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女性主義者似乎以為民國以前的女人基本上都是文盲,只有像是武則天、李清照這種少數例外,她們不但識字還留有文名,這全憑運氣。我聽到這種講法,只好跟自己面面相覷了。最好是岳母刺「盡忠報國」剛好只認識這四個字(題外話,友人說,岳母在岳飛背上刺字是個瘋狂可怕的傳說),最好是李商隱心儀的宋真人三姊妹讀不懂前者寫給她們的詩,最好是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懂書道在當時碰巧只是個案,最好是寫家訓的顏之推,他娶的老婆、兒媳婦、孫媳婦個個不識字。事實上,我強烈懷疑古代家訓這種東西是由祖母、母親這些女系長輩負責督學的。
總之,中國古代女子受教育與否,不可能是偶然的家庭或個人問題,一定是個社會結構的問題。古代女子受教育基本上是個市場供需問題。六朝是貴族政治,在講究門當戶對的政治聯姻中,文盲女人很難有行情,所以世族子女受教育的比例相仿。隋廢鄉官行科舉,世襲貴族政治開始受打壓,到了晚唐和宋代形同衰亡,但是仕宦之家會讓女兒受教育的考量基本上是不變的,這到底還是個聯姻市場的問題。不過,我想有個新的情況出現了,那就是出身低的男人經由苦讀而中舉翻身的機率提高,這就表示一樣出身低的文盲女子因媒妁之言結婚而後來階級翻身的機率也隨著提高了。宋代以降地方興學風氣盛,除非是赤貧階級,一般平民會鼓勵男孩讀書考取功名,女孩則沒有這種機會,因為考試選官只限男人,這當然就是性別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