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8 12:08:39瀏覽186|回應0|推薦0 | |
中時社論》中美合作成常態 台灣變孤兒2017/5/16 下午 07:09:40
主筆室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圖/美聯社)
中、美兩國公布「百日計畫」早收清單,美國總統川普大表滿意,盛讚雙方達成的「一籃子交易」,並派代表團參加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作為回報,未來兩個月兩國將公布更多合作共識。曾讓全球擔心的中美貿易大戰不但化解,且雙方關係進一步深化。川普重利益、輕道義,美國外交更強調經濟與安全,不再強調民主人權,加上美國需要大陸協助解決北韓問題,中美將重回合作軌道,G2格局漸漸形成。蔡政府期待利用中美矛盾獲利,但前提已不存在,這對台灣外交、對外經貿都會有深遠影響。 川普在選前與選後,不斷高分貝指責大陸,從「偷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到「操縱匯率總冠軍」,再到要對大陸商品祭出懲罰性高關稅,各種尖銳攻擊性言詞不斷。在此矛盾中,蔡政府在川普就任前,就抓到一個機會讓蔡總統與川普通上電話,川普也對行之多年的「一個中國」政策提出質疑,這些都被蔡政府視為難得又寶貴的外交勝利。 出乎意料,川普上任後逐漸修正對中國的態度,既未對大陸祭出高關稅,也未宣布其為匯率操縱國;4月的「習川會」,訂下以「百日計畫」改善中美貿易關係,重點是在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上周公布包括「十項經貿共識」,就是百日計畫早收清單,其中包含大陸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對美國金融開放、信評開放,同時也開放美國全資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到大陸等;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稱此為雙方貿易協商史「最大成就」,後續仍陸續有新的政策與共識出台。 十項共識的主軸是開放市場,後續應該是大型採購與投資美國。川普與羅斯都對這份早收清單表示滿意,判斷後續談判雖然難度更高、利益牽扯更廣,但最後必能有成果,相信中、美兩國經貿關係將進一步深化,未來即使出現爭議亦無礙大局。 從整體中美關係觀察,川普政府重視的是雙方的經貿關係,特別是改善貿易逆差及增加美國就業;只要經貿爭議能妥善處理、解決爭端,即代表雙方關係趨向穩定。習近平則積極建構「新大國關係」,就是希望避免與美國衝突,把握和平發展機遇。既然兩國都需要穩定的關係,中美合作可能成為新常態。 對蔡政府而言,中美關係漸入佳境,卻代表新的挑戰與壓力。蔡政府在外交、兩岸與經貿政策上,是以「遠中傾美」為主軸。既要「遠中」,在國際參與問題上,就需要美國力挺,在對外經貿上,蔡政府是要以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化解台灣經貿邊緣化的危機,但川普上任後立即退出TPP,台灣只好轉而尋求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 不過,在中美關係回到合作友好軌道後,蔡政府的政策可能要拿掉不切實際的期盼,必須重新思考訂定;在國際外交場合,大概難盼美國政府對台灣的大力支持,這次參與WHA會議的教訓,或許堪為案例。至於對外經貿希望與美國簽署FTA,坦白說,北京必然大力反對,川普政府大概不會甘冒破壞雙邊關係的風險而為之,此路可說已完全不通,蔡政府不必浪費資源、精力於此,反而該思考是否有其他出路。 短期而言,台灣應該從中美高效率地完成百日計畫早收清單看出,川普政府的對外經貿政策已從遵循國際經貿協議規範逐漸向「利益交換」位移。傳統國際外交、經貿談判固然是以國家利益為骨幹,但總不忘強調人權、道德、兩國情誼等「形而上」的部分,川普政府則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台灣必須有心理準備,馬上就要面臨美國的「利益索取」,最明顯的當然是全面開放美豬、美牛問題。在大陸全面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後,台灣已毫無迴避的空間了。 長期而言,更該注意的是大陸市場對美國的開放;中長期而言,大陸產業與經濟可能因此得到升級;而大陸增加對美投資與採購,也有助於取得先進的技術與管理。台灣的產業與企業如果不能加速升級,原本已差距不多的技術領先優勢恐怕就難再維持了。
