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8 11:44:44瀏覽195|回應0|推薦0 | |
看問題/政治任命擴增 破壞文官中立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471857?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5-19 01:20聯合報 本報記者程嘉文 官僚體系中,「決策」與「執行」分別由政務官與常任官組成。前者出身民主選舉,或由民選首長任命,代表政治責任;後者經長期專業訓練,理論上應該沒有顏色執行政策。政務官與常務官的界線應該畫在哪裡,的確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不過蔡政府積極修法,增加政治任命的官員職缺,卻很有可議之處。繼增加特任大使(代表)、部會副首長與三級機關首長名額後,如今駐美、日、歐盟、世貿組織代表處的公使(副代表)也改為政治任命。 為何這四個「職務」可以改由政治任命?外交部的說法是,保持彈性,可以任命特殊人才,針對專業議題捍衛國家權益。這樣的理由,和先前其他修法一致,但還是很難說服人。 過去國民黨長期執政,公務員體系中偏藍者居多是事實。從反對勢力起家的民進黨,即使已二度執政,但對文武官僚的不信任心態,始終沒能完全去除。因此不僅大量引進機要人員擔任「監軍」,如今享有立院多數,更要將政治任命範圍,盡可能擴大。 當然,除了不信任,這些修法,也是提供更多加官晉爵的機會;但高層也不該忘記,這樣也會使得原本和自己關係就有矛盾的公務的體系,更難融為一體。執政當局的算盤可能是,只要繼續執政,高懸升官的胡蘿蔔,自然不乏「投誠」之輩。問題是破壞文官的中立,造成的弊病,要如何彌補?
聯合筆記/德政猛於虎!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6945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5-18 00:08聯合報 林河名 蔡英文總統就任將滿一周年,對照就職演說的意氣風發,近來許多民調都顯示蔡總統的聲望下滑。改革工程千頭萬緒,矢言「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的蔡總統,可知問題出在哪裡? 「如果各種議案沒有充分的時間溝通、說服、辯論、協商,那麼多數票決是否真正能夠增進整體社會利益,其實不無疑問。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於是公共決策的形成,最好是透過討論與協商來進行,以使得少數能服從多數之外,多數也能尊重少數,將議案修正改善,如此大家各讓一步,彼此妥協下找出最大的共識,才能夠減少倉促多數決可能為少數人所帶來的社會傷害。」 上面這段話,是行政院長林全在二○○二年擔任扁政府主計長期間,與當時中研院副院長朱敬一合著《經濟學的視野》一書,有關「協商成本與代議政治」的論述。這恐怕也是當時仍為國會少數的民進黨,飽受「朝小野大」之苦,油然而發的深刻感受。 「換言之,最理想的公共政策,應該是以充分的協商溝通為前提。充分的溝通討論,其實是動用表決的前提。」十多年過去,民進黨已完全執政,從書中結論來看行政院近期強推「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以及立法院審議草案的過程,到底是有人「昨是今非」?還是要感慨「不能盡信書」? 然而,蔡政府溝通失效的政策豈只「前瞻」? 依聯合報最新民調,各有五成以上民眾不滿蔡政府的兩岸關係及經濟發展表現,但也有五成八支持推動年金改革;可見人民雖對執政不滿,卻也期待改革,這無疑是蔡政府的一大利基。 打從蔡英文競選期間,就強調民進黨政府將是「有史以來最會溝通的政府」。但這一年來,溝通成效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曾任多位美國總統文膽的大衛.葛根,在《美國總統的七門課》舉出「就任百日定江山」等七大領導能力,其中包括「說服力強」。從一例一休、日本核食、年金改革,到前瞻計畫,諸多重大政策推動不順,除了在野黨阻擋,關鍵更在蔡總統拿不出有力論述,說服社會大眾。 台北市一家牛肉麵店日前貼出「承政府德政」的歇業公告,不滿之情,溢乎紙上。但這已非個案,民進黨籍彰化縣長魏明谷昨天也直言勞工及企業主對「一例一休」都有不滿聲音,希望輔導期延長,甚至無限期延長,足見民間哀鴻遍野。 昔有「苛政猛於虎」。蔡總統上台後,推動轉型正義、各種改革,乃至前瞻計畫,都可算「德政」,但遇到時機不對、規劃不周、溝通不良,美意會成憾事,德政也可能猛於虎!
