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花最多時間在探索、創造,還是po照片?
#我,和看我的人,都重要。
「歐洲單人自助十三天」這樣性質的旅行,
免不了有些新東西要探索;
有些舊東西要拋棄;
有些生活體驗要創造,
那麼該花多少時間事先安排景點、行程及選擇餐廳呢?
既然是自由行,就凡事隨我安排。
但,只要有期待,就不免失望,
花了許多時間查詢網友推薦的景點在整修,
或是排名第一的餐廳在休長假等等,
都是到了當地的此時才會知道的事。
那麼,到底該不該先蒐集資料呢?還
是隨處走到哪、逛到哪兒、吃到哪兒,無入而不自得?
一個人在陌生國度開始的旅行,
還是不免要參考一下其他遊客的經驗,
雖然通常這是做為旅程探索的開始,
先有個大概依據,然後因時因地變化無窮,
最後的行程會按圖索驥的大概佔比三至四成吧!
拜網路之賜,這樣的經驗分享,
彷彿是跨時空結交了許多友伴,
讓完全的陌生探索,事前有了幾分熟悉的依靠;
然後,就把自己丟在這個陌生小鎮的場景中吧!
無論是肉舖還是花店,其實我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只覺得自己在這居民常聚集的地方很有參與感,
有時也跟滿頭白髮的老太太雞同鴨講地聊兩句,
比手畫腳的大概是說今天天氣很熱之類。
剛開始寫文章分享時真的沒有想太多,
但是隨著臉友們紛紛回應,
似乎有點表現壓力出現,
當腦中開始會上緊發條的規畫寫幾篇圖、文時,
就又回到了工作模式,
不自由了,也不像旅行了。
這個分寸拿捏真是無比艱辛,
多一分則太努力刻意,少一分則太無意義,
出來旅行,到底該花多少時間在po照片呢?
po照片的時間,會不會壓縮了體驗新環境的機會呢?
探索是必要的,
出來玩本是這個目的,
從心底換上高倍鏡頭,看看這陌生的世界;
創造是無論拍照或是寫文章,
有些當下的心境不留下來,就會如塵般隨風飄逝;
又或者化成記憶中底層的一層薄泥,
當記憶體再老一點,風化成為斑駁的古城牆,
這些點滴就化在裡面再也取不出了。
那麼,這麼勤勞的po臉書又是為了哪樁?
出來玩是為自己體驗,還是為了展現?
我,和看我的人,都重要,
兩者甚至交織而成。
能不能盡量平衡,
讓體驗有一部分是為了分享,
分享又能反過來促進更深的體驗?
單人旅行有時也孤獨,
未想過遠在他鄉時,
可以心靈交流的臉友們有多珍貴。
為了讓大家看文章看得有趣,我得加油好好玩;
要即時分享圖文,
又得盡量多爭取一些精采的畫面,
並且努力編織一些有意思的隨筆,
最後搞得像做功課般的每日寫旅遊日記,
又沒有承諾誰,是不是太為難自己啦!
不是渡假嗎?
但也不得不承認,
因為要寫這日記,
也半強迫半鼓勵我,
更刻意的體驗旅行生活中的一切;
就像行程規劃太多,少了些隨興的趣味;
但是行程規畫太少,則很容易無所事事,
白白浪費了一個又一個大好機會。
難怪很容易累,
對於有選擇障礙的我來說,大腦運作得很累,
除了外在的旅程景點要抉擇外,
內在的時間分配也要抉擇。
錯過了,就是一次永遠的割捨。
割捨,
本是生活中的常態,
無論在西班牙還是台灣,
是平時的日常還是旅行的日子。
當靈感如文思泉湧在凌晨襲來,
逼得我不能再睡懶覺,一定要爬起來寫出來,
就像此刻,活潑跳耀的腦與放鬆紓壓的軟爛身體,
二者之間,就只能討好一個,
往往創作的興奮,
壓過了原本一年一度跑了大老遠來犒賞身心的初衷。
不寫下來一定會後悔,
但是沒有好好的放鬆,回家也會後悔。
於是我化身為一個精準的主廚,
一個量杯一個量杯的量麵粉,
一個湯匙一個湯匙的配佐料。
太鹹了,加點水調淡些;
太淡了,再加些調味料,
在每一個小小的取捨與後悔中,重新調整比例,
最後端出的是一個在過程中不斷微調的用心之作。
關心我的好友們,
請放心,我會是好主廚。
看看住的地方,
一天比一天亂了,
床邊散落一本書,
椅子上垂掛一條絲巾,
廚房的調味料瓶瓶罐罐也有屬於東方的味道,
相比剛來時的清爽簡單,
這房間愈來愈有家的痕跡了。
我知道,離開的那天,會開始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