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打擊貿易不公 台廠勿踩陷阱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左右逢源 百姓受苦 兩岸的內科外科小兒科 當FTA不再是FTA…
2017/03/30 10:58:56瀏覽218|回應0|推薦0

 

經濟/面對川習會 台灣須擬妥經貿對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88240?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4-07 02:3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各方矚目的川習會登場了。固然美中經貿關係是此次川習會的重點,但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也在日前公布了外國貿易障礙報告,不意外地,台灣不開放美牛與美豬的議題再度被點名。美國將持續敦促台灣根據科學、制訂標準,全面開放美國牛、豬肉及相關產品。

對此,國內反應一如以往—在沒有坐上談判桌前,一切都沒有預設立場。於是我們看到,無論美豬美牛問題或所謂日本輻射食品問題,從舊政府到新政府,仍舊停在原點。

我們一方面期盼能把握台美、台日關係強化之際儘速與美國、日本展開經貿合作會談,甚至進而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一方面卻一再拖延敏感議題,期待到談判桌上再解決。

問題是,政府若不就這些敏感議題提出具誠意與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即使不論中國大陸政府是否阻礙,美日兩國幾乎不可能願意坐上談判桌與我方談判。

舊政府在面對與美日發展經貿關係不易的情形下,選擇與中國大陸深度連結,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除了國內經濟與薪資水準成長遲滯外,外部更面臨中國供應鏈崛起的威脅。新政府在人民期望改弦易轍下上台,也逐步採取減少對於中國大陸經濟過度依賴的做法,包括兩岸ECFA與貨貿服貿談判停擺、新南向政策及發展新產業等。

這些政策並沒有受到很大的質疑與挑戰,因為大家都希望高度依賴經貿發展的台灣能夠開展更新、更廣、更深的國際經貿連結,以奠基未來的經濟成長動能。

然而,新政府上台已近一年,舊有兩岸經貿關係逐漸斷線,新的國際連結局勢卻遲遲不見開展,令人憂心。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前,積極規劃加入TPP是台灣連結國際的主要路徑。

在TPP的明燈指引下,幾乎所有部會都有明確任務做為施政目標,但在川普當選、TPP破局後,雖然政府依舊宣示施政仍會朝TPP的精神與內容努力,但根據近幾個月的觀察,我們不免懷疑究竟還有幾個部會真正把TPP精神與內容納入施政考量。

台灣憂被邊緣化,因而試圖積極參與、拓展國際經貿整合已有一段時日,應該很清楚做好完善的事前準備工作是坐上談判桌的必備功課,也是談判可取得較好結果的基礎,斷不可能一切等到上談判桌再說,這是政府不能欺瞞人民,也不能欺瞞對手國的。

衡諸台灣現今面對的國際經貿局勢,東協及南亞的發展的確快速,新南向政策有其必要性,

但一來台灣加入RCEP的困難度頗高,不利於新南向的拓展;

二來新南向可以是生產基地的規劃或出口市場的拓展,但很難滿足我們對新產業、新技術及高階人才的需求。

台灣經濟與產業若想轉型升級、拓展美日歐等高價市場,勢必要積極發展與美國、日本與歐洲的經貿合作關係,尤其在TPP破局後,政府不能沒有進一步規劃,否則將先機盡失,形同坐以待斃。

如今美國與日本政府友我氣氛濃厚,若說現在是與這兩國簽訂雙邊FTA的最佳時機亦不為過。新政府先前既有加入TPP大破大立的施政格局,實沒有道理在面對壓力較小的台美、台日FTA時,反而畏首畏尾。

事實上,政府對待美牛美豬及所謂輻射食品的態度,已使美國友人及日本朝野都完全摸不著頭腦。我們若僅無限上綱地堅持所謂健康原則,而無法提出與國際相當的、具科學性的產品標準,恐怕台灣將難以在國際經貿中良好立足,經貿受影響事小,被國際認為不具誠信、難以溝通才是大事。

政府若只會跳針似地重申「維護健康、維護相關業者利益」,而不思積極全盤規劃、與人民及對手國溝通,那就是一個失能、失職的政府,我們實難以期待台美、台日FTA的任何可能。面對川習會,我們不能只是消極被動、暗自盼望不會被出賣,更應積極主動爭取台灣安全發展的可能性。

 

 

 

