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會歷史13. 台灣教會史
2022/01/15 15:15:38瀏覽1965|回應0|推薦1

教會歷史13. 台灣教會史 

簡報檔下載

大綱

荷蘭西班牙時期(1624~1662)

喬治甘治士牧師

清朝時期(1807~1864)

馬雅各醫生

李庥牧師

馬偕醫生

日據時期(1895~1945)

光復時期(1946~1990)

戒嚴時期(1949~1987)

解嚴之後(1987~)

一、 荷蘭西班牙時期

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以後,因為需要照顧荷蘭軍人的信仰,以及為了勸導台灣人相信耶穌基督的福音,所以荷蘭的教會就派宣教師隨著軍隊來到台灣。1627年5月4日,第一位來台灣的荷蘭宣教師叫做喬治甘治士牧師。他在現在台南市新市區一帶的地方,開始做宣教的事工。他非常認真研究當地的風俗、語言、生活習慣與宗教的祭典,這些對他後來的宣教很有幫助。

1624年到1661年這段荷蘭人佔領台灣的期間,當時的宣教事工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期是從1624年到1643年:這是以宣教師甘治士與尤羅伯兩位牧師為主。他們宣教的範圍是從台南的安平港一直傳到附近的村莊,最南邊是到恆春,而北邊則到嘉義。第二期是從1644年到1662年:這段期間曾擴展教勢到彰化、員林一帶,也曾經在基隆、淡水與宜蘭建立宣教的據點,又曾經計畫在麻豆地區創辦神學院。後來因為鄭成功攻佔台灣,趕走荷蘭人,他們想要開辦神學院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荷蘭人在台灣的36年期間,前後總共派了36位宣教師來台灣做開拓的宣教事工。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灣建立了許許多多的『改革宗教會』,不只有地方教會,也有中會,甚至還預備在麻豆開設神學院。當時『改革宗教會』還翻譯了使徒信經,海德堡要理問答,十誡等基督教文獻供百姓學習。這些宣教師不僅負責宣教的工作,同時也扮演「政務官」的角色,就是兼做荷蘭政府派在台灣處理一些官方的事務,包括收稅金、發營業執照、替軍人服務等雜事。因此,這些宣教師因為事情太多,導致影響到宣教事工的推動。 

            1626年,西班牙人進佔淡水及基隆,當時,天主教宣教士除對西班牙官兵實施例行的宗教事務外,也致力向基隆附近的住民,包含原住民、漢人與日本人,傳佈福音、設立教堂。西班牙在台16年間,北臺灣約有4,000人受洗,但1642年為南部荷蘭人所逼退。

1662年,鄭成功攻陷安平,荷蘭人退出台灣,鄭成功也一併消滅了教會,容許部下把幾位荷蘭改革宗牧師釘死在十字架上,於是第一波登陸台灣的基督教就消失了。從荷蘭人退出台灣,一直到馬雅各醫生來台灣重新宣教的這段期間,總共有204年,可以說是耶穌基督福音的斷層時期。因為這段期間,基督徒幾乎都消失了,當時荷蘭的宣教師在台灣所撒的福音種子,有如耶穌所說那個撒種的比喻:有一個撒種的人,他將種子撒在土淺的石頭上,太陽一出來,因為樹根不夠深,就枯乾了。(馬太福音13章5~6節)也就是說當時荷蘭人在台灣宣教所撒的福音種子,最後都歸於無有。

 

二、 清朝時期

1.     杜嘉德與馬肯查1807年,馬禮遜宣教師到中國宣教,後來也有許多的宣教師去那裡宣教,其中有兩位宣教師,叫做杜嘉德與馬肯查,他們都是英國長老教會派去中國宣教的宣教師。杜嘉德牧師被派到廈門;馬肯查牧師則被派到汕頭。1860年的9月,他們兩人來到台灣的淡水與艋舺訪問,發現廈門人所說的閩南語,在台灣也行得通,而且台灣的百姓並不排斥他們,所以他們就寫信給英國的差會,盼望可以將台灣列為一個新的宣教區。英國的差會接到這封信以後,接受這個建議。

