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10 06:00:14瀏覽1459|回應0|推薦2 | |
教會歷史4. 宗教改革之前(1200-1517) 思考問題 1. 你聽過宗教(異端)裁判所嗎?你知道有哪些科學家和宗教改革家受到教會迫害? 2. 你覺得教會和基督徒在瘟疫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3. 你相信有巫術和女巫的存在嗎?你對中世紀的獵巫行動有什麼看法? 4. 你對文藝復興與人本主義的印象是什麼? 大綱 宗教改革前的環境背景 - 宗教層面:宗教裁判所與獵巫行動 - 政治層面:民族國家 - 社會層面:黑死病 - 文化層面:文藝復興與人本主義 - 工技層面:活版印刷 宗教改革要求的層面 - 教會行政腐敗的改革 - 教會教義錯誤的改革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得前書二章9-10節)
聖經中早已啟示我們:人稱義是本乎恩,因著信,不是依靠人的行為,信徒都是君尊的祭司,不是只有聖職人員。可惜,中世紀的教廷和教皇逐漸僭越了屬靈的權威,自認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保”。這種角色的僭越,成為中世紀教會的亂源,也使得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勢在必行。
宗教改革前的環境背景 一、宗教層面 1. 異端(宗教)裁判所﹕ 十三世紀時,教皇下令由道明會修士充當裁判員,用嚴刑拷打異端分子,充公家產,被定罪者用火焚死。由於當時教皇權力的影響,各地政府均允許教會執行死刑。1478年,西班牙異端裁判所成立,審判對象除一般「異端」外,也包括曾(被迫)受洗的前猶太教徒及回教徒。1517年後,也審判新教徒。另外有些「行巫術」的人也受審判。1542年,羅馬異端裁判所恢復,控制異端的裁判所擴大。其中最有名的受審者是加利略(1633)。 - 伽利略受教會迫害:伽利略於1609年因設立望遠鏡觀察天空星象,而被認定褻瀆偷窺上帝。其所主張地球繞著太陽運轉也觸犯當時教會信念,羅馬教會認為地球是靜態,也是宇宙中心。這種觀點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之前也曾提過,只不過哥白尼較聰明,只與少數好友分享。哥白尼的主張是在1543年過世那年才出版,傳說哥白尼在病床臨死之際收到自己出版的書時才心甘情願地離世。 在Dominican修士Thomas Caccini的控告下,伽利略被羅馬教會禁止再發表與天文有關的言論。1632年伽利略仍出版「與二個巨大世界體系對話」一書,刺探教會觀點。結局是六十八歲的伽利略被帶到異端裁判所再度審訊,在生命的威脅下他撤回其主張,在1642年過世前未曾再提及星象看法。
- 布魯諾受教會迫害:布魯諾於1548年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喜歡天文學和哲學,也很愛文學。此時,他根據自己對天文學的研究,進一步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他寫出了《論無限宇宙與世界》等論著,大膽地指出:“宇宙是無限大的,其中的各個世界,是無數的。”他不僅認為地球繞著太陽旋轉,而且認為宇宙中有許多像太陽那樣的恆星,只不過它們離地球很遠,看上去很小罷了。布魯諾的言論引起了羅馬教會極大的恐慌。於是設下了圈套,用布魯諾過去的一位朋友的名義,邀請布魯諾返回故鄉,將布魯諾逮捕入獄。 1600年2月17日宗教裁判所的審判官當眾念完判決詞之後,布魯諾無畏地呵斥道:“你們對我宣讀判決詞,比我聽判決詞還要感到畏懼!”布魯諾視死如歸,在熊熊烈火中為真理而獻身。
