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會歷史1. 初代教會 (33-313 AD)
2022/01/10 04:39:42瀏覽2616|回應0|推薦0

教會歷史1. 初代教會 (33-313 AD)       

簡報檔下載

錄影連結

思考問題

1. 只有加入教會的人才是得救的嗎?

2. 為何有些政府要逼迫教會?

3. 基督徒應如何看待逼迫?

4. 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對曾經是基督徒但後來背離信仰的人?

大綱
教會的起始
異端的攪擾
教會的回應
外面的逼迫

 

       教會歷史的主要時期

     初期教會(~33—313)【東漢、三國、西晉】

     國教時期(313--~500)【五胡亂華/東晉、南北朝】

     中古教會(~500—1517)【隋、唐、宋、元】

     改教時期教會史(1517—1800)【明、清】

     近代教會史(1800現代)【清-

 

       啟示錄七個教會 vs 教會歷史七個時代


 

、教會的起始

       主耶穌呼召門徒,建造祂的教會。藉著主耶穌的死與復活,新約教會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後誕生了。使徒行傳記載使徒們遵照主耶穌在升天之前,所頒布的大使命,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教會如雨後春筍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建立增長,從耶路撒冷傳到羅馬,都有人受洗歸入基督。除猶太人外,羅馬軍官哥尼流(徒10),與希律王同養的貴族馬念(徒13),希臘的女企業家呂底亞(徒16)等外邦人,也成為基督徒。

       進入啟示錄的以弗所教會時代(使徒時代的教會): 與假使徒的爭戰

以弗所原文為可愛慕、可愛的意思,這時候的教會熱心、愛主,使福音廣傳。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 “(2:1-7)

       教父時代

在使徒相繼離開世間之後,傳福音建立教會的棒子,由第二代的領袖繼承,不同地區教會的教牧人員形成不同的影響力,漸漸成為地域性教區。這些深具影響力教區的牧者,也就是教會歷史上具有權威的主教,史稱教父(或稱作監督長老,見徒20:17, 28;多1:5-7;彼前5:1-2)。

         坡旅甲(69-155):士每拿教會主教,他是使徒約翰的門生。使徒以後,他是教會史上首先詳細記錄的殉道者。新約次經中有一卷《坡旅甲殉道記》,敘述他在86歲時為主殉道的經過。當他被帶到審判座前,總督勸他否認基督,說:「想清楚些,可憐你自己偌大年紀!」「宣誓,辱罵基督,我就釋放你。」坡旅甲回答說:「這八十六年來,我事奉祂,祂從未虧負過我;我怎能夠褻瀆拯救我的王?」總督說:「除非你悔改;你不怕野獸,我要用火燒你。」坡旅甲說:「你用火來嚇我,火只能燒一會兒,然後就熄滅了。但你不知道,將來審判的時候,不敬畏神的,要受永遠刑罰的火。為甚麼遲延?隨你怎樣作。」總督派人在場中央連喊三次:「坡旅甲自認是基督徒。」話聲才落,場中的群眾,在士每拿的外邦人和猶太人,憤怒的大喊:「這是亞西亞的教師,基督徒的領袖,毀壞我們的神,教訓許多人不要獻祭崇拜。」他們叫那管獅子的人,把獅子放出來。管野獸的人拒絕,推說表演的時間已過,獅子吃飽了。他們齊聲喊著,把他活活燒死。他們齊聲喊著,把他活活燒死。坡旅甲知道他禱告時所見焚燒枕頭的異象必定要應驗。群眾立即去公眾浴池和工作間,收聚木柴和別的乾物來。對他懷恨惡意的猶太人特別積極。他們要把坡旅甲釘在木樁上。他說:「不必如此。那位賜我力量忍受烈火的,不必你們用釘子,也能使我不畏縮。」因此,他們只把他綁在柱上,而沒用釘子。他說:「哦,父阿,我感謝你,你竟使我配列在殉道者的行列之中,得以分嚐基督所飲之杯。」他剛說完「阿們」,火就點著了。火焰形成一個拱門,形狀像風帆一樣,如同牆壁圍繞,不挨近坡旅甲的身體;他沒被燒到,卻如同金銀在煉爐中被煉。在場的人,也聞到沒藥或別的馨香氣味。最後,那些惡人見火焰無效,叫掌刑的人用刀刺入他的身體。有大量的血湧出來,把火焰熄滅了,,坡旅甲與主同在樂園裡。