社論-對WHA熱呼呼,對ADB冷吱吱 2017年05月17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17000030-260202 今年這個5月天,蔡政府參與國際的事項很熱門,惟主要心力集中在爭取參加瑞士日內瓦WHA(世界衛生大會)之門票;相關機關卯勁為此事分進合擊,氣氛熱呼呼。然而,5月初在日本橫濱登場的ADB(亞洲開發銀行)50周年理事年會,蔡政府卻是悄悄參加,全無造勢宣傳,態度冷吱吱。亞銀年會是我國可以固定參加的國際重要場合,如今蔡政府竟未加以充分運用,實相當可惜。 今年世衛大會預定5月22日在日內瓦揭幕,其網路報名參加的截止日是5月8日。由於1年來兩岸關係甚差,蔡政府早知我方今年參會機會並不樂觀,但仍千方百計爭取世衛邀請函,主要手段是敦請國際上友我國家發言相挺,以創造有利我參會的「輿論氛圍」。 只是,在這件事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大陸,蔡政府一直搭不上線,無法溝通,只能對陸放話強烈表態。譬如,蔡總統把我方能否參加世衛大會一事,定位為兩岸關係指標,意思是陸方若阻撓我方參加世衛,就會衝擊她改善兩岸關係的意願。外交部長李大維更撂話說,陸方若不讓我方參加世衛,即是對台灣人的污辱;這話顯是在挾台灣民意以「嗆」陸方。而這樣的表態,只會加重兩岸心結,無助解決問題。 難怪,這件事演變過程中,儘管有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多國,公開支持台灣參加世衛大會,但至5月8日世衛大會網路報名截止日,我方想要的邀請函終告落空。隨後大陸國台辦就此公開評論說,台方不承認九二共識,已無參加世衛大會的基礎。惟我衛生福利部的代表團,仍將於5月22日世衛大會登場前夕,前往日內瓦,以爭取最後的轉圜機會,要不然就進行會外抗議,及與部分會員國作雙邊會談。 嚴格說來,台灣作為國際防疫體系的一員,又是國際旅客往來頻繁地區之一,當然有必要參加世衛大會,以共同補強普世防疫保健網絡;然而,蔡政府爭取參會的手段,沒抓到重點,且給人「莽撞」的感覺,亦需深切檢討。 另外,蔡政府在這件事上,也難掩「孤注一擲」意味。政府的涉外部門,心力都集中用在爭取參與世衛大會,殊不知,5月初剛開過一場對我甚為重要的國際組織會議,即亞洲開發銀行50周年理事年會。 亞銀這次年會,是於5月4日起在日本橫濱舉行4天,我國由財政部長許虞哲率代表團前往參加。但該團如例行公事般地去回,沒在國內媒體上留下什麼顯眼的報導,致國人普遍不知有這麼一回事。這和政府高層不重視此會,實大有關係。 蔡政府理應記得,我國是亞銀創始會員國,也是目前我國少數能固定參加的國際官方組織之一。更重要的是,亞銀總部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和東協10國關係最親近,也是蔡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平台。 然而,這次代表團出發去橫濱之前,政府高層沒給予宣傳造勢,亦未賦予開創性、足以擴大我國對外經貿格局的任務,所以,許虞哲到了會場,只簡單地發表了「推銷」新南向政策、期盼就此與相關各國合作的致詞,而沒有提出亮眼的行動綱領,所以沒有發生顯著效應。 另外,蔡政府也可能忘了,亞銀會員國,也有可能被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接納,成為後者的當然會員國。這是亞投行去年曾經有過的擬議,雖目前尚未有定論,但我方為何不趁這次亞銀年會提出此事,並表明我們有意願加入亞投行呢? 總的看來,蔡政府對於世衛大會這種「有一搭,沒一搭」、不保證年年能參加的國際場合,是過於熱中爭取,反而對於亞銀年會這種固定給我們門票的場合,不夠重視,也未充分利用。 聯想到APEC(亞太經合組織),我方也是固定成員,惟去年該組織秘魯高峰會,蔡總統「別出心裁」,派宋楚瑜率團參加,因而政治意味濃重,模糊了經合主題,也觸動了中共的敏感神經。今年的高峰會,我方將派誰率團去參加,中共必然會更提高警覺。這事還有得折騰。 要言之,蔡政府努力開拓國際空間,雖精神可嘉,但方法需講究,更應實事求是地優先保住既有的參與國際機會,及盡可能地為台灣爭取相關的實質利益。把既有的機會保住了、充分運用了,再分出心力去爭取新的機會。這才是穩當的為政之道。 (工商時報)
經濟/台灣與國際鏈結漸行漸遠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67214?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17 02:2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總統去年520的就職演講中,強調要使台灣經濟結構轉型,告別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但過去一年台灣在與全球及區域的連結,似乎是繳了白卷。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余承翰/攝影蔡總統執政即將滿周年,在去年520的就職演講中,她強調當務之急,就是要使台灣經濟結構轉型。而使台灣經濟成功轉型的第一步,就是強化經濟活力與自主性,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包括TPP、RCEP等;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 蔡總統的宣示言猶在耳,但是過去一年台灣在與全球及區域的連結,似乎是繳了白卷。