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20 09:47:59瀏覽187|回應0|推薦0 | |
張忠謀:政府不是一句創新或轉型就能達成目標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2414348 2017-04-20 11:06聯合報 記者楊美玲╱即時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日出席經濟50大論壇,並以「成長與創新—不變的恆值」為題發表致詞,張忠謀表示,經濟若需要一句口號就是「成長」;若要3句口號,那就是「成長、成長、成長」,而成長非營收成長,是附加價值的成長,創新則是提高附加價值的好途徑,但不能急就章創新,政府不是一句創新或轉型就能達成目標,「創新要靠市場機制。」 張忠謀表示,世界局面變得極快,但有二件事是永恆價值,就是成長和創新,均是永恆價值,無論時局如何變更,須要成長和創新是永恆不會變的。他說,成長並非營收成長,而是附加價值的成長,當附加價值增長,利潤也會增加。 他以自身擔任企業高級經理人50多年為例說,他曾經歷過公司不成長,以及更多時間在成長的二大階段,當企業不成長必須處理的問題有撙節開支、裁員、員工士氣低迷等,當他在德州儀器公司任職時,公司內部的咖啡全都免費提供,員工每天喝5至10杯,把咖啡當水一樣喝,但當公司不成長,第一件事就是取消提供免費咖啡弄,節省成本開銷。 張忠謀說,當企業成長時就要徵才、發紅利、加薪、找地投資、解決電力或水不足等問題,而對國家而言,若經濟沒有成長,稅收和發展都會停滯,變成不快樂沒發展的國家,因此成長對企業和國家經濟發展都是必須的。 他表示,「成長要轉型創新,但絕對不是必要。」有些公司成長不見得透過創新或轉型,成長也可透過多徵人或投資機器廠房等,回首大家所懷念的台灣1970或1980年代,台灣居四小龍之首,但成長非靠創新,而是就業人數增加,投資也增加,所以成長不一定需要創新或轉型,也能藉由人才或資本投入來成長。 在創新部分,張忠謀表示,創新和改變、轉型同意思,創新英文是innovation,字典解釋為「to make changes」,「make」是要去做改變、做創新,非嘴巴說,且不是一個創意(idea),創意和創新相差極大,做改變有大有小,價值有高也有低,而一個創新價值也須以它產生附加價值來衡量,每天早上一直用黑人牙膏刷牙突然換成高露潔,這也是改變,但並無任何經濟價值,創新價值要以經濟價值衡量,而商業模式創新是最值錢且常發生。 張忠謀說,最令他讚嘆佩服的二個商業模式創新就是麥當勞和星巴克,麥當勞將速食方便化和平民化,而星巴克把一杯美金2毛錢的咖啡變成了2塊美金,甚至現在要4或5塊美金,增加了附加價值創新;其他像是google、Amazon、阿里巴巴等,也都是透過商業模式創新,創造了獲利。
匯率不利出口 張忠謀:只能忍受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2414437 2017-04-20 11:55中央社 台北20日電 針對當前新台幣匯率情況,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對出口業不利,對台積電的影響先前已提過,不過,台積電也只能忍受。 張忠謀出席經濟50大論壇,會後受訪時表示,目前新台幣匯率情況對出口業不利;不過,張忠謀並未對匯率嚴詞批評,僅說對匯率的影響只好忍受。 台積電於日前法說會中曾提出,第 1季匯率影響營收減少約新台幣60億元,影響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減少約1個百分點;並估計匯率將影響第2季營收約2.1%,影響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約0.85個百分點。 至於當前台灣投資環境,張忠謀表示,水、電、土地及環評對製造業是障礙,對於金融、網路服務業,水、電、土地及環評並不是主要障礙,法規簡化才是主要障礙。 張忠謀說,政府在水、電、土地及環評方面應該做,其他部分能做的並不多。
社論-美國需重新認識人民幣匯率問題2017年04月20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美國財政部日前公布針對主要貿易對象國的匯率政策報告,其中並未將中國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惟仍繼續將其列入監測觀察名單,形同「留校察看」、保持壓力。然而,中美貿易形態特殊,且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亦在不斷改進之中,因此美國實有必要重新認識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底蘊,亦應避免在其「3項監測指標」上節外生枝。 美國當前使用的上述3項指標是,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該國整體經常帳順差超過其GDP(國內生產總值)之3%、該國年度干預匯市之淨買匯金額逾GDP的2%。貿易對象國若3項皆達標,就會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其銷美產品亦將苦吞美方的高額懲罰性關稅。 這次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報告,認為中國大陸只達到第1項指標,即對美貿易順差太大(依美方數據去年達3,470億美元),其餘兩項都還好,所以未判定中方為匯率操縱國,而將其和台灣、韓國、日本等並列為繼續觀察對象。
