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台灣電影看2006年前後台灣的小說潮流---謝謝電小二推薦2007/05/10 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影視娛樂|影劇Blogs
2007/05/05 04:37:15瀏覽1061|回應0|推薦3

我不是影評人,對電影只懂得皮毛,可是我看過一些電影,從小就愛看電影。

如果台灣人從來不拍電影,我們只看好萊塢片,看港片日片英國片法國片印度片義大利片的話,那就好了!簡單省事,大家在談電影的時候就會跟談超級杯美式足球賽,或談F1一級方程式賽車般的輕鬆、有趣、健康、公平。

問題是台灣人志氣高,這麼小的地方不但有汽車工業、航空工業還有人想辦奧運。

雖然國產車每年銷售數十萬輛,卻沒有一顆自製引擎,一部也賣不出台灣去。

雖然我們做出了IDF經國號噴射戰鬥機,卻沒辦法用,連國軍都停止採購。

沒關係,我們還有電影工業,從70年代的大型戰爭片「梅花」「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還有令人感動的「源」、「汪洋中的一條船」,也有風花雪月的瓊瑤系列。二林二秦風靡許多世間男女,直到80年代呂琇菱、胡慧中出來又再掀高潮。同時期又有所謂的新電影潮流,「搭錯車」、「小畢的故事」、「戀戀風塵」、「兒子的大玩偶」,還有許不了、朱延平的一堆笑鬧片,真是百家齊鳴,熱鬧有趣。

國產電影在台灣人的生活中似乎從不缺席,在茶餘飯後的話題中以及休閒娛樂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90年代以後呢?

為什麼90年代以後的台灣電影我一部也叫不出名字?

為什麼90年代以後我就不看國片,只看洋片呢?

毫無疑問,國片沒落了,90年代以後每況愈下,從票房下滑到沒人進電影院看國片,到沒有電影院播映國片,到每年只剩下10個人拍國片。

1989年侯孝賢拍了「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獲獎,揚名國際,在台灣電影史寫下重要的一頁。問題是,就算我有偏見吧,我總覺得就是這一「悲情」,造就了一股悲情風,帶衰了以後的台灣電影產業,。

90年代以後台灣電影迅速衰退,為什麼呢?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一大堆報告及討論,來探討「為什麼國片會沒落?」。其內容之豐富、廣泛又深入的令人驚訝。從解嚴、威權政府的解構、錄影帶店的興起、世界局勢、台灣經濟發展、不夠國際化、本土運動、中國大陸掘起等等,什麼東西都可以扯進來跟台灣電影沒落一起談,真是了不起。

電影本來就是非常複雜的東西,既是工業也是文化,是商品也是宣傳工具。但我只知道一件事,「電影要好看,觀眾才會進戲院去看!」,過去幾年的台灣電影,不管怎麼拍就是不好看,不好看也就罷了,有的看了還會令人作嘔、不悅、無聊,何必呢,誰喜歡花錢找罪受?

這些年來台灣電影愛走偏鋒、喜歡求怪,特別愛拍同性戀題材。同性戀者在台灣很多嗎?同性戀話題在台灣很重要嗎?同性戀問題在台灣很嚴重嗎?這三個問題我沒有預設答案,我也不懂同性戀,那不重要,電影主題的本身真的不是問題。你愛拍同性戀就拍同性戀,愛拍狗的故事就去拍狗的故事,愛拍青春愛情片就去拍青春愛情片。電影本來就是想像力的發揮,但是出發點卻很重要,如果題材的選擇只是為了夠聳動夠爭議希望引人注意?如果只是看到國外的例子一味抄襲?如果只是為了迎合委員的口味兒去爭奪那每部一千萬的電影輔導金?如果只是希望拿這題材出國參展比較容易出頭?如果如果...,反正如果為了一百種可能的理由去選擇題材卻惟獨不把本地的觀眾喜不喜歡好不好看列入考慮,這樣的國片當然沒有人要看。

只要新聞局每年繼續贊助十部電影每部一千萬,台灣電影就不會死,但是仍然不會有人看,為什麼?因為這些電影拍的沒有靈魂,不真也不美。真跟美從來不是政府機關的考量點。一個作家如果要寫郵差的故事,他自己不一定要當過郵差,也許他想表達的是社會的變遷,人性的疏離,郵差只是他借以發揮的角色,但他總該知道台灣郵差的制服是綠色的吧?總該知道女郵差穿的是褲子而不是裙子吧?我的意思就是如此,國片不用功的地方屢見不鮮,總是用天馬行空來解釋因陋就簡。

再談到悲情城市,這兩年來看到一些新的小說潮流,令我覺得國片的命運彷彿同樣要發生在台灣的小說界。更正,其實我並不確定台灣是否存在小說界?過去曾經有各種面向各種題材的小說家,雖然不多但很豐富。現在網路造就了千萬個業餘百字作家,寫的很多很勤快,但每篇不超過一百字,職業或傑出的小說家十分稀少。我現在要談的就是近兩年來網路上的一股「妖魔鬼怪」寫作風。我承認我讀得不多,不該隨便批評,所以只是發表一下我的發現與直覺。也許受了日本的影響,不少台灣年輕寫作者喜歡寫虛幻的題材,科幻、推理、武俠都沾一點點,又特別著重在「妖魔鬼怪」的部份。氣氛的鋪陳佔據了小說的大部份,這類的素材以前不是主流,因為要把它寫出深度,寫出正面意義非常的難,然而最近這種憑空虛擬的寫作風格卻成為了風潮。他們在畫面的描述或妖魔世界的塑造下了很多功夫,麻煩的是,想像力只發揮在這些表面的東西,對讀者的吸引力是持續不久的。所以作家們得不斷想出更華麗更詭異的場景、變出更新奇的打鬥招式、創出更怪異更聳動的名詞來滿足讀者,深陷在麻醉藥癮式的循環中。就像好萊塢的賣座動作片一般,一昧追求更絢麗更新奇的武打動作與高科技後製作,卻越來越脫離人性照顧與劇本衝突性。

這樣的小說,是流傳不了十年以上的,甚至不超過兩年就被更多憑空虛擬的作品取代。寫小說是很累人的,一個人花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寫出來的小說,如果沒有流傳十年以上的價值,那何苦要寫呢?

看完古墓奇兵、蜘蛛人、史密斯任務這些電影後你有什麼感覺?短暫的刺激、放鬆、滿足?我希望看完時下的網路小說後你至少也有同樣的短暫享受,也算值一點。但再怎麼說,小說是現代文學的主流,不光是娛樂而已,我仍希望有志寫小說的人,不要花太多精力在這股「妖風」上。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108bank&aid=93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