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10 05:07:13瀏覽1200|回應0|推薦0 | |
教會歷史2. 國教時期 (313-500 AD) 思考問題 1. 政府和教會應該是什麼關係?教會應該在政府之上,還是政府在教會之上?
2. 政教合一有什麼優缺點?
3. 耶穌是人?還是神?兩者有可能共存嗎?
4. 馬利亞是耶穌的母親?還是神的母親?
大綱
君士坦丁米蘭諭令
三位一體與基督位格的爭議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拉丁教會之父:安波羅修,奧古斯丁,耶柔米
一、 君士坦丁及米蘭諭令
1. 米里維橋戰役 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統治羅馬帝國之前,基督徒受到極大的迫害。公元306 年,不列顛的羅馬軍隊擁立君士坦丁為帝,於是他接管了不列顛、高盧及西班牙, 馬克森狄(Maxentius)則管義大利與北非,兩軍在台伯河上的米里維橋遭遇,馬克森狄擁有羅最優秀的軍隊,且數量是君士坦丁的三倍。根據教父優西比烏(Eusebius) 轉述,在米里維橋戰役前一晚,他們看到天空出現異象: 一個十字光芒,還有「靠此得勝」的希臘文。隔天晚上,基督在君士坦丁的夢裏顯現,指示他把這個天上的符號放在軍隊上作為神的保護,自此之後十字架成為基督教標誌。馬克森狄在這次戰役中全軍覆沒,他本人在過河逃命時不慎墜河,淹死在台伯河中。米里維橋戰役使君士坦丁成為統治西羅馬的皇帝, 君士坦丁認定這次的得勝是由於基督教上帝的幫助,因此他自己做了基督徒,這位曾經拜太陽神米斯拉的皇帝,成為耶穌基督的跟從者。
2. 米蘭諭令 公元313 年,君士坦丁和統治東部羅馬的理吉尼在義大利米蘭共同下了一道詔書,宣布停止對基督徒的逼迫,並宣告良心的絕對自由,允許基督徒往羅馬帝國內和其他宗教一樣,可以享受法律前平等的地位,發還逼迫時代所沒收的教會財產。公元324年君士坦丁擊垮後來逼迫基督徒的東部皇帝理吉尼,成為全羅馬的皇帝,並遷都到君士坦丁堡(拜占庭)。。 3. 君士坦丁登基後的改變 - 基督教合法化,鼓勵百姓改信基督教。給予主教在教區內的審判權;免除教會的稅項,並給予補貼;在全國各地興建大教堂。 - 政府介入教會事務,資助舉行大公會議,仲裁神學爭議;使用政治手段對付不順從大公教會決議的信徒和異端。 - 教會人數激增,充滿掛名的信徒,也漸漸將異教習俗帶進教會。 - 將”工作七天,市集一天”改為”六天工作。主日市集”,使星期日變成敬拜與安息日 。廢除十字架酷刑和囚犯臉上刻字。 - 君士坦丁本人是否真實重生頗具爭議,他拖到臨終前才受洗,但在受洗後不久殺死他的妻子和長子。 4. 進入啟示錄的別迦摩教會時代:在真理上妥協的教會 象徵313-600年的教會時代,別迦摩意為「聯姻」,意味政府和教會聯合。「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別迦摩教會):因為在你那裡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啟2:14) 5. 多納圖派(Donatists) 類似諾窪天派,不容忍曾經背道的人。在丟克理田的全國性大逼迫中,有許多人背棄信仰或者是交出聖經以換取活命。北非迦太基以多納徒主教為首的人認為,「以經換命」者所按立的北非主教是無效的(意味聖禮的有效與否和施行聖禮者的靈性有關),因此另選主教。造成北非教會分裂。 314年君士坦丁為此召集西方的主教開會,否決多納徒派的主張。該派不僅未能獲得政府的補貼,甚至禮拜堂被關,主教被放逐,鬧得北非教會動亂不寧。君士坦丁最後下令取消用武力解決糾紛的方法,從此多納徒派在北非增長迅速,自命為唯一真實的教會。
二、三位一體與基督位格的爭議
1. 亞流派(Arians):亞流(Arius)是亞歷山太的一位長老,主張基督乃是受造之物,是次一等的神,與父神不同實質,也非永遠常在。論點在教會界引起軒然大波,兩派人馬激烈爭論。325年康士坦丁為此在尼西亞召開第一次全國大公會議,會中拒絕了亞流的主張,制定【尼西亞信經】,強調基督乃是受生而非被造,與父一體。基督教歷史上第一場,也是最重要的一場大公(普世性)會議。但此論戰又激烈持續了60年,亞流派的勢力才在帝國內消滅。 2. 亞他那修(Athanasius):曾以亞歷山太主教秘書的身分,隨主教參加尼西亞會議。328年繼任主教。亞他那修人格高潔,中流砥柱,為捍衛尼西亞正統神學思想,一生和亞流派爭戰。在人人爭取朝廷寵信的環境中,他堅持理念,不向政治勢力屈服,以致被流放五次。尼西亞信仰之終於得勝,他居功厥偉。亞他那修認為,子若是被造,且與神的本質沒有關連,他就無法彰顯父。除非神成為人,道成肉身,否則就無法救贖人類脫離罪和死亡,無法使人得著神的生命,改變成神的形象。亞流派的錯誤,乃是失落了真正得救的基礎。他主張「神成為人,為要使我們成為神。」(指在生命和性情上與神有份,彼後1:4)他也是第一個列出今天新約正典書目的人。 3. 尼西亞會議(325)﹕基督具神性(尼西亞信經,381AD)「耶穌基督,聖而神者,為父所生,並非被造,與父同質。」
