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燒餅油條是誰發明的?
2012/05/04 03:34:54瀏覽15593|回應0|推薦15

你知道,燒餅油條是誰發明的嗎?

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信義路與和平東路之間,說精準一點是瑞安街與復興南路二段148巷之間的西側這一排店面,眾所皆知這裡是清粥小菜街。民國70年代開始,148巷口的可口美是第一家從天黑開始營業直到清晨天亮的清粥小菜店,生意很好菜色也越來越豐富精緻,帶動起清粥小菜街的發達。全盛時期有可口美、永和清粥、無名子、小李子、一流等五家店一字排開,入夜以後好不熱鬧,車水馬龍停車併排再併排。

許多人不知道,復興南路二段以前曾經是一條大排水溝。復興南路二段曾被稱為車街,因為這條路上有許多買賣汽車的代理商跟中古車行、修車廠。復興南路二段148巷與151巷這條巷子在尚未蓋大安公園時原本規劃要延伸成為金華街,也曾經計劃在大安公園做車行地下道,讓金華街成為東至基隆路,西至羅斯福路的一條長街。30年多前復興南路二段148巷口曾經開過全台灣第一家哈雷重型機車專賣店,同時兼賣進口冰淇淋,以前的老台北人可是很酷又時尚的!

時光飛逝,現在已是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這條街便利商店、燒肉店、火鍋店、房屋仲介店先後進駐,清粥小菜街的特色已經消失。無獨有偶,兩家燒餅油條豆漿店,一家永和一家四海,卻在這裡興盛起來,每天上演排隊秀。香港人、日本人、菲律賓人、馬來西亞人、印尼人、西方人依著雜誌或網路上的介紹前來朝聖,為了品嚐那中國麵點小吃中的絕妙組合 ─ 燒餅油條。

豆漿就是豆漿,沒什麼好講的。鹹豆漿是個很特別的東西,今天不談,只談燒餅油條。燒餅跟油條的學問可大了。先不談做法或分類,若要講起來,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這裡要談的是他們的起源。先說油條,台灣人吃油條喜歡吃酥脆的,有些店甚至回鍋炸成老油條,為了拿來包在飯團裡還保有酥脆感。油條這東西的起源毫無疑問是中國大陸,國民政府來台時由老兵帶過來的。廣東一帶稱其為油炸鬼,其他地方則稱為油條。但油炸鬼比較胖短,吃起來有厚度有咀嚼感,跟台式的油條差異滿大。北方的油條形狀長度外觀都跟台式的很像,但一樣有厚度有咀嚼感。我本來以為台式油條的酥脆是老兵來台之後的改良版,後來我在廈門吃到跟台灣一模一樣的雙管長條形酥脆油條,我才知道台式油條是起源於福建。

在福建,在廣東,油條是單獨現炸現賣的,沒有人拿來跟燒餅配在一起。

再談到燒餅。如果在搜索引擎鍵入燒餅找圖片,至少可以看到30種以上的燒餅。有圓的、有方的、有扁的、有厚的、有甜的、有鹹的、有內餡的、沒內餡的、有表皮酥脆的、有發麵做的等等。各種各樣的燒餅之中,台灣這種外酥內軟、呈長方形,用剪刀剖開一邊來夾油條的芝麻燒餅,是從那裡流傳下來的呢?仔細研究,似乎只有在台灣的網頁中見得到。

是的,在此我要宣佈一件從來沒有人揭露過的事,那就是 ─ 我們熟知的永和豆漿四海豆漿店所賣的長方形酥脆燒餅,其實是台灣人發明的!連燒餅夾油條這種絕妙的吃法,也是台灣人發明的!就像台灣的牛肉麵一樣,都是民國38年以後,大量老兵來台之後造成的美麗誤會。