美國宣布退出TPP後,TPP雖然元氣大傷,但多數成員仍不放棄,紛紛尋求新的模式。不論是廣邀其他國家以填補美國空缺,或是在既有的規模下尋求替代方案,台灣都不在這些可能選項的拼圖中。在美國主導TPP時,對於台灣加入基本上抱持歡迎的態度,較不受政治因素干預;美國宣布退出後,台灣想加入TPP重建的行列更是難上加難。 世界各國未來會持續推動區域經濟整合,並不因為美國退出TPP而有所動搖。未來會走向大型FTA與雙邊FTA並行,對於台灣的影響也會更加顯著。雖然政府也多次表達台灣自由化的腳步不會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決心沒有變;但是在國際政治現實下,台灣是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相對於TPP之延宕,RCEP卻進展迅速,有可能在今年完成談判。RCEP成員包括東協十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及紐西蘭,開放幅度雖然不及TPP,但是台灣和RCEP成員經貿互動密切,去年台灣對RCEP出口超過2,000億美元,占總出口比重超過七成,未來RCEP一旦形成,將會是對台灣衝擊最大的FTA。 特別是台灣出口仍以中間產品為主,2016年台灣中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例達八成。RCEP成員產業互補性高,未來必然會以嚴格的原產地規定,並搭配產業合作及貿易便捷化等措施,加強區域內成員分工及供應鏈整合。台灣對RCEP中間產品出口必定會有部分被排擠出供應鍵。 除了RCEP對台灣供應鏈可能衝擊外,近年來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的興起,特別是中國大陸積極發展本土產業所形成的紅色供應鏈,逐步擺脫非台灣不可的情形,對台灣產業壓力不小。川普政府又大力鼓吹製造業回流,所引起美國供應鏈重組的變化下;台灣應如何避免產生斷鏈危機,在多重供應鏈夾擊下突圍,在全球布局中重新定位,也需要更有力的因應政策。 在蔡總統演講提及台灣參與TPP或RCEP之後,政府便幾乎完全消聲,更沒有突破之策略。雖然政府也多次宣稱爭取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機會,但眾所周知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最大的罩門是兩岸關係,而九二共識是目前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的最大公約數。如果僵局不解,兩岸關係動盪,台灣只能回到2008年以前,建構FTA只能局限在邦交國範圍,更遑論參加中國大陸影響力大的RCEP。此一國際現實,政府一直不願意去面對,兩岸互相指責的結果是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快轉,台灣卻原地打轉。 當台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受阻,對於推動新南向政策實應有更積極的作為。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與國際連結的另一介面,但新南向政策推動一年以來,政策主軸不明確,戰略目標不清楚,各部會雖紛紛投入資源推動,但欠缺整合機制,拿不出具體亮點和成果。 例如RCEP16國中有13國是屬於新南向政策的國家,更幾乎全部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輻射範圍內。政府應完整盤點這些國家產業發展需求,利用台灣產業利基,強化與新南向國家的經貿連結,降低供應鏈可能被弱化的現象,不能停留在空談和做計畫階段。 蔡總統揭示使台灣經濟轉型的第一步,似乎並沒有穩健地踏出;在告別對中國單一市場依賴之前,台灣似乎先與國際告別了。 (蔡政府執政周年總體檢 系列五之一)
聯合/一帶一路與TPP劇變下的台灣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6719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17 02:43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正當全台電視新聞淹沒在豬哥亮的死訊之中,同一天北京召開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全球有廿九位元首、七十多個國際組織領導人和一百卅多個國家代表與會。對映之下,一帶一路的會議盛況似乎和台灣毫無關係,此地許多民眾已無力抬眼看看世界,本土藝人辭世的新聞蓋過一切。 「一帶一路」計畫沿線共覆蓋全球六十五%的人口,四分之三的能源,四十%的GDP,大陸每年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超過一.四兆美元。