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卡羅索 - 張慶三老師編
2018/08/09 21:42:50瀏覽1875|回應0|推薦1

卡羅索

(張慶三老師編)

歌名:On the Carousel
作詞:Jerry Grace
作曲:Jerry Grace
演唱:Russ Morgan And His Orchestra; Russ Morgan And The Morganaires; Jerry Grace.西元1953
舞名:卡羅索
編舞:張慶三老師,民國558
土風舞音樂:惠美唱片F.D.C.0011
              
弦歌唱片C.C.S.1015

這首當年擠下尊榮舞,榮登土風舞界最受歡迎的華爾滋舞,由張慶三老師編於民國55年的8,並在台北國際學舍發表,是張老師早期的得意作品之一,後面會提到得意的靓點在哪裡.

首先先介紹舞名的來源,什麼是Carousel.Carousel字源是來自法文的Carrousel,早期英文也寫成Carrousel跟法文一樣,後來簡寫成Carousel.在英國稱為Merry-Go-Round或者Roundabout.我們翻譯成旋轉木馬”.是西方國家在趕集的時候或者嘉年華的時候常常會有的一個娛樂設施.

旋轉木馬:


追溯Carrousel的來源,我們可以追到西元第12世紀時的拜占庭時期,流行於土耳其和阿拉伯的一種騎兵的訓練遊戲,這種寓教於樂的遊戲稱為小戰爭”.它的玩法是一堆子騎兵騎馬在一個圓形的大操場中奔馳,每個人準備泥巴球,一手拿盾牌,一手拿泥球,在操場中邊騎馬邊攻擊互扔,訓練之間要能躲得好,更要騎得好.這個遊戲乃是訓練騎兵的反應能力,攻擊能力,和騎術.

由於這種訓練太耗戰馬軍力,影響戰備能量,於是就想出一個既能保存戰馬實力,也能達到訓練騎兵技巧地的方法:中間立一根木頭,上面左一個轉環,轉圜四周綁上粗繩,騎兵握住繩子,一手持棍棒,旁邊有人拉著轉環旋轉,騎兵在轉動的轉環上要想辦法用棍棒打掉地面上拉旋轉環同事的帽子,或做其他競爭的動作.

西元15世紀土耳其有關Carrousel畫作:



大約在西元13世紀初,東羅馬帝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期,將這種騎兵的訓練方法帶回歐洲,義大利文稱為:Garosello;西班牙文稱為: Carosella;法文稱為: Carrousel逐漸在歐洲開始流行.

17世紀 Carrousel示意圖1.



17世紀 Carrousel示意圖2.



青蛙老師註:據說在拜占庭帝國時期一開始是用真的動物來做這種訓練,也就是將繩子綁在中間的柱子,另一端綁著動物,以柱子為圓心轉動,至於用什麼方式訓練,青蛙老師還沒有找到資料,待考.

法國是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主政時期,大約在西元1605,第一個carrousel在法國誕生了;義大利也在這個時間前後引進這種訓練方式.後來這種Carrousel的競技方式逐漸取代了中世紀以來危險的騎馬長矛互刺(Joust)的比武方式.


西元1662年法國的Carrousel:



西班牙的Carosella,本圖繪於西元1790:



中世紀的Joust比武:


西元18世紀(也就是1700’s),法國皇家貴族想把CarrouselJoust兩種遊戲搬進自家的庭院上來玩,就叫工匠想辦法弄出來.法國工匠想到了,就是將Carrousel做成能動的,由人力推動,騎兵坐在Carrousel邊緣跟著轉動,仿照Joust用繩索吊著小環固定於木柱上,立於Carrousel外邊,當騎兵旋轉到Joust,用劍或矛刺穿小環(如下圖).到了西元18世紀末,這種小型,可移動式的Carrousel逐漸流行於全歐洲,變成娛樂設施.(青蛙老師註:此時Carrousel的動力來源主要還是以人力跟獸力(驢等等)為主)




之後Carrousel有了改良,以前用來打掉帽子或小環的棍棒,劍矛等等危險物品全部不用,改用手來抓小環.(下圖為繪於西元1815年法國巴黎提佛利花園名為中國環遊戲”(China Ring Game),即是這種改良式的Carrousel).




