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美經貿甜 小英學學郭董 一帶一路 美國簽到 企業競相赴美投資,台灣卻留不住 大陸經濟乍暖還寒 提防風險
2017/05/13 12:11:31瀏覽119|回應0|推薦0

 

 

 

王健全》中美經貿甜 台灣有苦吃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和美國總統川普握手言歡。(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4月的「習川會」,最重要的成果是「百日計畫」,為中、美雙方開啟了友好的諮商機制。打鐵趁熱下,中、美雙方在5月12日召開記者會,公布了百日計畫的10項重要具體內容。此一高效率的運作凸顯了中、美解決貿易分歧,削減中美貿易逆差的企圖心,使中美貿易戰的可能性降低。這個發展對大陸台商及兩岸貿易來說是個正面訊息,未來受到美國保護主義衝擊的機率將下降。不過,中、美更深度的經貿合作,也相對降低台灣在中美經濟摩擦中可以槓桿操作的空間。

在百日計畫的10項內容中,包括大陸將重新開放美牛進口,換取美國自大陸進口熟製雞肉;大陸對美國轉基因生物科技產品重新審議,對美國開放部分金融服務,為美國信評公司及電子支付提供市場准入,以及邀請美國參與一帶一路高峰會,同時,美國亦邀請大陸派團參加美國投資高峰會。

上述10項內容對台灣將產生不少影響。首先,大陸長期和美國在牛肉議題上對峙,如今關係和緩,打算開放美牛,台灣將面臨很大的壓力。過去,台灣未能開放美牛、美豬,但拿不出科學數據,如今再拿不出數據恐難輕易過關。

未來台灣在談判上,可考慮仿效日本用關稅配額逐步開放的方式。例如和美國談判豬肉開放,採取關稅配額進口,配額外採高稅率。配額量可逐年少數增加,或每隔3到5年增加某一數量,以減少對養豬業者的衝擊。而國內養豬業因開放而遭受的實質損害,可適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請求政府救助。同時,加速產業升級,以提高生產力、建立食品履歷、產品區隔等來因應,同時以輔導、補助、善用進口救濟措施來降低農民的反彈。

在基因作物的開放方面亦然,歐盟拿不出科學證據,但又不開放,遭致美國報復;台灣如果提不出科學證據又不開放,恐怕在高科技產品出口上會遭到報復,若是如此,對台灣的經濟衝擊將不小,值得政府正視。

在金融開放上,今年3月Apple Pay在台上線,多家銀行均予以支援,蘋果挾其龐大客戶可能會在台灣攫取絕大的市占率,衝擊國內第三方支付業者。未來政府應透過金融監理沙盒,以專區先行先試,才能因應美國第三方支付,乃至Uber、airbnb等分享經濟及數位經濟來台的可能挑戰。

最後,大陸邀請美國投資「一帶一路」,美國也邀請大陸投資,目前雙方仍屬試探性質,但也應證了美中關係的改善,台灣應考量調整對外戰略,就算不親中,但也不要反中,才能藉槓桿中、美資源取得更大的利益。

此外,墨西哥對美順差600多億美元,但對美國投資不到50億美元,因此被川普視為眼中釘。台灣應記取教訓,鼓勵企業向美國投資以避開報復。但在對美投資時,應趁機網羅人才,取得先進技術,鏈結其供應鏈,以創造未來和美國經濟連結的最大效益。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經濟/美貿易政策回正軌 台灣準備迎戰

2017-05-14 04:1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6134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美國與中國大陸日前宣布達成了「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早期收穫」的十項共識,在美國總統川普對貿易失衡頻頻發出報復的威脅下,這項發展的確令外界驚艷。這是「川普經濟學」即將回歸正常軌道的先兆,或只是將對其他國家發動更多「貿易攻擊」的先聲,相信諸多利害相關國都在密切注意其後續發展。

這十項共識,包括:

一、中國將重新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自2003年因口蹄疫被禁止的);

二、美國將允許自中國進口熟製禽肉;

三、中國將對美國提交的生物科技產品進行科學審評;

四、美國歡迎中國自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

五、中國將允許外資全資金融服務公司提供信用評等服務;

六、美國和中國將致力達成跨境清算機構監管合作和信息交換、

七、中國將允許美國全資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進入、處理外幣銀行卡;

八、美國承諾同等對待中國銀行和外資銀行;

九、中國將向兩家美國金融機構頒發債券市場承銷牌照和結算代理人業務資格;

十、美國將派代表參加中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美國亦歡迎中國參加美國商業投資峰會。

這是4月上旬「川習會」結束時,,中美兩國共同提出、為縮短美國貿易逆差的一項貿易「百日計畫」,短短一個月後所達成的初步成果,並以「早期收穫」的方式呈現,也意味著更重大的「主菜」將會陸續上桌。