二○一四至一六年間,已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一帶一路」相關建設。原本歐巴馬政府極力抵制一帶一路,但川普改變態度,這次派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博明率團參與。其考慮有二:一是美中關係轉熱,北京盛情邀約,華府難以拒絕;二是不願派出部長級以上高官與會,為表戰略上藐視,由國安會代表出席。 由超級強國主導世界經濟的秩序似乎正在轉變,目前的態勢是,中國大陸進取,美國反而顯得退縮。國際專家皆認為,川普所代表的經濟民族主義,正從國際經貿秩序中退出,其留下的空間則可能由中國大陸填補。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則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變化。這個人類歷史上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將整合全球四十%的經濟,這原是歐巴馬用來在貿易上抗衡中國及平衡亞太的策略,不料川普一上台,便宣布美國退出TPP。然而,其他國家不願看到TPP就此破滅,部分南美國家希望拉進中國以取代美國,北京也同意參與觀察;至於日本和澳洲等國則希望能重啟談判,由剩餘的十一國繼續協商,期待美國回心轉意。本月在越南的經貿部長會議中,便將會重談TPP。 台灣目前的處境是,在「一帶一路」和TPP都缺乏著力點,只能望洋興嘆。由於蔡政府拒斥九二共識,使得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不僅服貿、貨貿擱置,台灣要加入任何中國大陸主導的經貿體系如RCEP或亞投行,都如緣木求魚。而日昨中越簽署的公報,又載明一中原則,意在封殺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也難保其他東南亞國家不會跟進。而如果中國大陸在TPP的角色加深,對台灣形成的圍堵之勢,則必將愈發不利。 換句話說,蔡政府似乎認為,台灣只要積極開拓「新南向」,即可以迴避中共對我們的打壓;事實上,此一抗中政策仍未有進展,即已招來源源不絕的阻力。更嚴重的是,蔡政府可能忽略了正在進行中的局勢大變動: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可觀的商機,其涵蓋的區域與我國的南向政策有大半重疊;我們在此區域將面臨的是競爭、是合作,或是圍堵? 儘管蔡總統強調,「新南向政策」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台灣擁有的是強大的民間企業及醫療、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技術創新、農業等軟實力,這些都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的。但是,如果能因勢利導參與北京注資的基礎建設,以台灣所擅長的軟實力,豈不更能與地主國互利雙贏? 我們也必須提醒蔡政府,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台灣的經貿外交策略絕對需要重新檢討。本來,台灣希望靠著美國的支持,在第二輪加入TPP,藉此擴大建立新的經濟同盟關係,以促進台灣經濟升級。但川普宣布退出TPP,使台灣的期待落空;而一旦中國大陸參與TPP,兩岸關係又搞不好,台灣加入即愈發無望。 持平而論,一帶一路計畫有很大部分仍只是紙上談兵,實踐上還有很多困難等待克服,因此不必過度美化。但無論如何,這代表的是北京當局「全球化」的雄心壯志。反觀台灣,執政黨卻選擇了一個不願直視的鴕鳥心態,這將使我們和世界的距離越來越遠。
社論-想聯結一帶一路,台商要自求多福2017年05月18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18000035-260202 引來全球超過百國參與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完成了。我們對此高度關注之餘,卻也慨嘆台灣方面被冷落在這場盛會之外,完全無緣參與。因而兩岸台商若想聯結一帶一路大市場,只能自求多福。台方民間工商團體,應主動積極接洽大陸主事機關,以掌握一帶一路商機,並尋求兩岸廠商在此合作的辦法。 一帶一路是涵蓋整個歐亞大陸及非洲一部分的建設大計劃,也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力倡的「中國版全球化」之主要落實平台,其背後並有亞投行(AIIB)的金融支持。因而一帶一路不但有改寫全球政經版圖的潛力,也將創造出一個嶄新的21世紀國際經貿大市場。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峰會),有29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長,110個國家的官員及61個國際組織負責人或代表出席。其中亮點是美國和日本;這兩國原先對一帶一路都表現冷漠,但最後都轉變心態,分別派了重要官員來參加此次峰會。 