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會歷史3. 中世紀教會 (500-1200 AD)
2022/01/10 05:24:36瀏覽1316|回應0|推薦0

教會歷史3. 中世紀教會 (500-1200 AD)                                                      

簡報檔下載

錄影連結

思考問題

1. 你對修道院和修士修女的印象是什麼?你覺得基督徒應該追求修道院的生活嗎?

2. 你對伊斯蘭教(回教)和穆斯林了解多少?你有穆斯林的朋友嗎?你對他們的印象如何?

3. 你對十字軍東征的印象是什麼?是正面還是負面?

大綱
修道主義與修道院的形成
伊斯蘭教的興起
授衣禮之爭 - 政府與教會的地位爭奪戰
十字軍東征

進入啟示錄推雅推喇教會時代:偶像崇拜的教會

推雅推喇意為燒香,不斷獻祭。天主教的彌撒,又稱感恩祭,就是天主教會的獻祭儀式。… 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2:20)

耶洗別:利用屬世政權(亞哈)的勢力殺害神的真僕人,建立異於福音的宗教(巴力和亞舍拉)

 

、修道主義與修道院的形成

1.     修道主義

教會大享太平之後,趨炎附勢入教者更多, “基督徒”人數大增,原來基督教導的“窄門”成了寬大無比的門,進來了許多富貴的“信徒”,以致教會世俗化,道德水準低落。當殉道之機會不再,敬虔基督徒乃以禁慾生活為靈性之最高造詣。古代思想把拋棄紅塵世俗,靜修默想,看得比積極的德行(愛人、濟世、傳道)更高尚。教會敬拜由簡變繁儀式化,教堂變得華麗。傳道人穿著特定服飾,被稱為“祭司”。促使人追求個人自由的親近神。修道主義是平信徒發起的一種運動,起源自埃及。但修道主義本身不久也形式化,世俗之爭競轉為宗教界內的爭競。

2.     獨居式修道:由安東尼(Anthony)所創。

特點:離群索居,嚴格禁慾,不住禱告,克制肉體以親近神,吃素。安東尼生於尼羅河畔富有人家。太191624 財主難進天國的故事改變他的人生,於是到沙漠修行。在35歲前,常因回想過去日子而掙扎。日後卻多次遷移,以逃避慕名而來者的追尋。安東尼的修道主義對中古以後的三大修會(本篤、道明、方濟)均有深遠的影響。

-           坐柱修道派(Stylites):創始者敘利亞的西緬(Simeon)獨居在一根柱上,凡30年之久,直到逝世。他造了幾根柱子,從最初的3公尺高,到最後的15公尺高,柱頂只有1公尺見方。從5世紀到12世紀間,敘利亞一帶有許多柱頂聖徒。

3.     群居式修道:由帕科繆(Pachomius)所創。

-           設立修道院,過共同生活,工作、崇拜、服裝都有紀律。修道院中著重絕對順服。每日除工作與靈修外,兩次聯合禱告。食物除素菜水果外,尚可吃魚。之後演變為注重工作、濟貧、行善,不主張極端的禁慾主義。帕科繆於在286年生於南埃及異教徒家。年輕時被拉夫充軍。於軍中被基督徒的愛心感動,退伍後受洗。後至沙漠獨居七年。日後與其弟合建修道院,最多時有上千修士居於九間修院。不接受教會職位。

4.     修道院的生活:修道主義的目標在於︰脫離世俗環境,藉著實行“貧窮、貞潔、順服”三誓願,每日從事靈修與聖工,追求聖潔生活。修道院的工作原先局限於手工勞動,再來就是抄寫聖經、教父古卷及其他經卷。后來發展成農藝、工藝、教導、音樂、學術研究的所在。修道院保存了古代文明,承載了中世紀文明的發展。修道院更成為訓練與差遣宣教士進入未得之民的基地。

