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02 09:52:13瀏覽187|回應0|推薦0 | |
蔡對北京提條件 忘了川普才低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47467?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5-07 02:28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新北市) 蔡英文總統接受聯合報訪問時,主動公開表述所謂的兩岸「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三新主張。蔡利用新形勢為基礎,架構一個在現狀下,沒有「九二共識」客觀現實下,架構兩岸和平基礎。其實質和陳水扁在○四年高喊「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時的情境與內涵,幾乎完全一樣;都是要在沒有九二共識、一中條件下,搭建兩岸和平穩定。 只是真正問題在於,當蔡提「新情勢」,意指的是什麼?是指兩岸間情勢,與去年她當選就任時的局勢不同嗎?猶記去年,蔡總統就職演說,強調的是「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 如果把她去年就職所講的,在「二十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並…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與現今說法相較,明顯感覺蔡總統至少有了新的想法;只是這個新想法具體是什麼,尚不清楚。但現階段蔡總統這樣想,還不至於破壞兩岸現狀,然就未來整體發展言,是值得憂慮的。 尤其是,蔡總統還把兩岸關係,和當前本區域(東北亞)的安定繁榮架構做關聯性思考,讓人捏把冷汗。 川習會後,美中共同面對的區域穩定議題—北韓。美方傳來的消息是,川普對北韓採行作法,無法達成目標。在這情境下,如川普不想把東北亞局勢弄得不可收場;那就只能回到歐巴馬的老路:繼續依賴北京,且可能更依賴北京。 在這樣的結構下,蔡總統還要對北京提新條件,那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中時快評》空話、空話、再空話
儘管把謙卑掛在嘴上,但蔡英文仍學不會傾聽與溝通。(中時資料照/王英豪攝)
商人出身的川普入主白宮滿百日,《紐約時報》指出,過去100天已經有近300位企業人士進入白宮,更有許多意見被川普採納,其中包括未將大陸列入貨幣操縱國名單,以及向大陸提出共同對付北韓金正恩政權等。川普的策略幕僚、前微軟及通用汽車首席財務總裁李岱爾說,目前川普的概念是溝通與回饋,執政第1個100天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 回頭看看台灣,再20天蔡英文入主總統府將滿周年,企業界進入府內和蔡英文會談的人數,10根指頭都數不滿,最多的是蔡英文接見部分企業團體,談不上建言,而是她不斷重複自我感覺良好的「政績」。 美國的川普和台灣的蔡英文,一個傾聽意見,並且願意採納;一個專制獨行,不接受異議。川普有許多政策也被批評髮夾彎,最明顯的例子是處理和習近平的關係,但如今印證習川聯手對穩定全球政經局勢有重大正面效益,這種政策髮夾彎,展現川普傾聽、溝通、回饋的執政格局。 蔡政府的髮夾彎則是部會步調不一,有左有右、有前有後,而該當機立斷轉彎的重大政策,如一例一休,不僅台灣企業界「有嘴說到無涎」,美國商會也在白皮書中表示,在台營運的最大顧慮首推「繁冗的行政程序」,其次為對「包括《勞基法》在內的不確定性」,兩岸關係更被視為影響營運的關鍵因素之一,以及台灣遭邊緣化危機等。建言何其多,惟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蔡英文勝選之日,曾說「謙卑、謙卑、再謙卑」,這無疑是過去1年台灣最大的謊言與笑話。一個空話說盡、不懂得傾聽與溝通的政府,民心必將反撲,且來日不遠矣。
