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0 01:03:05瀏覽4185|回應12|推薦65 | |
下大雨的那幾天,蝸牛紛紛跑出來。牆上一整片都是小蝸牛,兩隻並排的小蝸牛看上去就像是@@,我把食指放在中間,當作是鼻子。我突然有個疑問:小蝸牛從卵孵化之後多久就開始長殼?怎麼這種軟綿綿的身體可以分泌出硬殼,而且還隨著身體長大?人類對蝸牛來說會不會也是神奇的動物,怎麼可以把「殼」生在裡面? 說到蝸牛,我總想起一件事。幾年前有個法國人學妹跟我們說她媽媽烤蝸牛的趣聞。首先要餵蝸牛一個星期的白土司,讓牠們把雜質都吐乾淨,然後就可以料理了。學妹說,蝸牛在烤肉架上還會活一陣子,而且即使是慢動作,還會奮力四處逃竄,逼得她媽媽用手掌把一隻隻蝸牛擋回來。這有點殘忍卻又不失有趣的畫面,不禁讓我聯想到小龍女展開「天羅地網式」,把一百隻麻雀擋回她的雙手範圍內。 (翻拍自行政院農委會的「台灣貝類目錄」。此套參考書資料羅列詳細,可惜沒有標出編號,而綱目科屬的層級標示不是很清楚,或許這是分類學的行規,我只是外行人) 蝸牛我是不敢吃的。不過對於牠的軟體動物的海鮮同類,就不那麼客氣了。我後來查詢了一下資料,才發現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是個龐大繁複的族系,很多我之前以為差不多的動物其實相距甚遠。像蝸牛就歸屬在腹足綱( Gastropoda )的柄眼目 (Order Stylommatophora) 底下,而我們常吃的蛤蠣、蜆、干貝、鮑魚之類的則掛在雙殼綱( Bivalvia )這個大家族底下。軟體動物演化出有保護的殼,在兩億多年前曾經在海洋稱霸一時,後來甲殼動物演化出可以穿透硬殼的螫來,貝殼的防禦體系瓦解,於是他們必須發展出逃命的手段,比方說加強游泳的本領。我們來看一下干貝「響板式」的游泳:
鸚鵡螺有八、九十根腕,長得既像烏賊又像螺類,看得出來牠跟烏賊的祖先有相當的親緣性。我們來看一下牠游泳的樣子,比雙殼動物更穩定了,但是機動性還是不高:
那如今的烏賊和章魚的殼是不是完全退化消失了?我不確定我們吃的花枝、透抽、小卷時裡面細細長長的軟骨是否為退化的螺殼。在此之前,比鸚鵡螺稍晚出現的菊石( Ammonoidea ) ,修長的觸角與游泳的速度更接近烏賊了,他們與恐龍同樣滅絕於白堊紀晚期,留下大量的化石。 據我所知,有一種烏賊還保有貝殼,那就是捲殼烏賊( Spirula )。他們死後,留下的貝殼會沖到海岸上,是長這個樣子:
出處:http://www.cottesloecoastcare.org/Flotsam%20images/Rams%20horn%20shell%20web.jpg 另外,我往往對台灣北中南海產俗名的差異感到困惑。我爸爸時屏東東港人,對於海鮮很挑嘴,也常料理海鮮。我後來到北海岸有次說到「小卷仔」,卻被學生笑,他們多稱為「透抽」。再補充一句,我查了資料,花枝屬於烏賊目( Order Sepioidea )的烏賊科( Family Sepiidae ),小卷、透抽屬於鎖管科( Family Loliginidae ),而魷魚則另成一個魷科( Family Ommastrephidae )。搞不好以後這樣綱舉目張地吃海產,會使味蕾更犀利。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