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7 23:02:25瀏覽1457|回應17|推薦89 | |
最近兩件有關高等教育的新聞,都引發了一些討論。一則是台大醫學院學生幫洪蘭教授上了一課震撼教育,另一則是台大外文系不採計指考的數學成績。關於後者我是拍手叫好的。我在國中時其實數學還算中上,國三時我「有幸」被歸類在考不到90分就得挨打的學生,記得一整年下來我竟然沒有挨棍子。當時聯考數學滿分120,我考了107,不算太差。可是上了高中,教數學的導師機車至極,害我對此科目充滿厭惡,繼而抗拒、放棄學習。所幸聯考前我去補習班聽課,那位名師打破課本的章節和單元區隔,而用自成一套的題型系統來講授解題技巧,我驚喜之餘,才匆匆忙忙把基本觀念救了回來,聯考的分數還被我矇到高標以上。 我看到報紙社論有不少憂心忡忡的聲音。自稱是教授數學或統計學的專家們,擔心台大外文系這樣做會引發一波「通識教育往下刨根」的風氣,而讓社會組的學生喪失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甚至有個學者說,「按照同樣的邏輯」,外文系乾脆也不要把國文、歷史列入計分算了。這種疑懼剛好證明他們自己的邏輯能力有問題。不管是從教育理念或是考試制度來看,高中課程跟大學通識教育的本質差異頗大。 我們用漏斗和喇叭來做比喻好了。基本上,高中的科目跟上大學的關係像是漏斗,學生學習各種科目是為了升學做準備,即進入某個特定的專業科系。該科系招生的篩選原則,有理由對於越不相關的基本知識依照比例遞減,甚至不予採計。另一方面,通識課程對於大學生來說就像是喇叭,是對於已進入某個專業科系的學生,要求他或她除了在本行之外,對於知識和生命有更開放的博雅涵養(liberal arts)。 通識教育重在觀念,包括對基本常識的重建。在台灣,很多基本常識往往在國高中階段考試領導教學的制度下,反遭捨本逐末而失焦。昨天我看新聞,有一則報導說考古學上又有新的突破,一具400多萬年前的「地猿」化石對於人類的演化可提供新的看法。但記者卻故做聳動地說:「人類真的像達爾文所說的是從黑猩猩進化而來的嗎?新的考古發現可能會改寫進化論」,就這麼鬧了無知的笑話。撰稿的人沒有知識不打緊,連原來英文的新聞來源也沒聽清楚,我聽到的是:「達爾文推測人類的祖先是『類似』黑猩猩的直立動物...」。我回想一下,我在國中的生物課也沒有聽過老師澄清這個誤解。所以大學的通識課程的目的之一,也是在糾謬類似這種普遍流行的錯誤成見。 話說回來,我倒是可以體會洪蘭女士的震驚。這學期學生遲到的情形很嚴重,有的第二節才出現,自動把時數砍掉一半。今年我有一班大一學生,本來想說他們還沒有因專業科目而偏狹起來,應該對知識的心胸很開放,結果反應反而更麻木,讓我內傷很重。這學期我改變策略,把小考整合為期中考。題目是問答題,全都是課堂上寫在黑板要他們抄的東西。考前還特別叮嚀照著寫就不用擔心拿不到分數。結果大一的那班64人,竟然有24個不及格,而且當中還有幾個零分和個位數的。我只好對他們說,這次不及格的人如果期末考再不及格,那是一定不會過的。唉!我也很想幫他們拿到這個學分,這種事情哪時候困難起來了?我真的生氣、失望、困惑。 (題外話:今天我好不容易把唐諾在<印刻文學>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