2. 獵巫行動 - 在十五世紀以前,歐洲民間普遍相信巫術存在。人們經常購買魔法服務,例如愛情靈藥或尋找失竊物品的法術。此前的天主教會並不擔心女巫和巫術。出埃及記22:18 「行邪術的女人,不可容他存活」。1484年羅馬教宗依諾森八世首度發布禁令,要求屬下教職人員協助異端裁判所一項新使命,就是捕捉被教會當局認為是施行魔法的女巫,宗教法庭採取誘導以及嚴刑的方式迫使疑犯認罪,並要求供出同夥人以獲得赦免。 - 1486年,教會出版了獵巫專業書籍《女巫之錘》。 這本書第一次把歐洲黑暗時代以來流行的巫術、女巫知識概括起來,提供了如何識別女巫、如何檢舉她們等各種詳盡的辦法。此著作的出版,加劇了當時代歐洲社會對女巫的追捕與迫害。1486年以前男巫和女巫被指控的人數一樣多,直到獵巫手冊《女巫之槌》出版後,令整個歐洲社會把獵巫的矛頭指向女性。書中宣稱「巫術是來自肉體的色慾,這在女人身上是永難滿足的,魔鬼知道女人喜愛肉體樂趣,於是以性的愉悅誘使她們效忠」。所以在不少有關女巫指控的法庭文獻當中,都有跟魔鬼性交的罪名。女巫之槌內記載的鑑定方法有五種。 n 火燒鑑定: 讓被告手拿燒紅的鐵跑一段規定好的距離,三天以後檢查手腳,如果手腳有傷,說明被告有罪。 n 水淹鑑定: 把被告手腳捆起來再用一根繩子系上,把被告扔到池塘或河裡。如果被告漂在水面上,就是女巫了, n 體重鑑定: 女巫的體重很輕可以騎著掃把飛來飛去。 n 眼淚鑑定: 人們認為女巫不會流淚。鑑定時被告被弄哭,如果沒有眼淚,被告就是女巫。 n 針刺鑑定: 女巫身上會有魔鬼留下的印記,要赤裸檢查,用針刺印記不會感到疼痛。
- 在宗教改革之後,獵巫行動加劇。路德親自批准處死四名受到指控的女巫,加爾文也曾敦促日內瓦當權者徹底消滅「巫師族群」。這些做法讓天主教會感到緊張,於是也開始用殘酷的屠殺回應,於是更多人在天主教與新教的宗教競爭遭到獵殺,神職人員為了爭取信仰者,必須說服民眾自己代表著正統的宗教,具備正義的力量。透過對女巫的審判,宗教裁判者向民眾展示「對抗惡魔」的決心與能力,從而吸引民眾對該宗教的認同。神職人員也藉此表明自己可以對信徒提供保護,獵巫因此成了雙方拓展與安撫信徒的手段( Leeson & Russ ,2018)。 - 超過60%的獵巫案例都發生在1560到1630年之間,而超過一半的案例都發生在基督新教與天主教衝突比較嚴重的時間與地區,迫害案在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南歐天主教教國家非常罕見。15到17世紀,是「獵巫」最慘烈的時期,從1484年頒佈「女巫敕令」,到1782年「最後一位女巫」在瑞士被處死,超過8萬個女巫因為「施行巫術」而被審判,大約4-6萬人因巫師罪名被處死。在宗教競爭最激烈的德國和瑞士,女巫審判也最頻繁。德國燒死的女巫數量就占全歐洲的40%以上。在1648年《西發里亞和約》劃分出天主教與新教在歐洲各國的勢力範圍,獵巫狂熱逐漸趨緩。 3. 教皇之爭﹕ - 教皇波尼法修第八未察覺新興國家主義與中產階級勢力興起,其傲慢得罪於法蘭西與英格蘭,結果經濟收入大受打擊;教皇頒禁諭革除英法兩國王教籍,遭法王逮捕,入獄而死。從教皇格利免第五起教廷遷往法國亞威農城達七十年,教皇屈服法國,史稱”巴比倫之囚”。烏耳班第六在羅馬就任教皇,格利免第七在亞威農;同時有兩個教皇兩個紅衣主教會。1409 AD比撒會議選亞力山大第五為教皇,結果同時存在三個教皇。君士坦丁會議廢三個教皇,選馬丁第五結束分裂。 - 當多位教皇對立的“大分裂”時期,有志之士如威克里夫與約翰胡司已提出教會改革,但不為中世紀教會接受。
二、政治層面 商業貿易帶來小資產階級地位的上升,資產階級與新貴族開始形成,反對封建貴族的特權與分裂割據。英、法兩國的封建君主在與資產階級、新貴族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了政治集權的“新君主制”。他們加強政治集權,推行重商主義,獎勵文化創造,有力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發展。在意大利、德意志還存在著分裂割據,迫切需要政治統一;國王權威因此增高,同時也加強了國家意識,國王對教皇逐漸也不再言聽計從。