去梯言/比負債八千億更嚴重的問題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67247?from=udn-hotnews_ch2 2017-05-17 02:46聯合報 公孫策 立法院初審通過「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修正草案,未來三級機關的調查局長、警政署長等職缺也得由政治任命,容易引起政治爭議。 聯合報資料照片當藍綠立委正為前瞻條例大戰之時,司法法制委員會「兵不血刃」初審通過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修正草案。這個後續影響恐怕比負債八千八百億元還要嚴重。因為除了行政院將多出廿六位政務次長(副部長/副主委),連三級機關(如警政署、調查局…)首長也得以「政治指派」。 武則天當權時,包括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婕妤等,可以得到皇帝(其實是武則天)的敕命,繞過正常任官制度,直接交附中書省派任官吏。此種任命都用「斜封墨筆」,以有別於「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而這些官吏乃被稱為「斜封官」。 任官制度一旦破壞,後果非常可怕:斜封官的職稱多冠以「員外、攝、檢校、判」,也就是編制外、代理、代行,意味著「非正式」,而這種官員最多時,一年可以「斜封」數萬人。而且在皇帝換人以後,還不能免他們的職。 武則天其實是個很不錯的皇帝,《資治通鑑》就記載:武則天雖然濫用祿位收買人心,但是對於不稱職者,卻能很快將他罷黜,甚至刑誅。…(武則天)明察善斷,所以當時英賢之才也樂於為她所用。 令人擔心的是,蔡英文遠不如武則天之「納諫知人,明察善斷」。 以總統府秘書長一職為例,林碧炤幹了五個月即掛冠求去,至今已經懸缺七個月。蔡英文連首席幕僚長都無人可用,又豈能奢談「知人」? 話說回來,法案一旦通過,馬上要增加廿六位部會政務副首長及三級機關首長政治任命,人才又從哪裡來?少不得由民進黨派系踴躍推薦,而這正是他們排擠「老藍男」無法徹底,只好「稀釋」的招數。問題在於,這些人管用嗎? 《左傳》記載晉、秦交戰,晉惠公騎著鄭國送給他的「駟」上戰場,大夫慶鄭就警告:「那不是熟悉晉軍作戰的馬匹,上了戰場搞不好『及懼而變,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國君一定會後悔。」果然,後來鄭駟陷入泥濘,晉惠公被俘。 組織基準法若通過,這些政務官都是依法任命,即使他「進退不可,周旋不能」,也不好經常換人,甚至還得設法填滿。也就是說,內閣裡必將充斥「鄭駟」,遇大場面根本不管用。這個問題,藍綠哪個黨執政都存在,所以說「比負債八千億還嚴重」。
聯合/權力快餐吃到飽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69599?from=udn-relatednews_ch2 民進黨已完全執政,主政者想推動任何政策,立院黨團立刻護航過關,無往而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應該沒什麼不滿足了吧?但說來奇怪,執政黨仍覺得手上的權力還不夠多。 最近民進黨推動《中央機關組織基準法》修法,由段宜康領銜,擴增了二級機關首長的政治任命員額,又把一些原屬常務職的三級機關首長改為政治任命。這麼一來,總統可以安插的政務官一口氣就增加了五十多個。這項修法,簡直像開放權力大餐吃到飽,讓執政者一次吃個夠。 濫開二、三級機關政務官的任命大門,帶來四個嚴重的問題: 一是破壞文官制度, 二是總統變相擴權, 三是增加分贓風險, 四是加重財政負擔。 在野黨批評此舉是「搶錢、搶權、搶官」,但民進黨洋洋得意,毫無愧色。 政府原本的文官制度,旨在確保高級文官的專業和中立,使他們免於受到政黨的操控或政治色彩的影響,所以必須有常務官的設計。但是,民進黨趁著外界把目光集中於前瞻建設計畫的攻防,在司法委員會發動突襲,短短一小時就把文官制度的中立精神一舉送進了垃圾場。 蔡英文上台後,早就將政府職位洗過一輪,連部會機要職位都安插綠營年輕世代卡位,公營事業也指派親信人士入主。誰料,現在竟連三級機關都要染指。如此的完全執政,民眾有看到綠色奇蹟嗎? 試問,野心如此宏大,為什麼連總統府秘書長出缺七個月還補不齊?
政治任命/就怕「東廠」整肅政敵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67274?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17 02:46聯合報 鄭小平/公退(台北市) 鑑諸歷史,中華民國得以長治久安,實乃歸功於有良好的文官制度;而攸關吏治成敗的政務官,也常是由基層事務官一步一腳印,累積了無數的經驗,逐步升遷,方得以站上鰲頭,在機關裡擔任領航員(政務官)。 立法院初審通過「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修正草案,其中三級機關若涉及國家重大政務,首長可以政治指派。如此修法除了破壞文官體制,更會讓文官體制崩潰。這些憑空掉下來的官,政治酬優的薪俸待遇,更倍於一般公務員退休年金改革所結餘。政府之改革作為,時有諸多矛盾處。 假如警政署長、調查局長等職缺,都是由毫無專業的政治人物出任,等於宋朝末年東廠、西廠再現,欲羅織政敵罪名下獄將易如反掌,台灣民主政治悲矣!