經濟/美打擊貿易不公 台廠勿踩陷阱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9039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4-08 03:2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3月31日簽署了一項關於查緝不公平貿易的行政命令,其主要內容包括強化執行反傾銷稅、平衡稅及違反貿易與關稅法規等,以處理美國嚴重的貿易逆差。同時,川普要求國土安全部於90天之內,提出如何執行上述政策的相關計畫。看來川普針對其競選承諾「降低美國貿易逆差」,確實提出了他的落實作為。

在去年美國總統大選競選過程中,川普曾一再指出,美國遭遇到貿易對手的不公平競爭,以致長期出現貿易赤字;如果他當選,一定會處理如何降低貿易赤字的問題。他特別指明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墨西哥和台灣等國,利用操控匯率及其他不公平貿易手段,長期享有貿易順差;

他甚至公開指出,未來將對中國課徵45%的關稅,對墨西哥課徵35%的關稅。川普雖然沒有說會對台灣課徵多少關稅,但是由於他指名台灣也是匯率操縱國,也長期享有對美貿易的大量順差,因此台灣也在其貿易報復名單中。

熟悉WTO相關規範的人士都知道,WTO有所謂最惠國待遇的規定,會員國對於所有其他會員國產品所課徵的關稅必須一致,不能有歧視性待遇。因此,美國不可能對中國大陸或墨西哥課徵不同的關稅,除非美國能在某些進口產品項目,找到進口國有傾銷或補貼的證據,才能據以課徵懲罰性關稅,但也只限於該項產品。

比方說,美國和歐盟對於大陸出口的鋼鐵相關產品,就曾經多次提出課徵報復性的傾銷稅。但是,即使如此,國際上也認為川普不可能對中國大陸和墨西哥課徵普遍性的歧視性關稅。

雖然川普不可能把關稅拉高到45%或是35%,但是只要美國採取一些行政手段,讓某些國家的產品出口美國遭遇到一些障礙,就會和提高關稅有類似的效果。由於美國進口的平均關稅不到5%,如果因為行政命令所產生的貿易障礙,其效果類似把稅率提高到10%,其產生的反貿易效果就會相當可觀,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國家。

據統計,2016年美國全年的進出口總值分別為2.19兆和1.45兆美元,貿易逆差高達7,343億美元,其中對中國、日本及墨西哥的逆差分別為3,470、689及572億美元,占美國最大貿易赤字第一、二、四名。而台灣享有的順差只有133億美元,比上述國家少很多,因此美國似乎不應該把台灣當做主要的處理國家。

但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赤字來自中國大陸,占美國貿易赤字總量近一半,而大陸對美國的出口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大陸台商所貢獻。這些經由大陸出口至美國的產品,有許多的原材料是來自台灣,也就是說,如果把台灣經由大陸而轉出口到美國零組件和半成品加進去的話,其實台灣對美國所享有的順差要遠遠超過帳面上所顯示的數據,因此美國利用一些行政上的作為,試圖減少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逆差,台灣必然也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現在美國提出的幾項影響公平貿易的行政措施中,包括違反貿易與關稅的相關法規,譬如分類錯誤、規避關稅及其他稅捐、偽標及摻假等,由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廠商在這一方面比較不規範,再加上我們享有的貿易順差很大,因此受到的可能影響將會很嚴重。

事實上,國貿局已提出警告,因為這些違反貿易規定的行為過去時有所聞,尤其台商在兩岸之間有很大的生產整合,有些廠商經常會利用兩岸生產的方便,任意調整申報生產地點,過去已經多次被警告甚至懲罰,現在更是會直接被點名。看來川普這一次是非常認真在執行關於不公平貿易的行政措施,台灣和大陸首當其衝,台灣的廠商和政府部門都要小心應對。

 

 

社論-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403000059-260202

美國聯準會去年底升息後,各界幾乎一面倒看貶新台幣,然而新台幣今年第1季遽升1.943元,單季升幅高達6.4%,創9年來單季最大升幅,也是央行彭總裁任內的單季第4大升幅。由於去年10月美國將台灣、中國、日本、南韓、德國、瑞士等都列入匯率操縱的「觀察名單」,並且因美國財政部4月將公布最新的「外匯政策報告」,央行在今年第1季似乎鮮少出現過去在匯市拉尾盤、或在盤中進場,進行所謂「動態穩定均衡」的調節動作。不過,隨著國際美元近日走強,新台幣上週連續3個交易日貶值,31日季底終場貶值2.1分,以30.336元對1美元作收,單季計升值1.943元。