三、社會層面 - 黑死病:傳統認為是一種由鼠疫引起的傳染病,由寄生在感染的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給人,跳蚤從老鼠身上攝取鼠疫桿菌,然後把桿菌傳入被叮咬者的皮膚裡。黑死病最初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患者因內出血而在皮下產生黑色斑塊, 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黑死病的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是危害人類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在短短幾年內就攻陷了整個歐洲。 14世紀,歐洲醫學和公共衛生條件都堪稱落後,導致黑死病的死亡率相當高,許多城市甚至全部死亡。從1347-1351年,就有約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之手,當時歐洲總人口只有5000-7000萬,約有1/2至1/3的人口因為黑死病死亡。
- 1346年,在蒙古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蒙古人圍城一年,久攻不下,而瘟疫在蒙古大軍中蔓延。蒙古人知道這種瘟疫會傳染,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拋進城內所引起的,腐爛的屍體釋放出病菌,污染了空氣,毒化了水源,導致了瘟疫。在瘟疫期間,教宗宣布1350年是聖年。到羅馬朝聖的人可以直接進入樂園,而不須經過煉獄!有成千上萬的人響應,結果瘟疫就隨他們前進的路線傳開。 - 天主教會用“天譴論”來解釋黑死病,認為這是上帝對人間的懲罰,人們只有通過祈禱和懺悔來擺脫瘟疫。有些教士主張透過苦行主義的實行,用鞭子鞭打自己赤裸的上身,受苦33天,上帝就會洗清其自身所積之罪孽,進而免疫黑死病的襲擊。由於教士要照看病人和舉行臨終聖事,有不少教士背棄神職而逃亡,但也有盡忠職守的教士,因此教士的死亡率高於常人,而且死去的常常是那些品格高尚的教士。教會流失大量神職人員,接續其職的人卻因標準降低而素質逐漸低落。 - 隨著死亡人數越來越多,不少人把所有資產都送給教會,希望神會保護他們不受疾病傷害;或者就算死了,也起碼可以上天堂。結果教會獲取了大量錢財。護身符、基督像、經文護符匣都成了極受歡迎的靈丹。黑死病造成的傷亡爲教會帶來了大筆的財富,逝世的人們所遺留的遺產因無人繼承而為教會所接收。同時,教會甚至藉由許多的宗教活動,例如:爲大量死亡的人民進行彌撒等,趁機向人民收取金錢。天主教會本身的沉淪和失職的神職人員引起眾人不滿,反對聲浪四起。教會的無能、腐敗,導致天主教原本在人民心中高高在上的地位漸漸褪去。人們不再相信教會,教會從此失去聲望、精神權威和領導地位。 -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以短篇小說《十日談》批判天主教會,嘲笑教會傳授黑暗和罪惡,讚美愛情是才華和高尚情操的泉源,人必須要靠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對抗黑死病,揭開了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的序幕,也促成現代醫學的發展。
四、文化(文藝復興)層面 - 人文主義:體制改革的努力失敗之後,人文主義者開始批判教會的蒙昧、禁慾說教與封建等集權制度,鼓吹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慾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構成了對天主教神權的巨大衝擊。 有些人文主義者認為基督教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外加許多繁文縟節,教會已失去起初的純真,改革之道在於回到古代文獻,直接閱讀希伯來文的舊約和希臘文的新約,恢復原始基督教的純樸,最負盛名的是荷蘭的伊拉斯姆。 - 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掀起對古典文學藝術哲學的復興熱潮。這也是對中世紀修道主義禁欲生活的一股反動勢力,強調人生的美妙樂趣,人體構造之美,以及人類心智的能力。他們的目的是要享受人生,將羅馬變成全世界的文藝與知識中心,以及統一義大利的政治首都。