的確,除了第1項指標外,關於第2項指標,算的是「經常帳」,不只看貿易順差,而去年中國大陸國際收支經常帳順差為1,963億美元(據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只佔其同年GDP(11.27兆美元)的1.7%,顯著小於美方設定的3%標準。 至於第3項指標,講貿易對象國干預匯率的買匯金額;而中國大陸去年這方面的表現,是與此項「沾不上邊」,因為中國人民銀行去年對匯市的調節,主要是拋售外匯應付資金外流,而鮮有買匯以促貶人民幣的作為。 如今美國「照表操課」,只把中國大陸列入繼續觀察名單,這相對於川普總統競選期間之信誓旦旦要把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真是一個大大的「髮夾彎」,也讓人不禁聯想起,此時川普政府對待中方的心態,很可能是刻意「以經貿換國際政治」,就是對經貿問題暫時「從輕發落」,以換取中方大力協助美國處理北韓問題。 儘管如此,美國繼續緊盯中的人民幣匯率問題,仍潛藏一顆殺傷力很強的不定時炸彈,就是美對中貿易逆差高得離譜;去年3,470億美元逆差額,超過同年美國整體外貿逆差額(約6千億美元)半數,實很容易成為美方「槍打出頭鳥」的對象。 設若將來美方嫌中方對北韓問題出力不足,或川普對內經濟政策未能奏效,則川普政府就會拿美對中鉅額貿易逆差開刀。譬如,在上述檢測匯率的「3項指標」之外,額外附加一項「單一國家佔美國整體逆差達幾成者」,也要被列為匯率操縱國。這種「節外生枝」的舉措,美方採取的可能性不小,中方宜小心提防。 但實事求是地說,美方若是如此硬幹,那就當前人民幣匯率制度而言,是已不合時宜。因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近一年多以來大步邁向市場化,現時的「隨行就市」程度,在開發中國家裡已屬上乘,美方實不宜再施予人為強壓。 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動因,除北京中央一直有心推動的人民幣國際化政策外,更具里程碑意義的,是前年10月底,國際貨幣基金(IMF)通過,將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於去年10月1日生效)。 從此開始,中國大陸官方逐步降低了其對匯市的干預程度,盡量讓匯率隨市場供需浮動。而去年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貶值,是大陸資金不斷外流,造成市場上外匯供不應求的結果,而非大陸政府人為促貶所致,這是美方應該認識的情況。 美方另應深入了解,當前其對中鉅額貿易逆差,原因也和美資企業有密切關係;直白地說,眾多美企在中國大陸設廠,製造家電、手機、電腦、五金、機械等多種產品,再回銷美國,成為中方對美出口的重要部份,也是顯而易見的美方逆差來源。換言之,美方的逆差,有不少是進了美企的荷包。 既然如此,川普政府實無需緊咬對中逆差問題不放,亦無必要藉此題材大肆發揮;不妨轉而多多鼓勵中資企業赴美投資設廠,以就地採購美國物料機件,再把產品回銷中國大陸。這才是平衡中美貿易的好辦法。 中美貿易失衡問題若能「和平解決」,那對大陸台商很有好處,也是台灣本土廠利多。兩岸經貿關係非常緊密,大陸很多銷美產品都搭載台灣材料或零組件,而為TAIWAN INSIDE;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工商時報)
經濟/美公布匯率報告 台灣憂喜參半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0590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美國財政部去年10月14日公布最新匯率報告,未點名任何國家操縱匯率,但將中國、台灣等六個主要貿易夥伴列入特別監控名單。 美聯社分享 美國財政部公布外國貿易夥伴匯率政策報告,包含台灣在內的六個國家被列入需要特別關注的「監控名單」。這個結果對台灣而言可說是有驚無險,但也不特別意外。 美國總統川普是生意人,出招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也的確令人難料。近來,他可以因需要中國協助解決北韓問題而在匯率操縱指控問題上對中國讓步,只因這樣讓步的得大於失。但也因為中國解套,其餘各國被列入匯率操縱名單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台灣也因此有驚無險地「只被」列於監控名單。 這份報告某種程度也替央行彭淮南總裁洗刷了些「冤屈」—若非央行每年購入超過1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毛額2%的外匯,新台幣早已不知升值多少。要說央行沒有為台灣的出口盡一份心力,實也過於苛責。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必須嚴肅解讀此一報告背後的意涵與對台灣未來所可能帶來的影響。 美國原本對認定是否操縱匯率訂有三項判斷準則,台灣擔心的是符合了「貿易順差超過國內生產毛額3%」的判準,但此次對台灣的指控,完全係以台灣外匯存底累積數量與速度為依據,顯示台灣過去幾年快速累積大量外匯存底(截至去年已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3%)已引起美國關注。