到了西元19世紀,Carrousel有兩個重大變革.第一個是圍著圓心轉的真實動物或人變成了木雕的馬(爾後也有雕成其他動物)用一支支柱固定在轉盤上.第二個是將工業革命的利器-蒸汽動力,替代人力跟獸力.大約在西元1861,英國的湯瑪士˙布萊德蕭將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原理應用在Carrousel(英國稱為Roundabout),並在北英格蘭Aylsham市的博覽會中第一次使用.

倫敦Hampstead Heath市的蒸汽動力Roundabout:



Carrousel演變到這裡,只有坐著木雕的馬在轉圈圈,頂多只是將人力跟獸力改成蒸汽動力,那是什麼時候旋轉木馬會上下動的呢?這要講到湯瑪士˙布萊德蕭發明了蒸氣動力Carrousel後不久,英國另外一位專門做農業機具的工程師Frederick Savage看到了湯瑪士˙布萊德蕭的發明,覺得這種產品非常有市場,於是轉為製造Carrousel,產品行銷全世界,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到了西元1870年左右,他將Carrousel跟早期的腳踏車結合,又產生了一個新產品.(青蛙老師註:青蛙老師找到另一個資料說,這種產品是美國人於西元1869年發明的,如下圖.因此這種產品是由Frederick Savage的說法,待考.)

美國人於西元1869年發明的腳踏車動力的Carrousel.



除此之外, Frederick Savage還不斷的研究創新,他想說能不能把航海的經驗拿到陸地上來給沒有坐過船的人或小朋友們體驗一下呢?於是他不斷的實驗,最後研究出來可以用曲柄帶動轉軸,讓固定的旋轉木馬可以俯仰跟轉動,模仿海浪的動作,他把這個新發明稱為陸上行舟”(Sea-On-Land).



雖然這時Frederick Savage已經是全世界Carrousel的業界翹楚,但他並不因此滿足,仍舊繼續不斷研究改良.他加入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齒輪和改變曲柄的位置,讓木馬產生上上下下的動作,配上原來的圓周運動,看起來就像正在騎一隻奔騰的馬上,繞著圓心在奔跑.於是現代的Carrousel旋轉木馬於焉產生.



(
青蛙老師小百科:不知道各位舞友們有沒有注意到,全世界包括美國,歐陸等等國家旋轉木馬的旋轉方向跟我們跳舞一樣,都是循著方向線(CCW,也就是逆時鐘方向),唯獨英國的旋轉木馬是反方向線,也就是順時鐘方向轉,很有趣吧,呵呵~.如果依照這個原則做判斷腳踏車動力的carrousel 的確是英國的Frederick Savage做的了(請舞友們回頭看看前面的腳踏車動力圖).).



講完Carrousel的來源後,接下來講本舞音樂跟舞蹈的部分.本舞音樂是在西元1953年出版的7”小唱片,A面是本舞音樂,B面是田納西假髮舞音樂.但是很奇怪的是,田納西假髮舞的音樂跟舞序都有,A面本舞的音樂跟舞序都沒有人數位化放上網路.網路上唯一能找到本舞音樂的地方只剩下老歌音樂博物館了.(會不會當初美國真的沒有編這一首舞,因此張慶三老師乾脆自己拿來編舞也未可知,這是我亂猜的啦,不算數.呵呵~~ ).

On the Carousel原版唱片:


同一張唱片另一面是田納西假髮舞:

(
青蛙老師註:這張唱片發行好像有大孔跟小孔轉軸二種,我找到的這兩張照片大小孔不一樣,但是唱片編號是一樣的.)


英文原文歌詞:

1.
I love to ride with you on the carousel.
I’ll be your only beau, I’ll be your belle.
We’ll have a lot of fun, you’ll be my honey bun.
Our love will start to gel (jell?),while on the carousel.