趕在此刻宣布,應該和即將在14至15日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有關。雖然迄今已有29國領袖或政府首長參與論壇,卻獨缺西方大國領袖或高級代表團與會,是美中不足之處。能夠在這項共識達成之後,適時宣布美國代表團即將與會,當然具有背書、加分的效果,強化參與各國的信心,並讓一帶一路計畫在推動上更加順利。中美送出上列「小菜」,顯然十分值得,況且並非完全由中國單向「讓利」,有「捨」之下仍然有「取」,可謂皆大歡喜。

不過,「前菜」雖然可口,並不表示「主菜」也會是爽口美味的佳餚。因為2016年美中年度貿易逆差高達3,470億美元,占了美國總貿易逆差5,023億美元的七成,若無法從中國的對美逆差下功夫並獲得顯著成果,美國幾乎是不可能有效改善貿易情況的。

但是,中國雖已晉升為全球大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但人均生產僅排名全球100名、人類發展指數稍好,為全球90名,但仍自認為「開發中國家」,要繼續以各種政策措施來保護其國內產業和市場,要在中國的虎鬚上拔牙、迅速打開各種貿易市場絕非易事;況且,依照世貿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基本原則,對美國開放的市場必須對其他WTO成員們一體適用,眾多貿易競爭者都虎視眈眈地要搭中美貿易諮商結果的「便車」,豈能輕易讓步。因此,就算「前菜」順利出爐,也不表示「主菜」必能順利烹調完成。

然而,這項宣布還是傳達了重大意義,亦即,即便是在川普總統狂妄和跳躍邏輯的發言之後,和美國有重大貿易失衡的國家還是可以透過貿易諮商,和美國獲得雙方滿意的解決共識。

因此,我國沒有必要擔心美國會以單邊霸權主義來無理要求、逼迫我們開放市場;但是卻也必須準備好,可能很快就必須和美國諮商「不合理」的市場保護,並需要做出合理的讓步。而如果真的要開放市場,需要的調整措施,包括提供產業適當的協助,都必須盡快規劃就緒,並在諮商完成後隨即公布以安民心。

看來,美國川普總統對貿易政策的激烈發言,果真是在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在累積了議價優勢之後,將逐步獲得豐碩的成果。我們歡迎他回到貿易正軌,也要準備好正面迎戰。

 

中時快評》小英學學郭董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511005385-262103

海董事長郭台銘近日展現驚人的體力與效率,4月底先飛到白宮會見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又在河南鄭州的富士康科技園區接待到訪的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郭台銘和川普談到夏普將籌組團隊赴美國投資,目標在9月前完成計畫,預計2017會計年度上半年決定,夏普的美國新據點將生產產業用顯示器、電視機、車載裝置的中大型尺寸面板;至於郭台銘和李克強,則談到大陸製造業的「雙創」(創業、創新)方向。李克強向郭董保證會進一步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大陸有巨大的市場和人才資源,是發展製造業的最佳投資目的地,希望富士康將更多高階研發和全產業鏈放在大陸。

在不到2周內,郭台銘與全球兩大經濟體政府高層會面,G2展開拉人攻勢,希望爭取郭董的青睞,能在自己國內大手筆投資。郭台銘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國際級企業家,在美國和大陸受到貴賓級的接待,台灣呢?當川普和李克強拉著郭董時,蔡英文在幹嘛?兩相對照,實在令人心寒。

《時報周刊》日前公布一份民調,郭台銘是蔡英文連任的最大對手,郭董支持度甚至大贏蔡英文超過10趴,藍營內部認為2020如能「鑄鐵郭炒空心蔡」,重返執政將大有可為。

郭董是否真會投入總統大選變數仍多,也可能只是假議題。但身為國家領導者,眼見其他國家拚命在挖台灣企業家這塊大金礦時,竟能無動於衷,只能官式回應「祝福」兩字,不見任何具體行動,民進黨政府的傲慢由此可見。在蔡英文眼中,恐怕拚政治才是王道,至於拚經濟,看來是「動口不動手」。

 

 

聯合筆記/一帶一路 美國簽到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5991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5-13 03:11聯合報 賴昭穎

美國與中國大陸官方十二日共同宣布達成貿易協議,範圍從農產品、能源、生技到金融服務業,包括美國牛肉在內,爭取多年的美國產業終可登陸。

大陸是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國,在美國商務部預定五月下旬針對「重大貿易逆差綜合報告」舉行聽證會前,這紙貿易協議稍紓解中方壓力,也可視為川普政府的得分,也難怪商務部長羅斯會以「美中間貿易協商歷史達成的最大成就」形容。