4. 君士坦丁堡會議(381)﹕聖靈具神性,「三位一體」的教義正式確立為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 聖靈論﹕聖靈來自父,領受於子,非生、非被造,而是與父子同質,是父子的中心,從父子而出,聖靈出自靈,因為神是靈。 5. 以弗所會議(431): 康士坦丁堡主教聶斯托流主張耶穌具有神人二性,並反對將馬利亞稱為「神的母親」,只視之為「耶穌的母親」,被判為異端,將其驅逐出教,因主教們受獨裁暴力脅迫,史稱強盜會議。 6. 迦克敦會議(451): 訂定迦克敦頓信仰定義,確定有關基督位格具有神人二性的信念。
1. 早於 271 年哥德人就已開始進攻羅馬帝國的邊境並進行掠奪。那時,他們俘虜了一些信主的羅馬人,並因此信奉了基督教(亞流派),哥德人更把基督教信仰傳給大部份日耳曼的民族。當時,一個著名的基督徒名叫烏斐拉(Ulfilas),他於 310 年生在多瑙河以北的哥德鄉村。烏斐拉的母親是位被俘虜的基督徒,烏斐拉就從他母親那裡領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後來,烏斐拉更成為哥德基督徒的主教,並把聖經譯成哥德文。 2. 在入侵羅馬帝國以前,西哥德、東哥德、布根地、部分汪達爾人都已接受亞流派基督教信仰,法蘭克和撒克遜人則還是異教徒。376年西哥德人為躲避匈奴人,越過多瑙河,入侵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進入最後100年。) 378年西哥德人在亞得良堡殲滅東羅馬大軍,瓦倫斯皇帝陣亡。提阿多修繼位後,才遏阻蠻族的攻勢。提阿多修死後,西哥德人在阿拉利(Alaric)率領下,劫掠到君士坦丁堡附近,再向西推進。410年阿拉利率領西哥德人攻陷羅馬城,掠奪六天六夜,震驚全國。這是八百年來,羅馬城首次被外族人佔領。阿拉利原想趁勝奪取北非(義大利的糧倉),卻死在義大利南部。西哥德人轉而北犯,入侵高盧(法國)後,就在當地定居。451年阿提拉(Attila)率領匈奴人大舉入侵高盧。452年阿提拉洗劫義大利北部,卻沒進犯羅馬城。據說是因羅馬主教利奧一世(Leo I)的勸說,阿提拉才打道回府。 3. 425年汪達爾人從西班牙侵入北非,在北非建立強大的王國,其海盜船稱霸地中海西部。455年汪達爾人渡過地中海進逼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城的蠻族。但也因羅馬主教利奧一世的懇求,汪達爾王沒有焚城和屠殺百姓。 4. 愛爾蘭使徒帕提克(Saint Patrick, 389-461)),向愛爾蘭人宣教。帕提克16歲的時候被愛爾蘭海盜所擄,帶到愛爾蘭島,成為奴隸,在西海岸地區牧羊,歷盡艱辛。但這時候他從小接觸到的基督教信仰卻在他心裡成長,他向神悔改他的罪,開始熱切地敬拜神。他被擄後過了六年,有一天他在睡夢中聽見聲音說“你很快就要回到你的祖國了。看啊,你的船已經準備好了”。他於是逃跑了。在兩百英里外的海邊,果然有一隻船要往英格蘭去!他經歷了更多的艱險,飢餓、疾病、囚禁,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幾個月後才終於回到了家,家人喜出望外,熱切地迎接這位失而復得的兒子,慶幸從此可以家人團聚,再也不要分開。 。但是他卻聽到神呼召要他回愛爾蘭去,後來他毅然再次離家,與親人分離,回到愛爾蘭,走遍了愛爾蘭各個角落,一生傳揚基督教信仰。 5. 476年9月4日,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廢羅馬皇帝羅慕洛,自立為王,西羅馬帝國滅亡。
四、拉丁教會之父
1. 安波羅修(Ambrose)
他因家世、才能出眾,年輕時就出任義大利北部省長。在一次推舉米蘭主教的大會中,他前來維持秩序,卻意外被推舉為新任主教。他雖尚未受洗,卻視此為神的呼召,於是將錢濟助窮人,接受洗禮,正式就任主教,後來成為受人歡迎的傳道者。他性情剛毅,品格高潔,熱心不懈,是尼西亞信經的全力支持者,既博學,又有行政幹才,是西方教會首屈一指的領袖。安波羅修不畏權勢,甚至要求因故屠殺百姓的提阿多修皇帝公開認罪悔改,否則不准領聖餐。皇帝無奈,只好服在教會的懲戒之下。此事一時傳為佳話。當人問到:「皇帝與教會有何相干?」時,安波羅修回答說:「皇帝是在教會之內,不是在教會之上。」 2. 奧古斯丁(Augustine)