2.
Listen to the music of the merry, merry go round,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we go,
Hurry, hurry, hurry, hurry to the song,
We’ll go up and then,whoops we go down. And you’ll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leave my side.
By my honey, as we glide
Hug me! Hug me! Kiss me! Kiss me! On the carousel

歌詞中譯:(別四處張望,除了青蛙老師我之外,沒有別人啦. )

1.
我喜歡跟你一起騎旋轉木馬
我是你唯一的大帥哥,我是你的大靓妹
我們有許多的樂趣,你是我親愛的寶貝
我們的愛會像果膠一樣黏在一起,當我們一起坐旋轉木馬時

2.
聽這旋轉木馬的音樂
我們一圈又一圈的騎著
快呀!快呀!快呀!快跟著音樂
我們往上升了,然後,哇喔,我們又往下降了.你永遠不會
不會!不會!不會!不會離開我身邊
跟我的甜心一起滑行
擁抱我!擁抱我!親吻我!親吻我!在這旋轉木馬上

接下來請各位舞友們欣賞老歌音樂博物館唱片沙沙聲比較少的版本:




現在來說明張老師在編本舞時強調的兩個靓點.這兩個靓點其實是連在一起的:第三段第一小節最後是下沉步,下沉步在探戈舞裡面是常見的舞步,然而在台灣早期新編的華爾滋中,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用到這下沉步,張老師用在這裡真的是一個大膽創新的手法.下沉步之後接著第二小節是女生牽右手先循順時針方向先走一大圈,再手下轉右轉一圈,這就是張老師所說的雙旋轉”,青蛙老師認為這個動作表現的應該就是Carrousel旋轉的寫實描繪.但是依照青蛙老師的觀察,大部分的舞友們跳這一小節時都是只有女生手下轉右轉一圈,前面的第一個走一大圈的動作幾乎都沒有做到,這點非常可惜了,沒有把張慶三老師當初編舞的重點跳出來.在看完本篇簡介知道張慶三老師編這一首舞的兩個重點之後,希望舞友們能夠把這首舞詮釋得更加的淋漓盡致.


最後老闆招待中文原文舞序:


PS:
關於原文舞序簡介中提到拿破崙時代正好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也就是Carrousel流行整個歐洲的時候(請舞友們對照上文對Carrousel的介紹);但是為什麼特別提到瑞典?在青蛙老師讀過的書中提到使用這個方式訓練自己國家騎兵的有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沒有特別提到瑞典,這方面我的資料不足,不好做評論.

民國111年6月1日新增:

老闆招待本舞參考示範帶:
感謝中華民國舞蹈運動推廣協會張貞純老師俯允,提供中華民國舞蹈運動推廣協會全民創作舞教材,由王英洲老師與余久美老師示範,在此對以上三位老師致上最深的謝忱!

PS:本舞示範影帶的舞姿與中文舞序中的
舞姿有一點點不一樣,這一點青蛙老師做一點小小的說明.青蛙老師當年學的舞姿與舞法跟示範影帶中王英洲老師和余久美老師的舞姿與舞法完全一樣.為什麼一開始取的預備舞姿是牽雙手而不是舞序中寫的閉式舞姿呢?青蛙老師覺得原因有2個:第一個是當年還在戒嚴時期,跳舞是有禁忌的,包括摟摟抱抱的閉式舞姿在當時是被認為離經叛道的荒淫行為,因此當時的閉式舞姿幾乎都改為牽雙手,甚至華士轉也是用牽雙手轉(年輕一點的舞友們可以試試看用牽雙手跳華士轉看看,練個幾個小時下來,您的舞技必會提升不少喔);第二,閉式舞姿跳第一段第一小節反向踏沉的動作相當不方便,有一點彆扭卡卡的,如果改成牽雙手會比較方便又好看一點(我認為啦),因此大部份資深的舞友在跳前三段時,都改用牽雙手,這的確是當年主流的跳法.至於最後4個華士轉為什麼又改回閉式舞姿...這我真的不知道,我們就是這麼跳的.







參考資料:
1.
法文版維基百科網頁
2.
義大利文版維基百科網頁
3.
西班牙文版版維基百科網頁
4.
英文版維基百科網頁
5.
國際獨立藝人博物館(International Independent Showmens Museum)
6.
火焰般的快馬(Horses that looked like flame)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flin01&aid=11402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