5.     本篤(Benedict of Nursia):改革西方修道主義,穩健中庸。529年在義大利建立本篤派總修道院,其理念是修道院為長久自立自養的基督精兵駐防要塞,全院上下絕對服從院長命令。新進者經一年訓練後,一經立誓作修道士,終身不能反悔。修道士的職務是崇拜(每天至少4小時)、工作(懶惰就是靈魂的仇敵)和讀書,所以每個修道院相當於一個工業中心和圖書館,很適合中古世紀的需求,其規條制度漸漸普及各地。

6.     克勒特(Celtic)修道主義:與本篤派的穩健中庸相對,克勒特派源自東方,只講神秘精神,不重紀律的奮興,並嚴苛苦修。5-7世紀盛行於愛爾蘭、蘇格蘭和英格蘭。其最卓著的貢獻,在於宣教熱忱,和致力於發展學術和藝術。

7.     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教皇。他是第一個從修道士中選立的教皇,自稱「神的眾僕之僕」。他身具中世紀教會所有最突出的特點:他是第一個取得政治大權的教皇。雖然在法理上義大利仍屬於東羅馬帝國,但他在當地的權威大於羅馬皇帝。他指派都市的行政首長,整軍備武,並締結和平條約,使佔據義大利北部的倫巴人不再南侵。他使教會變成歐洲的政治指揮中心,沿用過去帝國的區域劃分,來劃定教區,負起教育全民、救濟貧困、伸張正義的重任。

8.     初期教會的腐敗,造成了修道主義的發展。到中世紀,教會的光景更加低落,促使人們迫切尋求屬靈的滿足。這種情形本可以導致屬靈的復興,不幸卻發展成一種病態的復興;人們沒有回到純正聖經的教導,反而轉向禁慾主義。禁慾主義是一種極端的「自我否定」。過禁慾生活的基督徒放棄一切人生的樂趣與安適,專注於宗教默想,並恪行宗教儀式。在當時,一般人的信仰非常表面化。

-           平信徒:只須遵行教會所定的儀式就夠了:包括學會主禱文、使徒信經、認罪及守聖餐。聖餐被認為是領受神恩惠的奇妙管道。

-           修士和修女:一個基督徒若要成為「高級」的信徒,就必須做修士或修女。

9.     到了第九世紀,許多修道院的修士不再過禁慾生活。這些修道院受當時腐敗風氣的影響,竟變成罪惡的蘊育所。910年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在法國東部的克呂尼Cluny,創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該院遵守本篤修道團嚴格的規矩,並嚴格執行禁慾生活。他們不僅獲得土地和捐獻,也獲贈農奴和工人,以致修道士可以專心追求靈性經驗。他們不受贊助人和國王控制,完全獨立自主,只向教皇負責。克呂尼改革運動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改革教士制度。他們極力反對「西門主義」(Simony),就是以金錢或其他卑劣手段取得教會聖職;也反對神職人員娶妻或納妾,以免神職淪為世襲。後來他們更認為,任何由平信徒委任的聖職,概屬「西門主義」。他們希望實現聖職全由教皇委任的理想。這就需要提高教皇的權力,將任命聖職之權從君王和權貴手中奪回。

10.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經院哲學盛行於9-11世紀,是從學院中用哲學思辯發展出的神學思想系統,使用理性來研究藉啟示而來的真理。

-           安瑟倫 Anselm of Canterbury,他強調從理性來了解神學的重要

-           倫巴德 Peter Lombard 寫作系統神學四卷,后來成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教科書;

-           亞布拉德 Peter Abelard 發展正反辯証法,此時西方重新尋回亞裡斯多德的著作,其理性分析法成為學術研究的主流。

-           道明會修士阿奎納 Thomas Aquinas 著重知識與理智,將奧古斯丁與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融合,寫成鉅作《神學總論 Summa Theologica》,經院哲學已達至顛峰。

-           俄坎的威廉 William of Occam 發表其唯名論 Nominalism”指出︰邏輯推理的有限,常使哲學論據有名無實。此后經院哲學日趨沒落。

 

二、伊斯蘭教的興起

耶和華的使者對他(夏甲)說、你回到你主母那裡、服在他手下。又說、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甚至不可勝數。並說、你如今懷孕要生一個兒子、可以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因為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以實瑪利就是 神聽見的意思〕他為人必像野驢.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眾弟兄的東邊。(創16:9-12

