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童年的故事 —— 養貓的記憶
2013/10/25 17:30:14瀏覽2235|回應0|推薦28

咪咪」是一隻深棕花色的母貓。

 

讀幼稚園的時候,有天母親帶我去菜場(?)抱了一公一母,兩隻剛斷奶的小貓咪回家。可能因爲『水土不服,營養不良』,公的很快就死了,父親就將之擰出去埋了。剩下那隻母的倒是能夠適應地活下來。

這隻母貓從小就被訓練自己到院子去大小便,加上貓本性是蠻注重“個人”衛生,牠不時地會用貓爪沾著唾液擦臉和用舌頭舔身體——自己負責揩洗清理!所以我們以前從來不幫貓洗澡,並且聽説那樣反而會把牠天生的抗疫功能減失。(據説因為貓的身上會分泌油脂,形成保護膜,如果幫貓兒清洗,這層膜不容易生成,抵抗力變弱,就反而容易得致潛伏性疾病。另外貓兒的唾液内含有某種分泌抗體,當貓在舔洗身體時,同時會利用唾液包覆著全身的皮毛,藉此也可以防護外在環境的細菌。

爲了讓牠能夠自己隨時到院子去如厠,以及方便外出覓食或是其他行爲,父親在門角開了個貓洞,而牠自己也學會了如何掀開紗門,所以進進出出完全如一般大人。

 

牠與我很好,每天見我回家便伸搖著尾巴過來,然後便黏繞著我的兩腿轉呀轉地磨蹭著,讓我看了也很高興。我也從來都沒有擔心過牠身上是否有細菌、跳蚤之類的,所以特別喜歡和牠耍玩;一放下書包就抱著牠,一會兒順著毛摸,一會兒逆著毛翻弄,捏弄的鼻子,扶著的前肢跳舞。要是見我閑坐著,牠大概都會跳到我身邊,一會兒從我的右腿踩過去到左邊,又一會兒從左腿踩走到右邊。有時即使我功課忙牠也會乾脆窩到我大腿上睡覺。冬天晚上牠會跳到床腳,趴窩在我的腳跟一起睡覺——奇怪,牠絕對不會趴到床頭這端!

 

咪咪在太陽下最不好看,因爲那時牠的黑眼珠只合攏成一細綫,加之牠的毛色是暗棕色,與亮亮的陽光很不相配。我如果是暑假白天在家時都不太想搭理牠,所以那時候牠就唯有四處晃蕩,一直到下午快吃飯時才囘來;那會兒,牠的黑眼珠又變得圓圓亮麗,就可愛多了。而且雖說貓是很獨立的動物,但母貓的個性多少還是貼人的,因此下午之後跟牠的相處就比較親切。

某日我看牠的鬍髭長在那兒長短不一,又是粗的細的參差不齊實在太礙眼,就準備拿剪子把它修剪一番;母親看到趕忙來阻止,說道千萬不可以。爲什麽?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長大以後我才知道貓的鬍髭是公母都有的,因爲那是牠們很重要的觸覺器官,靠著鬍髭的輕微抖動,貓兒可以感覺到空氣的流動、溫度和濕度,如此牠身體就能自動地調節去適應周圍的環境;而且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平衡工具,根據報導:貓兒鬍髭伸展的兩端點剛好與牠身子能夠“穿越”的空隙同寬。因此在穿越狹窄空間時,牠們完全是藉著鬍髭的觸感來確認自己能否通過和避過障礙物。再者便是貓兒從空中翻落時,也是得力於鬍髭對空氣的振動取得平衡,不至於摔跌。所以貓的鬍髭可千萬不能剪喔!

 

不像現在的家庭養寵物,又是貓食,又是貓砂,再加上定期還得去寵物醫院檢查、打針的。那時養貓一方面是給我們小朋友一個玩伴,另外最主要的是牠還能抓老鼠。

我們由於家裏環境不怎樣,沒有特別的食物餵牠,都是將飯桌剩下的殘食湊合給牠;要是沒什麽剩的,就粘著一些白米飯倒點湯汁擱到牠的小碟子。一般而言牠是都還有得吃,但絕對是吃的不好,也不太夠吃飽,所以牠得常常自己出外覓食(可能出外去翻村子的公共垃圾箱)。而且牠有一付很靈敏的天生本能——家裡只要有任何鼠輩不小心跑出墻洞,只見牠先是突然脖子竪起,眼睛瞪往目標,然後在我們都還沒見到老鼠在何處時,霎時躍奔過去,立刻逮住目標,並將之含在口中,帶到屋外處理。當然那就是牠的加菜了!