故事發生在61年前,民國40年,政府剛剛來台,台北市最熱鬧繁榮的武昌街有一間城隍廟,原來是清朝時福建巡府沈葆楨奏請興建於現在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日據時代被拆除,到了民國36 年選在武昌街重建起來。城隍廟向來為民眾的信仰中心,而在城隍廟門口賣愛國獎券的一位美女,曾被記者封為獎券西施,成為老兩輩人在戒嚴時期的一段回憶。話說當時在城隍廟對面的小巷子口,有一男兩女用汽油桶當成烤爐,賣起了燒餅。這燒餅以前沒人見過,上頭沾著芝麻,很酥脆,麵皮裡有鹽,一點點鹹,非常的好吃。他們也炸油條,乾脆把燒餅用剪刀剪開,夾油條給客人吃。一時間這新奇的口味征服了許多人的胃。許多大陸來台的老兵紛紛學起他們製作酥脆芝麻燒餅的方法,燒餅夾油條,配上豆漿,很快變成台灣北部人,尤其是外省人營養又便宜的早餐最佳選擇。

那男的名叫劉小中,女的姓陶,是他的太太與他太太的妹妹。劉小中是南京人,一個人隻身來台。機緣巧合到了武昌街的明星咖啡廳當學徒,跟著俄羅斯人學習製作西點麵包及蛋糕。明星咖啡廳在台北的藝文史上大名鼎鼎,它的故事我不需要多說,網路上或書店裡可以找得到。劉小中在明星咖啡廳的擔任西點師傅多年,直到跟老闆拆夥,後來數十年都在信義路、金山南路口,也是非常知名的國際麵包店服務。當年為了幫助他太太的妹妹有一個小生意做,劉小中用西式油酥的做法,把牛油改以沙拉油來炒麵粉,成為香噴噴的台式油酥(中式油酥油皮以往是不炒的,只以麵粉拌油),再用這台式油酥與麵團重疊揉合,表面沾上芝麻,先在烤爐上的鐵板乾炕過,然後再進爐裡烤。這一套芝麻燒餅,是中西方麵點在動亂的大時代裡美麗的偶然結合,因而造就了未來數十年台灣人吃到的美味燒餅油條。

也許有人會問,我這麼說有證據嗎?燒餅油條真是他發明的?還跟明星咖啡廳有過淵源?真是前所未聞!我說,這一套燒餅油條直至今日在全中國大陸仍吃不到,就證明它是民國38年以後在台灣被發明的。梁實秋的文章「燒餅油條」中第二段一開頭就說道:「現在台灣的燒餅油條,我以前在北平還沒見過。...」,更加證明了燒餅油條是在台灣被發明的。某些文章在網路上流傳,是因為老兵來台後,嫌吃油條後手會油油的,所以將燒餅拿來夾油條,手才不會油。這種說法漏洞太大,如果只是簡單的把燒餅夾著油條這個動作,數百年來在大陸上的千千萬萬人難道都沒有人會這麼一夾嗎?等到大量老兵來台灣後才有人「突然想到」要這麼一夾?而且從此流傳開來?這講法實在太牽強。事實上我在大陸上確實見過「燒餅」夾油條,家父也說他小時候在大陸上見過那種吃法,只不過那種「燒餅」是類似蔥油餅的烙餅,是圓形的。想像現在台北街頭早餐店裡的蛋餅夾油條不放蛋,就是那樣了。所以關鍵還是在劉小中發明的不中不西,或者說中西合壁的那長方型酥脆芝麻燒餅。既不是圓形的烙餅,也不是金華街上塗了麥芽糖、菱形的、稱為草排的燒餅(草排是大陸上早有的食物,我小時候金華街那一家的草排是單賣的,並沒有夾油條)。有了劉小中的這一味燒餅,夾上了油條。他不藏私,這種做法迅速在台灣北部街頭巷尾漫延開來。因為它太好吃,多年來終成為正宗燒餅油條的標準定義。

我為什麼知道?因為劉小中其人正是我家中的長輩,是家父的結拜兄弟,是我們兄弟姐妹大家的共同乾爹,因此我知道。劉小中現已垂垂老矣,是市政府社會局電子監控的獨居老人之一。但是他成就的這一套絕妙燒餅油條,我相信肯定會繼續流傳下去,百年千年,是台灣人的發明,台灣人的驕傲,大家都不會忘記。如果你願意的話,不妨幫忙流傳出去。

歡迎轉載或引用,但請註明出處。2012.5.4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108bank&aid=641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