這也顯示美國未來在認定貿易夥伴國是否操控匯率上將更有彈性,值得我們關注。 外匯存底的累積主要係來自央行干預外匯市場,藉由大量購入美元來抑制新台幣升值所致。這本是常識,但如今已成為美國認定匯率操縱的新準則。這對台灣央行未來對外匯市場的「管理」當然會有所影響,應會因投鼠忌器而變得較為保守收斂。即使在尚未公布這份報告前,美國政府的口頭警告就已收到實質效果。台灣自去年第4季以來,外匯存底累積速度變慢,台新台幣升值趨勢明顯,已說明了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行為已趨於收斂。 事實上,此次美國公布的匯率政策報告,對台灣並不全然不利。在這份報告中,我們最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國—南韓、中國、日本也都名列其中。這些國家過去所發動的匯率貶值競賽正是對台灣出口最大的威脅之一,也是央行不得不被迫參與其中、干預匯率。如今各國同被列入監控名單,等於美國出來維持市場秩序,應可抑制未來進一步的匯率貶值競賽。這對向來被批評貶值幅度不夠大、不如日韓的央行而言,應是利大於弊的利多消息。只要競爭對手國不玩貶值競賽,央行的壓力自會減少許多,樂得順勢減少對市場的干預。 對台灣多數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而言,面對這份報告,則應是憂喜參半。喜的是不需再過度擔慮對手國廠商因匯率貶值而帶來的競爭威脅,可以進入以實力在國際市場比拚的良性競爭。該憂的則是在缺乏央行的「動態穩定」政策下,勢必面對未來波動日益劇烈的外匯市場,也勢必影響長期的投資、生產、出口決策。 除了少數大企業外,台灣絕大多數以外貿為主的中小企業迄今尚未能有效建立完備的長期匯率避險機制,是一長期隱憂。尤其未來一段時間,匯率將會因美國升息循環、地緣政治緊張、歐洲大選情勢混沌等長短期因素左右而難免劇烈波動,台灣企業面對的匯率風險必會愈來愈大。台灣眾多企業如能趁此機會,開始建立匯率避險的習慣及能力,才能使短空變為長多,不再長期依賴央行的匯率穩定政策。 最後,我們也必須指出,此次的匯率政策報告應不致影響台美雙方經貿關係的良好氣氛與走向。若要進一步深化台美經貿關係,達成政府「連結國際」的目標,則如何在美國關注的美豬美牛開放議題上盡快取得國內一致的共識,以及如何站在美國新政府創造美國就業的立場上思考產業競合與互動,才是當務之急。
經濟/為台灣經濟尋找新路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1396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4-20 02:3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50年前的今天,台灣第一家財經專業報紙—經濟日報誕生,創刊首日的社論標題是「為工業化添動力.為工農商作喉舌」。50年來經濟日報辦報的初衷不變,持續守護台灣,為各行各業提供資訊、導入知識、經營財富、開創願景。 財富要靠經營。財富的上一站是知識,下一站是願景。 爭分奪秒的科技發展、每日股市的牛熊角力、逐年景氣的榮枯遞嬗,及世紀經濟思潮的消長浮沉,這些都必須來自知識,有知識始能經營財富;但財富的計量單位不止是貨幣金錢,有了財富以後,對個人言要富而有品,對社會言要富而好禮,對世界言要富而大同,沒有這些願景,金錢沒有意義。 50年前,台灣經濟還處於農業社會,在困頓中前行。當年,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約281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約14.47億美元,就在1967這一年,經濟日報創刊。今天平均國民所得已達23,325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則為5,112.82億美元。經濟日報伴隨台灣從農業、工業,到今天服務業掛帥,一路轉型成長,與台灣經濟緊密相連。 50年前,新聞上的常見語是鐵幕、核武談判,今日的常見語則是全球化、貿易談判。50年前,台灣最關切的是聯合國的「排我納匪案」,今天台灣最關切的則是能否加入TPP或RECP。世界的話語權在改變,台灣的命脈也在改變。軍事、政治仍然重要,但經濟無疑是重中之重。 今年初春的華盛頓,川普就任美國總統;接下來,到了金秋的北京,習近平將在中共十九大展布他新的權力工程。川普的路徑是反全球化,經濟第一;習近平的路徑是支持全球化,但其實也是經濟優先。 美中兩國的對比,可說就是全球新變局的鮮明反映。川普與習近平,也儼然是用不同的筆法撰寫「歷史終結論」的續篇,這顯示了歷史尚未終結,文明尚在演化。 一切尚未終結,一切均仍處在變化進行式。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世局的決定性因素,已經從冷戰時代的軍事與意識形態,轉變成經濟掛帥、經濟優先,經濟才是王道。 僅只從美中兩國切入,已可見當下出現的全球新變局,而這個變局,不能僅僅看成是一個經濟的變局而已。此刻,真正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在歷史潮流、文明發展、體制競賽、民意變遷、民粹風潮、國際角力、科技創新,及階級變異等等徹頭徹尾、方方面面的大變局、新變局。 借用湯恩比的語彙。