- 恢復希羅文化:亞歷山大圖書館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被基督徒摧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珍貴的書稿遭到焚燒,當西羅馬被蠻族滅掉以後,這古文化受到進一步摧殘。文藝復興倡導者認為古老的希臘、羅馬文化是人類成就的最高峰,尤其是在智慧的成就方面,於是追求在文學、藝術、倫理、哲學、歷史、詩詞各方面去恢復這古文化。
五、工技層面 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書籍非常罕有和珍貴,當時一所修院可能只有二十本藏書而已。人們的思想信仰或消息的傳達只有靠口傳。 1453 年,古騰堡利用金屬字模排版,並利用應用在風車上的機械原理,發明了活版印刷術。因這個技術的發明,很多書籍都被大量印行出來,書籍的價錢更是大幅下降。(中國在868年,宋代畢昇已發明瓷版活字印刷術,比西方早600年)當時的印刷商需要把書本運送到更多的地方售賣來增加收入,一些郵遞運送服務便因應而生。大約在 1500 年,差不多有四萬種書在歐洲十四個國家中發行,而德國和意大利則佔三分之二,因此馬丁路得和其他神學家的思想和著作能很快地被傳開。
古騰堡聖經 六、宗教改革要求的層面 1. 教會行政腐敗的改革 - 公會派:公會派抵制教皇權力過大,反對貪腐與道德敗壞只進行行政方面的改革,沒有對教義有任何的挑戰 - 薩沃那柔拉在弗羅倫斯 (斐冷翠 Firenze) 的改革:薩沃那柔拉 (Girolamo Savonarola )﹕1452生於意大利,為道明會修士。1494成為弗羅倫斯統治者,指責檢舉教宗國濫用權勢和瀆職,預告天主將懲罰這些不肖的人,反對文藝復興,燒毀道德敗壞的書籍。並因此要求佛羅倫撒的教友度隱修院式的克苦生活。他痛罵當時的教宗說:「你比禽獸都不如,你是一隻令人厭惡的怪獸;過去,你還會因為你的罪惡感到羞恥,如今,你連知恥都不會了」。1498被捕,絞死焚屍。 2. 教會教義錯誤的改革 -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被譽為是「改教運動的晨星」。出身牛津大學的英國哲學家、神學家、改革家。他認為,萬物都屬於神,一切受造物都是神的僕人。沒有人可以永久或無限地擁有主治權,主治權是神以恩典給予人的。任何人,尤其是神職人員,如果表現不道德或不適任的話,就須被取代。國王與公侯也是僕人,並非主人;他們也會因不適任而被取代。他宣稱,只有聖經是教會的法律。教會的中心是全體信眾,不是教皇與其紅衣主教。真正的教會不是肉眼能見的,而是由神選召的一班人組成的。人要得救,並不是藉由加入有形教會,或藉任何神職人員作媒介來幫助,而是依靠神的選召,而且每一個真正被神選召的信徒,都是祭司。教皇不一定是被神選召的信徒之一,若專顧奪權斂財,就是敵基督。但真實而聖潔的神職人員,是值得嘉許的。他指責崇拜聖徒、聖物、朝聖,反對化質說,不接受贖罪券和為死者作彌撒,但相信煉獄的存在。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讀聖經的權利,所以他把拉丁文聖經(武加大譯本Vulgate)翻譯成英文。為了分發聖經和傳播福音,他組織了名為羅拉得(Lollards,意為戲子)的佈道團。 教皇和英國主教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並保護他,使他免受迫害,平安離世。 威克里夫死後,英國改朝換代,新王為了討好教會高層,開始逼迫羅拉德派,許多人因此被焚殉道。 1414-1418的君士坦丁會議選出新教皇,結束教會大分裂。