被譽為「最偉大的教父」,是「使徒保羅第二」。他的思想和作品,影響西方教會(包括天主教和更正教)甚鉅。西方教會的屬靈生活之所以遠超東方教會,他居功厥偉。生於北非,17歲到迦太基攻讀修辭學時,就與一女子同居了14年,並生下一子。他一方面放縱情慾,一方面也追求真理,有九年之久信奉摩尼教。他母親莫尼卡(Monica)是虔誠的基督徒,常為他流淚禱告,近乎絕望。一個朋友安慰她:「妳用許多禱告托住的兒子,必不致失喪。」 奧古斯丁漸漸對摩尼教感到失望,後來到米蘭擔任修辭學教授,在此聽見安波羅修大有能力的講道。起初他只是欣賞安波羅修的演講口才和手勢,並不關心講道內容。30歲的他還是過著放蕩的生活,並與同居十多年的情人分手,跟小他18歲的少女訂婚。一個朋友告訴他,在埃及有幾千名修道士,過著聖潔的生活,而他們大部分是沒有受過教育的。這令他感到非常慚愧,他雖然才華洋溢,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慾。此時他在米蘭寓所的花園中散步,聖靈催逼他回頭。他的心靈呼喊著:「要等到何時呢?何不就在此刻,結束我污穢的過去?」這時他恰巧聽到鄰家兒童的讀書聲:「拿起來讀,拿起來讀。」於是他拿起身邊的新約,讀到羅馬書中的話:「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忌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羅13:13)。 他說:「我不想再讀下去,也不需要再讀下去了。我讀完這一節,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到心中,驅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陣。」從此以後,他心裡有了平安,而且感覺有從神來的能力,使他勝過罪惡,這是他從前所追求不到的。奧古斯丁影響之所以偉大,在於他神祕的敬虔生活。他的《懺悔錄》是他信主前和信主時的故事,是世界上第一部屬靈傳記,追溯他尋找意義和快樂的經過。他的經歷帶來一個結論,就是人在神以外,找不著安息。他說:「你為自己造了我們,我們的心沒有安寧,直到它安息在你裡面。」這種把宗教看作是與永生神親切來往的概念,在當時雖不常為人所完全了解,卻在教會中產生長久的影響力。 奧古斯丁信主後返回北非,後來成為希坡的主教,期間用許多精力對付來自四方面的挑戰,因此建立他的神學觀。 - 對付摩尼教。 - 對付多納徒派。 n 洗禮與聖餐的主持人只是神的器皿,主持人的聖潔與否是對聖禮沒有影響。教會須容讓麥子和稗子一起生長。大公教會是唯一的教會,也在政府之上。政府當履行神的命令,執行教會的吩咐,使用政治力量「勉強人進來」(路14:23)。立下日後教會逼迫異議者的理論基礎。 - 回應異教徒對羅馬城被毀的質疑。 n 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人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 n 奧古斯丁提到,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大地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 n 地上之城等於國家,但上帝之城並不等於教會,因為的教會裏面也有不信主的人。在人類歷史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始終是混合在一起的,只有在最後審判的時候,兩城才會徹底分開。在此之前,國家中有上帝之城的子民,教會中也有地上之城的子民。
- 對付伯拉糾派。 n 伯拉糾(Pelagius)主張,人沒有原罪;亞當犯罪,只害到自己,不會影響後代;新生嬰孩是無原罪的,不需要受洗來得到救恩;人犯罪是因為學了亞當的壞榜樣,但人如果願意,就能不犯罪,神的恩典能幫助人在生命中勝過罪惡,但救恩不一定是必需的,因為人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選擇。奧古斯丁則認為,人從亞當繼承了原罪,若非神賜下恩典,否則人沒有辦法不犯罪。人惟靠恩得救,而神的預定和恩典,是人無法拒絕的。 影響了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神學觀。
3. 耶柔米(Jerome):
他曾到處旅行。374年生病發燒,恍惚之中被帶到基督前受審判。主問他是誰,耶柔米回答是基督徒。基督嚴厲的說:「你是西塞羅(Cicero)的門徒;因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下令加以鞭笞,醒來後身上仍有餘痛。他深信是主的管教,此後他不再讀異教的書,遠離塵囂,到安提阿東南曠野過隱居生活,專心研究聖經,並向猶太拉比學習希伯來文,成為西方教會唯一懂希伯來文的人。 後來他將新舊約譯成拉丁文,成為著名的《武加大(Vulgate)版本》,對羅馬天主教有極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聖經簡報站;蘇文峰「基督教會史」,賀宗寧「歷史的空白」, 祁伯爾(李林靜芝譯)「歷史的軌跡」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