         愛任紐(Irenaeus,約130-202):被公認是第一位偉大的大公(正統派)神學家,他的著作開啟了早期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他生於小亞細亞的希臘裔家庭,曾受教於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後來到高盧(今法國)南部的里昂宣教,成為當地的主教。他為了宣教而學習多國語言,其教區不僅涵蓋高盧,更達維也納。他的神學觀念被東西方教會接納和尊崇。他寫了《駁異端》,分析並反駁諾斯底主義,成為經典之作。為了抵抗異端,他提出教會真理必須與使徒教導符合,這套檢驗的系統包含:聖經正典、傳統/信經、主教制。針對馬吉安所編的「正典」,愛任紐首先主張四福音皆屬正典。然而,他解讀林前15:45認為基督為第二個亞當,而主的母親是第二個夏娃。這種奇特的說法,意外地開啟了崇拜馬利亞之先河。

         亞歷山太的格利免(Clement,約150-215):革利免出生於雅典,從小研習希臘哲學思想。信主之後,他將基督教信仰與希臘哲學思想融合,使哲學成為基督教的思想工具。他是亞歷山太聖道學校的校長,也是亞歷山太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希臘人的哲學,是直接來自於神。他說:「哲學對於希臘人,就像律法對於希伯來人,都是訓蒙的師傅,為要引導他們歸向基督。」

         特土良(Tertullian,約155-225):特土良被譽為教父時期僅次於奧古斯丁的神學家,也可說是古教會歷史中,個性最強的人物。他出生於北非迦太基,是羅馬百夫長之子,後來到羅馬接受教育,成為律師。信主前過著放蕩的生活,約在40歲左右,因受基督徒殉道的見證感動,改信基督。之後生活嚴謹,有清教徒的傾向。後來成為迦太基主教。他是第一個使用拉丁文寫作的多產神學作家,著作之豐遠超前人,被稱為「拉丁教父」和「西方神學鼻祖」。由於受過律師訓練,他用語精準,發明許多神學術語:三位一體、聖禮、補贖、功德…。他為三位一體教義奠定根基。他開始以「新約、舊約」來稱呼教會的這兩部經典。他認為神學不應受希臘哲學的影響,曾說「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學院與教會何干?異教徒與基督徒何干?」他的名言是:「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他受異端孟他努派嚴格自律的精神所感,後來加入該派,成為其領袖。

         俄利根(Origen,約182-254):亞歷山太格利免的學生但青出於藍。自幼熟習聖經,17歲的時候,父親因信仰基督而入獄。年輕的俄利根有一股鋭氣,誓要跟父親共患難,一起殉道。他的母親趕緊把他的衣服藏起來,才阻止他出門。俄利根寫信懇求父親説:「千萬不要為我們放棄信仰。」他父親站穩立場,英勇就義。他們家產都被充公,生活困頓。幸好俄利根學識豐富,他教授希臘文學,掙錢養活母親和六個弟弟。在這場逼迫中,他的老師革利免被迫離開亞歷山大。俄利根雖只有18歲,卻糾集學道人士,重開聖道學校,擔任校長,成績斐然,連當地主教都感驚奇,對他另眼相看。

俄利根主張過極端禁欲生活。因為跟隨他的人中有不少女性信徒和學生,為了在和她們接觸交談時避嫌,同時避免情慾上的試探引誘,俄利根依據《馬太福音》 1912節,竟毫不猶豫地自行閹割,此舉曾招致許多非議和攻擊,並且成了他以後受任聖職的障礙,到晚年曾為此表示懊悔。

俄利根是著名的學者和作家,著作高達2000部。他注重經文的註釋,在一切初期教會作者中,他是最熟悉聖經的。他主張「寓意解經」。他認為就像人有靈、魂、體一樣,經文也有字義、道德和靈意三個層面的意義,而後者是最完全的。(註:寓意解經須根據「以經解經」的原則,才不會出錯,否則會淪為天馬行空。)所以有人批評俄利根的寓意解經,是「不受控制的奇想。」俄利根的思想大大影響東方後代的神學,但有些論點因過於離譜(例如末後連魔鬼和邪靈都會得救),到6世紀時被判為異端。

n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和俄利根都認為,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可以相輔相成,他們也都主張寓意解經,被稱為「亞歷山太學派」。

n   和他們對立的,是3世紀末出現的「安提阿學派」,該學派強調歷史及字義解經,著重研讀聖經的原文。他們認為,修辭用語是字義解經的一部分。

         居普良(Cyprian,約200-258):他一生都住在北非迦太基,是一位富有且受過高深教育的人,也是有名的修辭學教授,後來成為迦太基主教,在258年被斬首殉道。居普良強烈主張教會外在有形的合一。他常使用「大公教會」這名稱,且認為一切在大公教會門外的人,都不能得救(教會之外無救恩)。這論點被後來的羅馬天主教會所高舉,以致開除教籍成為最嚴厲的懲罰。