就在當下,一個全球新變局的「挑戰」已經呈現;就是現在,一條「回應」的新路徑必須探尋。今日各國雖皆處同樣的新變局,但對於能否找到有效因應的新路徑,歸根究柢,皆是對各國內部治理的嚴峻考驗。 各國有各國的局面,台灣也有獨特的情勢。 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壓擠下,台灣不能不迎向全球化,但台灣對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規制卻沒有相應的話語權,且因外交情勢困難,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何況,對於此一變局的評估,必須再加上台灣內部治理的二大宿疾沉痾:一、國家認同缺乏共識,兩岸政策擺盪不定,社會撕裂。二、民主政治的失能與民粹化。 台灣的獨特情勢,也使台灣在因應新變局及探尋新路徑上,出現了特有的障礙與困難。對於台灣而言,這個「經濟」困境,更是一個大於「經濟」的難題。 因此,經濟日報特別在50年社慶的今天,以《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為主題出版了一本專書,邀請50位一時之選的菁英賢達來解讀世局與國情,為台灣經濟出謀獻策;同時本報今起也以《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同名舉辦一場兩天的論壇,邀請產官學各方俊彥為國家經濟前景集思廣益。謹以「一書一論壇」的心思結晶,做為經濟日報50年社慶的獻禮。 過去50年的台灣經濟發展是可圈可點的。經濟日報能夠伴隨並參與這50年,是我們莫大的欣慰與光榮。我們摯誠期望,台灣經濟的前景也將繼續是繁榮與美滿的,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發生正向改變,努力讓台灣更好。 經濟日報50年如一日,今後仍將是日日如一日。
Apple Pay的祕密…沒有後天的想像 明天就會很殘酷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1392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才開放沒多久的Apple Pay,儼然成為台灣最大的行動支付工具,其實不足為奇,因為Apple Pay行動支付使用現成的NFC iPhone手機、現成的信用卡、以及現成的店家感應式讀卡機。因為採用了現成的生態系統,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才兩天就累計了四十一點五萬張信用卡。 也因使用現有的機制,未來的普及受限於只具有NFC功能的iPhone手機、安裝特定感應式信用卡讀卡機的店家,使用數量一定受到限制,有人說Apply Pay只是行動支付的一種選擇工具,不用太過緊張。 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這只是它的第一步,真正的決勝點不在今天,而在未來的明天與後天。 有一次在經濟部開會,智庫收集了許多產業報告與世界趨勢,來建議台灣產業發展方向,我半開玩笑提出來,通常媒體大幅報導的趨勢統統不能做,因為一件大家都知道、都叫好的事,這件事做起來將是無利可圖。 同樣的,這些產業趨勢都是世界各國發展的方向,一個世界都在做的事,台灣只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像是過去的奈米科技、太陽能、LED…我們不能只做大家都知道的事,必須要在這些趨勢中,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祕密。 那麼,Apple Pay的祕密是甚麼呢?其實,後天是無法預測的,很難瞄準後射擊;後天是長出來的,通常是射擊後不斷調整的結果。Apple Pay是射擊的第一槍,之後會怎麼調整呢? 首先,在Fintech的發展中,得帳戶者得天下,因為幾乎所有的Fintech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大多發生在「轉帳」上,像是支付、投資、借貸等都是,所以未來的戰場應該在帳戶數量之爭; 其次,目前支付只是商業活動的工具,因為支付是一個實名制的個人化服務,配合大數據智能化的運算,未來支付將會成為商業交易與智慧生活的個人化平台。 最後,我們再多一點想像力,如果未來蘋果開始發行蘋果點了,首先用來購買平台上的商品,如果有一天,使用NFC感應式交易能夠支付蘋果點的方式購買星巴克咖啡與其他商品服務的話,我下次去美國歐洲就不需要換美元、歐元了,只要帶著我的蘋果點,就可以行遍天下,到時世界貨幣就不會再是美元,而是蘋果點。 當然,這些都是我對Apple Pay未來的想像,因為每個企業對後天的想像不一樣,所以會發展出不一樣的明天。重點不再是別人成功案例的今天做了什麼,產業趨勢報告預測的明天寫了什麼,而是我們對未來後天是否有想像?由後天看明天,再由今天,不斷調整後天的想像。 當政府失去了對後天的想像,只有無窮無盡的產業趨勢報告,就會發現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台灣的重點產業發展政策,一年內就從5變「5+2」又變「5+2+2+1」了,如果產業報告再繼續讀下去,未來不知道還會加上什麼? 我們所缺少的,是後天的願景,導致所看到的明天,很快就會成為更殘酷的今天。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