習近平作為東道主,在這次峰會宣布加碼投資一帶一路,並宣示要建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關係,以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進而促進全球普惠、平衡發展,彌合各國貧富差距鴻溝,也期盼藉此化解恐怖主義蔓延肆虐態勢。這些訊息都已傳播到全球,其後續效應值得密切觀察。 而從兩岸角度來看,這次一帶一路峰會,有個很大缺憾,就是台灣方面和該峰會完全「絕緣」。蔡政府官員無人獲邀去開會,自是人們早已料到之事;可是,連台方的工商團體,亦未能象徵性地以「白手套」身分代表台灣,去該峰會中佔個位子。由此看來,台方和此次一帶一路峰會之疏離情況,實完全不符兩岸經貿關係非常緊密的客觀現實,相當發人深省。 探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是,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陸方在國際場合亟力防堵台方參與。而日前北京的一帶一路峰會,名稱既有「國際合作」字樣,自然不願台灣方面參與。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蔡政府自顧自地推動新南向政策,而顯然刻意避談新南向路線和一帶一路有所交集的事實,因而難免引發陸方「互別苗頭」的相競心理,不想包容台方。 譬如,蔡總統於本月初,接受東南亞和印度多家媒體聯合採訪新南向政策時,其言談中雖罕見提到大陸的一帶一路,但她這次是著重在分析新南向和一帶一路的差異,而沒有促成這兩者交流合作的意思。 蔡總統沒有意願和一帶一路合作,也有可能激起陸方「拿一帶一路壓制新南向」想法。如這次北京一帶一路峰會上,大陸和越南(我新南向重要對象國)簽署了一份聯合公報,內容載明越南堅定奉行一中原則、支持兩岸統一與堅決反對台獨。這就是給蔡政府的警訊。 可是,兩岸台商對一帶一路的想法,卻是普遍和蔡政府不相同;他們大都很想通過一帶一路,去開拓新市場、掌握新商機。近年大陸海協會已舉辦過多次「台商實地考察一帶一路」活動,每次台商都踴躍參加,且積極探索相關生意新機會,其急於卡位的心情實溢於言表。 而截至目前,已有很多台商運用一帶一路的「中歐鐵路貨運快線」,提高了對歐貿易的運輸速率。另有台資物流業者,將台灣產品海運到大陸後,轉由中歐鐵路運到歐洲,是台歐貿易新路線。 然而,整個一帶一路大市場,涵蓋國家很多,文化很多元,商業新模式亦尚不明朗,因而台商若想深入這個市場,最好能和大陸廠商合作,一起去開拓。為此,台灣民間工商團體及大陸台企聯,可以一起出面,和大陸國台辦、商務部等機關協商,以尋求兩岸廠商合作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的辦法。 在這項協商中,我方團體更需為台商爭取一帶一路建設的「投標權」。因一帶一路有很多基本建設項目,包括交通設施、通訊網路、經貿園區等類別;這些項目,台商能否參與投標,以爭取相關建設商機,目前仍是未知數,需要我方團體去和陸方談一談,並爭取達成肯定的結論。 總之,在蔡政府對一帶一路態度冷淡情況下,台商若要爭取這塊商機,只能自己努力。而由民間團體去和陸方談出合作辦法,讓個別台商有所依託及有規可循,是比較穩妥的安排。 (工商時報)
中時快評》豬哥亮與一帶一路2017/5/16 下午 06:18:30
台灣媒體聚焦豬哥亮病逝。(張祐銘攝)
全球媒體聚集一帶一路論壇圓桌會議。(藍孝威攝)
這兩天有一則標題為「兩個世界」的短文,在Line上傳翻了,也引起許多人的共鳴與感慨。這則短文說,在同一天裡,台灣所有的電視只有一個新聞,就是豬哥亮死了;而大陸所有的電視也只有一個新聞,就是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北京在協商世界大事、人類前途,台灣卻在訴說一個諧星的瑣碎家務恩怨! 因此短文最後說,同樣是新聞,卻有天壤之別,高下立判。坦白說,這麼鮮明又強烈的對比,很難讓人無感,而且直覺上也很難說這對比的嘲諷不對。但仔細想想,這固然足令台灣人警惕,但也未必全然如此。 不管認不認同、喜不喜歡豬哥亮,畢竟他是台灣俚俗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是從秀場時代一路走來的綜藝天王,他的起落傳奇因為與濫賭糾纏不清,絕對稱不上什麼勵志的故事,但他的過世終究象徵著一個年代、一種特殊表演風格的逝去,甚至永難複製。 台灣人對豬哥亮的好惡感覺既簡單、也複雜,從單一新聞的爆發力而言,他的死無論從人情味與知名度來看,當然會引發大眾關切並立即被凸顯;可若從新聞的持久性與影響力來看,當然就比不上一帶一路峰會了。所以說,這兩種新聞根本不在同一檔次上,也不必拿來對比。 真正值得反思的是,豬哥亮之死就算只有幾天的熱度,其「價值」已經被如此質疑,試問1年當中,台灣的大小媒體又都是在報導哪些有意義的新聞?答案可能更是不堪聞問。進一步來說,現在的政府對攸關重大的一帶一路,恐怕比媒體更不重視、甚至還刻意忽視,這才是最可嘆的危機。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