1.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於西元571年出生在麥加的古萊什族的哈希姆家族,為當時麥加的望族,因此他的幼年環境相當地富裕。穆罕默德的父親在他出世前就不幸隨商隊病死沙漠,母親也在他6歲時因病過世,因此他的童年是隨他的叔父照料長大。 由於父母早亡以致幼而失學,他沒接受過系統的完善的正規教育,所以並不識字。12歲起隨叔父外出經商,曾到過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25歲時,與麥加城中的一位40歲富孀海蒂徹結婚,育有二子四女。西元61040歲的穆罕默德在沉思時,耳邊傳來大天使加百列的聲音,帶來真主(造物主)的第一個啟示,並宣稱從此真主揀選了穆罕默德為真主的最後先知和使者,不識字的穆罕默德就在加百列的帶領下,將《古蘭經》誦讀出來,613年開始展開穆罕默德傳道的日子。

2.     伊斯蘭教的主要教義:

-    除阿拉之外再沒有別神,穆罕默德就是阿拉的先知。

-    天使是神與人的中保,在人間替上主工作。

-    阿拉的旨意已記錄在可蘭經內,可蘭經記載的知識,足使一個穆斯林獲得拯救的指引。

-    伊斯蘭教的六位大先知是: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穆罕默德,其中以穆罕默德最偉大。

-    每個人於復活日都要接受最後的審判,穆罕默德的跟隨者可以進天堂,異教徒和有罪的穆斯林會墮入地獄的深淵。

3.     都爾之役(Battle of Tours

-    克洛維出生於公元466年,是法蘭克薩利部族國王希爾德里克一世之子。公元476年,羅馬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下台,西羅馬帝國滅亡。法蘭克人原本信奉異教,克洛維娶了勃艮第公主克洛提爾達,是一名充滿傳教熱情的天主教徒,她竭盡所能要使丈夫信主。496年,克洛維與阿勒曼尼部族交戰,史稱曲爾皮希戰役。克洛維許下諾言,假使克洛提爾達的上帝助他得勝,他就放棄異教信仰。後來克洛維的軍隊幾乎戰敗,但是阿勒曼尼國王被殺,他的軍隊投降。克洛維認為克洛提爾達的上帝已賜他勝利,於是在公元496年的1225日受洗,法蘭克王國成為基督教國家。

-    都爾戰役是伊斯蘭勢力入侵伊比利亞(西班牙)半島中最重要的一次。因為此為穆斯林勢力吃的第一場敗仗,重挫穆斯林銳氣,使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得保全。公元732年,在鐵錘查理的指揮下,這支基督徒的步兵與伊斯蘭的騎兵決戰在都爾平原。查理把伊斯蘭的騎兵逼到山坡和樹林間,削弱了騎兵的優勢。兩軍對峙了七天之久,法蘭克軍隊嚴陣以待,士兵列為方陣不留間隙。整整一天之久,阿拉伯軍隊發出一次次攻擊,屢次進擊卻無法攻破法蘭克軍隊的堅牆。入夜以後,雙方都力竭回營,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屍首遍地,但法蘭克人擋住了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擺陣,卻不見阿拉伯騎兵出現,在阿拉伯人所棄的營內,卻發現成堆自別處掠奪的戰利品。原來阿拉伯人已撤退到庇里牛斯山後,進入西班牙了。

 

三、授衣禮之爭-政府與教會的地位爭奪戰

1.     丕平御賜教產751年鐵鎚查理之子「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欲篡位作法蘭克王,盼望先獲得教皇支持。教皇則希望矮子丕平提供保護,消除倫巴人對羅馬的威脅。兩人一拍即合。人要繼承皇位,須獲教皇批准,在此創下先例。此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強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756年丕平信守諾言,將倫巴人逐出義大利,並將所奪的土地(包括21個城市)贈與羅馬教廷,建立屬於教廷的邦土,史稱「丕平御賜教產」。這為教會邦土(church-states)奠下基礎。教皇不但管理教會的事務,也成為屬世的統治者

