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桂冠:「昭來新薈芳 玫瑰玉堂春」 北投阿媽的故事
2012/09/01 01:57:13瀏覽1103|回應0|推薦0

黃桂冠:「昭來新薈芳 玫瑰玉堂春」 北投阿媽的故事

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1999第一期

在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西側展示室靠窗的展板一隅,靜靜陳列著一張昭和十五年的老照片,大標題是「石基座上的時空轉變」,影像中的地點在北投公園圖書館前的噴水池西畔;當時石基座上的塑像經考據是創建北投公共浴場,及北投公園的台北廳長井村大吉先生。至於石像前面兩排穿著同樣款式的格子洋裝的少女,則通常神秘的被稱為「眾美女」,而倘若再細心一點的觀眾,應當不難發現,在博物館出現的另一幅同時代,不同場景的北投溪瀧照片,也有一組穿著各式花色的「眾美女」,其實當中的面孔與前述那張照片有著絕大多數的重疊。同樣的年代,近似的一群人物,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背景?什麼樣的故事呢?
   
謎底的揭曉,其實是非常偶然的。某次,在為一群學生導覽的時候,同行的家長非常驚詫的發現,他們家阿媽竟然在博物館陳列的照片裡面。當天下午,阿媽就在女兒的陪同下,造訪博物館。記憶力好得驚人,又很健談的阿媽興沖沖的為值班義工及館員解說照片裡的故事。原來這些照片裡的主角,都是「新薈芳」的「女中」,〈她們的工作性質類似今日「麥當勞」的服務員〉。穿格子制服的那一張照片,是為了當中有一位名喚寶惜的姑娘即將離職,大夥兒特地在「新薈芳」大門正對面的公園裡拍攝的惜別照。誰也沒料到六十年後,這張照片竟成了歷史時空轉換一個非常重要的佐證。在許陽明先生的撮合下,說故事的春桂阿媽〈註〉,由「北投文史工作室」主辦邀約,安排了一次阿媽們的聚會,並邀請溫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互相認識。雖然相片中的人影只能湊齊三個人,但是我們仍然滿懷希望的期待,在這個事件曝光之後,能有更多的阿媽出現。
   
聚會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暖冬下午,我們分成好幾組人員,個別到幾位阿媽家去接人,集合地點就在北投公園的石基座前。工作人員彷若抱著辦喜事的心情,三、四台照相機、攝影機的鎂光燈輪番閃個不停。我們特別請阿媽們站在與舊照片相同的老位子,春桂阿媽和茉子阿媽蹲踞下去的姿態已經相當勉強。春桂阿媽危顫顫的撫著基座的石角慨嘆道:「唉!眨一下眼睛,六十年就過去了!」梅蘭阿媽聞言溫馨的笑著;想當年,春桂與梅蘭是小學同窗,後來,梅蘭還是春桂引介進入「新薈芳」工作的呢!兩人皆在「新薈芳」工作任內與同事成親;之後儘管各分東西,仍然維持親密的聯繫。望著她們相知相惜的眼神,這份經過歲月淘煉的情誼,含有多少共同成長的回憶!
   
拍完照,我們邊走邊聊,阿媽們一路為我們指點周遭景物的昔時模樣。原來今日圖書館的空間在日治時期是一家小雜貨鋪,而在石基座的附近有一個防空壕,談到躲空襲的經驗,春桂阿媽比手劃腳的描述美軍的轟炸飛機如何盤旋在北投上空,家裡的人又都是如何死裡逃生......我們忍不住詢及她印象最深的那次轟炸大約是在哪一年?阿媽清楚的記得是在原子彈投下廣島、長崎之前;我們忍不住喊出來:那次事件我們知道!春桂阿媽意味深長的看了我們一眼,幽幽的說:「你也知影,他也知影,大家都知影,但我是親身經驗過!」空氣中有著短暫的凝重。小小一方公園綠地,我們流連了約莫一個多小時,阿媽們一一為我們指點出「天狗庵」的舊址,「沂水園」昔日的風貌,再過去是「嘉賓閣」,再來就是「新薈芳」了;對照老照片裡的舊景,足以想像當初細格子木窗裡的雅緻,然後是「新樂園」,再過去是......剎那間,日治時期的北投風華彷彿在我們眼前活轉了過來:從細花格子窗中,彷若飄出那時通行的軟膩日語,而在街上也穿梭著喀拉喀拉的木屐聲,至於空氣中,則漂浮著淡淡的楓香與磺水味......阿媽們非常自豪的表示,雖然當時這一帶的飯店林立,但是「新薈芳」的店規最是嚴謹,從這裡出去的女中,大家都搶著聘請呢!店裡的員工還在老闆李先生的組織下成立了「親睦會」;六十年後的今日,春桂阿媽甚至還可以記得「親睦會」會訓裡的字字句句:

「親睦兩字值千金    千金難買親睦心
  親善為本攏沒差    協力同志成一家」

   
阿媽的熱情,時空轉換所帶來的魅惑感受,都為工作人員帶來極大的啟發,我們開始想要更進一步進行口述歷史的記錄,意圖從許多個人的觀點,來架構出北投昔日的場景。當然,這將會需要投入許多時間、人力,也需要藉助更多史料文件的佐證。但是想到阿媽的黃金歲月異常珍貴,必須好好珍惜,便督促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勉力為之。而在訪查北投的人文與史蹟的過程,我們其實也觀察到一種矛盾的現象;表面上,在北投溫泉文化發展的整個歷史空間裡,對於女性,是採取相當忽略,甚至是扭曲的態度;然而,實質上,整個北投谷地的歷史發展,卻又極度仰賴女性的參與。例如在二次大戰期間,男人上戰場去了,女性留下來守護家園,阿媽們回憶當時各個飯店的女中,全被政府動員起來,組織成「溫友女子奉公團」,舊照片中可以看到她們參與消防演習,以及宣導遊行......等工作。
   
凝視舊照片中泛黃的影像,傾聽阿媽口中叨叨絮絮的訴說著過往的人事浮影,我們的感動來自於:在那片刻,彷若再次看到阿媽們走過的艱辛歲月。她們彼此扶持,相互激勵,在各自的境遇中堅持生活自主的尊嚴;她們親眼目睹北投的繁榮與滄桑,屢次在廢墟中,親手重建家園;在歷史的建構中,她們無聲而堅忍的承擔著朝代更迭的種種衝擊與調適。這對現代在平順中成長的我們來說,是非常陌生,而需要虛心去體會的歷程。
   
訪談時,輕撫著春桂阿媽左手臂上為子孫燒烙的戒疤,我深知在阿媽心中,對於過往的一切,只有知足與感恩。誠如立伶所感慨的:「青春是走過了,留下來的是溫暖的回憶與說不完的故事!」
   
是的,我們衷心期望,故事仍能不斷延展下去。

註:文中所稱呼的春桂、梅蘭、茉子...皆是「新薈芳」老闆李築碑先生為員工取的名字,依據春桂阿媽的回憶,李老闆為員工取的名字可以串成一首詩:「昭來新薈芳,玫瑰玉堂春.....」事隔多年,可惜阿媽記不全了。但是從取名字的用心與成立「親睦會」,還編纂會訓的內容,不難想見李先生本人的文化涵養,以及他的講究。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comuseum&aid=679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