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理財
2021/05/03 10:00:00瀏覽96|回應0|推薦1

#理財文,又不像理財文?!

在連鎖咖啡店裡準備演講時,耳邊傳來隔壁桌讓人不得不聽的談話內容,那似乎是一位口若懸河的前輩在推銷說明某個工作機會,圍著他的是三、四位年輕人好生嚮往的聽著,耳邊一直傳來的關鍵字是:「被動收入」,重覆來重覆去的是你若想要被動收入,而不是一步一腳印的死薪水,那麼除了創業外就是加入我們團隊了。

在這個以「追求被動收入」為顯學的年代,除了人人搶進金融市場分一杯希望無窮的羹以外,好像篤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人反倒成了傻子。

先聲明,我絕對不是反對理財,在年輕時期我也曾是理財作家,出過一本理財書呢。但我還是想提醒大家,理財分為三種:一是賺錢(包含薪水或是投資),一是花錢,最後一種是樂於分享的金錢。過於專注在第一種,而忽略其他兩種,很可能替自己在未來埋下心理壓力與減損喜樂的風險。

我來談談後兩種理財吧!關於理財,古有明訓「量入為出」,但現代人多半是「量出為入」,滑開信用卡帳單一看,幾乎每一筆都是信用卡分期付款,健身房月扣、購物台分期購、車貸月扣、吸塵器分期購……,下個月還沒開始,就已經有好幾筆的分期付款債單躺在那裏等你,於是下個月的每一天必須為了過去的消費而償債,因為已經欠下的一筆筆款項而必須工作;於是,愈來愈覺得無奈,消費失去了滿足感,而工作又失去了酬償感。

在行銷世界結合大數據鋪天蓋地向你席捲而來的今日,量身訂做的廣告每天隨著手機、筆電的每一動作不斷佔據提醒著你:這是你有興趣的吧!這是你之前瀏覽許久的特價品喔!這項商品有你喜歡的名人代言喔!這產品只限時限量給幸運兒喔!再沒有一個世代像今天這樣可以讓人有無限消費欲望了,因為看得到卻要節制不能買的東西變多了,所以儘管消費已是上一代人的數倍,心理仍然不滿足,因為行銷世界讓我們學會慾望,而沒學會掌管慾望。

賺得多就花得多,是很多高薪族群的心情寫照,因為高薪的工作多半高壓,所以再用消費來安慰犒賞自己;抑或是金錢來得太容易,也很容易就覺得消費一筆奢侈一下又有何妨!所以,短期酬償對開心有效,但長期下來就變得愈來愈不能滿足,現在一種狗追尾巴的循環中。

所以,我還是要補充說明第三種理財,即每月規劃一筆能夠分享的金錢。我的一位大學同學,他從大學時期開始就捐錢給社福機構,三十年沒有間斷,他生命中走過許多高低,而偶爾去探望那些受助的孩子們,成了他生命中始終不變的穩定價值。有人奉行捐半薪,有人捐十分之一,除了助人本身的快樂外,其實分享或是奉獻,對生命的喜樂健康、知足惜福都很有幫助,知道「自己還可以助人」本身就是一種無價的心理資產;而知道「有人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事實就代表自己還算幸福,這認知可以讓你活得更健康喜樂與平衡穩定。

所以,不同於一般理財文,心理師這篇文章強調的理財三要如下:
1. 欣賞自己努力得來的酬償
2. 消費要量入為出
3. 「分享」也是理財的一種

你認同嗎?無論認同與不認同都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risma0914690&aid=15963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