這波新台幣狂升,大家都把受災戶盯住擁有大筆海外資產的金融業。由於第1季資料尚未完成統計,單以前2個月新台幣兌美元升值約5%的情況觀之,金管會公布整體銀行業前2月稅前獲利620.7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1.7%,其中最主要是去年前2月獲利21.5億元的中華郵政,因為壽險資金海外投資出現匯損,造成今年前2月稅前虧損25.7億元所致。

壽險業同樣受到新台幣升值衝擊,今年1月稅前虧損達67億元,2月因為股債回升,不少公司大幅實現資本利得,2月單月稅前大賺60億元,因此累計前2月壽險業稅前虧損7億元;至於產險業前2月稅前獲利2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50%,簡單地說,匯損是造成保險業產、壽險獲利分歧的最大原因。

至於主要業務及資產都在國內的證券期貨業,受惠於台股首季要挑戰萬點,且日均交易量回升,國內券商及期貨商前2月稅前淨利59.28億元,較去年同期稅前淨利增加17.6億元,大幅成長236.8%,今年前2月的獲利金額甚至超越保險業,一掃多年來的陰霾。

一般認為,加計3月份資料後,第一季整季的金融資產匯損會更難看。整個壽險業海外金融資產部位約12.6兆元,若扣除約3成的外幣保單,屬於新台幣保單的外幣資產餘額大約有8.82兆元,其中避險比重大約8成,也就是約7兆元的部位有進行避險,然而儘管如此,一般避險都以3%內的幅度操作,若以這次升值6.4%幅度計算,大約有3.4%的匯率損失,粗估約2,300億元,若再加上2成完全沒有避險的部位有超過900億元的匯損,合計整個壽險業者的已實現加計未實現匯損,應達3,200億元左右。

除了壽險業損失,基金投資者與美元存款戶同樣損失慘重。境外基金以外幣計價的資產總額為新台幣3.64兆元、占總規模約54%,今年2月底止估計外匯曝險可能評價損失光是前2個月就約1,838億元,全季的評價損失估計約在2,352億元左右。至於美元存款戶,若以全體銀行美元存款餘額約新台幣8.37兆元估計,外匯曝險可能評價損失大約在5,356億元左右。

其實,金融業因為有金管會緊緊盯住,匯損數字都是統計完後第一時間出爐。台幣對美元第一季升幅高達6.4%,最慘的莫過於手握美元的出口大廠。市場推估,股王大立光去年底帳上美元資產部位為4.56億美元,以新台幣匯率升幅6.4%計算,匯損恐超過8億元,相對於大立光股本13.41億元,可能超過半個股本。至於其他上市櫃出口大廠,第一季財報公布後,恐怕獲利數字都很難看。

現在大家都很懷念央行先前在外匯市場收盤前扭轉乾坤的魄力,雖然部分學者專家們對此有不同意見,但央行以維持匯率的「動態穩定均衡」為己任,讓台幣匯價狹幅波動,對進口商的成本控制、出口商的報價考量都給了定心丸。今年以來,為免美國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名單,央行除了減少介入匯市,也引用多項貿易數據說明,強調台灣的匯率政策並未謀取不公平競爭優勢。

美國總統川普3月31日簽署行政命令,責成美國商務部及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檢討長期對美有商品貿易順差的16個貿易夥伴,是否以任何手段造成美國貿易逆差,例如低價傾銷或政府補貼,研究結果要在90天內呈交川普,做為未來貿易政策依據,台灣(第14名)與中國(第1名)都將是調查對象。USTR當天就公布外國貿易障礙報告,台灣部分,美牛與美豬議題再次遭點名,美方敦促台灣應基於科學證據開放美國牛肉、豬肉及相關產品進口,並呼籲移除校園禁止提供基改食品的規定。

央行此次如此收斂,實在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台美貿易問題、軍售問題都掐住台灣的脖子,美國政府為了優勢的談判地位,先把匯率與貿易綁在一起,未來另以軍售做撒手鐧,環環相扣,台灣實在毫無招架之力。氣勢上已經輸了一截,再加上4月6日「習川會」,美中兩大強權若利益交換能各取所需,會不會冒出一個「美中第四號公報」,仍在未定之數;台灣央行在此之前只好偃旗息鼓、鳴金收兵,任憑央行有三十多位博士,遇到川普實在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更何況遇到的是精打細算、錙銖必較的商人呢!