當時他強力抨擊諾窪天派,稱他們是「分裂大公教會的不合法組織」。又說凡支持諾窪天的信徒,不能加入大公教會,因為他們目的在「分裂大公教會所代表的一個身體」。居普良說:「雖然麥子當中摻雜了稗子,但我們不該退出教會,而必須努力作麥子,作大戶人家裏的金器、銀器。」「只有一位神,一位基督,一個教會及一個座位(即權柄中心)。」「凡不在基督教會裏面的,都不是基督徒。凡不以教會為母的,都不能以神為父。教會以外沒有救恩。教會是主教所組成的,主教在教會裏,教會在主教裏,凡不與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會裏。背叛主教,就是背叛神。」。

         諾窪天派(Novatianist):在得修皇帝的全國性大逼迫中,有許多人背棄信仰,或藉賄賂逃避逼迫。逼迫過後,他們懇求教會赦免和重新接納。教會採取寬大立場,同意他們在經過嚴格的補贖條件後,可重返教會。但當時羅馬教會長老諾窪天卻主張嚴厲處分,後來諾窪天和擁護他的人脫離大公教會,自成一派,在帝國各處設立教會。諾窪天派堅持教會必須由真正的聖徒組成。背棄真道者,是犯了「至於死的罪」,一概不准重入教會。

         西方教會(羅馬,里昂,迦太基)使用拉丁語,受羅馬法治影響,思考模式比較理性,重邏輯、推理、實際應用。東方教會(亞歷山太)使用希臘語,受希臘文化影響,思想方式比較感性,重形而上的哲思,偏神秘走向。

 

二、異端的攪擾

       靈智派(諾斯底主義):混合異教教義和希臘哲理。

         二元論:靈是善的,物質是惡的,因此世界是惡的,人或須禁慾,以擺脫物質的轄制;或可縱慾,反正靈與物質無關。

         發散論:至高的神會發散出一連串的靈體(aeons),最低階者成為造物的神,創造出物質的世界和人。

         幻影說:因為物質是惡的,所以耶穌只是個幻影。此外,他們主張人得救,是憑藉一種神秘的知識。這派是使徒約翰在他書信中所駁斥的對象。

       馬吉安派:揉合靈智派,摒棄舊約,獨尊保羅。

         馬吉安生於本都,是富有的船主,曾大量捐錢,廣行善事。後因傳講異端,企圖改革信仰,被逐出教會。他就自創教派,自封為主教。他認為舊約的神是易變、任性、無知、專制、殘酷的,新約的神才是仁愛憐憫的神。福音乃是愛的福音,是絕對排斥律法的。他是史上首先嘗試編定聖經正典的人。他拒絕所有舊約,只接受10卷保羅書信,和被他修改過的路加福音。這促使主流教會也編定正典。

         揉合靈智派的觀念,否定道成肉身,宣揚禁慾。

       孟他努派:對教會冷淡和世俗化的反動,為靈恩運動始祖。

         由於耶穌並未立即再來,很多信徒失去了等候的熱切,希伯來書及雅各書提到這種情況(來五:12-15,雅二:15-17)。教會管理也趨於鬆散,教會紀律沒有昔日的嚴明。隨著第一世紀末使徒的離世,教會失去了有能力的領袖,教會這時候的崇拜生活枯燥、信徒生活鬆散、教會領袖疲乏,孟他努主義的興起,正是要填補這缺口︰具魅力的領袖、熱切的崇拜、滿有動力的信徒。