然而,在美商務部公布「成果清單」中,另一個引人注意的焦點,則是美國將派代表出席十四、十五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美國也成義大利之後,另一個派員出席論壇的G七成員國。

美國出席這場論壇之所以引發關注,不在於美方代表團的規模多大或層級多高,而在於此舉對美中關係以及亞太戰略透露的跡象和象徵意義。

前總統歐巴馬為因應大陸崛起,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在軍事上增加軍力部署,政治上加強與盟邦、友邦的合作,經貿上則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三管齊下圍堵大陸。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揚棄鄧小平時期「韜光養晦」戰略思想,在美中關係上提出建構「新型大國關係」框架,區域經貿方面則透過主導成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設立亞投行和推動一帶一路等,抗衡美國的亞太布局。

相對於歐巴馬政府對於中方倡議的冷處理,川普上台後的亞太戰略與對中關係呈現迥異前朝的發展。首先,川普宣布退出TPP,讓「亞太再平衡」人去政息;其次,國務卿提勒森三月訪中,首度回應中方倡議的「新型大國關係」,被視為雙方關係的進展;再者,大陸在北韓問題積極作為,也成功換取美方在匯率、台灣等議題上的妥協。

如今美國允諾出席一帶一路論壇,要斷言美方接受一帶一路仍言之過早,但川普的確給足習近平面子,至於面子是否能轉化為裡子,恐怕還待觀察。

觀察大國互動,從點來看恐流於瞎子摸象的層次,必須放大到面來看,才能正確解讀。川普上台百餘日,外界仍未聞其亞太整體戰略思維,但美中近期的合作大於競爭卻是事實,至於雙方關係能否產生根本性改變,擺脫既有霸權與崛起強權對抗的「修昔底德陷阱」,卻是我方不得不關切的,畢竟從現實層面看,美中關係發展勢必牽動台灣的未來。

 

 

聯合/企業競相赴美投資,台灣卻留不住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5789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12 02:5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日前進白宮會見川普,顯示其在美投資已進入關鍵時刻。川普提倡的「美國優先」政策,首要工作就是推動製造業回流,陸續有台商響應。除鴻海外,近期傳出計畫在美投資的台商還包括台積電、台塑、義聯和中油;扣除中油,另四家企業金額加總已逾一兆三千億元台幣,遠超過蔡政府前瞻計畫八年八千八百億的規模。

科技部長陳良基評論鴻海在美的投資案時說,台灣企業能在世界各地設廠是「好事」,應「正面看待」。但換一個角度看,本土優秀企業競赴海外投資,將資金和就業機會帶到國外,台灣卻留不住他們,真的是「好事」嗎?而如果下游產業鏈也跟隨大企業的腳步一起出走,真的該「正面看待」嗎?

台積電與鴻海名列台股市值的第一、二名,台塑集團旗下的四家公司,則分別居台股市值第三名與七到九名。亦即,台股市值前十大重磅企業,有六家已決定或正評估赴美投資。這些龍頭公司一旦在美投資,其中下游協力廠商也勢將陸續跟隨前往。因此,官員夸談「正面看待」,彷彿不以為意,但台灣經濟真的不需要製造業了嗎?

這幾家國際級企業評估赴美設廠,背後牽線的是白宮美國創新辦公室,由川普女婿庫許納操盤。對於美國的拉攏行動,中國大陸立刻提高警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隨即赴鴻海集團的鄭州工廠參觀,希望鴻海將「高端的研發與全產業鏈」留在大陸。相形之下,蔡政府強推政府投資的前瞻建設,對於民間投資出走卻反應冷漠,實在讓人看不出政府拚經濟的一絲熱情。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動作,反映了各國近年在全球化風潮中學到的教訓:產業發展除了研發,製造亦同等重要;前者是產業的根,後者是就業的本。美國近年深受製造業外流之苦,大陸雖是世界工廠,但近年因生產成本暴增,製造業亦有外流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國家的趨勢,使其經濟面臨成長下滑的危機。美、中不約而同擁抱製造業,不希望產業斷了根,顯示兩國政府均意識到事態之嚴重。

台灣製造業則早就面臨了斷根危機。二○○○年,台商在海外生產的比重僅二成,此後便一路快速攀高。二○一○年迄今,我國企業在海外生產比重均逾五成;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這是我國近年勞工薪資停滯和高失業率的關鍵因素。再看,去年我國公開發行公司投資在擴充廠房設備的金額僅二五一億元,創有這項統計以來的最低水準。這些凸顯了兩大危機:企業出走,留在台灣的產業也不願增加投資。