(工商時報)

 

 

國際觀察:楊艾俐》左右逢源 百姓受苦

總統蔡英文。(本報系資料照)

近2、3年來,世界很多國家右派崛起,得勢多年的左派於是起而大力抨擊者有之,妖魔化者有之,甚至視為世界最大禍害,但是我覺得這只是一個鐘擺的擺盪而已,最終會趨於平衡,中間人士不必隨之起舞。

傳統上右派是保守派,但是在西方,保守的定義不是像台灣那樣狹窄,泛指的是強調個人獨立,不依賴政府,主張經濟成長等。左派主張婦女權益、保護弱勢,貧富均等等。大部分時候是兩派輪流執政,但是這十餘年均勢被打破,左派執政時間長,現在只是回歸正常而已。

因為右派主張維持現狀,所以通常很難引起話題,主流媒體不願意報導他們。近年來美國新興的電台很多都是右派。只聚集同溫層,相互取暖,再加上社交媒體的興旺,主流媒體把持輿論的情況已不再,他們自然有濃厚失落感,箭頭就指向右派,把所有中間偏右、右派都打成極右派。

美國總統川普只能算右派,再加上三權分立,國會、法院制衡,他的施政頂多只是中間偏右而已。例如最近他提出議案要廢除歐巴馬健保,但是連他自己所屬的共和黨都不支持,更何況民主黨,只得悻悻然撤回。川普對7個穆斯林國家遊客下旅遊禁令,也屢屢遭各地法院制止,很多城市根本無法實施。

右派的人通常屬中產階級,追求生活幸福第一,不要革命,摒棄極端,只在投票時發洩一下,不管左右,最重要必須帶來經濟成長,個人也能有尊嚴地工作,因為他們不想靠政府福利過活。

以《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聞名的哈佛教授桑戴爾直言,自由派也就是左派,自己要檢討,他們為何無法解決人們焦慮和憤慨,以及經濟問題。例如全球化剝奪人們的就業機會、所得的不公平,最重要的是,到底應該照顧自己人民為先還是以普世之愛為先。川普就明確指出,今後是美國第一,其他國家別再來占便宜,姑且不論他可以做到多少,講這話就讓普通美國民眾聽著頗為爽快。

桑戴爾更指出,自由派的政界人士更展現菁英統治的傲慢,民主黨和英國的共黨領導人都展現這種傲慢,他們本來應該與草根民眾站在一起,傾聽基層的憤怒和憂愁,想方設法解決,反而他們變成了既得利益者,享受大筆政治捐獻,開名貴汽車,喝昂貴紅酒,早已把改革理想拋到九霄雲外了,當然會變成右派改革的對象了。

其實,人們也不必擔心,再過1年多,就是考驗川普執政的美國期中選舉,到時如果共和黨輸了,川普更要向中間靠攏。最近義大利和德國的選舉其實也是中間派的執政黨贏了,因此把右派說得如洪水猛獸,實在太大驚小怪,自曝無知而已。

但是觀察這左右之爭,歐美政治的確成熟,左派右派至少旗幟鮮明,讓選民有所本。台灣政黨卻是打混仗,國民黨本來希望能容納百川,左右都可在這裡找到歸屬感,但是幾十年來卻演變成金權政治、地方派系,現在被擊敗,更是意志消沉,有如溫水煮青蛙,慢慢等死。

民進黨本來有理念,傾向左派,但是執政後,對政敵及和自己路線相異的人大舉追殺,秋後算帳,有如極端右派,甚至是法西斯作風,對傳統左派所主張的消除貧富差距,給公平發展機會,提供廉價公屋,促進經濟發展,卻毫無進度。他們左右逢源,吃盡好處,受苦的卻是台灣人民。

 

 

聯合/兩岸的內科外科小兒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68679?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28 02:55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左圖起: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外交部長李大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分享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批評蔡政府的兩岸操作,是「小兒科的把戲,不可能得逞」。

蔡團隊裡有人想挑撥張志軍和中南海的關係,這當然打的是七傷拳。但張志軍指這是「小兒科的把戲」,和他說的「台獨之路的盡頭就是統一」,這兩句話,其實大家都懂,兩岸確實應當跳脫小兒科,來一場外科及內科的大會診。

最近《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開審。外交部長李大維說「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說,「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又說「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定」,更說「對時代力量提出的(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協議名稱,是保留的」。這幾句話,皆可解讀為「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

相對來看,正在這關鍵時刻,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自稱為「一個國家兩個還分治著的機構的授權代表」。「分治」二字,是北京口中的「罕見語」。

陳德銘並邀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訪問大陸。陳德銘說,他若訪台,是「到自己國家一部分的台灣去」;又說,田弘茂若往訪大陸,「也應該是到他自己國家一部分的大陸來」。這些話裡面,不但是「兩岸一中」,居然也有了「一中各表」的弦外之音。

兩岸一齣小兒科的把戲正在落幕,一場內科外科的大會診儼然將可登場。拭目以待!

