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戈舞會 - 鄧萬新老師編
2018/07/21 10:35:58瀏覽2232|回應0|推薦0

探戈舞會

(鄧萬新老師編)

歌名:Tango Party
作曲:Last
演奏:Alfred Hause And His Orchestra,西元1965
舞名:探戈舞會
編舞:鄧萬新老師

本舞舞名同歌名,一目了然,就叫做探戈舞會.編舞老師為當時仍就讀台大的民族舞蹈社社長鄧萬新老師.

本舞應該屬於德國探戈樂型,各位舞友們可曾聽過德國探戈”??沒聽過?這下傻眼了吧?呵呵~~,就讓青蛙老師來為各位舞友們介紹一下探戈的音樂和舞蹈的起源吧.老規矩,請各位舞友們趕快搬小板凳來坐好,聽青蛙老師開講嘍!

探戈起源於西元十九世紀末(大約在西元1880年代左右)的南美洲的布拉塔河流域(西班牙文為: Río de la Plata).在這條河兩岸的烏拉圭與阿根廷都是探戈的萌發地.

布拉塔河位置: 北邊為烏拉圭,南邊為阿根廷.


再精確的一點說,探戈的誕生是在這兩個國家的布拉塔河的碼頭城市,一個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另一個是烏拉圭的蒙特維多(Montevideo).碼頭區的住民除了當地居民之外,還有當地的土著(例如阿根廷來自彭巴草原的高卓人),有黑奴,有當地人與非洲黑奴的混血,更有歐洲西班牙,義大利等許多國家因為受到戰爭,饑荒及經濟蕭條來此找尋機會的移民,以及進口進來的白人娼妓,可說是龍蛇雜處,但是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這也是各個國家不同文化碰撞出火花的絕佳創造點.

布宜諾斯艾利斯與蒙特維多的相對位置圖:



接下來”Tango”這個字是怎麼來的.綜合語言學家,音樂史學家等等研究,目前歸納出來有4種說法,看各位舞友們覺得哪一種說法比較可能:

1.
源自西非Yoruba語的”shangó”,意思是奈及利亞的雷神.這個字經由買賣黑奴輾轉傳到南美洲,然後慢慢演變成”Tango”.

奈及利亞的Shangó雷神:



2.
有學者認為Tango這個字是源自於西班牙文 tambor”()的意思.傳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碼頭區,貧困又沒有受過教育的地方,被誤拼為”tambo”,少了一個”r”,最後以訛傳訛,最後變成了”Tango”.

tambor:


3.
有學者認為Tango應該是由葡萄牙文的”Tanger”這個字演變而來的,葡萄牙原文的意思是演奏樂器.這個葡萄牙字已經很接近嘍.
4.
還有一派學者認為Tango這個字應該是來自於葡萄牙的另外一個複合字:” tangomão”,這個字拆開來為兩個字: “Tanger”是動詞,觸動,撥動的意思; mão的意思,兩個字連起來變成 tangomão”(請注意不是直接連起來的” tangermão”.),意思是用手演奏樂器”.


光是一個名字就有那麼多種不同來源的說法,那如果更深入的研究舞曲的來源,那不就更錯綜複雜?!的確是這樣的沒錯,青蛙老師在前面撂下一個德國探戈不就讓一大堆舞友們傻眼了嗎?沒有關係,咱們抽絲剝繭地慢慢來,一個一個拆解出來看,研究一下探戈到底是怎麼來的.


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烏拉圭的蒙特維多這些碼頭城市有來自各國各地區的各行各業各式人種,不管是商人款待客人,或是一般人的娛樂莫不是上酒館喝喝小酒,聽聽小曲,欣賞跳舞.既然種族多了,各國的音樂歌謠與舞蹈都在這裡匯集,逐漸發展出來新型態的舞蹈,這個新型態的舞蹈看起來以阿根廷高卓人的米隆嘉(Milonga)和發源於非洲,在烏拉圭發揚光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Candombe為主軸,同時融合歐洲各國的舞蹈元素,例如波蘭的馬則卡,西班牙與古巴的哈巴奈拉,波希米亞的莎蒂希,捷克的撲克,甚至德國的華爾滋….等等就產生了一個由南美洲,非洲,歐洲不同舞蹈文化融合產生的綜合體:探戈!

阿根廷高卓人的米隆嘉(Milonga):


烏拉圭蒙特維多的CandombeTambor:


大家來跳探戈舞嘍:



到了20世紀初,南美洲的探戈演奏家與舞者到歐洲表演,首站到了巴黎,立刻造成法國人的瘋狂;之後到了倫敦,柏林,紐約,芬蘭...等等各國的首都與大城市演出,席捲整個歐洲.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西元1913年仍方興未艾.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探戈已經流行至全歐洲,甚至可以說全世界.不論巴黎,紐約,倫敦等世界各大時尚大都市開始流行探戈茶舞.

西元1913,倫敦The Savoy大飯店中,葛萊荻絲小姐與侯爵表演探戈.



然而這源自於南美洲低下階層的舞蹈,即使獲得上流社會的喜愛,它那種浪漫,挑逗,熱情,憂鬱,狂熱,乃至於豪放不羈,我行我素的舞蹈特色,甚至被視為低級,淫蕩,性暗示等等(青蛙老師註:著名小說家張愛玲稱之為:”有禮貌的淫蕩”),以至於衛道人士紛紛出來撻伐,例如當時的巴黎主教Amette有良知的天主教徒不應該參與跳探戈”;教宗本篤十五世說:”這是下流的,異教徒的舞蹈,會破壞家庭與社會”;德意志與普魯士皇帝威廉二世更認為這種舞蹈為淫蕩的,是對正派人士的一種侮辱,並禁止其官員穿著制服時跳探戈.可見探戈在當時的保守社會的確引起不小的爭議.




