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07 09:37:15瀏覽195|回應0|推薦0 | |
國際觀察:楊艾俐》AI 有什麼可怕2017/5/11 下午 07:29:51
AlphaGo與李世石的人機對弈,炒熱這波人工智慧熱潮。(美聯社)
從去年開始,Alpha Go打敗南韓棋士後,AI甚囂塵上,大家才驚覺到深度學習已經變成電腦裡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瑞士國家競爭力論壇預測未來一半的工作都會消失,於是開始人人自危,但是我覺得不致於如此悲觀,人類為了適應變化,已有幾萬年的演化,例如工業時代發端,很多人就擔心機器會取代人力,人會失業,社會毀滅。另外,如馬爾薩斯人口論說未來缺乏糧食,人類將大規模自相殘殺導致滅亡,而現在甚至糧食過剩,尤其在開發國家更明顯。但任何趨勢都擋不住,我們就只有應變。 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最威脅人類的是,人類不知道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很容易被淘汰。例如在工業時代初期,從事手工藝可能就敵不過大量生產的工廠,就會被淘汰。在這個時代裡,我們必須時時增進自己的技能。如美聯社已經開始用機器人來寫稿,但它只能發純新聞,就像今天地震,明天有雨,或者哪個球隊贏了。它還不能夠取代深度報導,稱職的記者都不必擔心。 很多例子都證明AI或機器人不太可能取代人。AI的確可以取代很多重複的事情,例如外銷廠商的訂單,下單都可用AI來操作,但是跟客戶談判,還是人對人,不可能是一個人對機器,或者一群人對機器,或者機器對機器。現今企業互相依存,彼此間談判除了冰冷冷價格外,更有賴談判人的心智靈活,以及彼此間的kimoji,機器人還差得遠。 機器人要手腳靈活協調還很難,現今很多銀行都用日本Pepper機器人,但是pepper的手指就只能5隻手指一起動,無法每隻手指分開動,所以,即使要機器人做出簡單手勢,如比個「六」,都不行;若要做複雜點的動作,如舉玻璃杯、猜剪刀石頭布,就更不行了。 我在寫《郭台銘霸業》一書時,曾拜訪研究機器人的鴻海獨立董事、台大資訊工程系教授傅立成,他說,越研究越覺得人實在是上帝的完美傑作。我們認為看護的工作輕而易舉,但是日本早稻田大學要到2020年才能製造出一款機器人可以完全模擬現在的看護,1台價值2000萬新台幣,而且不能大量生產。研究發展機器人的公司、學界總喊著快來了,快來了,但是常就差那麼點,就發展不成。 台大資工所一直想要研發出一種機器人,白天可以出來做祕書、接待員,晚上可以做守衛,巡視辦公室,有時還要負責娛樂辦公室人員,但發展結果不理想。 現在每個人更要終身學習,工作技能多元化。例如記者,以前只要寫文字報導就好,不少人抗拒用電腦寫稿,後來記者也得拍照片、拍影片,這些工具也越來越容易使用,不像以前有那麼多障礙,所以也很容易學,使工作得以豐富化,不再只是使用文字來表達。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保持工作熱忱),終身學習。 在機器人時代,更無法取代的是人味,未來社會需要更多溫暖,因為太多冷冰冰的數位工具圍繞在你身邊。機器人機械的問候語,絕對取代不了人們的一聲問候;機器人照章行事,但是人可以有同理心,有愛,做起同樣的工作,意涵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就大不同。 只是台灣因為經濟滯後,政治傾軋,社會不寧,人們焦躁不安,如何能培養出有人味的自己和下一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美認定台日韓鋼品傾銷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447523?from=udn_ch2cate6644sub7238_pulldownmenu 2017-05-07 01:00經濟日報 國外組/綜合報導 美國貿易官員5日表示,他們調查發現,台灣在內的八個國家低價輸美的碳鋼及合金鋼定尺鋼板已使美國鋼鐵業受損,商務部隨後將發布正式命令,被點名的業者將面臨為期五年的關稅。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認定,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南韓與台灣等八國生產的碳鋼及合金鋼定尺鋼板,以不合理低價出口至美國,導致美國鋼鐵產業利益受損。此裁定也確定商務部3月所做的決定。 美國商務部3月表示,將對八國業者實施3.62%到148%不等的反傾銷關稅,對南韓實施4.31%平衡稅。 據中央社報導,台灣業者包括中鋼等公司將受到影響,不過相較於法國、南韓與日本等國業者,台灣業者面臨反傾銷稅的稅率可能較低。國際貿易委員會將在6月7日發表完整報告,商務部可能將正式公布徵收反傾銷與反補貼稅。