陳一新》蔡總統國安團隊顯不夠專業2017/5/1 下午 06:24:35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501003536-262104 去年12月川普在推特推文挑戰「一中政策」,無疑讓蔡英文與她的國安團隊見獵心喜,決定靜觀其變。可惜兩個月不到,川普就在美中密集談判中「獲利了結」,於今年2月致電習近平表示,他將奉行美國的「一中政策」。 4月上旬首次習川會登場,雙方在北韓核武問題與經貿議題達成共識。隨著北韓危機的開展,不但美中兩國關係逐漸改善,而且川普與習近平也建立了私人情誼。 面對日益改善的美中關係,蔡英文的國安團隊為她出了一個可能挑撥美中關係的策略,就是對川普安排兩個相關的提議。其一是提出川普很難拒絕的F-35B採購案,其二就是安排與川普再通一次電話。只要川普同意這兩個提議,就會裂解正在改善中的美中關係。即使川普僅同意其中之一,也足以破壞美中關係。 蔡英文期盼習近平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兩岸關係,並同意台灣參加WHA。前者是希望北京不再以「九二共識」相逼,後者卻期盼大陸再奉送台灣一次WHA的入場卷。問題是,蔡英文固然有拒絕擁抱「九二共識」的自由,但習近平也有不讓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的實力。 蔡英文去年的就職演說在北京眼中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針對此點,蔡英文決定在路透專訪中扳回一城,表示「兩岸都必須共同面對一份新的試卷」。 大陸有足夠的實力、資源與工具,為台灣出題目和改考卷。至於台灣是否有能力出題目和改考卷來與大陸較勁,端視川普將如何回應蔡英文的提議。 由於川普的回應攸關蔡英文與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顏面;因此,蔡英文的國安團隊是否洞燭機先掌握所有情資,就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若是無視於習川會、北韓因素、美中關係改善等因素,就出此下策,建議總統「鋌而走險」,是陷總統於不義,證明蔡英文的國安團隊的確「不夠專業」。 國安團隊不夠專業 更糟的是,如果她的國安團隊掌握了這些關鍵因素,而仍建議總統分化美中兩國關係,最後讓總統騰笑中外,更證明他們只是一群「業餘的國安團隊」。 總統府發言人、蔡英文的口譯人員,以及一些「國王的人馬」前仆後繼地為她的失策辯護,但因川普的打臉太快太急,恐怕都只是徒勞無功。而此舉對蔡英文所帶來的羞辱,恐怕也難以洗盡。既然蔡英文與她的國安團隊對美國的出招件件落空,且反彈後座力強勁,那麼她們對大陸的叫板自然也因頓失所依,軟弱無力。(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
湯紹成》中美倒吃甘蔗 台美呢2017/5/1 下午 09:22:57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501004179-262105 在美國總統川普拒絕再和蔡總統通電話後,外交部在立法院提出的「建構台美關係全新架構」報告更值得觀察,其中包括:關注川普政府人事布局;爭取洽簽雙邊貿易協定;推動台美軍事合作及交流,建立「升級版」台美夥伴關係;強化美國國會友台勢力等。在目前中美關係發展勢頭甚佳的情況下,蔡政府對台美關係的維繫必須更審慎。 首先,由於美國國務院的中高階首長仍舊缺位,使得國務院在美國對外關係方面的功能劇減。相對地,川普身邊的策士,除編制內的國安顧問外,其女兒伊凡卡與女婿庫許納都已位居要津。這當然是我方外交人員須用心之處,尤其近來伊凡卡在中美關係也曾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由於川普政府現階段已放棄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而改與各國簽署雙邊經貿協定,這對台灣應比較有利,因為從多邊機制向雙邊機制轉移,降低了台灣在經貿上國際參與的敏感度;且由於台美經貿關係緊密,雙方合作的機會仍大。 再者,自2010年起,中、美雙方因南海問題爭執不下,美方即開始在東亞建立反中統一戰線,企圖結合一切可以結合的力量來圍堵大陸。其中日本、澳洲、印度、菲律賓與越南,都是美方積極拉攏的對象,在此戰略格局中,台灣自然也不例外,因而美方積極邀約台灣軍方觀摩環太平洋演習,以至於國會通過雷根總統時期對台灣的六項保證等,都是美方主動,而支持台灣只是手段,圍堵大陸才是目的,一旦目的變化,手段必定隨之更動。 