2.     查理曼(Charlemagne, 原名查理,查里曼意為查理大帝):自羅馬帝國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國、德國以及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 查理曼幾乎一生都在打仗,先滅了倫巴國,並自穆斯林手中解救西班牙,將伊斯蘭教勢力推到庇里牛斯山後,直達伊博河。他也征服了德國北部的撒克遜人,用劍強迫他們接受基督教。800年的聖誕日,當查理曼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為「羅馬人的皇帝」,這是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紀後,西歐首位受認可的皇帝。表面上是尊崇查理曼,但背後更深的含意是:教皇有權立王、廢王。

3.     查理曼之後,國勢漸衰,北方野蠻的斯堪地那維亞人經常乘船來攻,燒殺擄掠,生靈塗炭。有三百年之久,歐陸教會流傳著一句禱告文:「主啊,救我們脫離斯堪地那維亞人!」當國家混亂,無法抵禦外侮時,封建制度就興起:國王將國土分封給貴族,但貴族必須效忠國王,為國王作戰。結果,國內就分成許多被貴族統治的公國、侯國。若幾個貴族聯合起來,往往就比皇帝還強。中世紀時代,整個西歐世界都在封建制度之下,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能控制羅馬的諸侯,就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因為教皇是由羅馬城的人民和聖品人員選出來的。法蘭克王國到查理曼之孫時,國家分裂為三。後來東、西法蘭克王國,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土地,成為德國和法國的前身。

4.     東法蘭克國王奧圖一世(Otto I)繼位後,擴張權勢,掌握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長的權力(他們相當於封建制度中的領主)。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長的大權,叫做「授衣禮」,就是授與當選主教戒指及權杖,作為地位的象徵。而奧圖一世以平信徒身份,將這些象徵,授與當選的主教,稱為「平信徒授衣禮」。961年奧圖一世應教皇約翰十二世請求,入侵義大利,解除當地諸侯對教皇的壓迫。962年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奧圖一世為羅馬皇帝,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神聖羅馬帝國」以德國為主體,兼管義大利,名義上持續到1806年,才亡於拿破崙。帝國的事務與羅馬教廷的事務,從此纏繞在一起。皇帝與教皇間的關係,深刻影響歷史的發展。皇帝雖須由教皇認可加冕,但強勢的皇帝會選擇自己人擔任教皇。

5.     東西教會分裂:東西方教會之間早有歧異,只是到目前為止,教會仍是一體。但利奧九世與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瑟如拉留不睦。1054年利奧九世的代表,拿著教皇革除瑟如拉留教籍的詔諭,放在君士坦丁堡聖蘇菲亞教堂的聖壇上。瑟如拉留盛怒之下,一報還一報,也革除了利奧九世的教籍。於是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為二:東方為希臘教會,西方為拉丁教會。

6.     希爾得布蘭(Hildebrand,即貴格利七世)

他是中古時代教權發展史上,最出類拔萃者,將教皇的權力伸張到極致。他出身寒微,身材短小,相貌不揚,但智力驚人,滿腹經綸,意志堅決,臨事能出奇制勝,為一代奇才。

亨利四世成年後,力圖自強,自行任命主教,不顧貴格利七世的抗議,並召集權貴、主教猛烈批判貴格利七世。貴格利七世對此施展空前未有、最霸氣的制裁。他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取消他統治德國和義大利之權,撤銷亨利臣民向他所立的誓言和所當盡的義務。亨利對此大發雷霆,寫信痛罵教皇貴格利為「已失教皇身分的虛偽修道士」,當「從高位上下來,永遠被咒詛」。不料德國內部分裂,亨利四世的政敵藉此機會與他作對,開會決議:如果亨利的教籍不能在一年內恢復,他的皇位就算被廢棄了。他們又請教皇到奧斯堡舉行大會,全盤討論德國政教問題,亨利的皇位危如累卵。