 

經濟/當FTA不再是FTA…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6873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3-28 02:5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川普政府上周給了FTA一個新定義。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FTA代表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未來這個F將被「公平」(Fair)取代。雖只有一字之差,卻可能影響國安,不容小看。

按川普政府的思維,自由貿易協定只有自由卻不公平。這種不公平來自幾個方面。

第一是來自於自由化程度的不對等,美國自認在世貿組織(WTO)及許多FTA下的開放程度都比對方高,而對手國常排除開放農產品、汽車等所謂敏感產品,或是承諾幾十年後才開放。

第二是協定後續落實時,美國都照章辦事,但是許多對手國卻偷斤減兩沒有完全落實。最後是受益上的不公平,也就是這些協定不簽還好,美國簽署後貿易逆差反而更加擴大,造成工作與薪資成長停滯。

這些思維並非空穴來風。以WTO最惠國關稅率為例,不用跟美國簽署FTA,美國自主給予零關稅的產品就超過3,800項。相對而言,台灣僅二千出頭、韓國不到二千項,中國更只有700項左右。再看美韓FTA,美國在2026年就將完全移除所有關稅,但韓國即便到了2032年,還保留如牛乳、蜂蜜、馬鈴薯、柑橘、稻米、巧克力等農產品或食品關稅。

特別是美韓FTA生效迄今五年,對韓逆差竟然惡化了一倍,從113億暴增至276億美元(同期對中國逆差僅增加18%,而對台灣逆差金額基本沒有改變)。當然美國並非阿呆,其利用WTO或FTA機制替服務業、智財權及醫療產品爭取到極大利益,然而這些受益的美商並未替美國人謀福利,反而擴大各種海外生產及外包程度。

凡此種種,導致美國認為自由貿易根本無效,公平貿易才是現階段需要推動的重點,但美國要如何扭轉情勢,從自由貿易改為公平貿易?目前看起來有幾個方向。

第一是要求對手國加速降稅,而且要取消保留關稅。

第二是改變原產地規則,未來要享受零關稅進入美國,就必須降低使用來自中國、台灣或越南的第三國零組件比重。

第三是移除對基改食品、農藥殘留等不當的檢疫門檻。

第四是透過企業所得稅法修正,未來美國本土企業進口零組件時,很可能無法當成扣抵所得稅的成本,以降低使用進口貨的誘因。

這些做為將逐漸產生各種短、長期衝擊。短期對貿易的影響不難推算,但這種「重商主義」死灰復燃的長期影響,才是台灣要提高警覺的問題。

幾世紀前的重商主義,基本是指西方國家以船堅砲利做後盾來打開海外市場,但同時採取極高的保護主義阻礙進口品,追求的是貿易順差極大化。隨著不可逆的全球化發展,川普的重商主義在21世紀自然受到很多限制,但並未脫離政治、軍事實力與經貿結合的本質。

由此觀之,台灣的處境極其險惡。往西面對的是中國式的重商主義,往東又出現美式重商主義夾擊。不幸的是,台灣在國際經貿表現極佳但發言權極低,卻又高度仰賴美、中市場。

若政府只看到貿易變化,未察覺背後的險惡,甚至還循傳統思維,沉溺於可能與美洽簽FTA的興奮而主動撲向川普重商主義的布陣中,屆時恐面臨對美順差減少,產業外移及空洞化更劇烈,以及進一步降低台灣的能見度及發言權。到時,若說台灣的國家安全已受威脅,絕非危言聳聽。

解決之道,首在建立危機意識;但令人擔心的是看不出來政府有這個體認:第二加強國際結盟、提升台灣的話語權。

美、中重商主義的受害者絕非只有台灣,如何利用如WTO或APEC加入「受害者聯盟」,又如何藉此創造存在感也與國安有關,但這點似乎也未受重視,台灣的國際參與迄今有氣無力,其他國家也未必認可我們是聯盟的一員。總之,我們必須認知,當FTA不再是FTA,不僅是貿易條件改變,更是國家安全的威脅,這才是應有的警覺。

 

