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20 16:34:03瀏覽1332|回應1|推薦24 | |
最後一天的旅程,大約需要預留半天的時間用在回家的路上,高雄到台北若不嚴重塞車當然不用半天的時間,但有充裕的時間心情上就不會急著趕路。剩下半天的時間可以繼續在高雄揮霍,本來預訂利用這半天的時間造訪阿蓮的大岡山,午後再北返,沒料到又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往阿蓮的途中,在一處T字路口停等紅燈時,無意間看到左前方一座美麗的龐然建築,被這座建築物的美麗深深吸引,在附近停車格停了車,來看看這座豪華氣派又帶點霸氣的傢伙。
由建築的外觀就可知道這是日據時期所建造的武德殿,但究竟是何方的武德殿?看了地圖確認目前所在位置是旗山。幾年前曾來過旗山,並不見有座美麗的武德殿,怎麼今天會有這座武德殿?在腦中想了又想,原來上次來旗山時,正值武德殿整修中,整座武德殿拆個精光,四周堆滿建材和廢料有如一座廢墟般,難怪眼前看到的武德殿無法和記憶中的景象相連結。
旗山武德殿落成於日據時期的昭和9年(1934),台灣光復後轉由高雄縣警察局旗山分局管理使用。武德殿在民國83年10月遭逢火災,木構部分燒毀,僅餘R.C加強磚造的壁體、樑柱以及後方附屬建築。
旗山鎮公所收回武德殿產權後,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經費整修。重建工程於2000年9月動工,2001年11月完工啟用。但這次整修並沒有依照原樣修復,而是將原本的黑瓦屋頂改為玻璃帷幕,不倫不類的屋頂無法融入舊有建築的日式氛圍因而引發爭議。2014年底二度修復,武德殿得以恢復原來的風貌。
旗山武德殿為混合唐式與和式風格的建築,其壁體與樑柱為R.C加強磚造結構,牆面施以洗石子,上方則為木造樑架的黑瓦屋頂。武德殿後方有木造的附屬建築,平日不開放,只有週六、日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開放但不是自由參觀,若欲參觀必需先洽武德殿管理人員。
旗山武德殿目前委由旗山蕉城美術協會管理,將建物主體規畫為展覽空間、文創市集、專題講座及才藝教學等。
在距離武德殿數百公尺處,旗山德義街的老街道中,隱藏著一棟優雅典麗的仿哥德式建築物,旗山聖若瑟天主堂。這是天主教道明會的戴剛德神父在1959年,委請義大利建築師設計興建的天主堂。
天主堂樓高三層,正面是高聳的山牆,以洗石子的灰色調呈現出簡練和優雅,主立面正上方為耶穌像,兩側各立有一座對稱的高塔,搭配圓拱長窗及玫瑰花窗浮雕,用繁複多變的三角牆、圓拱弧線交錯,呈現出精緻的工藝之美,側面則以連續的尖拱窗營造高聳入天的視覺。聖若瑟天主堂的古典精緻,曾在2001年文建會舉辦的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中榮獲當時高雄縣的榜首及全臺歷史百景的第21名。
離開聖若瑟天主堂,沿著永平街來到旗山車站。
日據時期明治43年(1910)8月,高砂製糖株式會社所修建的九曲堂至旗尾的鐵道線開始營運。旗山車站(早期名為蕃薯藔驛)站體約創建於大正2年(1913)。八角形尖頂彷如西方童話世界裡的小屋,然而三角形屋頂、山牆和內部骨架儘是日本傳統建築工藝。
車站站體前後原本各鋪了五分車的鐵軌。後面軌道是主要車道,向東經旗尾糖廠,終點可達美濃的竹頭角庄;軌道往南直抵九曲堂庄,在此可轉接縱貫鐵道,進而連通打狗港市,乃至全台。其中,蕃薯藔驛就是此鐵道線最重要的客貨運輸樞紐。昭和3年(1928)3月,旗尾糖廠調整鐵道的營運策略,改以乘客為本位,提昇機動車車頭、重新訂做車廂、增加班次,使旅客運輸更為舒適、便利。
台灣光復後,隨著公路運輸的便利性逐漸取代旗尾線的鐵道運輸,五分車逐漸回歸載運砂糖原料與成品,1970年代製糖業沒落,民國67年旗尾線停駛,民國71年拆除全線軌道,只剩下火車站本體和幾根位於河床上的橋墩。民國94年7月公告為歷史建築。
幾年前來時,旗山車站開放自由參觀,但現在似乎已經改變參觀方式,必需經由售票口購票進入。而很不巧,來時又剛好遇上週二休園,無法得知需要購票進入參觀的範圍是否擴大,車站之外是否增添了其他設施。
沿著旗山車站旁道路往車站後方走,幾步路後即抵達旗山碾米廠。
旗山碾米廠創建於昭和16年(1942),主構造為檜木、磚造及日本黑瓦,建築空間可概分為南、北兩棟,南棟是米榖進貨和儲存的倉庫,北棟碾米機房則是最重要的心臟地帶。整座廠房以現代化機電系統運轉米穀進儲和碾米的一貫化作業,是日治時期台灣精米工業極少數僅存的代表性作品。整體建築物是木構造,但是為了因應現代化動力倉儲和碾米機具之空間需求,因而發展出特殊的樓層柱體接續設計、樑柱節點構造,外觀形成一種多層木造建築,其中又以北棟高達三樓的碾米機房最具特色,可說是傳統建築工藝因應現代化空間機能需求的最佳見證。
再回到旗山火車站,沿著火車站前的中山路前行,中山路與復新路口的舊建築底下藏著特殊的建築景觀。
全台獨一無二的大規模石造建築群,石拱迴廊。石拱迴廊又稱為亭仔腳,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結合原有台灣街屋規劃的旗山街道,由15塊沙岩堆疊,最後利用中央倒梯形拱心石銜接,與建築物作完美的組合,形成石拱迴廊,散發古樸典雅的氣質,是台灣僅有的大規模石造建築群,也是旗山市街極具特色的都市設計空間,見證旗山市街發展的歷史,足以成為代表旗山鎮之文化資產。可惜旗山的石拱迴廊已被拆除了大部份,僅餘小部份古蹟迴廊,供人緬懷往昔。
沿著中山路前行就是旗山老街,旗山由於位居交通幅輳及農產富饒之地,自清朝以來便官商雲集、繁華一時。漫步在歷史與人文氣息匯集的百年山城老街,巴洛克立面裝飾的紅磚建築與砂岩堆砌的石拱亭仔腳,無不散發優雅古典的氣息,位在中山路上的天后宮、農會大樓都被指定為古蹟。旗山曾是香蕉及蔗糖的集散地,發展至今,老街上有許多商家提供香蕉口味的美食、點心或冰品,不只味道獨特而且足以令人回味無窮。
旗山天后宮的後牆就位在中山路上,彎進天后宮來看看這座古色古香的古蹟。旗山天后宮於嘉慶22年(1817)左右動工興建,道光4年(1824)落成,道光24年(1844)重建。民國89年被原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7年進行修復工程,民國100年完成修復。天后宮為磚木混合構造二進式傳統建築,磚牆採用罕見的美式砌法,空間樑柱框架則為疊斗式木構架。
最後沿著華中街走回武德殿,結束半天的旗山之旅,這趟台南高雄八日的行程也宣告結束。沒有時間再前往阿蓮,阿蓮的大岡山只好列為下次高雄之旅的行程。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