,早已形成共識,川普打破美國外交政策延續和穩定的慣例,顛覆全球氣候治理的規律,尤其混亂的決策與立場的前後搖擺,已逐漸減弱美國的全球公信力。未來川普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退出巴黎協定,宣布退出的動作即已嚴重傷及美國形象,威脅其全球霸主地位。

川普首訪歐洲的頤指氣使和高高在上,無視德法義等盟邦領袖與教宗方濟各的諄諄之言,愈發讓歐洲國家質疑美國的全球領導角色。北約和G7的5月峰會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對媒體暗喻,川普(和英國脫歐)分化了二次大戰後的西方聯盟,德美互信關係亦將蕩然無存,話語中顯示美歐盟邦關係似乎已搖搖欲墜。

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助長北京擴大「一帶一路」的魅力攻勢。5月中旬,130餘國及國際組織菁英聚集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議,展現中國把經濟力量融入外交政策的成果初現。於今,川普自我孤立的外交政策,雖無法讓北京立刻取而代之,卻可能將美國的傳統盟友慢慢推向中國,加速推動國際權力結構重組。

美國外交困境是中國的戰略機遇,冷戰之後已經過數次驗證,北京顯然也都掌握住機會,加速中國崛起的進程。美國有線電視CNN將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的當天,視為「美國揚棄全球領導地位日」,正如同《紐約時報》稱川普的決策「愚蠢魯莽」與「背叛國際」一樣,兩篇評論都充滿了對中國可能取代美國地位的無奈。

中方對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回應謹慎而低調,北京外交部聲稱正密切關注該問題的後續發展,認為該協定已凝聚國際社會因應氣候變化的最廣泛共識,各方宜共同珍惜與維護得來不易的成果。中國的官方聲明,有如習近平年初在達沃斯全球經濟論壇會議上誓言支持全球化,國際社會將其解讀為,北京靜悄悄地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自貿的新共主。

川普上任後宣布退出TPP,其實已賦予中國攀登亞太領導地位的戰略契機。北京表態願意和智利等相關國家對話協商,共商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積極推動RCEP和拉美四國「太平洋聯盟(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秘魯)」建構成亞太自貿區的基礎,顯示北京不會放過任何主導區域和平與發展的機會。

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必然再一次帶動中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李克強近日訪問歐洲時與歐盟組成綠色聯盟,宣示雙方將繼續遵守巴黎協定,共同合作引導國際能源轉型,逐步邁向全球低碳經濟;歐盟還提供中國千萬歐元,期望北京年內能完成國家排放交易體系的整體規畫,呈現中美歐戰略格局改變的可能。

今後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氣候問題恐不再成為主軸,北京可能轉向與歐洲合作發展清潔能源。相較美歐關係的貌合神離,中歐在自由貿易和環保理念的一致,雙邊合作領域擴大是大勢所趨。從主導歐盟走向的德國外交政策走向看,中國的確有機會填補美國撤守後的真空狀態,印度也可能填補英國的角色。

中國崛起削弱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對外頻繁舉兵與金融風暴,重創美國的領導威信,於今決定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更攪亂了美國費時70餘年打造的全球秩序。川普與現實對抗的結果,只會讓美國愈發走向孤立,對北京而言是歷史機遇,但面對川普政策反覆、思慮單向、行事多變的風格,中國仍應謹慎接受挑戰和考驗。

 

 

趙爾東微評》印度的新煩惱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806004208-262105

印度自1991年進行印度版改革開放以來,成效頗佳,惟礙於種性傳統和殖民地時遺傳的精英沙文思想,用GDP衡量,相對於大陸仍如開倒車,當初兩國經濟實力大致相當,現在印度只有大陸的1/5。但印度近年來成長速度很快,2016年GDP已超越俄羅斯、巴西成為世界第7大經濟體;脫貧也有一定成績,其國際地位,軍事科技力量都明顯提高。

在大國外交方面,印度與美俄關係普遍良好,左右逢源,唯獨和大陸的關係尷尬微妙,既不過分涉及「圍堵中國」,又與大陸保持非友善距離。遊走兩端圖利本無可厚非,但大陸是印度的最大貿易國,又有近2000公里共同邊境,外交辭令之外,印度對華一貫的敵意政策或與印度精英們對中國人的沙文主義作祟有關,需要較長時間化解,巴基斯坦並非主因。

例如印度官方早已公開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卻長期縱容並非信奉印度教的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存在和活動。出於無力無奈,大陸長期忍受這款言行不一的「不平等」。

7月29日有新聞報導,瑞士近日規定,在瑞士的流亡藏人都將被注明為中國公民,這些人必須到中國使館辦理相關手續。

之前在冷戰時期,瑞士於達賴喇嘛出逃後接收了1000名藏人,允許其身分證件標注為「無國籍」,或「西藏」、「西藏(中國)」,瑞士現已有近4000名流亡藏人。

因瑞士也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今瑞士這樣的先進國家都做了名正言順的更正,卻看不出印度將有何應對。

(作者為太空工程師)

 

 

印度不挺一帶一路 共軍艦隊訪印碰壁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04515?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

2017-06-05 09:57中央社 北京5日電

中共海軍遠航訪問編隊原訂4至7日造訪印度克勒拉省柯枝港,但印度媒體報導,印方認為共軍艦隊訪問路線具「一帶一路」象徵意義,延後批准,導致共軍訪問最終未能成行。

中國大陸環球時報今天引述印度電訊報報導,3名印度官員證實,有收到陸方訪問提議,並堅稱新德里允許共軍3艘軍艦停靠柯枝港。但中國大陸官員認為,他們太晚收到批准,「這種拖延就等於否定」。

印度電訊報指出,這次事件再次凸顯並加劇印中緊張關係。有印度官員說,印度方面主要擔憂中共艦隊這次以半年訪問20多個國家的行動,是沿「一帶一路」海上路線進行。

由3艘軍艦組成的共軍遠航訪問編隊4月23日啟程,已造訪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6月初停靠斯里蘭卡可倫坡港。陸方向印度提出的停靠申請未提及「一帶一路」,但印方認為中共艦隊訪問路線具重大象徵意義。

印度國防部、外交部和海軍方面3日都未評論此事。

環時引述一名未具名中國大陸軍事專家說,印度出於地緣政治考慮,對共軍艦艇在印度洋活動存有戒心和疑慮。但美、英、法、日等國軍艦都在印度洋頻繁活動,「印度對中國海軍的戒心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這名專家表示,中印兩軍關係整體來說正不斷改善。即使印媒這次報導屬實,也不能以單一事件判斷兩軍關係走向。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390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