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3 01:45:55瀏覽1379|回應3|推薦70 | |
(楊步偉,開創自由戀愛傳奇的人) 有時候我們不禁會訝異,人類在那麼早就把自由與行動的選擇與承擔關連起來,依此構成了我們看待道德與法律的方式,然而卻在相當晚近才用相同的方式看待愛情。如果說前者是關於法律與道德的真理好了,那麼後者我們也可以姑且稱之為愛情的真理吧?愛情的真理就是,這個所愛是自己自由選擇的,而非出於任何支配或脅迫。當然,這裡的自由不是指有更多的選項可以比較、挑選,而是指意志自主的非奴役狀態。比起古代人,我們未必有更多的選擇對象。宅在家裡上網的男女未必中世紀市集的男女有更多接觸異性的機會。另外很重要的一點,這裡的自由也也不確保更幸福或更愛。相反地,自由正暴露了愛的無常與脆弱,而且把這種風險交還給我們自己手中。 正因為是自由,所以有風險和責任。於是我們會認為那名被夫家凌虐削鼻的阿富汗婦女雖然承受了極大的不幸,但不用為她的悲劇負任何責任,因為她毫無自由可言,所以也不能算是處在愛情或婚姻中。她所遭遇的惡,完全可歸咎於他人。相反地,我們多少會對遇到恐怖情人的人減少一點點同情,因為沒人逼著她(他)去愛,那是自我的選擇。我們總不能把「被吸引」這回事怪到別人頭上吧?目光是愛情的門票,愛是我們自己「看來的」。 愛情的奧秘往往透過受種種的受苦者和受苦形式而被揭露的。但這有個條件,就是自由。有了自由,才能真正進入到愛情各式各樣的痛苦。這是一種解放,一種啟蒙,一種權力下放、平民化的民主形式。換句話說,愛情的痛苦在以往是一種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特權,有其貴族性格和騎士精神。在愛情的啟蒙運動之前,自由與奴役這兩種生活形式的衝突乃是必經的巨變與陣痛。而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當人們還在做「歌頌愛情」這件事時,就表示他們還身處在衝突的紀元。 自由的關鍵當然是女性從奴役狀態解放出來。女人若沒有真正的自由,女人和男人就沒有真正的愛情。在中國,我不是很確定這是甚麼時候發生的。我看楊步偉(1889—1981,跟海德格同一年生)的《雜憶趙家》,一開始就是她和趙元任(1892-1982,跟班雅明同一年生)新婚後張羅著瑣事,準備度蜜月。那恐怕是中國人的第一趟蜜月旅行吧?他們恐怕也是中國第一樁自由戀愛,而且還是姊弟戀。楊步偉的祖父是鼎鼎大名的金陵刻經處創辦人楊仁山(1837—1911),其開明的程度令人神往,主張廢除纏足。楊步偉幼時被長輩許配給表弟,這或許是「交表婚制」,後來她親自寫了退婚信,認為終身大事要自己決定。這一行動獲得了祖父楊仁山的支持。 楊步偉跟魯迅一樣,留日習醫,是個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她和趙元任婚事之前衛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的。他們的證婚人胡適在《胡適的日記》民國十年五月三十一日為我們保留了珍貴的史料: 「趙元任與楊步偉女士(仁山先生之孫女)今晚邀我吃飯。他們相愛已久,自今日起,同移居小雅寶胡同 49 號,成為終身伴侶,邀我與朱徵女士來作證人。他們擬有婚書,飯後,我們各簽名作證。婚書用中英文兩種文字書寫,文如下:
下簽名人趙元任和楊步偉同意申明他們相對 所以他們就在本日,十年六月一日,就是西 本人簽名:楊步偉,趙元任。 沒有辦婚宴,然後把消息傳給親朋好友,就這樣。相較之下,胡適和魯迅等人的婚姻完全是舊制度的,他們就不用承擔自由愛情的風險。至於是福是憾,就不為外人所知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