當探戈流行到歐洲之後,為了舞台表演,原始的探戈面貌一吋一吋的被切割整型,距離原始的探戈愈來愈遠.為了要迎合歐洲觀眾的口味,原始的探戈被粗糙的修改,加入大量的走步,讓舞者在舞池中快速走位;同時也將節拍加速,讓整個節奏更緊湊,更躁進,進而男女舞伴不再互視與挑逗對方,取而代之的是急速地轉頭(青蛙老師註:此動作名為Head fan,名稱取得多寫實,就是把頭當做電風扇在轉咩.呵呵!),眼睛空洞的看著遠方.將原始探戈浪漫熱情的特色,狂熱肢體的魅力變成在舞池中華麗的遊行(也就是現在的國際標準舞探戈的由來),已經不是前面所說的淫蕩,親密的誘惑,熱情地相互勾引挑逗的原始探戈了.



青蛙老師小百科:Salon Tango .vs. Show Tango

Salon Tango,
又稱為Argentine tango,指的是最早起源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與烏拉圭蒙特維多的原始探戈.






Show Tango指的是為了表演(Show)而改編的舞蹈,距離原始的探戈型態已經非常遙遠.



前面青蛙老師有問道德國探戈”,可是我們只有聽過阿根廷探戈”,哪兒來的德國探戈?這要回到西元1918年到192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時期,由於戰亂,老百姓在世界各國中流浪躲避戰禍, 德國就匯集了歐洲各國來的百姓,而柏林是當時唱片工業的重鎮,自然吸引了歐洲各國的音樂家台此避難,尤其是東歐國家的知名音樂家們,例如來自俄羅斯的Sam BaskiniLeo Monosson,烏克蘭的Dajos Béla,匈牙利的Barnabás of Géczy,波蘭的Paul GodwinMichael Jary…,在眾星雲集的環境中,德國的Tango音樂多少都帶有一些異國風情,例如東歐的抒情,吉普賽的熱情,猶太Klezmer的特色,將民族風融入在德國出版的探戈音樂中.除此之外,德國探戈是以社交為主,因此結構比較對稱,合音也較為簡單,與原始發源地的阿根廷和烏拉圭的曲風不同,因此這一類的音樂被歸類的德國探戈”,以茲區別阿根廷探戈.(青蛙老師註:另外一個具有國家特色的探戈是:”芬蘭探戈”,這又是另一個話題,有機會再跟各位舞友們介紹.)

在這裡青蛙老師介紹一首更早期相當典型的德國探戈:Tango in D,這首舞曲是由西班牙籍的作曲家Isaac Albéniz在旅德時期所作,由於曲風與特色符合上述的條件,所以仍歸類於德國探戈.各位舞友們聽過之後一定會覺得非常熟悉,呵呵~,因為這一首音樂就是黃文宏老師用來編低調的探戈的原曲啦.(D調?低調?傻傻分不清楚,黃文宏老師真的很幽默.)



接下來介紹本曲出處,鄧萬新老師選的是有探戈之王”(King of Tango)美譽的德國音樂家Alred Hause率領的大樂團於西元1965年出版的”Tango Party”同名專輯中的第一首主打歌.本首音樂之好聽不用我再贅言,光是看我學長廖壬棋老師每年統計公布的聯歡排行榜總是高掛在雙人舞前五大中數十年,就知道這首舞在舞友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唱片封面:



唱片封底:


唱片A面第一首:



最後,請各位舞友們欣賞本舞原曲清晰版,無唱片沙沙聲:




後記:
提到當年的台大民族舞蹈社我心裡常常會會心一笑,因為有個蠻有趣的巧合.當年台大並沒有土風舞社,土風舞社是附屬在民國52年成立的台大民族舞蹈社中的土風舞組;我在當東吳大學土風舞社社長時,當年我們學校的民族舞蹈社是附屬在土風舞社下面的民族舞蹈組,恰恰跟台大相反,蠻有趣的對比.後來的台大土風舞社是從民族舞蹈社分枝出去的,時間大約是在民國58年左右(存疑?我唸大學時這兩個社團好像並存過一段時間,我記得我還有參加過台大民族舞蹈社土風舞組的聯歡,是我記錯了嗎?當初的聯歡單應該留下來的,呵呵~~).後來台大土風舞社改了很多次的名字,讓人來不及記,包括了台大舞蹈社,台大世界民族舞蹈社,台大世界風格舞社…..真的令人眼花瞭亂,果然被稱為花城絕非浪得虛名.(但是這樣一來,早年畢業的學長姐回學校探班時真的能找到他們當時參加的社團嗎?要贊助經費或提供資源時,還真找不到原來的社團呢.真傷腦筋!改名字就能自動增加社員社團蓬勃發展?是一種改國名就能進聯合國的概念嗎?青蛙老師還真的搞不清楚這中間的邏輯是什麼,呵呵~~.)


111年3月22日新增:

老闆招待中文原文舞序:


最後老闆招待本舞參考影帶,在此特別感謝高雄常春土風舞協會製作,由林顯堂老師與呂富美老師示範.舞友們都知道,高雄常春土風舞協會與林顯堂老師與呂富美老師對土風舞的傳承做了非常大的貢獻,在舞蹈內容與考究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工夫,在此特別致謝!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flin01&aid=11346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