         孟他努原是異教女神的祭司,信主後自稱得到先知恩賜。兩位女先知百基拉(Prisca)和馬克西米拿(Maximilla)隨後也加入,他們聲稱是聖靈保惠師的代言人,傳講「新預言」。注重說方言,異象、預言,認為這些「新預言」的權威等同聖經。拒絕接受主教的權威,他們認為當時的教會的靈是死的,無法幫助人得到救贖,主張信徒必須讓聖靈在教會中自由運行,接受新預言和新啟示。反抗教會世俗化,主張皈依的信徒,必須有真正的生命經歷。斷言末日將至,新耶路撒冷將降臨在弗呂家附近。遵守更嚴苛的道德紀律,嚴格禁慾,守獨身,禁止再婚,鼓勵殉道。

         三位創始人過世後,北非教父特土良加入該派,成為其領袖。特土良特別嚮往其刻苦生活,而「只有純潔聖徒組成的純潔教會,才配得赦罪之權柄,而非徒有外在組織的教會」這概念深深吸引了他。他說:「教會可以赦免眾罪,不是擁有數位主教的教會,而是透過那由聖靈充滿的人,組成聖靈的教會執行。」孟他努派可算是對冷淡、世俗化的眾教會,最先作出教會性回應,及進行改革運動的團體,在教會歷史中,這種情況不斷重覆。該派在許多方面,比主流教會更合乎聖經,更充滿活力;可惜因過分高舉先知(自稱是聖靈化身),過分高舉預言(等同聖經權威),卻預言錯誤(斷定末日將臨),又要求信徒遵守嚴苛誡命(過於聖經所言),以致被主流教會判為異端,失去影響主流教會的機會。

 

三、教會的回應

       設立主教監督制度:以大城市為中心的教區逐漸形成,主教(或作監督長老,見徒20:1728;多1:5-7;彼前5:1-2)成為羊群的監督,抵擋異端的領袖,在逼迫中堅固信徒的信心。根據伊格那丟的看法,主教制是福音信仰的安全保障;羅馬的革利免也強調這是使徒傳承的落實。

      使徒統緒(Apostolic succession):或稱宗徒傳承。認為教會的聖職和教導的權柄是從耶稣的十二使徒開始代代相傳,只有透過一​​脈相承的按手禮而按立的主教,屬下之教會才有真正的權柄。這是天主教和聖公會強調的權柄的合法來源。到了宗教改革時代,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淡化了「使徒統緒」的必要性。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反對天主教會以「使徒統緒」為它們作為唯一正統的聲稱,並且認為「使徒統緒」失去了它在早期教會中的功能。

       認信基要真理: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墩信經。

      根據教會傳統,使徒們最後一次聚集在耶路撒冷,準備到世界各地傳福音,每人寫一條信仰原則,十二個使徒寫完後就握手分別,從此大家沒有機會再見面,一個一個為主殉道,一個一個被殺在遙遠的他鄉。後來證實使徒信經是在最後一位使徒約翰亡故後才逐漸編寫成現今的樣本,,最早出現於愛任紐二世紀的著作。

      使徒信經內容: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確認聖經正典:當正典尚未確立之前,正典書卷的內容及書名,早已出現在一些教父的著作中。那時雖無確立為正典,但基督徒早就將四福音和使徒們的著作,作為信仰的根據來誦讀,作為信仰生活的典範,視為“正典”的地位。在397年迦太基第八次會議有奧古斯丁的參與,正式接納今天我們使用的二十七卷為“新約正典”。從此教會進入“經典時期”。

 

四、外面的逼迫

       進入啟示錄的士每拿教會時代: 受逼迫的教會

士每拿原文為没藥的意思,象徵被羅馬政府逼害的信徒。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毀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裡、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 (2:9-10)

羅馬政府的逼迫(第一、二世紀)

年代

羅馬皇帝

迫害程度

著名殉道者

64

尼祿Nero

羅馬及附近地區。基督徒為羅馬城

焚城的代罪羔羊。許多基督徒被火

火燒死來照明尼祿的花園。

保羅、彼得

90-96

多米田Domitian

羅馬及小亞西亞。基督徒因拒絕向

該撒的像上香而被迫害。

羅馬的革利免

(43

約翰(放逐)

98-117

特拉間Trajian

在不同地區迫害。懷疑基督徒對國

家的忠誠。基督徒若被告發則處

死,但並不積極的逮捕他們。

依格那修

魯孚

117-138

哈德良Hadrian

零星的地區。採用特拉間的規定。

誣告者同樣受處分。

 

