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許陽明:失根的地標 流落他鄉的新北投火車站
2012/08/28 00:23:52瀏覽738|回應0|推薦0

許陽明:失根的地標  流落他鄉的新北投火車站

新北投火車站原來就是為新北投的溫泉觀光而產生的,
離開她的誕生地,又改變了她具有「院落式」溫馨的迷人風格,
保存的意義根本就不大了。
讓我們來呼籲北淡線最後的「新北投火車站」回家吧。

昔日的新北投火車站,雖然單純、小巧,但因為她是許許多多北投人每天上班、上學,與去台北市區辦事、購物出入的管道,與流連的地方,甚至也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約會地點。多少在新北投火車站發生的悲歡離合故事,隨著時光的流逝,已默默地成為許許多多北投人永遠懷念的往事。
   
1901年(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北投驛站開始營運。北投站為淡水線之樞紐,淡水線停業前為王家廟、忠義、關渡、新北投四站的管理站。新北投火車站原係由北投站分支出來的小站,1916年(日治大正五年)四月一日先設「新北投乘降場」,後來才改為「驛」。1937年(昭和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由「台北鐵道部營繕所」所設計的新北投火車站落成。1945年(昭和二十年)似因戰爭後期日人器材短缺,腦筋就動到與戰略無關之路線的鐵軌上,新北投火車線鐵道曾因此而被拆除,新北投火車站也因此停擺了一段時日。終戰後到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淡水線中北投與新北投之間一點二公里路線才再復舊重建通車,當時新北投溫泉為台灣北部首屈一指的名勝區,也是台北最高級的觀光旅館區。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十五日起,淡水線,包括新北投支線停止聯掛STP客車(即二、三等混和客車),停止發售二等車票,同日起北投、新北投間,行駛汽油車代替原來之普通列車,通用三等車票。所以新北投火車站原為三等站,

但在1979年(民國六十八年)七月一日,由於新北投溫泉觀光事業的不當發展逐漸沒落,新北投火車站遂被改為「簡易站」。

新北投火車站的設計十分特殊,她雖是北淡線上的一站,但她是支線上的小支線,是中間站但也是終點站。一般中間站的車站是與月台、鐵軌平行的,但因新北投火車站也是一個特殊的終點站,所以她的站房就與鐵道、月台成九十度直角,這樣的直角,使得小小的新北投火車站,變成有一種非常可親迷人的「院落感覺」,再加上後來成了簡易站,出入無禁。沒有緊張的笛子聲,也沒有吵雜的廣播聲,往往只有親切的「司機先生,請等我一下﹗」聲。所以那個時代的新北投鄉親,應該都有帶孩子到新北投火車站去遊玩的美好經驗。在北投區的幾個火車站中例如石牌(1955年3月1日前原名為其里岸站)、王家廟、北投、忠義、關渡(1952年2月1日之前稱江頭站)都沒有新北投火車站的那種木造洋和混合的「院落式」特殊迷人風情,至於1954年10月底為第九屆省運會,在復興崗臨時設立的省運會站,或是嘉新麵粉與大統夾板公司線的簡易站,更不用論了。所以新北投火車站是多少人編織過心情故事的地方,它總是教人心繫懷念不已。
   
1988年7月15日北淡線結束營業,7月16日應懷念的旅客要求,又加開了一班最後的列車,從此北淡線成為歷史,新北投火車站也走入歷史,接著台北市政府在1989年10月16日捐贈給彰化花壇的台灣民俗村,由陳重耀建築師負責重建。從此新北投火車站就流落他鄉,而成了失根的地標,也成了許許多多台北人與北投鄉親魂牽夢繫的記憶。
   
賀伯颱風過後,筆者趁著去員林孩子舅舅家帶孩子回北投時,與孩子相約去看新北投火車站,孩子們乖乖的陪爸爸在那  照相,統計參觀人數前後三小時。最明顯的,筆者發現新北投火車站的鐵皮式屋頂,被修改成陽光下耀眼的瓦式屋頂,顏色從屋頂屋瓦到底部也全改塗成淡灰青色,旁邊更安排一輛龐大而不相稱,也不是當年新北投火車站使用的單節小火車。總之,對於新北投火車站拆除時,拿了相機拍下許多車站細節的筆者來說,感覺它已變得相當陌生了。而更讓我傷心的是,每十五分鐘一班的遊園車,從上午的十點到下午的一點,在來來往往的三小時中,除我們父女三個之外,只有七個乘客約只佔了百分之四願意下來看一下,其他的只聽到說「很普通嘛,不必下了。」而下來看的也多是照一張像,隨便瀏覽一下就走了。
   
筆者稱之為失根的地標就是這個意思。新北投火車站原來就是為新北投的溫泉觀光而產生的,離開她的誕生地,又改變了她具有「院落式」溫馨的迷人風格,保存的意義根本就不大了。當初拆除後的空地,現在一部份卻變成違章與私設的停車場,實在令我們感到非常的挽惜,當初為什麼要拆呢?新北投火車站只有回到她的誕生地,她的生命與紀念價值才有可能突顯,與她魂牽夢繫的鄉親在一起,她的風格才有可能妥善保存。北投的鄉親們,讓我們來呼籲北淡線最後的「新北投火車站」回家吧。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comuseum&aid=67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