日前蔡總統曾表示願再度與川普通電話,但被川普拒絕,原因就是川普擔心觸怒北京而影響到對於平壤的施壓。可以想見,在此當下,美方必定謹小慎微,尤其對台軍售可能也將受到影響。 在對美國國會的工作方面,我方外交人員功不可沒,但有研究顯示,只要美國國會出手引領對外政策,出事的機率甚大。最佳的實例就是1995年李登輝總統訪美。當時美國國會強迫國務院發給李登輝簽證,結果導致兩岸飛彈危機。 當然,若有美國國會議員願意替台灣說話,我們樂見其成,只是議員們的理念與價值觀念較強,但行政經驗較弱,一旦理念價值與國家利益相衝突時,後者多半還是要超越前者,這才符合現實主義的主張,這也是美國一貫的作風。 目前我方對外關係的籌碼日減,今年可能連世界衛生大會(WHA)都無法參與,主因就是兩岸關係凍結所致,因此只能對美一面倒而缺乏制衡的力量,確是一大憾事。尤其在習川會之後,中美關係轉佳,若雙方能在經貿與外交方面累積共識,川普極可能在今秋中共19大之前訪問大陸,以便給習近平加分,那將會更不利於台灣,我方必須提早因應。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經濟/川郭會舖路 台美新經貿關係啟動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37132?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02 02:5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郭台銘與川普的會面是大新聞,卻也不令人意外。川普以「美國優先」做為施政主軸,力圖把製造業工作帶回美國。郭董也證實將優先考慮在有精密機械基礎的賓州設置面板廠,投資規模可逾70億美元、創造3萬至5萬個就業機會。此一事件可望啟動川普時代的新台美經貿關係—在川普新政下,台灣廠商赴美投資趨勢恐不可免。 對於此一發展趨勢,對台灣固然有產業外移、就業機會流失的疑慮,但我們寧可正面看待,或許這正是台灣產業轉型發展的契機所在。 首先,台廠赴美投資有助於增加美國就業,也有助於鋪陳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有利氣氛。台美自貿協定在雙邊友好氣氛及川普雙邊貿易協定優先的主張下已頗有機會成真,其中的關鍵除了美豬美牛的開放問題外,如何說服美國可增加其就業機會也是重點。台廠赴美投資既有助於增加美國就業,自也有助於減緩台美經貿摩擦,奠定自貿協定的成功基礎。 其次,台廠赴美投資不會切斷台美的生產鏈關係,只是生產鏈的一部分移轉至美國。台灣廠商可藉此機會更加融入美國生產鏈與美國市場,這有助於台美長期經貿連結,對於台灣廠商的技術提升、參與國際產業標準的制定、直接掌握市場通路等皆會有所助益。台灣經濟已長期陷入微笑曲線中段代工製造微利的生產模式,欲自拔而不可得。台廠赴美投資有助於台灣產業往微笑曲線兩側的研發與市場端邁進,優化產業結構。 再者,台灣實無需過慮產業空洞化及就業機會流失。過去台灣對中國大陸大量投資由於無助於產業轉型升級,的確產生下游產業空洞化,對美投資則意義完全不同。以就業而言,台灣已不需擔心就業的「量」,如何提高就業的「質」與創造適合青年就業的機會才是重點。對美投資雖不一定有立即效果,但連結先進國家,長期有可能因技術優化而帶來就業品質的提升,與適合青年的勞心而非勞力工作機會。 面對無可避免的對美投資趨勢,台美間的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BIA)便顯得重要而迫切。台美BIA除了提供投資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可同時解決美國對台投資的障礙投資有助於台灣產業往微笑曲線兩側的研發與市場端邁進,優化產業結構。 再者,台灣實無需過慮產業空洞化及就業機會流失。過去台灣對中國大陸大量投資由於無助於產業轉型升級,的確產生下游產業空洞化,對美投資則意義完全不同。以就業而言,台灣已不需擔心就業的「量」,如何提高就業的「質」與創造適合青年就業的機會才是重點。對美投資雖不一定有立即效果,但連結先進國家,長期有可能因技術優化而帶來就業品質的提升,與適合青年的勞心而非勞力工作機會。 