2.     馬雅各醫生:有一位讀英國蘇格蘭愛登堡大學醫學院畢業,又曾經在德國的柏林大學與法國的巴黎大學深造,在當時非常被人看重的教會長老,叫做馬雅各醫生,志願要成為宣教師。1864年的1月2日,他受到英國長老教會的差派,去到中國廈門,在那裡學習閩南語,準備要到台灣做醫療傳道的工作。1864年的10月5日,杜嘉德牧師帶領馬雅各醫生與三位的助手,就是陳子路、黃嘉智、吳文水等人一起來台灣的打狗(高雄),在那裡調查台灣南部的各種情況。1865年的5月28日,馬雅各醫生再度從廈門來到高雄,在旗津的港口下船,開始準備做醫療傳道的工作。後來他與三位的助手在台南的西門外面,也就是看西街的地方,獲得一位英國人將房子租給他當做佈道所。就在那年的6月16日,馬雅各醫生正式對外做醫療傳道的工作,成為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設教的紀念日。

1866年,8月12日,宣教師宣為霖牧師為陳齊、陳清和、高長、陳圍4人施洗,並主持聖餐禮拜,這是台灣教會最早的初結果子。馬雅各在台南宣教不久,就受到密醫到處傳播謠言與誹謗,他們說:「馬雅各與他三位助手會取人的心臟,也會挖人的眼睛,又會將人肉曬成肉乾。」因此,住在府城的人沒有調查清楚,就相信這些人所說的話,決定在7月9日要去拆除馬雅各所租的房子。當時馬雅各的助手吳文水知道這件事情以後,就趕緊跑到城內告訴政府的官員。在了解事情以後,官員為了安定民心,就請馬雅各搬家,免得引起太大的擾亂。馬雅各與他的助手不得不遷徙到高雄的旗後(今旗津),並在當地租了三間房間做為醫院與禮拜堂,在那裡做醫療佈道的事工大約有一年之久。雖然也遇到一些百姓的擾亂與懷疑,但是仍然有人願意相信他所傳的福音,並且接受耶穌是他們的救主。馬雅各在南部傳福音一年的時間,就有30人左右參加禮拜,也有許多人信主。有一位叫做高長,他是高俊明牧師的祖父,是馬雅各來台灣傳福音時第一批信主受洗的。

1868年12月,馬雅各與他的助手吳文水再度回到府城,在城內租房子做為禮拜堂與診所。這一次沒有被人排斥,大概是因為聽說他們在旗津醫好很多人的疾病。不僅如此,有很多病患在府城得到醫治以後,也相信馬雅各所傳的福音,所以回故鄉以後,他們就將所領受的福音真理傳給別人,這些人成為教會成立以後福音的種子。1871年,德馬太醫生(Matthew Dickson)來台南接馬雅各的工作,讓他能夠暫時回去英國休假。因為脊椎的病痛持續困擾著馬雅各,使他無法再度踏上長途旅行前來台灣,只能持續留在英國修養。1883年12月,他才再度來到台南。不過在台南只住了一年之久,就因為他的太太生病, 不得不再度回去英國,無法再度來到台灣做醫療傳道的工作。在近代宣教的歷史中,馬雅各是第一位來台灣宣教的福音使者,堪稱為「台灣醫療宣教之父」。

馬雅各醫生

3.     第一位來台宣教的牧師李庥:第一位被差派來台灣的牧師叫馬大闢(Rev. David Masson),但他在1866年坐船來台途中,於南中國海被大浪捲走。所以,第一位來台的牧師殉職了。1867年,英國差會派遣李庥牧師(H u g h Ritchie)來台灣宣教,他是近代宣教歷史中第一位用牧師身分來台灣宣教的;在那一年的聖誕節,李庥接下了馬雅各在高雄旗津的事奉。他將福音擴展到南部各地,甚至是東部的台東、新港等地。他曾經在旗津招募許多人,訓練他們成為傳道人,也教他們天文地理,而且提倡女子應該要接受教育,盼望有一天能夠創辦女子學校。他因為操勞過度,在1879年就過世,當時只有44歲。不過他的牧師娘伊萊沙(Eliza C. Cooke)繼續留在台南,推動女子的教育。她在1887年創設女子學校,就是現在的長榮女中。