經濟/亞投行是中國版全球化的實驗場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4404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05 00:06經濟日報 社論 中國倡導與主導的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舉行座談時說,若中美兩國能夠在亞投行進行合作,將產生非常好的效果,「中國邀請美國一同走入廚房,共同把蛋糕做大。」 金立群提到,從籌建開始,亞投行始終與美國官方、智庫、金融機構及企業等保持接觸。金立群的話,顯示中國做為一個倡導者,從一開始,所持的立場與態度就是開放與包容的。但如所周知,打從2014年11月中國提出亞投行的倡議開始,當時的歐巴馬政府就持反對立場,甚至影響盟國及其他國家加入,最終沒有成功。 猶記得在原訂的2015年3月底截止日之前,幾乎所有想要申請成為創始會員的國家都因顧忌美國不敢表態,最後一刻,第一個站出來表態要加入的竟然是美國最鐵桿的盟友英國,之後才有各國蜂擁加入。如今中國不計前嫌,泱泱大度,再度盛情力邀美國參與,川普政府會否改變立場,重新認真考慮,備受各方關注。 亞投行在2015年12月正式成立,會員57個,今(2017)年首次擴容,成員增加至70個,金立群預估,到今年底亞投行再度擴容時,成員總數可望達到85個。 金立群說,雖然美國與日本並非亞投行會員,但美日企業仍可公平參與競標,亞投行也會聘用來自美日的人才,「無論美國是否為會員,都可一起合作。」 觀察兩年來的發展及金立群的說明,可初步勾勒出亞投行的運作模式及未來的可能遠景。就運作模式而言:人才來自全球,公開向全球全面招聘,包括成員與非成員。運作資本來自所有會員,按出資比率行使會員權利。投資對象只限於發展中會員國。所有採購及建設項目均公開競標,全球所有會員與非會員的公司均可參與。 一直以來,始終有一些質疑圍繞著亞投行。例如,懷疑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的動機不單純,甚至可能對現在的多邊發展銀行造成挑戰或排擠。金立群對此反駁:(1)亞投行不是中國的銀行,是所有成員的銀行,為所有成員服務;(2)亞洲地區有著極為巨大的基礎設施融資需求,根本不存在排擠的顧慮,亞投行與其他現有多邊發展銀行是互補與互為後盾的關係。 至於亞投行的前景,初步看來,可以有幾個觀察的角度: (一)經濟方面,機構本身的盈利前景幾乎沒有任何懸念。這主要是亞洲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太過於龐大。亞投行的角色就是把最好的資本、人才、技術、工程結合在一起,來滿足這些需求。而就當前亞洲乃至全球的經濟而言,最缺的就是需求,亞洲基礎設施需求的大力拉動,將對亞洲以及全球經濟提供長期源源不斷的巨大成長動能。 (二)政治方面,雖然金立群一再強調亞投行不是中國的銀行,但將由中國主導應毋庸置疑,有鑒於其未來在亞洲地區將發揮巨大的經濟影響力,因而連帶加大中國在亞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影響力應可想像。 特別是,在川普主政之下的美國,是利益而非意識形態掛帥,或有相當可能改變既有立場受中國之邀加入亞投行,是則中美合作又將邁向一個新的台階,對中國力倡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亦將產生正面積極作用。 (三)從2016年杭州的G20峰會,到今年初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到亞投行的成立與推動,再到即將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中國版的全球化一方面坐而言,一方面起而行,正在為全球提供一個「再全球化」及「新全球化」的新契機與新願景。 (四)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是「體」,亞投行的運作是「用」。兩者互為體用,相輔相成。一帶一路在亞投行的加持下,從亞洲開始全面逐步鋪開,也將為中國版全球化在包容開放的理念之外,又增添一種以往全球化未曾嘗試過的新模式。 包括台灣在內,所有國家或地區,是該更嚴肅認真地看待這個迎面而來的大趨勢了。