面對無可避免的對美投資趨勢,台美間的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BIA)便顯得重要而迫切。台美BIA除了提供投資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可同時解決美國對台投資的障礙,例如飽受批評的法規、管制及政府效率等問題,進而吸引美商來台投資。更進一步,若台灣可藉此調整法規、健全軟硬體各項基礎建設,也可發揮綜效,吸引歐洲、日本等其他先進資本來台投資。基於以下原因,這對台灣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也有重要意義。 第一,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較之亞洲各國明顯偏低,外人直接投資不足現象已持續多年,其中尤其缺乏來自先進國家的優質投資。台灣早年的經濟成長,得力於美日歐各國的直接投資甚多,而今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緩慢,缺乏優質外人直接投資是原因之一。 第二,台灣產業結構多屬各產業的中上游,已缺乏下游最終產品,導致出口不易擴張。相較於韓日中美已積極建構完整產業鏈,台灣務須急起直追。欲重建下游產業殊為不易,必須借助先進國家的優質投資。 第三,無論欲發展完整供應鏈或強化現有產業結構,尋找互補性的關鍵廠商或技術非常重要,這也有賴優質外人投資。吸引外人投資的重要性已不在創造就業,而是填補生產鏈或技術缺口。 台灣過去經貿投資高度連結中國大陸,目前顯然已遭遇若干困境,中國經濟下行、紅色供應鏈崛起及兩岸政治因素都導致台灣必須積極開拓下一階段的國際連結。透過台美自貿協定來鞏固與發展台美經貿關係是下一階段的重要解方。但自貿協定除了本身即龐大複雜之外,還涉及美豬美牛開放及國際政治等難解因素,恐需耗費若干時日,緩不濟急。 因此,若能先完成較容易的台美BIA簽訂,再努力談判包含投資協議在內的台美自由貿易協定,應是較可行而值得政府努力以赴的方式。
日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赴白宮,與美方洽談在美投資相關事項,經濟部長李世光昨(1)日接受立委質詢時,坦承事前並不知情。至於台積電是否跟進赴美投資,李世光說,就經濟部了解,目前台積電沒有規劃。 在其他事業赴美投資部分,李世光鬆口道,目前中油也正評估赴美投資。他說,台灣石化政策是「量不增加,質要提升」,石化產業要往高質化發展,美國過去幾年頁岩氣有很大突破,對於原料取得有優勢。
台積電也想赴美? 經長:目前不會對於郭台銘計劃赴美投資,李世光表示,鴻海赴美投資與蘋果供應鏈有關,但鴻海還未公佈投資項目跟範圍,經濟部要等內容公布後,才能進一步評估對相關產業的影響。是否帶動蘋果供應鏈中其他台廠赴美,經濟部也還在了解中,不方便對個別公司發表評論。 立委徐永明追問李世光台積電是否也會跟進赴美投資。對此,李世光回應:「目前了解是不會。」 李世光說,經濟部任務是確保企業用電以及用水能穩定供應。對於台積電是否赴美,經濟部密切注意中,也持續與台積電諮詢,目前了解台積電沒有赴美投資打算,經濟部評估水電供應也可以滿足需求。 隨著川普上任,喊出「美國優先」政策,希望製造業回流美國,立委盧秀燕憂心不只供應鏈回美,可能連公司也將總部移往美國,將不僅對台灣經濟造成衝擊,而且可能造成骨牌效應,讓大陸和東協國家相繼效法。 李世光回應道,美國稅制是全球稅制(Global Tax),稅基是該公司的全球營收,總部設在哪會有影響,經濟部正在分析中。 不過,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周黎芳認為,台灣企業將總部轉移至美國可能性不大,因為美國財務、會計、法務等方面人事成本過高,加上文化差異,不利台企在當地運營。 周黎芳指出:「主要還是下游供應鏈較有可能移往美國。」她分析,此次美國稅改分成2個部分,一是希望把營所稅由目前的35%降到15%至20%左右;另外就是調整邊境稅收機制,改變稅基計算方式,境外成本部分不能抵稅,若是在美國生產則給予優惠,吸引企業將供應鏈移往美國。(相關新聞見A3) (工商時報)
