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教講諸法空相,為何更講慈悲為懷?
2022/09/26 09:55:45瀏覽1854|回應0|推薦11

很人誤解佛教以無我和解脫為最終目的,所以行善只是附帶的;當然更多人誤解,行善是為了換功德,以便將來好投胎,或者能生天或去淨土。其實,慈悲是解脫最高深的基礎和功夫,無慈悲無以解脫,這可以從利己和利他來說,本文先說利己,因為大家都會想,為什麼慈悲對我有好處,還得慈悲才能解脫?

《大智度論》有言:「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修慈心,為除眾生中瞋覺故;修悲心,為除眾生中惱覺故;修喜心,為除不悅樂故;修捨心,為除眾生中愛憎故。」試說明如下。

《心經》有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的原因是照見五蘊皆空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尤指空智,以下簡稱般若),但如上《智論》又解釋,大悲更是般若之母,有大悲心,才能得般若,有般若才能成佛。而大悲心指的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為什麼修四無量心才能得般若才能成佛

因為修慈心,才能消除我們的憎恨;修悲心,能消除煩惱;修喜心,能除不悅性情;修捨心,能消除愛欲。這麼舉例,我們都有貪愛佔有之心,如果能做到真心布施而無所求,就能真正做到去除貪愛(包括功德的貪愛)。所以,行大悲的四無量心,其實是在對治、消除自己的憎、惱、怒、愛,消除了以上種種妄想後,心才能安於定,並得到般若,進而度一切苦厄、成佛。(筆者補充:就佛教的業來說,行慈悲喜捨方能消業障,業障清除,方得清淨。)

《智論》復言:「云何言:慈果報應生梵天上?答曰:諸佛法不可思議,隨眾生應度者如是說。」行大悲是為了獲得解脫,為何又說,行大悲能有好的生處?因為眾生根器與所求不同,所以也可以說,行善確實有助投胎好人家或梵天,但這不是最高境界。行慈悲時,會有所求也是人之常情,終究大家還是道上的學子,不過行慈悲時若能無所求,其實福德不減,且更能得般若。(這麼說好像又落入有所求了,所以明白之後,就不要多想了。)

總之,學佛不是要整天空來空去,也不是要投胎好去處,最主要還是要從生活和慈悲的修練做起,凡事秉持中道,否則就言不及義,淪佛法為空談和死禪了。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655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