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4 19:55:52瀏覽13444|回應38|推薦123 | |
我有一陣子(大概持續了三年)非常瘋狂地做麵包,不斷的研究水分的控制,並且加以記錄。手揉的酸了,就買一台麵包機來充當揉麵機,麵包機的牌子很多,價錢也有落差,在網路上爬文都說威寶的不好,我妹也有一台威寶的,若是直接用麵包機自動烤麵包來吃,非常難吃,硬的可以砸人,麵包皮又厚又粗,難以下嚥。可是威寶是國產的,價錢最便宜,我後來發現內缸有雙槳的,容量大,揉麵分量是兩倍,所以我還是買了,因為我的用途不是拿來做麵包,而是揉麵,揉完了整形還是得進烤箱去烤,所以不在意它的做麵包功能。 麵包機的揉麵功效與專業的攪拌器比起來還是略遜一籌,但是麵包機傻瓜,我們可以聰明,轉到揉麵功能連續兩次就可以改善(每一次是15分鐘)。而且使用後油法,就是先攪拌麵粉及其他材料15分鐘後,第二輪重新啟動才加入奶油,揉出來的麵團就柔細(其實手做也是一樣),還有薄膜哩。(若要直接以麵包機直接自動揉麵烘烤一次完成的,最好選用國際牌,口感好太多了,不輸給烤箱烘烤,只是樣式永遠只有吐司的形狀。) 當我工作忙的時候,沒空做手工麵包,也做過幾次「機器」麵包,前2次慘不忍賭,烤出來的麵包全部放在電鍋蒸軟才能下嚥,或是留著做凱隡沙拉裡的麵包丁,後來試著我自己想出來幾種方式,才改善了麵包機的缺失。 改良麵包口感粗糙難吃以及保溼的方法有幾種。
麵糰可以打出薄膜來(好不容易逮到人幫我拍照) 右上角那幾坨是新鮮酵母(我有時也用乾酵母),以及雞蛋、砂糖、鹽巴。 左下角是煮熟的地瓜加進去,右下角麵粉上面是亞麻仁籽粉。 麵包機做出來的麵包就是不好看,皮厚的要命,底下因為攪拌棒造成的痕跡更是醜。不過我加了芝麻粉,口感尚可。試過幾次,我還是回歸烤箱烤麵包,那才是正道。 這個麵團加了義大利香草碎葉子,準備做披薩用的,麵糰裡還與南瓜泥一起揉勻了。 這是紫米紅豆吐司,加了煮熟的米飯揉出來的麵糰,做出來的土司特別綿密柔軟。 看到照片才想起來這吐司我自己一口都沒吃到,給來訪的人吃了一部分,剩下的第二天去辦公室就被秒殺了。眾人還抱怨我做太少。我做了三條耶。 這就是加了湯種的土司,看起來非常綿密,也不易老化,無須像外面那樣加改良劑。麵糰裡也混了一些亞麻仁籽增加風味。不管是手做或是麵包機製作都可使用此法。我這當然是手做的。 我喜歡雜糧麵包,切好帶去辦公室,大家還以為"馬可先生"又出新口味了。 這陽春的土司才是我的最愛。單吃或是切片做三明治也很棒。(這是早期製作的) 材料:麵粉600公克、乾酵母粉10公克、雞蛋一顆(50公克)、水300~310克、鹽1克、砂糖30克、奶油50公克、地瓜泥100公克。水的部分不要一次加完,因有地瓜泥是濕的,所以要慢慢加,以利增減。 我從不添加泡打粉,不是排斥泡打粉,而是沒必要加,已經有酵母粉了,可以發酵膨脹,為何還要添加酵母粉?如果為了要縮短發酵時間,那麼吃了這種麵包會很不舒服的。 這就是加了地瓜泥的吐司。 我想起來右邊的是洋蔥麵包,表面有起士絲。好久了(照片有五、六年了吧)!我現在一個月也難得做一次麵包,只做法國麵包與吐司,這種費工的麵包已經做不動了。現在早上有時只吃麥片豆漿,有時煎蛋餅,假日吃稀飯、薏仁湯、饅頭,沒那麼天天吃麵包了。 我特愛加入堅果,下圖是燕麥片與南瓜子。 我也喜歡將起士捲入麵糰裡,放入吐司模裡烘烤。這是首發後分割鬆弛的過程。 要橄捲長一點,吐司的層次才會豐富。 放進吐司模裡後發到七分滿時,烤箱要開始預熱,到九分滿時就進烤箱裡。 我一次做兩個"半條"的吐司。 起士與麵包融在一起。 上圖是小紅莓吐司,下圖是南瓜泥核桃吐司。 我其實最喜歡的是無油無糖無蛋的法國麵包。而它又可以夾很多自己喜歡的料在裡面。 法國麵包麵團也可在擀捲時抹入香椿碎葉子、海鹽及一點橄欖油,做成香椿麵包。 把各式水果乾加入也可,麵包表面刷上蛋液,烤出來比較好看。 我做這款法國麵包體的小餐包,故意烤的表面不上色,隔天當早餐回烤,顏色就剛好(右上角就是回烤過的)。