李庥

4.    第一個殉教者莊清風:有一位叫做莊清風的弟兄,他是淡水人。有一天去廈門辦事情,從一位在醫院做管理員的人聽到耶穌基督的福音。後來回台灣以後,聽說在高雄的旗津有教會,他就去那裡慕道,也在1867年3月受洗成為基督徒,經過一年的訓練,他已經敢在眾人的面前做見證。不過經過一年以後,他被反對基督教的人,用棍子與石頭活活地打死。不僅如此,他的屍體被人切成很多塊,甚至連心臟也被人挖出來吃。他是台灣教會宣教的歷史中,第一位因為信主而殉道的人,他的死與初代教會的司提反很類似。

5.     馬偕醫生:北部宣教開始的年代是1872年。此前台灣的宣教工作,一直侷限在中南部地區,北部並沒有宣教師去開拓。當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知道這樣的情形以後,他就決定要到北部做宣教事工。1872年3月7日,他由李庥與德馬太陪同,搭乘海龍號從旗後來到淡水。那一年的3月9日在淡水上岸,這一天就成為北部教會宣教的紀念日。

馬偕1844年3月21日出生在加拿大,不過他的父母並不是加拿大人,乃是英國的蘇格蘭人。他的父母在1830年移民到加拿大。馬偕小時候非常聰明,14歲就從高等學校畢業,畢業以後當國小老師約有五、六年之久。到了21歲時,才進入大學讀書,後來也進入神學院接受造就。馬偕在大約10歲時,就曾經聽過賓威廉牧師(William Chalmers Burns)演講,談到有關中國宣教的情形。當時他聽了以後很受感動,決心長大以後要到國外宣教。

1870年,那時候他才26歲,剛從神學院畢業,馬上向加拿大長老教會宣道部申請志願去國外當宣教師。當時的加拿大長老教會雖然在許多年前就決定要向國外宣教,但是一直沒有勇氣去做,所以就勸馬偕再等一年,讓他們有完整的計畫後才來進行這件事。經過一年以後,加拿大長老教會通過派遣馬偕到國外宣教。馬偕從加拿大的故鄉搭乘火車來到美國的舊金山,再搭船來到台灣的高雄。上岸以後,就暫時住在南部,在那裡學習台語,以及研究台灣人的風俗習慣與文化,成為他要對台灣人傳福音的方法。在這段期間,馬偕聽說在台灣的北部也有大城市,但是還沒有人去傳福音,所以他就決定要在台灣的北部傳福音。

1872年3月9日,馬偕搭船在淡水上岸,看到淡水的景色很美,就在他的日記上面這樣寫著:「我舉目看北方與南方,看到很遠的山,我的心大知足,我的心靈清靜,知道此處就是我所要住的地方。」就這樣,馬偕在淡水租了一間房子。白天,他外出跟十多位放牛的孩子學習台語;晚上,他透過字典研究中文。經過5個多月以後,他第一次用台語向人講道,這可說是很不容易的事。在北部初期的宣教,馬偕吃了很多的苦頭,包括在淡水的房子曾經被人潑糞便;在三峽講道時,有人拿大約3公斤重的石頭丟他;在艋舺傳道時,有人來拆除他請人蓋好的禮拜堂,而且拿大刀要殺他。雖然經過種種的迫害,但是他並不害怕也不逃避。

在宣教的事工上對馬偕最有幫助的,就是他所學過的一些醫學常識。他到處傳福音時,運用這些知識為人醫病,特別是幫人拔牙齒。他在台灣29年的醫療傳道生涯中,與他的助手替人拔過兩萬多顆的牙齒。因此,很多台灣人把他當成是救命恩人,也相信他所傳的福音真理。馬偕在1901年6月2日過世時,已經在台灣北部開拓60間教會,施洗信徒達4,000人。不僅如此,他在1882年創立牛津學堂,訓練傳道人才。這個學堂目前還樹立在真理大學的校園裡面,這個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的前身。

馬偕醫生

 

三、日據時期

1895年,台灣在馬關條約中被割讓給日本。初期日本對基督教懷有好感,教勢發展甚快,幾達一倍之多。可是由於日本政府對教會干擾甚多,致使教會與政府間時有衝突。日本在台後半期極力推動台灣人民皇民化,引起教會極力抗拒,結果迫使台南神學院關閉,台灣教會公報停刊,許多牧師、信徒入獄。

