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5 22:04:10瀏覽778|回應0|推薦0 | |
岡本要八郎:北投石碑後日譚 1953 本文原文為日文,承岡本要八郎先生之哲嗣岡本正豐先生提供本文 特此致謝。本文刊登於「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1999年第二期 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筆者回國後,因為受到長島先生的「有趣的礦物」以及益富先生的「我們的礦物」的影響,所以晚年一直熱衷於有關石頭的事。並且在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時,由於長島先生的提倡,以及益富、櫻井等其他一百多名有志之士的企劃,決定建立筆者的記念碑。材質用秩父的青石,刻好碑文之後再送到北投去。 昭和十五年(民國二十九年)筆者受到邀請,去參加曾經任教的廈門旭瀛書院的三十周年記念大會儀式,並且在台北和大江二郎先生一起去看了碑石建設地之後才回國。該地因為是在國家公園之內,所以當碑石送到天狗庵(筆者在調查時的固定住處)時,因為時局的關係所以並沒有把石碑立起來;後來又因為戰爭、外國人撒離等等的事件而完全失去了石碑的消息了。 之後經過了十多年,東亞的情勢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因此就拜託住在淡水的張洪蚶先生(九大農學士)調查有關石碑的消息,可是一直沒有得到回音。後來中國政府遷移到台灣,把很多以前日本建立的設施都破壞了,但是我相信從北投到草山之間的溫泉地帶應該還保留著,而且現在仍然是中國官員以及人民們享受歡樂的地方。 今年八月,中日和談成立,和台灣諸位朋友之間的障礙也消除了,真是令人感到舒暢。無巧不巧的,就在這時突然收到張洪蚶先生十二日寄出的航空信,信中寫著:「很幸運的那塊石碑被保存起來了,現在被立在北投溫泉區內一位徐坤泉先生所經營的文士閣夜花園的庭院裏。」看到這裏,我先鬆了一口氣,接下來又看到後面的附記寫著:「將來如果有辦法的話想把石碑立在溪邊。」「這種心情好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愛子一樣。」對於在台舊友的這種熱情,我真的是感到非常的高興。 九月二十三日的第二封信裏寫到,張先生透過友人台北邱覽添博士來和徐先生取得連絡,然後連同台北衛生院長王洛博士(出身廈門)等人一起和徐先生會合,向他介紹筆者以及說明有關北投石的事。徐坤泉先生是香港大學畢業的文學家、民族運動家,現在擔任台灣文化資料保存會的主任委員。有一天,他在散步的時候,在路旁發現了這塊石碑,知道這是某位不認識的日本學者的東西,所以就帶回去立在自己家裏的庭院裏。而且是住在北投的一位王明先生,代替張先生到處奔波尋找,最後才在這裏發現到的。對於這個時代的青年這種能超越國境民族的界線,去如此尊敬一個素未謀面的日本人的情操,我實在是覺得非常感動。 九月二十八日的第三封信是張洪蚶先生寄來的,這一天由徐先生招待來場者在石碑前會合。因為王洛先生的介紹,參加的人數由預定的幾個人突然增加到三十幾人,所以在衛生院前租一輛巴士載大家到文士閣。九月二十八日是中國孔子誕辰2503年的教師節(假日),在這一天舉行這個活動實在是非常適合。司儀是台大杜聰明博士,首先在石碑前拍紀念照,之後舉行座談會。先由台北洪長庚博士來說明有關北投石以及其放射能的性質,其次由徐先生來述敘石碑的建設經過。 「我是在天狗庵的廚房遺跡的地板上發現到這塊石碑的,當時我覺得這應該是日本某位科學家的紀念碑。我認為就算我自己沒有地方住,也一定要把這塊石碑存留在某處,這樣才能對人類有國際上的貢獻,所以就把它立起來了。雖然我並不認識岡本老師,但是看到這麼多岡本老師以前的學生對老師如此的敬重,我也感到非常的敬服。今天正好是教師節,我們應該要實踐孔子的教導,做一個謙虛人。雖然台灣曾經被誤會過,但是希望這次的事能讓日本人了解到,中國人裏面也有我們這種人存在。能夠保存這塊石碑是我的榮幸,我也很重視這段機緣,如果各位有需要的話,我隨時都很樂意提供各種協助。而且我希望每年的今天,都能招集一些有志之士來舉行演講會。」 徐先生這個寶貴的提議,立刻受到全場所有人一致的讚同。接下來是來自廈門的人的懷舊談,之後就結束了這場大會。來場的所有人都被徐先生那種高潔的理想所感動。美麗的日子,在美麗的北投,對於大家能擁有這段美麗的回憶,我打從內心感到非常的高興。(信內概要) 十月四日,收到王洛先生寄來的照片、出席者簽名簿、杜聰明先生親筆所題「德慶高季」四字以及出身台北、淡水、廈門的人的署名。 以上的內容,相信當初計畫建立石碑的大家看了一定也會很高興的。我們當初渡海來台的這些人,不但完全沒有以征服者的態度來對待島上人民,更沒有把台灣當成佔領地或殖民地來看待;反而是抱著希望這個「新日本」能早日建設成和母國日本一樣繁榮的誠意,以及希望相互之間能好好相處的心情來居住在台灣的。相信從今天這件事情的經過,以及撒離的人們都異口同聲的希望再到台灣去看看的情形就可以了解了。 雖然日本人在台灣五十年來的建設都被拆除掉了,但是幸好在台灣的諸位同志的幫忙,使得石碑能被永久保存,相信神保老師地下有知,一定也會很高興的。能夠把石碑留在這個渡過了三十年人生的第二故鄉裏,受到溪流靈氣的薰陶,對我個人來說,實在是最大的光榮,真是感激不盡。 最後,對於當初參加這個企劃的諸位同志中,已有約三十名的同志已經逝世,無法一起分享這份喜悅的這件事,我感到非常的遺憾。因為在台諸君的努力,使我有機會寫下這篇後日譚。對於大家的盛情,我在此致上最衷心的謝意。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