內閣部長「正面看待」台商赴海外設廠,卻不正視製造業不在台灣投資的問題,這是嚴重的偏失。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宣稱將透過「創新、就業、分配」,以帶動產業的競爭力,提高勞工的薪資、增加新的工作機會。然而,產業界質疑「五加二」與台灣現有產業的關連太小,企業大老也認為政府一頭熱推動新產業,卻忘了已有基礎的舊產業,就算新產業成功,也彌補不了舊產業衰退對經濟的衝擊。更重要的是,政府無法解決土地、水電、環評、抗爭、行政怠惰等干擾企業投資的因素,當然也就挽留不住企業出走的腳步。

川普和李克強都想要爭取鴻海的研發與製造,正因看出了製造業的重要。台灣也一樣,製造業在台灣不能只有研發,也要保有製造能力。閣揆林全說,台灣要多幾個「台積電」,來帶動經濟發展與就業。但在台積電、鴻海等企業傳出出走時,卻未見官員爭取這些投資留在台灣,竟還說這是好事。試問:政府拚經濟的企圖心何在?

川普喊出「美國優先」,李克強也拋出了「中國優先」的概念。美、中積極拉攏企業,台灣難道只能袖手旁觀?

 

 

經濟/大陸經濟乍暖還寒 提防風險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5997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13 01:3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大陸的出口表現差強人意,一般預期今年全年的表現應該會比去年好,但由於目前全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加上大陸內部問題不斷,因此,國際經濟研究機構普遍認為當前大陸經濟形勢尚未真正進入復甦的軌道,也許可以用「乍暖還寒」來形容。

日前大陸官方公布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4月雙雙大幅滑落,不如市場預期;無獨有偶的是,4月財新製造業PMI僅50.3%,亦創下近七個月來新低。儘管這些PMI數據仍都在榮枯線以上,但從高位滑落的現象,顯示經濟擴張的動能減弱,是否意味著近期出現的經濟復甦曙光又將轉趨黯淡,市場上議論紛紛。

樂觀看待大陸經濟前景的專家指出,過去幾年力推的經濟再平衡政策,已獲得一些進展,隨著拖累經濟成長的周期性因素逐漸削弱,大陸經濟形勢好轉其實已持續一年多時間。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大陸深受資本淨流出的困擾,今年初開始出現資本淨流入,顯示國際投資者重新看好大陸經濟;同時,外匯儲備也終止跌勢,最近連續三個月增加。

此外,彭博社的評論也指出,在消費需求的帶動下,大陸經濟已連續兩個季度擴張;稅費減免政策增強了企業的再投資能力,企業在互聯網平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積極投入,加上中共19大召開在即,新的政治周期開始,在穩定優先的考量下,大陸政府將繼續利用擴大基建投資來穩定經濟成長,因此,下一階段的大陸經濟表現應不會太差。

然而,4月大陸官方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都呈現明顯衰退之勢,近期大陸經濟復甦可能已過了短期的高峰,未來經濟下行的壓力勢必增加,原材料購進價格和產出價格指數連續三個月大幅下跌,尤其後者已落入收縮區間,或可作為佐證。

事實上,近期橡膠、玻璃、鋼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3月份PPI漲幅也在連續五個月擴大後開始回落,製造業需求疲態似已開始顯現,再加上近期大陸官方為去槓桿而進行大規模整治銀行業務,導致金融環境急遽收緊;房地產市場嚴格調控導致銷售成長減緩,開發商投資意願降低;前期對經濟成長貢獻卓著的汽車需求也大幅減弱,瑞銀、摩根大通等國際金融機構都預期大陸經濟成長速度或已觸頂,即將反彈向下。

客觀而言,大陸經濟成長出現「前高後低」的可能性的確存在,經濟下行壓力仍在,主要是因房地產高庫存的問題,加上嚴厲的金融緊縮、防範資產泡沫政策,高成長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很難持續;其次,受限於偏緊的流動性,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也難以大幅成長來彌補房產投資的縮減。

此外,近期大陸出口表現差強人意,且一般預期今年的表現可能比去年好,但由於目前全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例如歐盟區不穩定、中東動亂、原油價格以及大宗商品市場可能隨時變化、川普執政下的美國經濟等因素,都將牽動全球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成長動能;同時川習會後的「貿易百日計畫」談判結果也存在變數。

大陸經濟若脫離復甦的軌道並再度向下探底,市場最擔憂的是,大陸已累積的龐大債務可能引爆系統性金融風險。這樣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因為有專家指出,導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的那種失衡徵兆似已隱約在大陸出現,規模達11兆美元的理財產品市場,顯示與雷曼兄弟破產前的金融工程諸多相似處。當然,大陸的國情畢竟不同於美國,直接援用美國經驗來論斷大陸目前的處境並不合宜。今秋召開的中共19大,或將是今年大陸經濟不出現脫軌的關鍵因素。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2583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