經濟/TPP還在協商 準備工作不能停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47517?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07 00:3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雖然美國已經退出「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剩下的11國仍在5月2、3日於加拿大召開首席談判代表會議,為本月20日在馬來西亞的部長級會議預做準備。由於今年11月APEC領袖會議將在越南召開,11個成員國希望到時對於TPP的未來能有一個確定的結果。在美國退出之後,日本成為GDP最大的成員國,因此預備會議主辦國加拿大希望由日本出來主導會議的進行,會中仍然有一些重要的意見交換,也預示了TPP未來可能的走向。 依2014年全球的經濟規模來看,原本TPP 12個成員國GDP總量占全球的36.2%,如果正式成立將會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其中美國GDP就占了全球的22.5%,也占TPP的62%,現在美國退出之後,TPP的規模只剩下全球GDP的13.7%,其中日本占全球的6%,占TPP剩下11國中的43.8%。 由於美國的退出,TPP的規模縮小很多,因此其他參與成員是否要繼續留在TPP的態度就有很大的不同。比方說,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都是美國,因此他們當然最希望美國留在TPP;另外,越南和馬來西亞也有大宗的產品銷往美國,他們對於是否要留在TPP,就會有比較多的考慮。也就是說,對於一些國家而言,留在TPP就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情況。 然而,雖然TPP的規模變小,畢竟這是一個已經協商完成的FTA,對每一個成員國來說,加入此一協議還是比不加入來得好,雖然好處少了很多。因此,剩下來的11國才會想要繼續協商,如何處理後續的TPP。 據報載,這次在加拿大的協商大概有三個可能的修正方向,第一,TPP原本協議內容不改,而只更動參加者的加入條件,由於需要修改部分很少,應該很容易完成。而且由於協議的內容沒有改變,如果TPP後續想要再邀請美國重新加入,比較容易讓美國重新考慮。 第二,由於美國退出,有些協議的部分內容可以考慮重新協議,尤其是美國強烈要求,而其他國家被迫接受的部分,例如新藥專利年限的問題。由於部分條文需要修改,勢必要再花一些時間重新協商,因此TPP重新生效的時間就會延後。至於延後多少時間,就要看有多少內容需要修改。這項建議的好處是會讓成員國更願意參與,但問題是如果未來還要邀請美國加入,可能就必須與美國再重啟協商。 第三個可能方向,就是另外重新擬定一個多邊的FTA,然後再邀請中國大陸和南韓等國家加入,其最大的好處是因此可以讓TPP的規模再擴大,讓成員國有更高的意願參與。但是,由於中國大陸一般參與FTA的標準與TPP的高標準相去甚遠,因此,如果要邀請中國加入協商,TPP很可能要完全重新來過。 其實,之前也曾經有國家建議邀請中國大陸加入,但是美國堅持先完成TPP的協商。未來如果中國大陸要加入,需要再與所有成員國協商,而且必須要滿足所有成員國的條件。 從以上幾個可能發展方向來看,最簡單的還是第一個方式,即略為修改參與國加入的條件即可,雖然現在TPP規模縮小很多,但畢竟還是一個高標準的多邊FTA,只要參與其中,成員國仍然會有一些利益,這其中紐澳應該是最積極的。而且,只要現在不修改原先談好的內容,到時如果川普改變想法,或是下一屆美國總統換人,TPP都還是有機會邀請美國重新加入。 就台灣的立場而言,當然還是應該積極與這些成員多多交換意見,表達台灣想要加入的態度。如果未來TPP開放下一輪國家的參與時,希望台灣也能夠加入,畢竟台灣對於外貿的依存度非常高,只要有任何參與FTA的機會,我們都應該努力去爭取,基於此大方向,政府準備的工作絕不能停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