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林頌:北投石回家記
2012/08/25 17:43:37瀏覽1198|回應0|推薦0

陳林頌:北投石回家記

本文刊登於「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1999第二期

1994年六月間筆者開始調查北投溫泉地空間變遷以及測繪研究北投公共浴場後,陸續在文字上和一些北投鄉親的口中聽聞「北投石」此一神秘的北投之寶。由於當時研究調查的重點在於空間發展史,僅知北投石帶有微量的放射性,惟並未深入瞭解。因研究資料所需,我在國家圖書館(當時仍然是中央圖書館)意外地發現了一本日治時期岡本要八郎所撰寫的「北投石調查報文」(日文),書中除了有許多研究所需的公共浴場、北投溪等珍貴舊景,還有岡本先生豐富而嚴謹的調查分析圖表。由於我的作業必須瞭解日治初期北投溫泉地的地景,雖然整本調查報文是以日文撰寫,但專業上的訓練讓我知道只要有敏銳的想像關連,即使是科學性的圖表也應該能夠判讀出當時地景地貌的一些有用資訊。

在岡本的報文中用了許多表格來呈現他所研究的北投石生成環境因素,其中的幾個圖表以「瀧」(即小瀑布)來做為河道段落的區分,藉以研究記錄北投石在各個區段的生成的情況。對照書裡所附的許多河瀧寫真以及一張詳細地圖記錄了瀧相對距離(單位為「間」)的調查表,我依比例將這些數據還原到現今的地圖上,再對照北投溪現況,繪製一張「北投石調查報文中的北投溪河瀧位置復原圖」。

空間分析—從北投溪瀧到溫泉親水公園

從北投溫泉誌裡可以理解北投溪的開發利用以及公共浴場的改良興築都與河瀧關係密切,因此這個復原圖對於分析溫泉地空間十分有用。從復原圖我才發覺公共浴場設立的位置並不是任意的選擇:浴場建築西南望樓的造型不但呼應這個重要的地景,二樓東側的大露台更是欣賞北投河瀧層階的最佳觀景點。更重要的是岡本在調查報文結文中,建議日本政府將第一瀧之後的北投溪河道予以保護,因為從這裡開始是北投石生成最豐富的重要區段;筆者當時對於北投公園在日治時期完成了優良設計卻僅利用了三分之一的河谷面積,而公共浴場以東的河道綠地除了駁坎之外竟完全沒有設施之奇特狀況感到十分疑惑;「北投石調查報文」的判讀給了我重要的解釋,因此我大膽地猜測日本政府應該是接納了岡本的建議,造成北投公園的綠地使用在公共浴場便停止了。

此一分析導致我原先僅打算處理公共浴場建築的態度,轉而擴大成為處理整個谷地,因而此作業的全名成為「日治時期空間地景再利用—以新北投公園及其公共浴場為例」。在這個作業結束時(1995年5月)建議北投公園擴展綠地使用面積時,可將河道區分區域使用,並應保留或復原如噴水池、河瀧、紀念碑多項珍貴歷史景觀遺產。
    
1995年9月15日的中國時報刊登了台北市政府即將決定北投纜車路線,筆者於9月18日在都市改革組織報告公共浴場保存再利用及新北投公園擴展規劃的社區營造提案。

當時北投國小師生在呂鴻文、黃桂冠老師的校外教學時也發現了北投公共浴場,有一位北投選出的市議員在參觀她們的科展時,答應要處理爭取為古蹟,並帶走一批該師生調查時的資料。未料該議員一去不回毫無音訊,且將資料遺失,使她們要不回資料,之後她們也到處陳情均無回應,所以該師生們非常洩氣。後來再由北投國小蔡麗美老師連署了一張陳情書,交給她先生的大哥洪德仁先生,洪先生後來將此一陳請書送請國大代表許陽明先生處理。結果八頭里仁協會那時正要成立,也參與該協會籌備的許陽明先生介紹了一批學者加入該協會,其中台大地理系周素卿教授亦是其中之一。周素卿教授輾轉知道我在做公共浴場的研究,透過一番聯繫,筆者在都市改革組織,與當時的黃麗玲秘書長及洪德仁先生經過幾次討論,也與社區居民們商談推動保存事宜,大家對於公共浴場保存的重要性均有共識;但基於先前的研究之認識,筆者特別向社區建議應同時處理和公共浴場有密切歷史意義關連的北投公園,更重要的是孕生北投石以及承載北投溫泉命脈的北投溫泉溪。後來我的這些想法,在國大代表許陽明先生的積極奔走與爭取下,於是保存運動進一步擴展成為社區參與地區環境改善計畫,並逐步發展成為市政重要建設「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計畫案,並延伸出一個相當完整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的建構。
    