 

每到春天發情時,晚上就聽到牠在院牆上的哭叫聲。小時候我不懂,只覺得那聲音『哭』得真難聽。本來還老以爲是外面不知哪兒來的野貓在騷擾,一直到了很久以後我才知道原來就是咪咪在哭叫,而且那是母貓的一種本性。

當然跟著叫春以後,很快地,沒兩個月後牠肚子就大起來,行動開始變得緩慢不太靈活。我忘了那時候家裏的老鼠是否比較猖獗?但是依照大自然的理論,這段期間老鼠們應該活得較爲安全,也比較 “自在”。

大概是在某個晚上,牠靜悄悄地躲在一個我們不注意的角落生下一窩貓仔。

大人們特別囑咐,在剛生小貓的頭兩天不要去驚擾牠,否則牠會將貓仔啣來啣去,到處搬家;再不然牠甚至會將貓仔咬死。所以我們雖然已經找到牠的貓窩,但是只能偷偷地在邊邊遠望,一直到過了兩天牠自己起身出來以後,我們才敢去正式地瞧著還沒張眼的小貓仔們。

 

小貓仔很可愛,從開始眯眼擠來擠去找母貓的奶頭,到之後可以在屋子裡亂竄,還帶著好奇心把任何會動的物件都要歪頭盯著看,一邊還偶爾伸出小爪子去趴一下。除了這夥小傢伙的母親外,我是最會跟牠們逗著玩的;看牠們從蹣跚學步,到四處奔跑跳躍,而咪咪也很放心的讓這群貓仔跟著我玩。

一直到某天,當父母確定小貓仔已經斷奶時,第二天母親就將所有的貓仔放到一個大麵粉袋裡,交給父親帶出去。據父親説他都是將之送到在信義路和新生南路的交叉口那家動物店,後來聽父親跟母親説因爲每家送去的太多,動物店也不收了。那之後這些貓仔的命運是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

頭兩天咪咪一下子找不到牠的貓仔,因而會有所失落,但是過了幾天後牠也就淡化了。到了下一個春天來臨時,牠又會晚上跳到牆頭,要準備再一次做母親了。

 

咪咪沒有活得很老,以家貓平均壽命是十二、三年來説,牠只活了九年。我只記得在前兩天牠的食欲不太好,我們沒太注意,那個時候一般人家哪還會有閑工夫與閑錢帶寵物去獸醫處診斷;就見牠不時地嘔咳,也不再來去蹓躂,只是不時在邊角處臥趴著。

牠走的那天,天色不太好,前晚好像還下了一陣雨。早上起來,我一直沒見到牠,還在奇怪牠會跑到哪兒去了?出到院子再多找一下,只見牠橫攤在一堆木材的角落。

 

咪咪真的很乖,牠連走的時候都會找個屋外僻靜的位置,不讓我們煩著。

當天,父親帶著牠出門給埋了。

以後我們家就得使用捕鼠籠了。

 

牠們不但捉老鼠,對鳥兒也特別有興趣!

※本文所有照片,皆是擷取自網路。

 

 

【網路補充資料】

貓為什麼要吃老鼠?德國生物學家解開謎團

世界上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對此做出了相關的解釋,但科學家們幾百年來卻一直對這個問題困惑不解:貓一旦不吃老鼠後,它們的“夜視”能力就會逐漸下降,最後變成夜裏的“瞎貓”。

德國海德堡大學生物學教授穆勒博士經過多年探索,終于解開了這一長期困擾世界動物生理學界的謎團。穆勒認為,一種叫“牛磺酸”的物質能提高哺乳動物的夜間視覺能力。貓不能在體內合成牛磺酸,如果體內長期缺乏牛磺酸,貓在夜間就會由“一目了然”變成“睜眼瞎”,最後喪失夜間活動能力。

但是老鼠體內卻有這種物質。所以貓只有不斷捕食老鼠,才能彌補體內牛磺酸不足,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夜視能力,正常的生存下去。穆勒的研究成果一公布,立即引起了眼科醫學家的興趣。原來,目前醫學界對一種“頑固性夜盲”束手無策。這種夜盲並非常見的由缺少維生素A引起的,至今不明白它的發病機制。于是,醫生們設想,這種病的患者可能也缺少牛磺酸,因而他們嘗試讓這些病人食一些鼠肉。

經眼科生理檢測發現,食用老鼠肉以後,病人眼睛中視網膜內的“視紫紅質”數量增多了,由此使“有弱光感應的桿狀細胞”的感光性能增強了,他們的夜視能力因此也增強了。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rly60&aid=918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