新教皇定罪威克里夫,掘其屍骨,焚燒並投於河中。 - 胡司(John Huss):胡司是波希米亞人(今捷克西部)。1383年波希米亞公主與英王理查二世結婚,因此兩國關係密切,許多波國學子前往英國留學。因此威克理夫的思想在波國頗爲流行,其中宣傳最力者,即爲布拉格大學校長胡司。 1409年教皇約翰廿三世將威克理夫的教訓定罪,將他的書焚燒,連帶地禁止胡司講道。但胡司依從良心,仍然講道,決定不順從教皇的命令。於是教皇將胡司開除教籍。胡司認為,教會最終的權威是聖經,因此他不須順從行事不順從聖經的教皇。此後約翰廿三世又因政治緣故,對那不勒斯發動十字軍,並為此販售贖罪券,以籌措軍費。胡司對教皇為了野心,而對同為基督徒的人民動武,大不以為然,起而嚴厲批評教皇。胡司認為,只有神能赦免人的罪,拿神所賜予的赦罪之恩來賣錢,根本就是篡奪神的主權。約翰廿三世再次將胡司開除教籍,並威脅動用對波希米亞全國的宗教禁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基斯門在君士坦斯召開大公會議,並傳胡司親自到會為自己辯護,皇帝且擔保他的安全。但胡司赴會後,就遭教皇約翰廿三世逮捕下監。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被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以異端罪名被判火刑。胡司死時神情極度堅毅,毫無沮喪的神色。臨終前他大聲禱告說:「主耶穌,我是因你而耐心的忍受了這殘酷的死刑。我求你憐憫我的敵人。」
胡司的死訊傳來,波希米亞人群情激憤,連平民百姓和原本與胡司不同立場的貴族,現在都一致的拒斥君士坦斯會議。有452位貴族集會,並宣佈他們同意胡司的立場:「不當順服不道德的教皇。」於是皇帝組成十字軍攻打波希米亞人,但連戰連敗。最後羅馬教會不得不承認他們對波希米亞人處置失當,也接受軍事手段無法擺平波希米亞人的事實,終於願意向他們妥協,准許波希米亞人照胡司的教導,在聖餐時同領餅和酒。 同意與天主教及皇帝和解的主要是貴族,平民中有許多仍拒絕和解,他們脫離天主教會而另組「弟兄會」,後來成了「摩拉維亞弟兄會」。 1999年,在約翰胡司被燒死近六世紀後,教皇若望保祿二世遺憾聲明“對胡司所受的殘忍死刑感到深度的遺憾。他並建議成立調查委員會,審核是否可以“平反”胡司的異端判決,但迄今未有結論。 - 伊拉斯姆(Desiderius Erasmus):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曾在共同生活弟兄會學校受教。主張教會體制內改革,曾著《愚昧頌》,以嘲諷教會內的腐敗。他編了第一本印刷且發行的新約希臘文聖經。雖然他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蛋(改教運動),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1494-1536):1384年威克里夫曾將聖經從拉丁文翻譯成英文。140年後(1526年),丁道爾將聖經直接從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翻譯成更符合當時語法的英文。85年後(1611年)譯成的欽定本聖經(KJV)中,有90%是根據丁道爾的譯本。為了翻譯聖經,丁道爾冒生命的危險。他逃到歐洲大陸進行翻譯,之後還要設法將印好的聖經偷偷運進英國。他曾經跟一名崇奉教皇的羅馬天主教學者辯論。 這名高級教士說:「我們寧可沒有天主的律法,也不能沒有教皇的律法。」丁道爾回應道:「我鄙視教皇和他所定的一切律法。上主若保全我的性命,不多年後,我便會使耕田的童子對聖經的認識,過於你所知。」後來他遭密報,在比利時被捕,最終殉道。他在受刑前最後一句話是:「主啊,開英國國王的眼睛。」
參考資料:聖經簡報站;蘇文峰「基督教會史」;賀宗寧「教會歷史」;祁伯爾「歷史的軌跡」;吳燕南「十四世紀黑死病對歐洲造成的影響」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