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05 22:13:07瀏覽779|回應1|推薦17 | |
【第一句話】2015/9/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日期滿了,神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在甚麼意義上,它們是「第一句話」?是經書編排的次第?第二句話出自《馬可福音》,在編排上並非福音書第一,雖然近代經文批判學認為它應該是四福音中最原始的,但這僅限於學院的研究,傳統的信眾與讀者才不理這一套。 它們個別是孔子與耶穌公開宣講的第一句話?前者無法用個人生平與年代學做斷定,而公開與私下言談的區分有時很困難,有時沒必要。至於後者,就《馬可福音》而言的確是如此,在《馬太福音》裡似乎也說得過去,它是耶穌對大眾傳道的第一句話。其實,《馬太福音》有描述耶穌在更早之前講過甚麼話,主要有兩處。其一,是耶穌對施洗約翰的回答,其二,是耶穌對魔鬼的回答,兩者都是私下的談話,對象也都很特別。這些對答似乎都沒有第三者在場作證,誰會知道耶穌與魔鬼講過甚麼話?除了耶穌本人事後向門徒透露。可是這又不免有點奇怪,耶穌何等人也,受試探這種事應該不足為外人道的。果然,我們看到,《馬可福音》只提到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撒旦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多麼查拉圖司特拉啊,當然,我講反了),但對於耶穌跟撒旦的對話則隻字不提,似乎謹慎地守著「報導」分際。相反地,耶穌跟撒旦的對話讓《馬太福音》更顯得既神秘又富文學性,無怪乎齊克果把《馬太福音》比做柏拉圖對話錄,而把《馬可福音》比做色諾芬對話錄,對於蘇格拉底的描寫,一者想像用力太過,一者平淡到無趣的地步。 回到我們的話題,它們是怎樣的第一句話。是一言以蔽之的教導內容?我腦袋不禁浮現一個畫面,耶穌與孔子來到一位思想史主考官面前做面試。主考官說,請用一句話的長度簡述你們的思想,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當悔改」,這的確厲害,它幾乎道盡一切。輪到孔子,他完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還想繼續講下去,可惜沒機會了,就像是歌唱選秀節目平手30秒pk時間到卻還沒唱完那樣的尷尬可憐。別說這句話,就算把《論語》第一句話全部講出來,人們多半也會覺得它平凡無奇,充其量就只是一個人生活心得的隻字片語。放在今日網路上,搞不好這種程度的語錄還會被酸為「廢文無誤」,或被西化台派知識份子酸為「毫無思辯性可言,已蓋章」。 我是這樣來理解孔子與耶穌的第一句話的。有一種智慧問的是:人為什麼會痛苦?煩惱從哪裡來?為什麼憂懼揮之不去?為什麼人會感到悲傷、不安、空虛?好討厭的死亡為什麼存在?……這些疑問的回答可以是因為人有罪性,或因為人的無知,或因為古老的時候有人打開了災厄的罐子……。人的現狀是不能滿足我們的,因為現狀本身是痛苦的,我們要對它否定或是超越。這種問法與回答,其調性是焦慮急迫的,因為它直接命中最重要、最深刻的問題,為了回應這問題,我們不得不馬上轉變自己。 相較之下,孔子的問法很奇怪,是一種反問:學習到的東西常常有機會可以演練、應用,這樣不就很快樂了嗎?這種經驗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學過的東西派上用場,或甚至只是複習複習,就有一份滿足感,而且這份快樂最受用的是自己,它本質上跟別人無關。它可以跟第三句話扣連起來看,即使沒有人知道或可以賞識我的才學,但光是自己默默地學習、進步,這份快樂是屬於自己的,最內在的,最不可剝奪的,於是,我何必憤世嫉俗呢?只有我能夠是那個對自己最好的人,這就是君子啊! 相對於要我們正視自己的痛苦的那種迫切智慧,孔子彷彿從容地建議我們不妨先看看自己的快樂,先研究一下我們的快樂從何而來,這樣做何嘗不是智慧的開端,或許還是一種快樂的科學。活著有許多樂趣,其中一種樂趣很特別,就是學會了東西還可以一再用到,發現自己的進步。我們無須做一個急遽的靈魂轉變,因為事實上我們或多或少都不斷在進步中,而且已經從中獲得樂趣。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裡並沒有說「學」的東西是甚麼,所以我們可以做最廣泛的理解,《詩》《書》禮樂射御、一個道理、一則掌故、各國發生的大事、某國君或大夫的為人處事風格……,不管甚麼,反覆演練、斟酌、思量、咀嚼,讓學到的東西達到難以想像的巧妙、完美。這或許是活著最有意義的樂趣,因為這樣的樂趣有進步、有「用心」在裡面。所以他才會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之」(〈陽貨〉),吃飽沒事幹就發呆放空的人真的拿他沒輒,就連下下棋也比他強多了,至少有「用心」和進步在裡頭,這正是人的本質與動力,也是孔子最自負之處。孔子認為自己在仁德上不如很多人,卻有把握說沒看過有人比他好學的。於是,勸學成為孔門傳統的第一課。和荀子一樣,亞里司多德早年也寫過《勸學》(Protrepticus),而《形上學》一開始從觀看的快樂談起,所以儒家和希臘人這方面是很像的。 但,孔子的反問仍然是個疑問,他並沒有回答我們,這樣的快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快樂既平凡真實又神奇難解,生命為什麼不能甚麼都不學、好好地無聊下去呢?《論語》單第一句話,就邀請我們一起思考下去。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