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5/04 13:01:57瀏覽1408|回應1|推薦7 | |
〈士不遇賦〉是西漢董仲舒的作品,寫人生機遇難得與悲懷,繼而自勉以道德自我完成,如果連董仲舒都自認士不運,則千古的其餘人等都算是在地上爬的蜥蜴蟑螂了。後來司馬遷也有〈悲士不遇賦〉,算來他是比較有資格自嘆不遇的,終究遭遇了不人道的待遇。但陶淵明又做了〈感士不遇賦 並序〉,則不禁令人遐想,陶公寫得的終究是田園詩,還是士不遇厭世詩? 其實,士不遇的作品也算是漢族文學的重要領域,亦即是士人的普遍官宦心理學,但我想探討的是,士不遇哀嘆的終究是自己,還是眾生?而這當然是天壤之別的初衷動機。士人一定都會說,我乃悲天憫人耶,願意赴湯蹈火,但不可得也,嗚呼。但好像這也只是冠冕皇堂的場面話,人終究還是有濃厚的英雄主義,最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權獨掌,萬方聽命,成管仲之志,就齊桓之業,名留青史,萬古流芳,如果不可得,只能當龐大體制裡的一顆螺絲釘,我就不樂意了,哀嘆啊,士不遇啊。 士人會有這種官宦英雄心態也是必然的,因為書裡向來灌輸的無不都是帝王將相的文功武治(其中很多還是假掰的),歷史何來以「人民」的角度出發過?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文景之治是個盛世,卻沒告訴我們,當時是地主壟斷利益,農民要「賣田宅,鬻兒女」來繳稅(見〈論貴粟疏〉),閨女連一衣服都沒得穿;而被譽為大漢天威的漢武帝,司馬光則直言他繁刑重斂,百姓疲敝,起為盜賊,「是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見《資治通鑑》) 所以士子真正應該悲遣的不是不能賣入帝王家,不是自己不能出將入相,而是哀哀人民百姓,而如果有心,不管在哪個位置,不管是不是當頭,都可以為人民出一份心力。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