161-180

馬可奧勒流Marcus Aurelius

續用特拉間的規定。

將天災歸罪於基督徒而迫害之。

波旅甲

猶斯丁

202-211

瑟維如斯Septimus Severus

嚴禁(新)信基督

愛任紐

235-236

麥西米奴Maximinus

基督徒因支持其前任皇帝而被迫

害(麥氏刺殺其前任而得位)。

基督教牧長被捕一律處死。

耶路撒冷的亞歷山大

249-251

德修 Decius

全國性的迫害。羅馬下令全國拜

皇帝神像,不拜者處死。

 

257-260

維勒理安Valerian

基督徒財產充公,禁止聚會

奧利金

303-311

戴克理仙Diocletian Galerius

嚴厲的迫害。教堂被毀、聖經被

焚。所有基督徒的民權一律廢

止。全國人民必須向羅馬皇帝像

獻祭。

 

       基督教會從成立之初,就受到政治宗教各方面的逼迫,有許多信徒為主殉道。首先是猶太人的迫害,像使徒行傳第六章的司提反,但沒有多久,羅馬帝國政府就變為教會的主要敵人。第一世紀裡比較嚴厲的逼迫,是發生在羅馬皇帝尼祿Nero54-68年在位)與多米田Domitian81-96年)統治的時侯,幸好這兩次的逼迫較為局部,先在羅馬(彼得與保羅在這時期殉道),後來在小亞細亞(使徒約翰就是在這個時候遭放逐到抜摩海島的)。

       然而到了第二世紀,逼迫就蔓延開來。逼迫的程度,主要是看當地長官執行的鬆或嚴。當時羅馬蓋了很大的競技場。基督徒在競技場內被火燒獅咬。在殉道者的行列中,有伊格那丟,游斯丁,坡旅甲等。

       到了第三世紀,逼迫就更加劇烈,皇帝瑟維如斯Septimus Severus下令將改信基督教的人處死;皇帝德修Decius規定所有的人都必須向羅馬神明獻祭燒香,並取得證明書,凡不遵行者判處死刑。皇帝瓦勒良Valerian也執行類似作法。

       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及繼任的的加利流Galerius帶來最後的大逼迫,但也是最慘重的。基督徒被排除在公職之外,教堂被摧毀,聖經與教會書籍被燒毀,基督徒遭受全面的大追捕,嚴刑拷打,有許多人殉道,戴克里先的妻子和女兒被發現信仰基督教,也遭到逼迫。初代教會常在猶太人會堂或家中聚會,遇逼迫時羅馬的信徒就在地下墓室聚會。

       加利流Galerius 在位時于308 A.D.頒令,所有人除必須向羅馬的神獻祭外,凡市上的食物一律灑上祭祀的酒,以迫使基督徒吃祭物或餓死。他們的逼迫是所有逼迫中最厲害的一次,但也是最後一次。公元311年,加利流突患不治之症,痛苦萬狀,他在病床上發布了一道諭旨,准許基督徒恢復聚會,并請他們為皇帝及國會禱告。加利流這道諭旨不能算是基督教的完全勝利,他只是給予了基督徒部分容忍而已,雖然如此,教會全面的得勝已經近在眼前了!

       耶穌魚(ΙΧΘΥΣ)是基督教的一個代表符號,最早是基督徒為了躲避羅馬帝國宗教迫害而使用的暗號。當時基督徒藉由此符號來確認彼此的身份,例如一方先隨意畫出其中一條弧線,若對方亦為基督徒,則對方會在心照不宣的情況下完成符號的另一半。

       羅馬政府逼迫基督徒的原因:從表面來說,是因為基督徒秘密聚會而產生的謠言與誤會, 羅馬政府聽聞基督徒吃耶穌的肉喝耶穌的血,以及基督徒施行神跡奇事,違反了當時羅馬禁止巫術的法律。從深層來說,原因很複雜,主要是三方面:

         基督徒火熱傳福音成為強大團體,造成對羅馬國教的威脅;

         羅馬皇帝不容許基督徒效忠另一位王;

         羅馬政府怕基督徒的愛,會融化了社會上公民和奴隸,貴族和民眾的階級制度。腓利門書中保羅勸腓利門要對待奴隸阿尼西母如弟兄,就是典型的例子。


參考資料:聖經簡報站;蘇文峰「基督教會史」,賀宗寧「歷史的空白」, 祁伯爾(李林靜芝譯)「歷史的軌跡」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erke&aid=17121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