日據時代,封閉山地,不准任何宗教人士上山傳教。1945年後,教會才得以上山傳教,使原住民信徒大量信主。日據時代中葉以前,僅有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爾後有真耶穌教會從中國傳入,另1926年有日本聖潔教會傳入,即為後來的台灣聖教會。

 

四、光復時期

1947年,二二八事件引起台灣全島性的暴動與鎮壓,大批台灣菁英被犧牲,台灣早住民對國民政府的不信任長期壓抑在記憶中。台灣長老教會漸漸走入與受苦、被壓迫的族群認同的牧者關懷事奉中,產生頗具特色的本土神學。1950年代大陸淪陷,國民政府遷台,新住民離鄉背井隨同來台,人心浮動,尋求心靈依靠。光復後,有很多宣教士從海外及大陸來台。最先回台的外國宣教士,是孫雅各牧師。孫牧師一向重視山地傳教工作,為原住民翻譯聖歌和聖經。而牧師娘孫理蓮也常和牧師配搭,從事醫療工作,並組醫療隊醫治痲瘋病患,設立孤兒院和少年之家、待產母親之家、烏腳病院。

孫雅各與孫理蓮一家

最為台灣民眾熟知的宣教士,當屬1951年從上海轉至台灣宣教已超過70年的 彭蒙惠 博士(Dr. Doris Brougham)。她是最深入原住民部落的傳教士之一。早年在花蓮山地宣教,後來創立救世傳播協會、天韻合唱團、空中英語雜誌,贏得所有台灣民眾的尊敬,被稱為「2,300萬人的英語老師」。

彭蒙惠 

五、戒嚴時期

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政府敗退到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無神論政策使許多中國大陸的教會(包括浸信會、衛理公會、聖公會、聚會所、信義會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撤退到台灣,形成今日教派林立,這些新進教派流入使官話和合本聖經成為主流,對早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語言本土化政策造成影響。來自中國大陸的基督新教各宗派主要在人口密集處與學校傳福音,偏遠地區幾乎沒有設立據點,但有時會用短宣的形式實施零星的鄉村傳教活動。1950年代中期,台灣的基督教可分成六類:一是二戰前就在台灣的長老教會、聖教會(原聖潔會)、真耶穌教會;二是戰後的天主教會,戰後中國主教團帶著非常多資源遷到台灣;三是歷史上的主流教會,包括路德會、衛理公會、聖公會、浸信會,以中國來的政治難民做為服事的對象,也被稱為「國語教會」;四是歷史上的小派傳統教會,如循理會、門諾會、安息日會等,是以講華語的教會為主;五是中國本地自創的教會,如召會(原聚會所)、靈糧堂(原靈糧世界)等:六是因為語言問題而新建立的教會,如國語禮拜堂等。

這些教派在1950~60年代快速成長,150萬中國政治難民,加上在台450萬居民,在不安政治氛圍中,提供教會成長沃土,這與韓國教會在韓戰後成長的經歷類似。然1965年後,由於社會、經濟穩定成長,教會的成長也趨於停滯。戰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教會。據統計,1945年時約有3000位太魯閣族基督徒,到1960年代,原住民中已有10萬名基督徒,超過半數的原住民都是基督徒,被稱為「20世紀的神蹟」。

1950年的美援政策讓一些教會從事發麵粉的社會工作,此時盛行將麵粉袋加工成內褲使用,至今仍然可以找到印有中美合作的加工內褲。1950年代世界局勢處於冷戰狀態,同時西方發起了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以及1948年成立了普世教會協會(簡稱普世教協或WCC),由於普世教協的立場接納社會主義國家,並且主張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導致意識形態與政府當局衝突。臺灣基督教環境因此分為兩個陣營,名義上是教義之爭,實際上政治意識形態之爭,當時主導相關活動的人物為美國基要派牧師卡爾·麥堅泰與國民黨要員張靜愚,這段期間發生不少愛國主義衍生的衝突。

         1951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加入普世教協。

         1962年國民黨要員張靜愚發起基督教護教反共聯合會與普世教協對立,國語教派陸續加入此陣營。

         1970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了避免與政府當局擴大衝突,高俊明牧師暫時性退出普世教協。