被軟禁的亨利因此孤注一擲,逃出斯拜爾城,與妻小和幾名隨從,翻越冰天雪地的阿爾卑斯山,在教皇赴會中途的卡諾撒堡,求見教皇,祈求宣赦。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著悔罪者粗糙的毛織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連續三天,大門緊閉,亨利不得其門而入。直到第三天黃昏,大門終於開啟,讓亨利進入。亨利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他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這是有史以來,皇帝在教皇面前最屈辱的一天,也是教皇對屬世君王施展權力的極致表現。但藉此行動,亨利其實反將教皇一軍,「勒索」到教皇的宣赦,成功挽回他的皇位,在臣民和貴族面前獲得外交上的全勝。

三年之後,貴格利七世再度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但這次形勢轉變,對亨利不構成影響。最終教皇貴格利被迫流亡,死於流亡途中。貴格利死後,為「授衣禮」的奮鬥,又繼續了35年。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1122年終於訂下了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根據協約,由教皇在敘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屬靈職位的象徵(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四、十字軍東征

1.     1070年塞爾柱土耳其人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並進攻小亞細亞。在危急情況下,東羅馬帝國向教皇貴格利七世求救,幫他們抵禦土耳其人。因為東羅馬皇帝有權控制東方教會,所以皇帝應允教皇,如果教皇給與援助,他將終止東西方教會的分裂。東羅馬皇帝的請求,使教皇大為動心。貴格利以為他可能同時完成三件大事:

-    保全東方教會不致落入穆斯林手中。

-    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

-    建立全球性的教皇統治。

2.     從君士坦丁直到中世紀,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並實行禁慾、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特別流行到聖地朝拜。自從東西方教會分裂後,大部份西歐基督徒並不關心穆斯林怎樣對待東方教會,但他們一想到基督教的聖地,被不信者侵佔,便感到這恥辱不可容忍。過去400多年來,阿拉伯人佔據聖地,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對待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佔領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以致使朝聖行動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結果煽起了西歐信徒的怒火。這時東羅馬皇帝因受土耳其人威脅,向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乞援,教皇允諾援助,因而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3.     西元1095年秋,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門(Clermont)發表一篇可算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演講。他繪聲繪影形容聖地如何遭異教徒破壞和褻瀆,他宣稱基督會親自帶領軍隊挽救聖地,並應許一切參加者可以取消債項,免去稅務,得到永生。他催促大家共同努力,回到查理曼的偉大時代,放下互相之間的不和,團結一致,將邪惡的異教徒逐出聖地。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狂呼:「這是神的旨意!」十字架成為十字軍的徽號,每個士兵都在外衣繡上十字架,甚至有人將十字架的記號烙在身上。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一大批狂熱的烏合之眾率先出發,沿途燒殺擄掠,後來遭土耳其人殲滅。正規軍最後奪回了耶路撒冷,設立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這王國維持了80年,直到1187年,耶路撒冷才又被埃及/敘利亞的蘇丹薩拉丁(Saladin)攻陷。

4.     十字軍東征持續近200年之久,主要共有八次,1212年還有一次兒童十字軍,有些兒童在途中遭遇船難喪生。其餘到突尼斯後被當作奴隸出賣。在第六次東征後,耶路撒冷曾落入十字軍手中15年,之後就一直被穆斯林佔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以就奪回聖地而言,十字軍運動最終是失敗的。

5.     十字軍運動的影響

-    它促進東西方交流,開啟人的眼界,醞釀出西方的文藝復興。

-    它促進商業發達,使義大利北部直到萊茵河一帶,均極繁榮。

-    由於各國諸侯土地財產,因十字軍運動而損失殆盡,以致城市中的平民階級興起。

-    它加深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仇恨,迄今仍難弭平。

-    它也加深了東西方教會的不和,因為西方將十字軍的失利歸咎於東方背約,第四次東征甚至擄掠了君士坦丁堡,另立拉丁皇帝和主教。

-    十字軍除了殘殺異教徒之外,也殺害掠奪猶太人,大量屠殺異端迦他利派信徒(1209-1229年的亞爾比十字軍),開啟中世紀教會屠殺異己的大門。


參考資料:聖經簡報站;蘇文峰「基督教會史」,賀宗寧「歷史的空白」, 祁伯爾(李林靜芝譯)「歷史的軌跡」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erke&aid=17121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