張忠謀:政府不是一句創新或轉型就能達成目標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2414348 2017-04-20 11:06聯合報 記者楊美玲╱即時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日出席經濟50大論壇,並以「成長與創新—不變的恆值」為題發表致詞,張忠謀表示,經濟若需要一句口號就是「成長」;若要3句口號,那就是「成長、成長、成長」,而成長非營收成長,是附加價值的成長,創新則是提高附加價值的好途徑,但不能急就章創新,政府不是一句創新或轉型就能達成目標,「創新要靠市場機制。」 張忠謀表示,世界局面變得極快,但有二件事是永恆價值,就是成長和創新,均是永恆價值,無論時局如何變更,須要成長和創新是永恆不會變的。他說,成長並非營收成長,而是附加價值的成長,當附加價值增長,利潤也會增加。 他以自身擔任企業高級經理人50多年為例說,他曾經歷過公司不成長,以及更多時間在成長的二大階段,當企業不成長必須處理的問題有撙節開支、裁員、員工士氣低迷等,當他在德州儀器公司任職時,公司內部的咖啡全都免費提供,員工每天喝5至10杯,把咖啡當水一樣喝,但當公司不成長,第一件事就是取消提供免費咖啡弄,節省成本開銷。 張忠謀說,當企業成長時就要徵才、發紅利、加薪、找地投資、解決電力或水不足等問題,而對國家而言,若經濟沒有成長,稅收和發展都會停滯,變成不快樂沒發展的國家,因此成長對企業和國家經濟發展都是必須的。 他表示,「成長要轉型創新,但絕對不是必要。」有些公司成長不見得透過創新或轉型,成長也可透過多徵人或投資機器廠房等,回首大家所懷念的台灣1970或1980年代,台灣居四小龍之首,但成長非靠創新,而是就業人數增加,投資也增加,所以成長不一定需要創新或轉型,也能藉由人才或資本投入來成長。 在創新部分,張忠謀表示,創新和改變、轉型同意思,創新英文是innovation,字典解釋為「to make changes」,「make」是要去做改變、做創新,非嘴巴說,且不是一個創意(idea),創意和創新相差極大,做改變有大有小,價值有高也有低,而一個創新價值也須以它產生附加價值來衡量,每天早上一直用黑人牙膏刷牙突然換成高露潔,這也是改變,但並無任何經濟價值,創新價值要以經濟價值衡量,而商業模式創新是最值錢且常發生。 張忠謀說,最令他讚嘆佩服的二個商業模式創新就是麥當勞和星巴克,麥當勞將速食方便化和平民化,而星巴克把一杯美金2毛錢的咖啡變成了2塊美金,甚至現在要4或5塊美金,增加了附加價值創新;其他像是google、Amazon、阿里巴巴等,也都是透過商業模式創新,創造了獲利。
轉貼 強改年金又大幅擴大政府支出,說服不了人! 2017/03/30 12:32 http://blog.udn.com/jimchuan/99522533?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蔡英文鐵石心腸要大砍軍公教年金,所持理由是今天不砍,若干年後「年金基金」就要破產,可是,蔡英文的「治國藍圖」卻要花幾個以八千億為單位計算的大型政府支出,例如:擴大軍備(機、艦、潛艇、航母,20年?)、「基礎建設」(4 年?)等等。 即便「年金的基金」可能破產,可這並不等於政府財政破產啊! 政府真的沒錢嗎?如果沒錢,怎麼新政府的支出這麼豐沛?官邸裝修扁馬只要八、九百萬,她要一億。座車要兩千多萬的,怕誰暗算?而且,大舉擴充政府人事,例如補提監委、資政,華旅董事長換由謝姓前立委就從原本的無給職變成年薪四百萬。 蔡英文砍了大批退休及現職軍公教的年金,同時又把大批政府職位分封給自己陣營的人。對比政府的高官、立委、國營事業高管、派外人員個個肥滋滋的薪給(之前才知道駐德大使月領美金兩萬,還外加一切生活開銷)。即便年改後,消除了超過100%的所得替代率,可是,對於佔絕大多數的中基層軍公教退休及現職人員,心中的怨恨,不知蔡英文及其大員們否計算過得失了? 還是像大街上那些騎機車故意拿掉滅音器造成巨大聲響來吵人的飆車族那樣的心態?只要我喜歡! 年金改革,如果只看有部份人領得比上班時還多,當然需要改革。可是,大概很少人會想到蔡英文的年金改革竟然如此激烈——的確砍到見骨。 如果綠營自以為是的「轉型正義」造成另一批人的傷害,的痛苦。這就是蔡英文想要的嗎?冤冤相報,何時能了? 昨天,看到不只一般的公教人員,連維護國家安全的退休軍警都上街抗議,蔡英文真的都沒想到這麼激烈的「施政」不會為她的政權帶來危機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