            當時長老教會有批宣教師提倡台灣本土關懷社會思維,前後有30位宣教師被列入黑名單並驅逐出境。最早把關懷社會思維帶入神學教育當中的,就是在台南神學院教書的杜佐治牧師、台灣神學院則有唐培禮牧師。

            1970年代中華民國被驅逐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等政治危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三個宣言,成為民主化非常重要的聲音,1977年〈人權宣言〉喊出「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後來陸續發展出處境神學、鄉土神學等,同時也有基督徒指責教會參與政治。

            1975年,蔣公去世,教會借助國喪期宣揚蔣公信仰,加上當年葛理翰佈道大會,國、台語教會合作,掀起另一波佈道熱潮。1990年底由周聯華牧師與翁修恭牧師共同籌辦二二八平安禮拜,象徵國、台語教會聯合,以基督饒恕精神撫平歷史傷痕。禮拜中亦邀請政府官員出席,舒緩一度呈緊張狀態的政教關係。 

            1980年代,從韓國、新加坡、北美洲傳來的靈恩運動開展,衝擊著台灣。當長老教會被認為具有政治特質的教會時,帶有靈恩特質的真耶穌教會成為另一個「非政治性」本土教會的選擇;在都市化的教會中,則以靈糧堂、行道會、真理堂為代表;原住民教會也興起一波靈恩運動。近期則以轉型正義、新生代公民力量崛起、台灣與教廷的關係、台灣與中國教會的關係、同志族群與同婚,為基督教所面對重要議題。 

六、解嚴之後

            1987年解嚴後臺灣逐漸走向言論自由的社會,不僅能公開批評時政,宗教思想也開始多元及百家爭鳴,但是也因此造成一些宗教社會事件,如1995年余奕榮的上帝藉中共審判臺灣之說,導致信徒集體移民貝里斯,宋七力的宇宙發光體之說,中臺禪寺事件的學生集體出家等,這些事件造成當時許多家長與民意代表不信任校內宗教團體,要求宗教退出校園,因而規定公立學校不得成立宗教社團。

           在家庭議題上,隨著同性婚姻的社會討論,為了維護聖經家庭組合為一夫一妻和一男一女的教導,大部份的教會反對修改民法。2013年與其他宗教合力組織”護家盟”捍衛一夫一妻制。2015年再成立政黨”信心希望聯盟”,希望透過政治力量重新喚起家庭意識。 2017年大法官認為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違憲。 2018年經過公投,以超過六成的民眾支持通過”婚姻限定一男一女”,”同志婚姻用專法”和”反對國中小同志教育”三項提案。 

           在1989-2020年間,教會間合作趨勢明顯,資源整合,共同開展事工。即使神學上較為保守的召會,在1997年李常受去世後,也一改過往閉關自守的態度,漸與主流教會接觸往來。台北靈糧堂也宣稱其核心價值之一是尋求合一,即“教會內牧區間的合一,各部門的合一,與分堂的合一,與眾教會的合一,甚至族群、城市、國度之間的合一”。 2012年底,東方閃電在台灣猖獗活動。台灣教會聯合起來發表聲明,共同抵制異端。在2013年4月為此召開的“台灣眾教會聯合聲明”後續策略及交通分享會的聯合會議上,召會和長老會也可以同桌對話,讓眾教會感覺到合一的力量。靈恩運動與細胞小組的牧養模式結合,使得教會有顯著增長。比如台北靈糧堂系統和屬於台灣信義會的台北真理堂就是採取這一模式。

           根據2017年教勢統計報告,台灣基督徒人數(五歲以上)達到1,547,290人,相當於6.9%的總人口數,比1999年的3.43%增加3.5個百分點。人數最多的十個教派是獨立教會(474,670人)台灣基督教長老會(258,222人)、召會(145,318人)、台北靈糧堂(92,646人)、真耶穌教會(55,813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53,905人)、台灣信義會(28,890人)、台灣聖教會(19,628人)、中華基督教行道會(19,090人)、旌旗教會(17,216人)

參考資料:陳宇光「淺談台灣宣教史」;維基百科;改革宗長老會新竹教會網站;鄭仰恩「台灣基督教三波發展潮」;孙琪简介台湾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2017年台灣基督教教勢統計報告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erke&aid=17131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