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05 15:01:18瀏覽590|回應0|推薦4 | |
如果以佛教的業來講,這個形下世界是你的業、我的業、大家的業共同構成的,包括物質、山川、草木也是業構成的,在這個共業底下,大家都受到業力作用的牽制,包括佛陀也不例外,故曰佛力不及業力,因果、報應活生生的存在著,直到我們的業和妄念都已完全滅盡。
因此,在煩惱還沒滅盡前,以世間角度視之,人生/現象是存在的,當我們還在物理世界裡生存時,就都在物理的法則規範之下。有人認為,既然人身和現象是無我、無常的,如果不是現今已逝,將來也必定會逝,那如夢與是夢又有何別?當然有差別,我們嬰兒時代的往事與記憶都已消逝了,但嬰兒時代是受到愛的呵護,還是恨的虐待,卻奠定我們的心理與人格基礎,並影響我們一輩子的行為與造業,所以,雖然表面的事物、現象已逝,但它對「心」的影響卻永生不逝。
結論,人生如夢,終究來講不用太執著計較,尤其是貪瞋癡,但人生是一個存在的過程,我們要學習的是消除心中這些負面因素,而不是一昧地否認現實的存在,甚至認為,否認現實,就可以清除內心裡存在已經存在的負面因素,就可以迅速成佛;更有甚者,將追求世間名利的方法,建立在昧於現實的妄想上,甚麼宇宙法則的秘密等;又或者墜入「絕對唯心論」,認為我不存在,月亮(世界)就不存在,甚麼,你堅定會飛你就可以飛,你起心動念宇宙力量就想像你集中等,透過妄想就可以把自己佛化,那就更加離經叛道了。總之,大乘佛教不是教我們昧於現實,只是不要執著。
註:有與無,生與滅等分別觀,算是形下的;形上的不應有分別觀,故說不生不滅。有以不生不滅為空(無),但為免墜於虛無的邊見,故執其中道(般若經與中觀派)。有以不生不滅為空性,其本性就是空性,故本性空就是實相,但現像仍是假有(瑜伽唯識與如來藏)。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