聯合/當執政者不再聆聽,改革便成了剝奪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6959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18 03:05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就職即將屆滿周年,但五二○迎面而來的,卻是連串挫跌的民調,和街頭不曾停止的抗爭。民眾對施政的不滿,不是一夕就跳到了五、六成;但去年八月民調進入死亡交叉後,蔡政府始終不曾調整施政腳步,卻以為權力和意志可以征服一切。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把政府團隊帶向蠻幹,走到今天民怨四起的境地。 比較精確地說,民眾並不是不相信蔡政府改革的「理想性」;也因此,民意對蔡英文的「信任度」,始終高出其「滿意度」幾個百分點。 但是,比較殘酷地說,當「理想性」經過現實一次次的蒸發和溶解,最後剩下來的,卻似乎僅殘存「能力不足」和「同理心不足」的真相。目前,民眾的憤怒還在等待下一次的大爆發。 不可否認,蔡英文具有一些令人尊重的素質;例如,她對她所謂的改革懷有強烈的意志和自信,不像某些政治人物那樣畏首畏尾,也不像某些政客那樣充滿僚氣和私心。 然而,她也在決策上表現出一些令人擔憂的缺陷;例如,無法聽取不同意見,缺乏轉圜能力,更缺乏同理心,以致決策悖離社會現實而不自知。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例一休的推動。蔡英文聲稱要爭取勞工的休假權,卻將傳統製造業的思維僵固地套用在服務業勞工身上,且不由分說將加班費提高為三倍。殊不知,在低薪年代,勞工欠缺的不是休假,而是收入;但新政策卻剝奪勞工原本擁有的加班所得,而蔡政府迄今絲毫無意認錯修改。 再如兩岸關係的停滯,蔡總統追求台灣的自主和尊嚴是正確的目標,但基本立場不明確,且手法缺乏謹慎評估,只是暴虎馮河;南向連八字都還沒一撇,兩岸就在外交、觀光、經貿陣線大打出手,造成台灣國際活動受困、民間生計窘迫。如此不智不仁,如何稱為明智決策? 蔡政府大力推動改革,最後卻因「能力不足」及「同理心缺乏」,而民心流失。追根究柢,其主要癥結有三: 第一,是整個政府團隊成員才智不足或結構不良,因而無法提供蔡總統多元、有效、專業的建議。 第二,蔡英文黨政軍一把抓的統領模式流於威權,雖可收上令易於下達之效,卻往往不符民主程序,也扼殺了傾聽多元民意的機會。 第三,蔡政府決策圈的「同溫層」太窄,一批長期圍繞的核心幕僚雖可相濡以沫,卻只有在野的革命理想,缺乏執政現實的應對、傾聽和妥協;也因此,多項決策都流露著「貴族革命」的天真幻想。 上述三個因素,一年來不斷地交互影響,使得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多元性、專業度和說服力持續下滑。儘管輿論一再提醒政府必須謹慎行事,卻始終未得到蔡總統的積極回應,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以改革之名行打擊民主、打擊民生之實,這是最令人遺憾的事。 尤其可憂的是,一年來,總統的國安團隊對國家外在形勢一再誤判,卻缺乏改弦易轍的能力,不知將伊於胡底。至於內閣行政團隊中,若干部會首長明顯才智和能力不足,根本看不到施政績效,卻因主政者為了保持政府或自己顏面,而不願調整其職務。試想,政府民調已經滿篇紅字,還要硬拗,究竟又能挽救誰的顏面? 當決策者不再聆聽人民的聲音,只耽溺於文青式的語言,其看似華麗卻不顧現實的決策,即變成了剝奪;這是所有改革者都很容易誤蹈的陷阱。 諷刺的是,當年蔡英文競選時曾承諾,她的政府將是「史上最會溝通的政府」,如今卻宛如風中的承諾。而她去年當選時要求民進黨要「謙卑,謙卑,再謙卑」的提醒,今天卻連自我提醒都無力。被民意拋棄的總統,應該感到焦慮;但她更該想想:那些被政府決策推入困境的人,究竟生活在什麼樣的痛苦中。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