通常法國麵包要吃一定要回烤,就像我們吃米飯要蒸熱來吃才不會乾硬。 我的餐包裡包了起士,另一款是自製的桑葚果醬。 一提到牛角麵包,就會想到那充滿誘惑的奶香,每次經過牛角麵包專賣店前,老遠就聞到那股濃郁到不太自然的奶香,想吃!又想到裡面放的是酥油而非奶油,就打退堂鼓了,而且那股奶香味兒都是化學香料,不明就理還算了,知道實情就買不下手了。 完成上述程序後,切段。揉成水滴狀,桿成30公分的長度再捲成牛角形狀。當時因為手痠頭暈的而忘了拍後面的流程。 牛角麵包不同於一般麵包,就是不必首次發酵,麵包整形後發25分鐘之後,刷上蛋液,入烤箱烘烤,中途要拿出來刷兩次無水奶油(是純奶油,不要買到反式脂肪的酥油。),烤完表皮才會酥脆。 附註:我們平常烘焙的奶油大多是含水的奶油。 只顧著吃,忘了拍切開後的照片,而操作時,整形、後發時已經手酸了,也忘了拍照。做過好幾次,這是第一次做的時候拍的,後來的牛角彎的比較漂亮,上面那一張可能是第二次做時拍的。這張算是比較不像樣的作品,不過口感一樣好吃,我覺得比外面的好吃耶(自誇一下)。 如果要做酥皮,擀捲折疊方式類似,只是麵皮上面鋪滿奶油折疊,一次次重新擀平,放入冰箱,等待,再拿出來重新擀平,太費工也太費油,就懶得做了。 跟牛角麵包不同的是,口袋餅麵糰要首度發酵,但不要後發,而且是擀成薄片就扔進預熱的烤箱烘烤。一會兒就會膨脹成這樣,然後剪開就如口袋。放在平底鍋煎也會膨脹。很容易做的。 口袋餅的麵團是法國麵包麵團,也就是只有水、酵母、鹽巴。 貝果是要先水煮再烤。滾水裡要放砂糖。我也很愛那扎實的口感。 加了義大利碎香草葉子的麵糰拿來烤披薩,披薩跟口袋餅一樣,要首度發酵,但不要後發,麵皮擀好,鋪上食材,滑進已經預熱的烤箱裡烤二十分鐘就行了。 這是我的素食版本。 麵團可在頭一晚先發好,擺在冰箱裡,第二天客人來時再取出來就好。很方便。 我有時候發瘋,一個週日可發四次麵,做四款不同的麵包。前面是法國麵包(加了亞麻仁仔,有時也加迷迭香),後面有口袋餅、吐司、小餐包,這好像是2011年還是2012年初忘了,那時已在寫部落格,沒有天天瘋狂出爐,做了這些是存糧,凍在冰箱裡慢慢吃,都是陽春的,沒有花俏變化。辦公室裡那批後援會的好久沒吃到我的麵包,已經抗議聲四起了,呵! 通常做法國麵包,就可把剩的麵糰拿來做口袋餅。 做吐司也可把一半的麵糰收好放在冰箱,隔天當披薩麵皮。 ~~~~~~~~~~~~~~~~~~~~~~~~~~~~~~~~~~~~~~~~~~~~~~~~~~ 懶得揉麵,家裡也沒有機器的,可以做免揉麵包。以下是免揉麵包的製作法~ 將水、鹽、酵母粉先放入容器裡攪拌,然後再倒入麵粉,攪拌均勻,蓋上蓋子發酵。就這麼簡單。要放入雞蛋、糖也可,做成軟麵包。一般免揉麵包的水可以多放些。 平常做麵包的水分是麵粉的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五。甜麵包的液體是百分之六十五(含雞蛋五十公克),法國麵包可以加水百分之七十五,我挑戰更多,而免揉麵包可放到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舉例而言,300公克的麵粉,就是240公克的水。 發酵完成就可放冰箱,最好超過24小時,筋性出來才會有薄膜。 免揉麵包水分多,很難整形,若直接放烤盤,就會像拖鞋麵包或是佛卡夏,利用鑄鐵鍋當容器就很不錯。烤出來皮脆內軟。 用鑄鐵鍋烤是有方法的,烤箱預熱二十分鐘,鍋子也要一起預熱,麵糰先在烤紙上最後發酵,當預熱完畢時,再將麵糰滑進去,然後蓋上蓋子烤15~20分鐘後再打開烤箱掀開鍋蓋,繼續烤到麵包上色。總計要40分鐘。 平常烤法國麵包、歐式麵包都要在烤箱底部放上另一烤盤倒入滾水,製造水氣,講究一點的還要放上小石頭,我就把人家送我的麥飯石放進去,麵包剛入爐時還要用噴壺噴水,而免揉麵包利用鍋蓋而產生的水氣製造出與法國麵包一樣的口感。 普通吐司烤溫約185度C左右,而法國麵包要230度C。 