中時社論:打開天窗說亮話系列二》不要搞到沒有尊嚴的統一

新南向夯 導覽班免費招生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開辦免費的「新南向專業導覽人員培訓課程」,輔導熟諳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語的學員投入導覽人力市場。(葉德正攝)

大陸決心走自己「反獨促統」之路,並祭出一系列便利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投資、生活、學習的政策,期從根本改變台灣人對大陸的疏離感,深化兩岸民眾心靈契合,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最終走上統一的道路。蔡政府執政以來的政策方向則截然相反,經貿政策主軸在市場「去中國」,企圖以台美貿易及「新南向」取代;這套經貿大政違背經濟法則,注定難有成就,加上外在環境變化,讓民進黨政府距離目標的實現愈來愈遠。

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要「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指的就是台灣出口近4成集中在大陸;新政府將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推動新南向政策;她雖提及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但心知肚明只是聊備一格,無心真正加入。

「經貿大政」推動至今,即使尚未失敗,已七零八落,可斷言難有成效。以加入TPP而言,這是蔡政府突破台灣經貿邊緣化危機的主要政策,而且是唯一的對策。

但美國總統川普上台首日就簽署退出TPP,TPP將難以為繼;未來即使日本承擔起領導TPP的責任,坦白說,少了美國的TPP,效益與意義已低,台灣即使加入,化解經貿邊緣化的效益亦大打折扣。更何況現在大陸也有意加入談判,未來若由大陸擔任主導角色,蔡政府會發現自己終究還是要面對大陸。

不僅多邊自由貿易困難重重,台灣若打算推進與美國雙邊自由貿易談判,恐怕也將遭遇阻力。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發布的文件,川普政府的貿易優先事項包括:在貿易政策方面捍衛美國主權、嚴格落實美國貿易法規、鼓勵其他國家對美國出口開放市場、在全球主要市場協商更佳的新貿易協議。

文件中提出「即使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糾紛解決小組或WTO上訴機構裁決對美國不利,也不會自動導致美國法律或措施有所改變。」

這是美國在國際經貿上走「單邊主義」的宣示,代表川普政府將把美國的法律及政府的決定擺在較國際貿易規範更優先地位,台灣對外經貿利益將因此受損。台灣貿易額居全球第15名,堪稱「經貿大國」,但在國際外交上則無法施展,對外談判向來居弱勢。過去10多年可說受惠於WTO「無差別待遇」的國際經貿法規,碰到糾紛亦可向WTO上訴。

至於新南向政策,原本就被認為只是一場「戲」,但現在看起來更像是鬧劇,南向辦公室主任更替、政策方向不明、未落實政策,連印度富豪來台灣開趴,都可吹噓為「新南向告捷」。

大陸早已藉著6年前生效的「東協加一(大陸)」自由貿易區,快速推動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與投資關係,東協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度持續升高,美國退出TPP後,雙方經貿關係只會再增長,台灣更難有切入點,新南向可告終矣!

事實上,以理論與實務看,蔡政府要以新南向或TPP、台美經貿關係取代兩岸經貿關係,原本就是違逆經濟的做法而難有成就。大陸經濟持續成長,現在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貿易的「萬有引力」理論來看,兩岸距離近、大陸經濟量體持續增大,台灣對大陸經濟的出口依賴程度必然上揚,此趨勢與政策關係不大。

蔡政府敲鑼打鼓喊口號的結果,很可能是新市場尚未有成績,原有市場已出現問題,反讓台灣競爭力進一步下降。隨著兩岸實力對比逐漸拉開,現今的做法只會讓台灣更無談判籌碼,只剩下單方面的「被統」,這種沒有尊嚴的統一顯然並非台灣所樂見。

如果蔡總統不想台灣走向衰敗,就應務實面對大陸市場,盡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以主動態度與大陸重啟雙邊貿易談判,實現服貿、貨貿落地,這才是贏取競爭力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再談分散市場,才有現實的意義。

事實上馬總統任內正是如此,一方面照顧好最大的大陸市場,另一方面則積極推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投資,民進黨當時全力杯葛,這顯然是被反中情緒蒙蔽了理性思考,實屬不智。

台灣與大陸加強貿易和投資的往來是客觀經濟規律,人為的阻斷只會削弱自己,並讓自己更加被動。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實力和競爭力,台灣面對大陸時也才能有更多談判空間,對未來的統一進程也可掌握足夠的自主權。當然,這一切的實現有賴於蔡總統務實面對兩岸一中的政治原則,而這終究還是蔡總統的政治抉擇問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95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