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選擇障礙
2021/02/05 10:00:00瀏覽73|回應0|推薦0

#這種症頭你也有嗎😆
許多人說自己有選擇障礙:到餐廳點餐時,遲遲無法下決定,深怕自己點到難吃的選項;星期六的某一天下午,到底要陪女兒去遊樂場玩,還是跟哥兒們約好打球?無法割捨之下,於是兩邊都無法立刻承諾或是拒絕。大到生涯工作或是伴侶對象,小到今天穿哪一條褲子或是牙刷該買什麼顏色,都可能成為選擇障礙的理由。

其實,生活中有些掙扎或是猶豫純屬日常,我認為,真正的選擇障礙是不願意正視問題與正視選擇之後的代價。

一位二十歲的青年對我說,「我已經決定要選擇那條爸媽不贊成的生涯之路,並且也知道成功機率其實很渺茫,但是我選擇以後寧願是怪自己,也不想到頭來怪父母。」這話說得讓我佩服,豪氣萬千,他深知自己才是該為自己選擇負責任的那一個人。

一位三十歲的妻子對我說,「為什麼我的先生就不能學著體貼一點?都已經教他這麼多次了,他就是不用心吧!」她當初會選擇這老公就是看他老實不花俏,能讓她有安全感就好,畢竟當時才剛剛從前男友花言巧語的背叛創傷中復原,所以一相親就決定結婚。既然當初選的是老實,為何現在又要讓他學細膩體貼?

雖然類似的抱怨有各種背景因素,但有沒有可能是,不甘願為自己當初的決定負責?不願承認失敗,重頭再來?抑或是不想承認戀愛時的互動模式,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到天長地久?這些矛盾與不想選擇,往往就是心理痛苦的來源。

真正有選擇障礙的人,通常有三種原因:
1⃣對選擇的結果或是代價評估失當
比如說,原先以為自己在意的是A,但是決定後發現自己更在意B;又或者是對於代價或是結果的評估不準確,好比說最近股票投資很熱,在集體心理的推動下,錯誤估算了自己心理上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而在股票表現不如預期時,過於焦慮或是懊惱,甚至引發自律神經失調。

2⃣最好兩全其美的非理性期待
都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有些人就是覺得想要兼顧,並且都要達到一百分的高標,比如說期待自己是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另一半,並且還要是完美的職場工作者,但是時間心力就是有限,畢竟人非機器無法二十四小時滿載全開,所以希望自己達成所有人的期待,這本身就是一個壓力過大且非理性的期待,短時間靠意志力可以撐過,長期下來就是過勞的前兆。

3⃣不能接納犯錯的自己

很多人無法選擇就是因為怕選錯了,過去曾經因為選擇錯誤而付上重大代價,於是細胞上刻印著痛苦的記憶,以至於現今一旦碰到類似的選擇情境,就預先產生焦慮的反應,深怕再犯錯會讓自己深陷痛苦。

其實,過去的經驗無法推估現在的情境,即便是一模一樣的情境,你本身也因為經驗或成熟因素而不同,而有更好的應變能力,不會像過去一樣的痛苦無助。雖然規避風險是種天性,但人類是在犯錯中學習前進的,試著將容錯的彈性範圍加大一些,試著籌備萬一選擇錯誤後的因應方案,那麼在選擇時,就能稍減壓力。

【本文同時刊載於110年2月號科技生活雜誌】

更多文章精選→
【睡覺到底該不該開燈?】http://blog.udn.com/dorisma0914690/128238223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risma0914690&aid=155799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