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南市「原台南州廳」 國定古蹟申請說明書 申請之理由
2012/08/26 02:51:36瀏覽263|回應0|推薦0

台南市「原台南州廳」
國定古蹟申請說明書
申請之理由2002.12.04

一、 所具有全國性意義之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內容

(一) 「原台南州廳」是日治時期台灣三大州廳之一
日治之初台南設縣,縣廳舍於原清朝台灣分巡道按察使之巡道署(今台南市永福國小校址所在地),直至大正初年始新建廳舍於幸町,並於一九一六年落成啟用,二次大戰後成為台南市政府。此一建築於二次大戰期間曾遭受盟軍轟炸,遭受嚴重破壞,故曾歷經數次之整修,但皆未損其在台灣公共建築史與建築經典的地位。此一建築為當時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之作品。日治時期其他同類之建築尚有台北州廳、台中州廳,三者都是台灣最重要的歷史性公共建築,當年之台中州廳為今之台中市政府,而台北州廳為今之監察院,且已經指定為國定古蹟。無論是就台灣之歷史或台灣建築史上的重要性而言,原台南州廳,後為台南市政府,今為「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的建築,都有資格指定為國定古蹟。
    
(二) 「原台南州廳」建築極為美觀與宏偉,是台灣經典公共建築
     「原台南州廳」就建築式樣而言,應屬馬薩式樣,厚重的雙波式馬薩式屋頂在戰爭時期被炸燬,戰後改建整修,但指定做為「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所在地之後,重修復舊已恢復原馬薩頂式樣的屋頂。整棟建築之造型分為三段,除屋頂外基座高約一米,屋身細分為二個層次,第一層為仿石材處理成較粗獷之水平帶,第二層則混有磚牆,處理較為細緻,就各部之構成而言,中央最高大的部分為入口之位置,主入口設有門廊,採用托次坎柱式,共有十二根柱子,分成四組,柱子之類別為圓柱、方柱及方壁柱三種,前排兩組為成圓柱與一方柱構成一組立於基座上,後排兩組則轉變成為對方壁柱和一圓柱構成,頗富變化。穿過門廊則為主入口,為弧拱形式,拱石與屋身平石線帶連成一體,拱心石為三塊複合式,比例誇大。門廊之上方為陽台,採用梨型方欄杆。陽台之上方為正面之主山牆,由左右兩對二層高之變形愛奧尼克柱,強而有力的撐起樑楣。此兩對四根柱子則有明顯的收分處理。山牆內有一圓拱與對柱一樣跨越二層樓部分與閣樓,並且有一誇大之拱心石,拱心石之上,山牆之下原有勳章飾。閣樓之開口部為利用拱圈成形,由二根牛腿托架支撐之二根短柱構成,二樓部分則再處理成較小之山牆式門楣。

正面兩側為衛塔,形成正面構成兩端之收頭。衛塔之上為圓頂,其基座之上的第一層為平拱窗,,除拱心石外,其他拱石與屋身之水平分割形成一體,第二層之處理與第一層截然不同,在外貌上所形成之三分之二圓,由五組方塊體疊砌柱分成四個開口部,每一開口部上由橫楣及拱心石與上部之裝飾構成。衛塔三樓亦為閣樓,上承屋頂,二樓之方塊體疊柱亦往上延伸至此,上承楣樑,柱頭彷若拖次坎式但於柱心正中央有突出之小窩卷裝飾,甚為別緻。閣樓本身並無開口但在外貌上卻處理成盲拱。

在兩翼方面基本上之構成,是由二根高二層之托次坎壁柱所構成之單元重複而成,壁柱上承楣樑,下立於方粗石砌成之基座上,構成每一單元內上下二層開口部之處理並不相同,上層為雙窗式處理,但每一窗上有類似拱心石之裝飾構件,窗台之下之腰牆則有略似三槽石之構件作為裝飾。下為弧拱窗有誇大式之拱心石。在翼廊之端則為次要入口,一樓為山牆式門廊入口構成之形式,托次坎柱式,二樓維平拱開口,下有牛腿承托,上為圓山牆,圓山牆內有牛眼窗。在室內空間則有一門廳,有一大樓梯直上二樓部分,門廳類有簡化之托次坎柱,兩翼則有圓拱迴廊朝向內庭,二樓亦有迴廊但為平拱開口,而整體建築則成一英文V字形,面向著交通要道匯集的圓環。
  
(三) 為南台灣重要之歷史記憶

「舊台南州廳」的建築風格浪漫美麗,每每出現於南台灣的地理意象中,不但是府城人最重要的歷史記憶之一,亦是南台灣的重要歷史性地標,應指定為國定古蹟,以彰顯其歷史記憶中的地位。

二、管理維護計畫

本棟建築目前進行最大規模的修復計畫,即將於明年完工,並以文建會所屬「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重新出發,修復與管理維護沒有問題。

三、 營運計畫

本棟建築,即將於明年以文建會所屬「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重新出發,營運將由「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負責,沒有問題。

四、周邊環境配合措施

本棟建築位於台南市日治時期古蹟建築最多之區域,周邊鄰居即有一級古蹟孔廟,市定古蹟山林事務所、台南警察署、台南武德殿、台南合同廳舍,等古蹟三十幾處,週邊環境配合措施沒有問題。

五、 再利用發展潛力評估

本棟建築即將再利用為「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再利用之發展應有國際級之潛力。

六、財務計畫

本棟建築即將再利用為「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財務計畫沒有問題。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comuseum&aid=676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