正在烤法國麵包,看到下面另一個淺盤裡的石頭吧!麵糰入爐同時倒入半杯熱水在淺盤裡。 歐式麵包出爐時會自然產生這種裂痕,因為溫差的關係,出爐時劈哩啪啦的聲音好像麵包在跟我說話,超幸福的。 左上角的噴壺是在麵包入爐前先噴一次,烤了幾分鐘以後再噴一次。皮就會薄脆。 多年來做麵包會將成品拍照,不過以前未使用數位相機,就沒拍。而我沒拍分解動作,是因自己從未想過寫食譜部落格,也因手上濕黏難以操控相機,有時候是鄰居來串門子幫忙按下快門才捕捉幾個步驟鏡頭。 也是鑄鐵鍋的傑作 麵包孔洞很大,很有成就感。 剛開始沒有鑄鐵鍋,2007年時是用砂鍋來替代,效果一樣好。 ~~~~~~~~~~~~~~~~~~~~~~~~~~~~~~~~~~~~~~~~~~~~~~~~~~ 做饅頭的麵糰比麵包容易,只要揉到三光即可,麵糰無顆粒,手沒沾粉,不濕黏。 全麥饅頭,加了一些黑糖蜜。 全麥混和白麵粉。是用老麵做的。 我特愛花捲的蔥香味兒。 上圖的白饅頭是用老麵做的,那個麵香在蒸的時候就非常誘惑人。 左下角的麵糰是加了枸杞子,裡面捲了三種堅果。右下角是全麥麵粉黑糖蜜麵糰,裡面捲了芝麻粉(芝麻粉調了黑糖)。 老麵製作方式: 取一容器放入200克的麵粉與150CC的水,加入2克的乾酵母粉(或是3公克的新鮮酵母),放室溫發8~10小時,然後再加200克麵粉、150克的水,繼續發8小時,然後再放400克麵粉,300克的水,再發8小時。完成後移入冰箱備用。 平常取出200克的老麵來再加500~800克麵粉及適量的水,就可製做饅頭,無須再加酵母。例如200克老麵+600克中筋麵粉+250克的水。水分要控制比例。饅頭的水分是麵粉的百分之50~52。600克的麵粉在理論上是該放300克以上的水,只放250克,是因老麵已含水了,而且含的水比平常麵糰的比例高,要扣除。(包子可以增加為百分之52~54,比較好包,甚至可以在揉麵時加少許的油,讓麵皮的延展性好一點。加一點油並不算不健康。) 一般做山東饅頭根本不必首度發酵,只需在揉完麵糰時,鬆弛15分鐘,就可進行分割整形、後發(25~40分鐘,依天氣而定。),上籠以中火蒸15分鐘即可!蒸過頭表皮會縮、塌,難看。我這樣說可能和很多人的作法不一樣!很多人做饅頭都是和完麵以後發酵一小時,甚至有人還發得更久,那樣的口感比較鬆軟,不是扎實饅頭的作法,更不會有一層層麵的感覺。試試不首發的口感,您一定會喜歡。 還有人問我為何台灣的饅頭那樣鬆軟,那樣白。鬆軟就是首發很久,而且加了一點糖甚至油,除了加酵母粉,還加了泡打粉,泡打粉不是甚麼壞東西,就是口感不是我所喜歡的,有人喜愛鬆軟的饅頭就放吧!無所謂,各取所需。而饅頭很白的方法就是將水換成豆漿或是鮮奶,當然外面商人就不這麼放了,之前的查出的順丁烯二酸就是個例子了。我不明白,饅頭為什麼非要白?白比較好吃嗎? 做饅頭若是想要發酵,又遇天冷氣溫低的話,可在電鍋上發酵。將鍋蓋反著放,把裝有麵糰的容器放上去,電鍋開保溫就可。如果是後發準備要蒸之前,可以將鍋子裝水煮到40度C,然後把已分割整形好的饅頭麵團放在蒸籠裡,然後放在熱鍋上發酵,那樣可縮短時間而且發的漂亮。 發酵好要冷水蒸還是熱水蒸,各家有各家的說法,我都試過,結果都一樣,都成功,好吃好看。不管如何,當蒸籠冒出水蒸氣時,開始計算,11分鐘即可,若要多個2~3分鐘也無妨,但要將蒸籠蓋掀開一個小縫縫,而且要從中火轉小火。等到蒸好了,慢慢掀開鍋蓋,再將蒸籠移開。 後記: 我此次只討論饅頭與麵包,其他諸如蛋糕、司康、餅乾,乃至於中式點心、蔥油餅就不在討論範圍,因為那已不是單純的麵糰,蛋糕是麵糊,而餅乾是不起筋的。我本來想分成四個單元來寫,麵包機篇、歐式麵包、軟式甜麵包、饅頭,這樣章節拖得不會太長,後來想想會看的就會仔細看,沒興趣的分幾篇都一樣,就寫給有需要的人來看。斷斷續續花了好多時間找電腦裡的照片。 我看我的格名應該把"書蟲的伏案生活"改為"米蟲的啃食歲月"才對!哈!終日不讀書,只知道鬼混。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