尋找北投石
    
許陽明先生在我服兵役期間,即時常要我到北投協助測繪一些古蹟,最後也應許陽明先生的再三約告,筆者於1998年8月5日退役當天便加入公共浴場再利用以及親水公園規畫的籌備參與,以社區立場常駐工地以便就近聯繫討論軟硬體的處理,並記錄參與過程。原先在博物館的展示中規劃了一處北投石展示區,希望設置三間展示室讓學童可以操作「北投石放射能感光實驗」(這個構想來自於岡本調查報告中的圖片);至於北投石的來源則打算向一位礦石商人購買。但一方面因為價購北投石恐需一筆龐大的費用,再由於洪德仁先生希望北投石的展示可以由社區自行規劃,使展示的內容和方式對兒童更具可讀性,經由許陽明先生的協調,這部份的展示包括軟硬體等,便交由筆者來處理。

事實上彼時筆者對北投石的認識僅只於先前研究期間閱讀岡本的報告和相關介紹,並未親賭北投石。加上我的專業對於礦石科學所知有限,必須仰賴專家的協助。所幸北投國小呂鴻文和黃桂冠這兩位當時帶領學生尋找公共浴場的老師也曾做過北投石的研究,8月7日起便和我一起討論北投石的展示規劃。而北投國小曾麗俐老師更曾因帶領學生研究北投石而獲得1997年北市中小學科展優等。透過黃桂冠老師的引介,1998年8月26日,曾老師帶著我們在酷熱的夏天中午涉水撥林認識北投石;曾老師耐心地在已被污染的溪水中翻動佈滿污苔的河床礫石,並不時感嘆北投石不斷地被人取走。結束北投溪踏勘後,曾老師又帶我們前往拜訪中華民國礦岩協會理事長陳嘉林先生。

礦岩協會在陳先生的領導下,成立一個北投石研究小組,一直熱衷於北投石的研究和推廣。經過陳理事長詳細的說明,筆者又更瞭解北投石的奧妙和珍貴。但令人感到沮喪的是,1998年三月間北投溫泉溪第一期疏浚工程進行時,礦岩協會會員發現有為數不少的疑似北投石,被不知情的工程人員當作廢料運走,當時除了北投鄉親佘經棟先生力圖攔截砂石車外,陳嘉林先生也緊急反應,卻只能無奈地看著卡車揚長而去。筆者獲知陳理事長搶救北投石的經過,一方面對自己未能在研究期間深入認識北投石,而愧對我所研究的北投溪,二方面也感嘆許多關心北投鄉土的朋友,仍然缺乏一個全面聯繫的管道,才會有這些北投石的問題,未能讓整個社區營造的帶領者知悉。因此立即聯絡許陽明先生,期望透過在北投人面極廣,且有公信力的許陽明先生來整合,讓所有關懷鄉土文化與歷史遺產的朋友有更密切的合作,來共同保衛北投最珍稀的天然資源。當晚許先生與筆者二度前往礦岩協會商談北投石展示事宜,以及北投溪的保護,並請求設立於北投的礦岩協會,能在博物館展示北投石所面臨的困難上予以支援,並且捐贈北投石。陳理事長不但表示將鼎力協助,更當場慷慨承諾號召會員捐贈北投石,並尋找巨型北投石供博物館展示,回饋鄉親社會。這時才將所有關心北投石的鄉親與資源組織整合起來。
    
