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登幽州台歌〉有感
2009/10/19 06:12:05瀏覽1187|回應3|推薦1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雖然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詩詞愛好者,但我個人認為,這首「登幽州台歌」所帶來的心境可以說是遠勝於古今所有的詩歌。在用非常簡潔的文字生動地描寫時空的廣大與浩瀚之後,作者並未選擇按照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正統思想來發展文思,反而寫下筆力萬鈞的一個「」字,頓時把所有的氣象萬千集中在個人的心情之中然後用「愴然而涕下」來作一個完全的否定。這樣的豪氣與深情在幾個字中作了極大的震盪與衝突,令人讀完仍無法輕易釋懷因而流傳千古。

        按照當時作者陳子昂(伯公)的際遇,一般皆相信此古詩乃源於其懷才不遇的感慨。但是它簡潔文字所勾勒出的意境又顯然允許我們作一更開擴的解讀:難道當作者或我們讀者得蒙知遇之恩且有發揮長才的空間的話,我們在面對古往今來的聖賢豪傑與千秋大地的云云眾生難道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覺得自信坦然,毫無羞愧之情?或用另一個角度來說,抑鬱不振的伯公如果只是因登上幽州台而得見天地之悠悠浩瀚,他個人的生平起伏又有與他人有何不同,值得後人為其再三誦讀?

 

        我想,這首詩的無價之處在於點出一個在傳統儒家文化中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卻可能與現實脫節之處,就是關於個人情感昇華與超越的問題。儒家經世致用、齊家治國的情懷是建立在對一個「有情天」的回應之上,期望能達到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境界。按此而言,個人生命暫時的起伏飄蕩應該是一個要被超越的目標、一個可以被昇華的情愫。但在面對無言大地與無法追企的時光之河,伯公的一個「」字就是怎麼也不能被抹滅,反而要表示出一個嚴重的抗議。

 

        從這角度來看,這首詩是非常「存在主義」的,遠遠超越當時代的文化氛圍。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如果當時伯公隱約相信有一個創造萬物、超越時空的上帝可以聽其心聲,他當時必定會痛苦地向祂吶喊,哭訴心中的絕望與遺憾。這個「」字所透露出的無限孤獨正反映出個人情感昇華與超越的一個真實障礙,即正統儒家思想中對造物者的陌生與隔閡,以至只能用轉用文字抒發,但求知音一人而已。想至此地,心中亦不禁唏噓,為我們由上帝所得的恩典獻上無言的感激與敬畏。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