展示軟體硬體的通力合作

展示所需的北投石有了眉目,硬體設施也在加緊籌畫。原先規畫的三間實驗室因為空間太狹小,因此變更設計為大小各一間的展示室,工程單位還因此敲除重做已經砌好的磚牆;又感光實驗的想法後來認為在設備和效果上可能都不盡理想,因此展示內容便需重新規畫。在呂老師的協助下,我們將主要圖文展示放置在較大的展示室,內容定位在中小學生可以閱讀的層次,以「認識孕育北投石的環境」、「北投石生成」、「北投石相關研究」三個主題呈現,並融入北投溪復育北投石、鼓勵北投石本土研究的教育精神。另一間較狹小的空間則規畫為「北投石研究室」,希望可供有志從事研究的單位個人就近研究北投石,研究人員則在展示現場或至戶外解說,而這個研究室空間使用的動態過程與日常記錄也可成為展示的一部份。
    
一直到開館前夕,負責公共浴場整修的福清營造公司都十分配合社區的參與和意見溝通,也特別在許陽明先生的要求下挪出了工地辦公室的一個小空間供筆者和社區居民使用。從公共浴場推動保存開始,北投在學術研究上的價值逐漸明確,陸續吸引了從國小到研究所各種型態的研究調查或戶外教學。1998年8月18日,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的陳姿妤、李佩靜、楊冬寧、邱嘉琪四位同學因為進行畢業製作而與筆者聯繫;8月26日雲林科技大學李宗翰同學也因製作畢業設計尋找題材而來到工地參觀。筆者瞭解學術研究是地方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而從自身的參與經驗中,感受到這樣的研究,特別需要鼓勵有衝勁和理想的在學學生來參與,因此提供了自己的一些經驗和資料,而學生們也在這個暑假中貢獻了他們的時間和熱情,銘傳商設學生給予北投石展示硬體設施非常多的建議,也義務製作了博物館的初步網頁,但很遺憾因故沒有完成這個理想;李宗翰同學在和筆者討論後決定研究台銀舊宿舍的再利用,也在我們尋找北投石的過程中幫忙記錄,並和筆者在工地整理展示舊料。
    
「北投溫泉親水公園」部分設計變更
    
1998年8月27日,在陳嘉林理事長帶領下,許陽明先生和筆者共同至北投溪河床察勘,方才瞭解河床上的「磺甲鐵礬」是可能促成北投石生成的重要條件,並且部份區段非常值得加強保護,決定將建議溫泉親水公園變更部份設計和施工方式,以保護北投石的生成環境。8月28日陳理事長又帶著會員佘經棟前來北投溪,當時筆者和許先生正在公共浴場工地與軟硬體設計施工單位討論工作進度,當我們前去會合時又巧遇親水公園規劃單位郭中端老師,大家就在溪畔熱烈地交換意見,同時也發現預定設置露天溫泉區的表土下方幾乎都是陳年的垃圾和爛泥,在最近一場大雨後被沖入溪流中,而河道工程在第二瀧附近清出了久遭淹沒的磺甲鐵礬岩盤;拯救北投溪所面臨的種種難題實在不是一般河道整治所能想像的。
    
在8月31日於梅庭舉行的親水公園工程會勘後,許陽明先生帶著筆者所撰寫的緊急陳情文,緊急向市政府提案陳請,說明目前施工方式和規劃應該採取的修正方式和重要原因(附件),蒙相關單位的重視,9月1日隨即舉行公共浴場和親水公園的綜合協調會,復於9月15日舉行親水公園變更現地討論,施工單位同意採取小機具以免破壞河道、第一瀧護岸將拆除重做以重塑日治時期的河岸景觀、熱海飯店附近的河道將鋪設「北投石研習步道」,使北投溪再度成為一個孕育北投石並傳承知識與學習的溫暖河流。
    
攸攸數十載,北投石要回家了
    
在投入籌備一個月後,筆者終於多了一位工作伙伴;畢業於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的蔡孟珊,畢業論文寫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與休憩相關性研究,在學期間即常協助許先生那邊的工作,現在「北投溫泉博物館」二樓的北投溫泉文化景觀地圖,即是根據蔡小姐與另一位淡江建築研究所的蔡慈鴻先生兩人共同測繪之稿完成的。蔡孟珊於1998年9月5日也應許陽明先生邀請加入籌備工作,便立即投入找尋北投石相關資料以製作展示軟體,並經常協同筆者觀察記錄親水公園的施工狀況。在展示北投石的方式上曾經有一些思辯,我們認為在「北投溫泉博物館」展示北投石,等於鼓勵民眾收藏,但又考慮若不先讓大家認識北投石,如何提倡研究和復育?經過和許陽明先生、黃桂冠老師等人的討論,認為現階段仍然應該在博物館展示北投石,等到北投溪的環境適合北投石的復育後,那時可以再將北投石歸還北投溪。9月7日晚間許陽明先生與筆者再度和陳嘉林理事長商談北投石捐贈事宜,除了持續針對展示內容向前輩請益外,理事長興奮地告訴我們住在嘉義的會員蔡溫隆先生,將捐贈一顆重達八百公斤的北投石,原本打算要租車南下嘉義運送北上,經過聯繫後蔡先生堅持要親自運來北投。這個消息實在讓人驚喜感動,我們原本想在北投石送達當日舉辦迎接北投石回家的歡迎會,但考慮如此大張旗鼓,說不定又像彩繪玻璃一樣慘遭偷竊,只得秘密聯繫安置在親水公園工務所梅庭的院子裡。
    
1998年9月10日,蔡溫龍先生駕著一輛經過特別改造的起重車,將北投石小心翼翼地用大棉被包裹,凌晨四點便從嘉義出發。上午十點多抵達博物館工地時,陳理事長和會員佘經棟等人也同時到場,福清營造公司熱心地派出多名泰工和當天正在進行屋瓦工程的先生前來協助。蔡先生有禮地向大家致謝,表示搬運這麼大一塊北投石具有危險性,希望由他一個人操縱機具即可,我們只得拿著攝影機記錄這個歷史性的一刻。在蔡先生嫻熟的操作下,一輛普通的小貨車轉眼間成了一台配備三角起重的工程車。只見蔡先生車上車下、時左時右地以鋼纜掛住北投石周遭,準備將北投石吊離車台。這時陳理事長在一旁向大家說明這個北投石是蔡先生珍藏多年的傳家之寶,在來北投前還特地將它梳洗打理一番;而其他陪同到場的會員也都承諾將捐贈北投石供博物館展示。對於這些朋友們為了社會教育和關懷土地不惜割愛所藏的精神,我們的感動實非筆墨可以形容。北投石終於在眾人的祝福中緩緩地降落在離北投溪不遠的梅庭,我們等不及地打開繩索和棉被觀賞這個佈滿北投石結晶的巨岩,眾人莫不驚嘆。在大夥與北投石合影留念後,黃桂冠老師致贈一份我們準備的小禮物給汗水淋漓的蔡溫隆先生,在向蔡先生與礦岩協會的朋友們道謝時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在關上梅庭鮮紅色的大門之前,蔡孟珊還特別叮嚀看門的大白狗,要替我們守住這個即將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八百公斤北投石。
    
記得那天北投溪的水流聲有點特別,是了,她在說:
雖然還有一段路要走,北投石終於回家了。

本文所附的任何照片與文件,版權所有,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變造、轉貼與使用。非經管碧玲國會辦公室同意不得使用。

律師 劉思龍  仁頌聯合律師事務所  高雄市四維三路6號6樓

管碧玲國會辦公室   陳林頌 02-23588146

左為促成此美事的已故陳嘉林理事長。也謹以此文向陳嘉林理事長致敬。

下圖/2002-02-17  陳林頌拜訪岡本要八郎哲嗣。

日本千葉縣柏市-岡本正豐宅邸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comuseum&aid=676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